05.30 清朝帝陵多数被盗 顺治帝的陵墓为何能安然无恙

清朝帝陵多数被盗 顺治帝的陵墓为何能安然无恙

清朝帝陵多数被盗 顺治帝的陵墓为何能安然无恙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驾崩。贞妃、贴身侍卫傅达理自愿殉葬,与皇帝一同被葬入东陵。

顺治帝的葬礼佛教色彩浓厚,尸体在景山火化,有行森大师——茆溪森主持,大师口中念念有词:“释迦涅盘,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皇殿前,官马大路。”

当他举起火把,点燃棺椁的刹那,一身黑衣的孝庄太后率先哀嚎,随后,百官及命妇放声痛哭起来,母亲参加儿子的葬礼,白发人送黑发人,其伤痛之情可想而知。

当时,焚化皇帝遗体的时候,人们发现燃烧的棺椁之中放射出五彩光芒,并伴有噼噼啪啪的爆裂声音,这是随葬的珍珠等宝物被燃烧后,产生的奇异光芒和爆豆一样声音。

众目睽睽之下,诸多价值连城的随葬品连同它们的主人一起,在火神的爱抚之下,去了另一个世界。

火化后,顺治帝的骨灰被放入宝宫中,也就是骨灰罐,而后葬入河北遵化马兰峪,即孝陵。

民间曾盛传:顺治帝并没有死,他在爱妃董鄂氏去世之后,万念俱灰,选择放弃江山,遁入空门,因此,孝陵是个空无一物的陵墓。

清朝帝陵多数被盗 顺治帝的陵墓为何能安然无恙

频频光顾清东陵的大多是河北或京城籍贯的盗墓贼,很多人都记得这段史实和传说,对一座空坟墓,盗墓贼是不感兴趣的。

孝陵之所以完好保存至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碑上有一段文字保佑孝陵躲过了一次次劫难。

孝陵大碑楼有一通石碑,上面用满文、汉文同时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其中有一句:“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以新君康熙帝的口吻强调指出——大行皇帝遗诏,陵墓不加修饰,不随葬金银财宝。

盗墓贼即便是再没文化,这段文字还是能看明白的。诸多盗墓者、土匪看了这段碑文,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还有一种传说,说的是顺治皇帝的陵墓并非空无一物,里边埋葬着顺治帝生前所穿过的一双鞋和一把扇子,扇子也许还能值点银子,一双男人穿过的鞋子就不敢恭维了。

众所周知,纸张极难保存,顺治帝这把扇子极有可能是纸扇面,兴师动众,为了一把不知还完好与否的扇子,盗墓贼是不会做这种得不偿失的傻事儿的。

清朝帝陵多数被盗 顺治帝的陵墓为何能安然无恙

孝陵保存完好,不等于没被盗贼惦记过,八国联军曾在东陵集结,打算焚烧陵区,报复清朝统治者,但是他们举起火把的时候,忽然间风雨大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清东陵躲过了一劫。

还有一次险情发生在1945年,土匪王绍义、张尽忠盗挖孝陵,由于用镐头刨不动,就改用火药爆破,结果炸药也不起作用,土匪只好放弃。

历经多次劫难,清东陵所有陵寝几乎被盗墓贼掘了个遍,唯独孝陵独善其身,保存至今,成为清东陵唯一依旧完好的帝王陵墓。

清朝帝陵多数被盗 顺治帝的陵墓为何能安然无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