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舊體詩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價值?有取消的必要嗎?

民間故事廳


沒有平仄格律就不能稱之為舊體詩詞。舊體詩的平仄格律是它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不存在取消和保留的問題。




新文化運動以後,以胡適為代表的學者開始推廣白話文,其中包括推廣白話詩,一種是完全的現代詩,類似於舊體詩形式的白話詩,比如胡適的《兩隻蝴蝶》:

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隻,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新詩在五四以後以後茁壯成長,湧現了無數優秀作品和作者,甚至新詩也出現過聞一多為代表的格律派,倡導“三美”。


但是《兩隻蝴蝶》式的披著舊體詩外衣的這種詩漸漸看不到了,今天我們實際也把他歸為現代詩的一種。

其實胡適本人的詩詞作品也不是這樣寫的,還是按照嚴謹的格律來寫的,比如這首五律《歲末雜感一律 》:

客裡殘年盡,嚴寒透畫簾。 霜濃欺日淡,裘敝苦風尖。 壯志隨年逝,鄉思逐歲添。 不堪頻看鏡,頷下已鬑鬑。

舊體詩詞的格律如同一個人的精神和器官,是無法割裂的,割裂了就是《兩隻蝴蝶》,是另一種詩體。

舊體詩的格律包括古體詩,古體詩的鄰韻通押、換韻也是有嚴格的標準,仍舊比元曲嚴格的多,更無論現代詩了。


舊體詩的保留和發展其實好多來革命家也起到了作用,比如陳毅、毛主席等人大力推廣,毛主席甚至開玩笑的說過,不看新詩,給100塊大洋也不看。可見主席認為那個時代的新詩沒有太多的好作品,但是他本人卻多次倡導大家多寫新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古體詩,近體詩,取消平仄那是一個大大的笑話,我不贊同。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悠久,不是說取消就能取消的。格律詩詞,能夠傳承上千年,足以說明了它的魅力。

在宋代以來,各種國學,科舉,殿試,都有格律詩詞及聯對的蹤影。很多學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做出了精采的回答,我也不一一例舉了。

格律詩詞,源遠流長,一般讀來都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深受民間百姓喜愛。這種文代體裁永遠都不會消失。

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我認為沒有衝突,蘿蔔白萊,各有所愛。有好多的所謂文化達人網友,認為自已就是格律界之能人,把格律詩看得太高,總在頭條對別人的詩詞、對聯,評頭品足,這也不是,那也不是。

我覺得中華文化,歷來都是百花齊放,各顯神通,智者見智,愚者見愚。即使有很多不懂格律的朋友,發表了一些不好的作品,但他們能積極參與學習,也是好事,所以不必在意。

作為四五十年代出身,現退休在家的我們,很多都不大懂格律詩詞,但我們又很喜愛,我們能參與頭條,也是老者一種精神的寄託,也是我們的幸福。


蘇州老客


舊體詩的平仄格律就是寫舊體詩的規則。在這種規則下,能寫出一首好詩需要有豐富的學識,很高的情商和智商。

古代文人才子在袖中隨時備有紙筆,在心有所思或觸景生情偶得佳聯妙句,及時拿出紙筆記錄,最終才成詩成聯。所以才有我們現在讀來朗朗上口的古詩或富含哲理的楹聯。

古體詩無論是排成堅行和橫行,讀起來就是一首詩,但現代詩,堅行排列看起是一首詩,但排成橫行就是一段文字,讀起來大多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這裡我沒有抵毀現代詩的意思,純屬水平較低的個人看法。

在中國古代,詩、書、畫是不分家的,現在我們讀的每一首古詩,都可以在畫家筆下畫出一幅精美的圖畫,這是其它文學永遠無法做到的。

古體詩的平仄格律,使我們在文學創作中多了一種學習的教材,在生活中多了一種抒發情感的文學體裁,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眾多優美的詩詞,更是愛好文學者的精神糧食。所以平仄格律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至於說取消平仄格律,我認為不存在取消或不取消的問題,只存在遵守或不遵守這個規則的問題。如果創作者能在平仄格律的規則下寫出膾炙人口的詩句,自然是好事。如果創作者能突破平仄格律的規則,一樣能寫出更好的詩詞,那可以說是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壯舉,更是好事。

有人說,他看書只看一百年以前的書,現代的書他基本不看,為什麼呢?答案留給大家去思考。


山根50


喜歡流行歌曲,不喜歡京劇,那你就不要唱京劇好了。

覺得自己駕馭不了格律,寫著不自由,那就自己不守格律就好了。自己不想遵守規則,還想強迫他人同你一樣?這是什麼樣的蠢貨思維?

你跳不了芭蕾,就要芭蕾演員都不踮腳尖?

你唱不了高音,就要歌劇演員不唱高音?

這種蠢貨,還談什麼藝術?

連基本的是非羞恥心都沒有,連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沒有,格律詩的藝術成就明明白白在那裡,就憑几個蠢貨的自以為能如何?

我自己就不寫格律詩詞,但絕不會指望毀壞傳統精品,來彰顯自己也很“古典”。

凡是提倡所謂的不尊格律重意境的人,作品往往都沒入門,離講究意境還差著距離。

對這種人來說,少出醜賣乖,離國粹遠點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最後,除了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詞,古典詩歌本來就有不強調格律的體裁,想自由創作,誰會攔著你?非要毀壞傳統中最精緻的部分,真他媽的無恥之徒。


我意痴狂1


舊體詩的特徵就在於平仄格律上,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如果取消了還叫舊體詩嗎?! 舊體詩實際可分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

近體詩盛起於唐朝,它有嚴格的平仄格律的限制,通常以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為主,也有超過八句的叫長律或排律。但唐朝時及以後也同時存在古體詩,亦叫古風,這是依照漢魏六朝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由此可見,所謂舊體詩,實際有兩種不同的形式,既可寫嚴謹一點的近體詩,也可寫寬鬆一點的古體詩,掌握了兩者的要點及區別,儘可放膽去寫。

問題是,現在有些人寫的詩明明沒按平仄格律的要求去寫,卻偏偏要冠以五律、七律之類的,這就很不合適。打個不盡恰當的譬喻,他明明是乙班的學生,非說自己是甲班的,而甲班的學生又偏偏不承認他這個同學,豈不是自取其辱。如果有點自知之明,把沒有按平仄格律寫作的"七律″或"五律″之類的詩去掉"七律″或"五律"不就完事了嘛,權當是寫了一首古體詩(當然也得符合古體詩的基本要求)。如果連這個也做不到,那就乾脆去寫新詩,幹嘛非得吊死在舊體詩這棵樹上呢?

至於說對舊體詩要改革創新,實不敢苛同。愚認為,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和文化遺產,如果做不到發揚光大,至少也得讓其留存傳承,那種取消舊體詩的平仄格律的做法當是不妥的。


郭雄333


一看題主在詩詞方面就是小白,因為舊體詩不都是對平仄、格律要求很嚴格,要求嚴格的是近體詩。

舊體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主要指唐以前的詩作,近體詩在唐朝形成,是中國詩歌的巔峰之作,它僅指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其它格式的詩作即使是唐人之作也不屬於近體詩。

講究押韻是中國詩歌一大特色,不管舊體詩、近體詩還是現代詩(大部分)都是押韻的,只是現今一些詩人們受洋文化影響寫詩只講意象、詩意不再講究押韻。

而近體詩,也稱格律詩,不但講究押韻,還講平仄韻調和對仗。就詩的體裁而言,近體詩代表中國詩歌的巔峰,當然不能取消平仄格律的要求,如果取消了那也不能稱之為格律詩了。

其實現在詩詞愛好者爭議的不是近體詩押韻、平仄、對仗等格律要求,爭議的是作為官方語言普通話中已無古入聲,而且有很多古入聲派入了普通話的平聲,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按古入聲本屬仄,而按普通話屬於平,究竟以誰為判定平仄問題,其二,原來用於寫詩的平水韻106韻,而接普通話制定的中華新韻、中華通韻僅為十多個韻,如果你用新韻寫格律詩,在用平水韻寫格律詩的人看來就不是格律詩。

不客氣地說,堅持平水韻人的固執觀點,與國家推行普通話是背道而馳的,現在整個世界都成了地球村,漢語必須統一用標準語言才便於與世界交流,即然普通話為中華標準語言,那麼文學作品當然也要以標準語言為準,今人作品不能拿古漢語說事。


閒聊天下


我只想說,是咱們自己沒水平,寫不出來好的格律詩就直說。還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要不要取消詩的格律?我呸,中國古代詩歌之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千古傳誦。就是因為在其意境美的基礎上有著格律上的聲調美,讓人讀起來抑揚頓挫。寫不出來就寫不出來,沒什麼好丟人的。但是,這種既想當那什麼又想立牌坊,既然被包養還要談獨立人格的人,真的是無fuck說。

說什麼格律平仄限制了詩的意境,只是人們在填字的那些人。你們真的是,以為別人和你一樣蠢嗎?你看看李白、杜甫、蘇軾那些人,人家寫的詩都是在按格律填字嗎?人家寫的詩沒有意境嗎?隨便舉幾個栗子,都是格律詩,你們好好看看,多學著點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荒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中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題金山寺》

蘇軾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這些詩的意境沒有你們寫的美嗎?這些詩沒有按照格律來寫嗎?要是再有人說他們堆砌辭藻,做作仿古,比肩林夕……那我真的就無話可說了!蘇軾這首詩最難得之處是人家還是迴文詩,沒錯,人家的詩可以倒著讀。

《題金山寺》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看看,什麼叫大神,什麼叫人才?這特麼才叫詩!郭德綱老師曾經說過,你想打破一個行業的規矩,那你就先得深諳其道。必然得是這個行業裡的精英去對其進行改造創新(原話我忘了,大致是這麼個意思)。試問一下,提出取消格律的人,是詩壇的大師嗎?如果是戴建業、葉嘉瑩等老師提出來的,那當我沒說。

筆者從初中就開始寫詩了,雖然寫得不怎麼樣!但總是在不斷進步,我當然知道,不按格律來的詩是真的好寫。你隨便加一些什麼 缺月 柳影 斜陽 疏桐等古風詞語,然後意思連貫,押個韻,湊夠五七個字就可以了。可是這樣真的有意思嗎?如果這都叫詩,那我只想說,詩人的門檻可真夠低的。

這時有人就會說,那是人家古代人生活環境就是那樣。咱們也律詩,自然沒有先天環境,只能想象模仿古人啊!那遠的不說了,就說離我們最近的那個,偉大領袖毛主席。你看看人家的詩,既有格律,又有氣吞山河之勢。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獅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你看看,你瞅瞅,什麼叫詩!這特麼才叫詩。所以,還是別丟人現眼了,好好讀讀《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吧!最好從駱賓王的《詠鵝》開始讀



煙雨雪殤萌


古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一般認為,從《詩經》至唐前,皆為古體詩。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詩歌詩歌,在古代詩就是歌,特別是詞,是文人在筵席之間拿來唱的。古代有樂府,樂坊,就是專門表演唱詩詞的機構。格律的價值就在於使詩詞更具韻律感,易唱好聽,但並不是詩詞的本質,更不是詩詞的全部。特別是詞,為了能拿來即唱,更是硬性規定了格律和平仄。不過縱觀歷史上的所有詩詞,符合格律、平仄的多如瀚海、牛毛。但能廣為世人傳頌的,無一例外不是因為其意境唯美!其情感人!其中亦不乏出格之作。

故此,我認為格律並無取消不取消的問題,能在格律之內寫詩寫詞,當然可贊;但律格並非是詩詞的全部,偶爾見有出格之作,也不用一擁而上,一棒打死。

最後還想囉嗦一句,廣府話是現在保存中保護得最好的古語言,其九聲六調與古書中的平仄最為接近。廣府話在古詩詞中皆有跡可尋。廣府話源於中原雅言,所謂雅言,亦即是古代的官方語言。中國的威脅,一直來自北方,戰爭迫使當時中原不少貴族南遷,中原雅言與越(粵)語相結合,形成了今天的廣府話。古代的格律、平仄理論,大多數是建立在廣府話的基礎上。普通話的基礎只是北方方言,在古代北方稱為戎,恐怕在古詩詞中還沒有它的位置。當今不少人讀了幾本格律書,便以為得其精髓,若不懂廣府話,實則一開始就已南轅北轍,又何恃之有?


蘇西皮


平仄格律體現著韻律之美,我國古代詩詞歌賦乃至音樂等,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平仄格律上。而韻律之美並非認為制創造,而是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只不過人們發現了它,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和運用了它。

古今中外,所有詩詞、韻文、音樂包括打擊樂,都從不同方面體現著韻律之美。而我國古代的詩詞格律,可以是說對韻律的一種格式化,也使得韻律之美走向成熟化,甚至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與就像京劇和罈陳年老酒越陳越香、越是回味無窮。

隨著社會發展,文藝形式也在不斷髮展變化,但無論文藝形式有怎樣的發展和變化,它永遠取代不了用平仄格律體現出來的,我國古代先賢留後人的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

並不是所有歷史上的東西都能狗被改變、被推翻、被泯滅,像老腔京劇、詩詞格律以及中醫和中國功夫等等,是人類優秀文化的沉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光彩奪目的組成部分,是被時間牢牢固定下來的全人類共同精神財富。它不僅會永遠存在於各種物質的載體上,更是通過一代又一代傳承,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裡,流淌在血液之中。


老者沙龍


這個問題我嘗試回答一下,首先聲明我絕不是什麼專家、教授。我只不過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非常欣賞的無數人中的一員,所說的點點見解肯定是很膚淺的,有不妥之處還望恕罪。

平仄格律有多大價值的問題;

平仄格律作為舊體詩形態,在漫長的文化長河中,經無數先賢的浸淫與推崇,漸漸的演化與提升,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標準,是舊體詩詞歌賦與現代詩的根本區別,他們的形式是如此的經緯分明。即使膚淺如我,也能一看就可分辨出來。

舊體詩詞那種如歌如頌的感念力,那種坐落有至,高低浮沉的韻律感,那種如泣如訴、欲恨還愛的表達方式,那種以小見大、以大喻小、舉重若輕,氣吞山河的情懷錶達。……如此種種,能在小小的方寸之間很好表達出來,這是現代詩很難做到的。所以我認為舊體詩詞歌賦的平仄格律,其存在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平仄格律的存在,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美學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加於傳承、總決和提升,希望各位漢學專家、學者、教授善與引導,多點耐心和包容,使我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與昇華,無愧於列祖列宗,無愧於後代萬世,萬不可輕言取消,只能以時俱進,更好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