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旧体诗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价值?有取消的必要吗?

民间故事厅


没有平仄格律就不能称之为旧体诗词。旧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它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不存在取消和保留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后,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推广白话文,其中包括推广白话诗,一种是完全的现代诗,类似于旧体诗形式的白话诗,比如胡适的《两只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新诗在五四以后以后茁壮成长,涌现了无数优秀作品和作者,甚至新诗也出现过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派,倡导“三美”。


但是《两只蝴蝶》式的披着旧体诗外衣的这种诗渐渐看不到了,今天我们实际也把他归为现代诗的一种。

其实胡适本人的诗词作品也不是这样写的,还是按照严谨的格律来写的,比如这首五律《岁末杂感一律 》:

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簾。 霜浓欺日淡,裘敝苦风尖。 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 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鬑鬑。

旧体诗词的格律如同一个人的精神和器官,是无法割裂的,割裂了就是《两只蝴蝶》,是另一种诗体。

旧体诗的格律包括古体诗,古体诗的邻韵通押、换韵也是有严格的标准,仍旧比元曲严格的多,更无论现代诗了。


旧体诗的保留和发展其实好多来革命家也起到了作用,比如陈毅、毛主席等人大力推广,毛主席甚至开玩笑的说过,不看新诗,给100块大洋也不看。可见主席认为那个时代的新诗没有太多的好作品,但是他本人却多次倡导大家多写新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古体诗,近体诗,取消平仄那是一个大大的笑话,我不赞同。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悠久,不是说取消就能取消的。格律诗词,能够传承上千年,足以说明了它的魅力。

在宋代以来,各种国学,科举,殿试,都有格律诗词及联对的踪影。很多学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做出了精采的回答,我也不一一例举了。

格律诗词,源远流长,一般读来都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深受民间百姓喜爱。这种文代体裁永远都不会消失。

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我认为没有冲突,萝卜白莱,各有所爱。有好多的所谓文化达人网友,认为自已就是格律界之能人,把格律诗看得太高,总在头条对别人的诗词、对联,评头品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我觉得中华文化,历来都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智者见智,愚者见愚。即使有很多不懂格律的朋友,发表了一些不好的作品,但他们能积极参与学习,也是好事,所以不必在意。

作为四五十年代出身,现退休在家的我们,很多都不大懂格律诗词,但我们又很喜爱,我们能参与头条,也是老者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我们的幸福。


苏州老客


旧体诗的平仄格律就是写旧体诗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能写出一首好诗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很高的情商和智商。

古代文人才子在袖中随时备有纸笔,在心有所思或触景生情偶得佳联妙句,及时拿出纸笔记录,最终才成诗成联。所以才有我们现在读来朗朗上口的古诗或富含哲理的楹联。

古体诗无论是排成坚行和横行,读起来就是一首诗,但现代诗,坚行排列看起是一首诗,但排成横行就是一段文字,读起来大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这里我没有抵毁现代诗的意思,纯属水平较低的个人看法。

在中国古代,诗、书、画是不分家的,现在我们读的每一首古诗,都可以在画家笔下画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是其它文学永远无法做到的。

古体诗的平仄格律,使我们在文学创作中多了一种学习的教材,在生活中多了一种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众多优美的诗词,更是爱好文学者的精神粮食。所以平仄格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至于说取消平仄格律,我认为不存在取消或不取消的问题,只存在遵守或不遵守这个规则的问题。如果创作者能在平仄格律的规则下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句,自然是好事。如果创作者能突破平仄格律的规则,一样能写出更好的诗词,那可以说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壮举,更是好事。

有人说,他看书只看一百年以前的书,现代的书他基本不看,为什么呢?答案留给大家去思考。


山根50


喜欢流行歌曲,不喜欢京剧,那你就不要唱京剧好了。

觉得自己驾驭不了格律,写着不自由,那就自己不守格律就好了。自己不想遵守规则,还想强迫他人同你一样?这是什么样的蠢货思维?

你跳不了芭蕾,就要芭蕾演员都不踮脚尖?

你唱不了高音,就要歌剧演员不唱高音?

这种蠢货,还谈什么艺术?

连基本的是非羞耻心都没有,连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格律诗的艺术成就明明白白在那里,就凭几个蠢货的自以为能如何?

我自己就不写格律诗词,但绝不会指望毁坏传统精品,来彰显自己也很“古典”。

凡是提倡所谓的不尊格律重意境的人,作品往往都没入门,离讲究意境还差着距离。

对这种人来说,少出丑卖乖,离国粹远点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最后,除了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词,古典诗歌本来就有不强调格律的体裁,想自由创作,谁会拦着你?非要毁坏传统中最精致的部分,真他妈的无耻之徒。


我意痴狂1


旧体诗的特征就在于平仄格律上,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如果取消了还叫旧体诗吗?! 旧体诗实际可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

近体诗盛起于唐朝,它有严格的平仄格律的限制,通常以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为主,也有超过八句的叫长律或排律。但唐朝时及以后也同时存在古体诗,亦叫古风,这是依照汉魏六朝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由此可见,所谓旧体诗,实际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既可写严谨一点的近体诗,也可写宽松一点的古体诗,掌握了两者的要点及区别,尽可放胆去写。

问题是,现在有些人写的诗明明没按平仄格律的要求去写,却偏偏要冠以五律、七律之类的,这就很不合适。打个不尽恰当的譬喻,他明明是乙班的学生,非说自己是甲班的,而甲班的学生又偏偏不承认他这个同学,岂不是自取其辱。如果有点自知之明,把没有按平仄格律写作的"七律″或"五律″之类的诗去掉"七律″或"五律"不就完事了嘛,权当是写了一首古体诗(当然也得符合古体诗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个也做不到,那就干脆去写新诗,干嘛非得吊死在旧体诗这棵树上呢?

至于说对旧体诗要改革创新,实不敢苛同。愚认为,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和文化遗产,如果做不到发扬光大,至少也得让其留存传承,那种取消旧体诗的平仄格律的做法当是不妥的。


郭雄333


一看题主在诗词方面就是小白,因为旧体诗不都是对平仄、格律要求很严格,要求严格的是近体诗。

旧体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以前的诗作,近体诗在唐朝形成,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它仅指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其它格式的诗作即使是唐人之作也不属于近体诗。

讲究押韵是中国诗歌一大特色,不管旧体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大部分)都是押韵的,只是现今一些诗人们受洋文化影响写诗只讲意象、诗意不再讲究押韵。

而近体诗,也称格律诗,不但讲究押韵,还讲平仄韵调和对仗。就诗的体裁而言,近体诗代表中国诗歌的巅峰,当然不能取消平仄格律的要求,如果取消了那也不能称之为格律诗了。

其实现在诗词爱好者争议的不是近体诗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争议的是作为官方语言普通话中已无古入声,而且有很多古入声派入了普通话的平声,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按古入声本属仄,而按普通话属于平,究竟以谁为判定平仄问题,其二,原来用于写诗的平水韵106韵,而接普通话制定的中华新韵、中华通韵仅为十多个韵,如果你用新韵写格律诗,在用平水韵写格律诗的人看来就不是格律诗。

不客气地说,坚持平水韵人的固执观点,与国家推行普通话是背道而驰的,现在整个世界都成了地球村,汉语必须统一用标准语言才便于与世界交流,即然普通话为中华标准语言,那么文学作品当然也要以标准语言为准,今人作品不能拿古汉语说事。


闲聊天下


我只想说,是咱们自己没水平,写不出来好的格律诗就直说。还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不要取消诗的格律?我呸,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在其意境美的基础上有着格律上的声调美,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写不出来就写不出来,没什么好丢人的。但是,这种既想当那什么又想立牌坊,既然被包养还要谈独立人格的人,真的是无fuck说。

说什么格律平仄限制了诗的意境,只是人们在填字的那些人。你们真的是,以为别人和你一样蠢吗?你看看李白、杜甫、苏轼那些人,人家写的诗都是在按格律填字吗?人家写的诗没有意境吗?随便举几个栗子,都是格律诗,你们好好看看,多学着点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荒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中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金山寺》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这些诗的意境没有你们写的美吗?这些诗没有按照格律来写吗?要是再有人说他们堆砌辞藻,做作仿古,比肩林夕……那我真的就无话可说了!苏轼这首诗最难得之处是人家还是回文诗,没错,人家的诗可以倒着读。

《题金山寺》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看看,什么叫大神,什么叫人才?这特么才叫诗!郭德纲老师曾经说过,你想打破一个行业的规矩,那你就先得深谙其道。必然得是这个行业里的精英去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原话我忘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试问一下,提出取消格律的人,是诗坛的大师吗?如果是戴建业、叶嘉莹等老师提出来的,那当我没说。

笔者从初中就开始写诗了,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总是在不断进步,我当然知道,不按格律来的诗是真的好写。你随便加一些什么 缺月 柳影 斜阳 疏桐等古风词语,然后意思连贯,押个韵,凑够五七个字就可以了。可是这样真的有意思吗?如果这都叫诗,那我只想说,诗人的门槛可真够低的。

这时有人就会说,那是人家古代人生活环境就是那样。咱们也律诗,自然没有先天环境,只能想象模仿古人啊!那远的不说了,就说离我们最近的那个,伟大领袖毛主席。你看看人家的诗,既有格律,又有气吞山河之势。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你看看,你瞅瞅,什么叫诗!这特么才叫诗。所以,还是别丢人现眼了,好好读读《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吧!最好从骆宾王的《咏鹅》开始读



烟雨雪殇萌


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一般认为,从《诗经》至唐前,皆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诗歌诗歌,在古代诗就是歌,特别是词,是文人在筵席之间拿来唱的。古代有乐府,乐坊,就是专门表演唱诗词的机构。格律的价值就在于使诗词更具韵律感,易唱好听,但并不是诗词的本质,更不是诗词的全部。特别是词,为了能拿来即唱,更是硬性规定了格律和平仄。不过纵观历史上的所有诗词,符合格律、平仄的多如瀚海、牛毛。但能广为世人传颂的,无一例外不是因为其意境唯美!其情感人!其中亦不乏出格之作。

故此,我认为格律并无取消不取消的问题,能在格律之内写诗写词,当然可赞;但律格并非是诗词的全部,偶尔见有出格之作,也不用一拥而上,一棒打死。

最后还想啰嗦一句,广府话是现在保存中保护得最好的古语言,其九声六调与古书中的平仄最为接近。广府话在古诗词中皆有迹可寻。广府话源于中原雅言,所谓雅言,亦即是古代的官方语言。中国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战争迫使当时中原不少贵族南迁,中原雅言与越(粤)语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广府话。古代的格律、平仄理论,大多数是建立在广府话的基础上。普通话的基础只是北方方言,在古代北方称为戎,恐怕在古诗词中还没有它的位置。当今不少人读了几本格律书,便以为得其精髓,若不懂广府话,实则一开始就已南辕北辙,又何恃之有?


苏西皮


平仄格律体现着韵律之美,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乃至音乐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平仄格律上。而韵律之美并非认为制创造,而是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只不过人们发现了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和运用了它。

古今中外,所有诗词、韵文、音乐包括打击乐,都从不同方面体现着韵律之美。而我国古代的诗词格律,可以是说对韵律的一种格式化,也使得韵律之美走向成熟化,甚至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与就像京剧和坛陈年老酒越陈越香、越是回味无穷。

随着社会发展,文艺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无论文艺形式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它永远取代不了用平仄格律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先贤留后人的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

并不是所有历史上的东西都能狗被改变、被推翻、被泯灭,像老腔京剧、诗词格律以及中医和中国功夫等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是被时间牢牢固定下来的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它不仅会永远存在于各种物质的载体上,更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流淌在血液之中。


老者沙龙


这个问题我尝试回答一下,首先声明我绝不是什么专家、教授。我只不过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欣赏的无数人中的一员,所说的点点见解肯定是很肤浅的,有不妥之处还望恕罪。

平仄格律有多大价值的问题;

平仄格律作为旧体诗形态,在漫长的文化长河中,经无数先贤的浸淫与推崇,渐渐的演化与提升,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准,是旧体诗词歌赋与现代诗的根本区别,他们的形式是如此的经纬分明。即使肤浅如我,也能一看就可分辨出来。

旧体诗词那种如歌如颂的感念力,那种坐落有至,高低浮沉的韵律感,那种如泣如诉、欲恨还爱的表达方式,那种以小见大、以大喻小、举重若轻,气吞山河的情怀表达。……如此种种,能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很好表达出来,这是现代诗很难做到的。所以我认为旧体诗词歌赋的平仄格律,其存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平仄格律的存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美学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加于传承、总决和提升,希望各位汉学专家、学者、教授善与引导,多点耐心和包容,使我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升华,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后代万世,万不可轻言取消,只能以时俱进,更好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