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最注重的是什麼?最忌諱什麼?

wlaiwangling


寫詩要有感而發,這樣寫的詩讀者容易接受,雅俗共賞。要想脫俗,就必須有知識的積累,起碼做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知道一些古今歷史典故,便於用典;學習掌握點諸如《聲律啟蒙》初學,儘量多點文字的儲備,合轍押韻用起來能得心應手。如想雅點兒,要去研究體會名詩作者創作時的心情及環境,作為自己有感而發的觸媒。重要的一點,要多寫,熟能生巧,寫濫了再去規整,爛筆頭出細工。


五柳風


問題:寫詩最注重的是什麼?最忌諱什麼?


前言

新詩不懂,老街說一下舊體詩。關於詩要注意什麼,總會有不同的意見。

老街從現代人作詩的現象來看,說幾點自己的認識 。

一、格律詩

格律詩要特別注意的首先是出律的問題。

不懂格律規則的人,幾乎是做不出格律詩的,恰巧符合格律這種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所以,不清楚格律的話,不要在題目中標識為五律、七律、排律。絕句中有古絕句和律絕句,四句的詩未必是格律詩,所以說是“絕句”尚可。

除此以外,還要注意這幾個方面:

1、句式結構避免單調

儘量避免句式無變化,特別是中間二聯,例如頷聯是二一二,頸聯可以二二一。

2.仄收無變化

白腳除了避免撞韻,還要注意上、去、入的變化, 例如王維的這首《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 :

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幔張。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還將歌舞出,歸路莫愁長。

注意仄收的四個字:滿,上聲。色,入聲。暗,去聲。出,入聲。

3、重字

格律詩的重韻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有意識的重字是允許的,如《黃鶴樓》、《登金陵鳳凰臺》。

4、重意

如李白的《贈孟浩然》就被人批評: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其中的“紅顏棄軒冕”與“迷花不事君”意義重複。

5、合掌

合掌是另一種特殊的意義重複,專門指上下聯的意義重複。

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道理仍然和上面一樣:每一個字都要講究效率。

二、填詞不按照詞譜

唐宋人填詞,大多是依曲填詞,也有和周杰倫一樣同時作詞作曲。後來的人呢依照詞譜填詞。

千萬不要誤解字數對了就是填詞。

三、押韻

古體詩有三句一押韻的,例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也有句句押韻的曹丕《燕歌行》。

  • 一般的詩在雙數句結尾是必須押韻的。

  • 不換韻的詩,不可平韻、仄韻混押。

  • 換韻的詩也同樣有規矩。

  • 新韻與古韻不要混用。

另外格律詩還要注意避免

  • 重韻(填詞詞譜中的疊韻允許):例如杜甫飲中八仙歌兩個“船”。

  • 撞韻:白腳與韻腳同韻母。

  • 湊韻:為了押韻勉強湊合填上一個字,包括不協調的倒韻。

  • 啞韻:不響亮

  • 同義韻:例如花、葩;憂、愁,不要在一首詩中使用。

  • 同音韻:避免連續使用。

三、沈約 四聲八病

關於八病最清楚的論述,出自空海和尚的《文鏡秘府論》。

南北朝的永明體詩人有四聲八病之說,這種理論未必都被唐人認可,不過平頭和上尾還是嚴格避免的,這是後來格律詩的最基礎規則。

1、平頭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樹表看猿掛,林側望熊馳。”又詩曰:“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文鏡秘府論》

關鍵是五言詩中,前兩句的“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五律中的前兩句,第二字永遠和第七字是不同的。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或雲: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文鏡秘府論》

理解平頭後,就不難理解上尾。

近體詩四聯除了首句用韻的詩體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齊梁以後的古體詩也多是如此,上句是平收的話,下句是仄收,不懂這個道理的文人會被瞧不起,“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八病的中平頭和上尾,是格律詩必須遵守的規則,其他六病,就沒有那麼嚴格了,甚至唐朝人也有不以為然的情況,格律詩也沒有完全遵守。

不過上面說的“2.仄收無變化”,也在八病中有提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文鏡秘府論》看一看。

四、白居易的五忌

白居易有 《金針詩格 》傳世,不過今天的版本或有後人改動,亦有後人偽作之說,不過一般認為至少是晚唐時的作品,姑且不論。

詩有五忌 一曰忌格懦。二曰忌字俗。三曰忌才浮。四曰忌理短。五曰忌意雜。格弱則詩不 老,字俗則詩不清,才浮則詩不雅,理短則詩不深,意雜則詩不純。《金針詩格 》

忌格懦,格律中的格就是意,這也是《文鏡秘府論 》中記載唐朝人的說法。格高可以理解為精神境界高,格弱,反過來理解即可。

忌字俗,可以參看劉禹錫不用糕字的故事,劉禹錫雖有過之,但是意思相同。

忌才浮,用字用詞要文雅,不要太顯擺,避免暴發戶心裡,恨不能把兜裡的貨統統掏出來。

忌意雜,主題要鮮明,一首詩可以多重語境、多重理解,但不能表達起來雜亂無章、南轅北轍。

結束語

古人關於詩病有很多表訴,大多是提高詩的品質方面的建議。

對於很多學詩的人來說,一開始先把五七律規則搞清楚,然後在創作的過程中慢慢去體會。創作中的問題,其實古人都研究過,也都有方法。但是不作詩的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妙處。

好比很多人對四聲八病的理論嗤之以鼻,其實真正研究一下才知道,沒有四聲八病根本就沒有後來的格律詩。後人是對八病進行了取捨以後,才逐步完善了格律詩的規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寫詩最注重的是什麼?最忌諱什麼?

這個問題很寬泛。寫什麼詩呢?

現代詩

寫現代詩的話沒有那麼多規則,注重的就是感情的表達,在抒情的基礎上,注意內在的節奏感和一定的韻腳就可以了。忌諱?除了不押韻,就沒有什麼忌諱。現代詩的特色就是自由浪漫,在文字結構和感情表達上幾乎是完全隨意的。

唯有一點,不押韻,就不是詩了。所以最忌諱不押韻,即使亂韻,仄聲韻,鄰韻,只要是詩,總歸這一點是逃不開的。否則就不是詩了。

古體詩

古體詩是古詩中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詩。因為不用遵守平仄格律,所以類似於文言文版的現代詩,也是以意境為主,保證押韻即可,沒有其他限制。

所以,古體詩最注重的是古意。就是那種古樸、質樸的意境構成,這需要在字詞上向古時候用字靠攏,但也並不是懂得古詞就行了,需要了解如何用這些古詞,搭建一個完美的古香古色的意境,而不是字詞堆砌,一片浮華卻空洞無物。

而古體詩最忌諱的就是和最注重的相反,切忌用詞油滑,現代。這是對古風的整體性最大的破壞,也不是不能用新詞,而是要注意整體意境是否合適。

總的來說,古體詩重在意境構造。

近體詩(格律詩)

既然是創作遵守平仄格律的格律詩,那麼肯定首要的是要合律了。出律的話就是古體詩了,根本不在格律詩範疇之類,不必討論了。所以近體詩最要注意的就是各種詩體的格式。

格律詩分為絕句、律詩、排律三種,對應的是四句、八句和十句以上的格式。三種格式共同遵守的是平仄交替、相對、相粘、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這些格律規則。而律詩還要求中二聯對仗,排律則是除了首尾聯之外其他的聯都需要對仗。

所以格律詩最需要注重的詩合律,而最忌諱的是“詩病”,因為“詩病”有些會導致出律,另外還有一些是在格律範疇之類的,比如“撞韻”、“平頭”之類的,這些詩病的發生不會導致格律詩出律,但是會影響詩的吟誦或者詩意的表達。

這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至於具體哪些“詩病”以及格律詩的詳細規則,都有其他文章詳細分析,就不在這裡重複了。

總的來說,中國的詩歌就是這三大類。我們在創作不同詩體的時候要注意和忌諱的東西也是隨著詩體的不同而不同。

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白自己想學習、創作的是什麼詩,再談其他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的確對詩一竅不通,也根本不懂什麼五言七律。但我喜歡讀詩,聽詩,每逢電視上有詩朗誦,我都不輕易放過機會。從聽和讀中,我感覺,詩最重要的是意境,是氣勢,是力度,最忌諱的是教條主義,是無病呻吟,是華眾取寵。從這兩種感覺中,讓我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都堅定不移,亳不動搖的認為,只有毛主席的詩才是這樣的詩,才是古今中外的詩人都無法比擬,稍遜風騷的詩。我在這裡隨便再重複幾首,便可震撼人心,鼓舞鬥志。他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滂薄走泥丸。金沙水泊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一次被迫的逃遁的甚至有點狼狽的跑路,在主席的詩中展現的是那樣的從容不迫,那樣的勝利在握。萬水千山,難嗎,但在英雄的紅軍戰士面前都象走泥丸,都是隻等閒。大渡橋寒,金沙水暖,雪山草地,都變成了勇土們欣喜不已的風景線,都擋不住三軍會師的步代和萬眾歡呼的笑顏。這是何等的境界呀,真的是當驚世界舒。他的七律回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舉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本是詩人自個回故鄉的一首詩,但作為開國領袖的毛主席以其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大視野大手筆,寫出了舊社會億萬農民與剝削階級的奮勇抗爭,寫出了新社會億萬人民戰天鬥地的奮鬥和實踐,更寫出了人民的力量是排山倒海的,是可以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的。特別是最後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把人民的意志力量寫得是何等的壯觀。真的是氣勢恢宏,驚天動地。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卅盡舜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度仍從容。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多看多學多思毛主席的詩,就會理解詩最重要的是什麼,最忌諱的是什麼。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都會把詩和人民,詩和時代,詩和遠方,緊密的聯繫起來,揮灑開去。


流廣深


真情和意境!


用戶5589190141


翻看了一下其他答者的回答,這裡便不重複贅述,只說一下不同看法。

寫詩是一種心境,有感而發

自古及今,文人墨客吟詩作詞時,或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而他們的詩詞或飄逸灑脫,或豪放不羈,或婉約動人,或悲唱哀歌!他們或借物言志,或喻景抒情,品格不同,境界不同。

李白曾輕狂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又對酒長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其行狂放,其性灑脫。

南唐亡國後,李煜被俘入宋。當他回首故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問天、問人、問己,得到的卻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其心憂愁,其命微薄。

雖說他們的詩詞風格迥異,思想情感不同,但唯一一點相同的是,皆是有感而發。

縱觀詩詞文化歷史,你會發現,能夠流傳下來被世人所傳頌的詩詞,無一不是感情充沛,有感而發,經得起推敲。反觀那些粗製濫造,無病呻吟的詩詞,都不會被人記住!

所以,其他答者回答的詩詞格律韻味是寫詩時重要的一點,而有感而發,經得起推敲更為重要,切忌無病呻吟!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一起討論、學習~~~


墨書微閱


《聽聽詩說》

詩不準散文非插號

生怕影響她的形象

詩句乾淨杜絕口水

詩清高目中無人

詩膽大敢爭天下第一

詩有撓癢癢的絕活

弄得你五體投地

詩都會發光 夜幕下

隨時升起一顆小太陽

詩有不翼而飛的夲事

詩會養生長生不老

我愛詩 與命持平

詩裡駐著我的魂



根言木語


談到詩,我們都不會陌生,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歷史在我們國家可謂是淵遠流長。

說到詩人,我們自然會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其實,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就是一位出色的詩人,他的詩氣勢豪邁,讀了以後,真有一種激人奮進的感覺。現在,汪國真的詩又大受青睞,創下了新體詩發行量的最高記錄,他的詩不僅有朦朧的意味,同時,還孕育著很深哲理。

如果說一篇普通的文章是文字的集合,那麼散文就應該是文字的濃縮,而詩歌則應該是文字的高度濃縮。一首詩歌,受其篇幅所限,不可能象普通文章那樣發表長篇大論,只能依靠較小的篇幅,來陳述一個完整的事件,如何實現這些,這就需要作者把文字濃縮,用最少的字,去包容最大的內涵,而文字的濃縮程度,我們通常把它稱作“詩髓”。一首詩歌如果沒有詩髓,就會顯得平淡、乏味、沒有看頭。例如汪國真在他的詩《疊不起的心緒》中有這麼兩句,“……這一夜整個都是你,疊起來又展開的是你的字跡,展開而疊不起的是我的心緒”。短短几句話,卻把接到信後那種興奮與激動的心態描述的淋漓盡致,這就是詩的特殊表現方式。另外,詩歌不能寫的太直露,如果寫的太直露,讀者就沒有回想的餘地,也就失去了品詩的美感,這也是詩歌的另一特點。

在現在的詩歌當中,從表現的方式上一般分民歌體和朦朧體的詩(其實二者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不過是在側重的方面不同而已),民歌體的詩主要是韻律較強,讀起來朗朗上口,詩髓相對較少,表現較為直接,詩的內涵也不大,它的應用也較廣泛,象一般的臺詞、歌詞、演講稿等都有較多的應用,讀者也很容易看懂。而朦朧詩則主要側重於文字的濃縮程度,詩髓的含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朦朧詩通常採用一些如朦朧、借喻、斷想、跨接等超現實的表現手法,使詩歌獲得最大的內涵。一首好的朦朧詩往往是不同的人讀過以後,會有不同理解,即使是同一個人,每讀一次都會有一種新的意境,這也是朦朧詩的一大特點,也是朦朧詩吸引讀者的一個主要方面。

當然,現在也有一些詩作者,藉著朦朧的幌子,去隨便拼湊,不僅寫出來的詩讀者看不懂,就連作者本人也不能解釋,這是不對的。舉個例子說,讀詩就好象猜謎語一樣,太簡單的謎語固然好猜,但沒什麼意思,都想猜難一點的謎語,但是再難的謎語也應該有一個謎底,沒有謎底的謎語就不能叫做謎語了。寫詩也是這樣,再朦朧的詩,也不能失去詩歌本身所具有的情節完整性和可讀性,要讓讀者看懂,否則,一首詩歌寫出來誰也看不懂,誰也不願看,詩,還有什麼意義那?

從詩歌的發展趨勢上看,朦朧詩的發展較為迅速,其應用的領域也日益擴大,象現在的一些歌曲的歌詞,有的就是採用朦朧詩的表現手法來寫的,如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中:“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夢是唯一的行李,輕輕回來,別吵醒往事……。”歌詞不僅寫的含蓄、優美,而且意味深久,說它是一首好的歌詞,我想也應該說它是一首好詩。

總之,詩歌的發展,也在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狀況,它為我們提供了賞心悅目的精神食糧。

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也作為我的故事裡的一個網友,我非常喜歡讀詩,同時,我也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寫出好的詩歌來,以饗讀者。


驕然


寫詩最應該注重意境是否優美,是否平仄押韻,是否能給人留下賞心悅目的感受。

寫詩最忌諱的是沒有什麼實際內容,並且不講究平仄押韻,給觀眾留下不好的印象!

王維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就很好地描寫出秋天的美景和詩人悠閒自在的心情!因此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蘇軾給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現在我把王維的《山居秋暝》抄寫如下,來供大家欣賞!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崑崙俠哥


寫詩是性情之事,有意即興,有感即發,有情即抒,有境即詠,有友即和,有志即言。

寫詩有意境者高,無意境者俗。關於這一點王國維在巜人間詞話》中描述最到位: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

寫詩與為文一理,應處理好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關係。

最忌無病呻吟,為詩而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