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訪村探鎮十六:滕州【洪緒鎮】所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

洪緒鎮

(底部留言區可留下您的姓名、村莊、微信號)

前洪緒村

位於滕州西南4.5公里,洪緒鎮政府駐地。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紅氏來此定居,繼有李、王、班諸姓相繼遷入,共建成村,名紅緒,意為本村始於紅姓。後因村北地窪,為防水患,在村北築有防洪壩、排水溝,叫小堤崖,此村莊位於小堤崖前,故稱前紅緒,1982年,村名改稱前洪緒,轄班莊自然村。

後洪緒村

位於前洪緒北1.5公里,荊河南岸。

據村內三官廟碑文載,明朝中期有區姓先來此村,後有趙、韋、寧、孟接踵而至,村落形成,又因現有前紅緒,再因在小堤崖北,故稱後洪緒,1813年《滕縣村莊表》載列與此同。1982年,因前紅緒改稱前洪緒,所以後紅緒亦改紅為洪,稱後洪緒村。

金莊

位於前洪緒西部偏北2公里。

據《金氏家譜》記載,明朝(1621—1627年),金氏由浙江金華縣遷來此處建村。明末,金氏一世字宗海,以拔萃攜子入京應考,得一等,放山東候補縣令,在濟寧有疾,卒於滕寓,葬於滕西北隅。二世啟緒,字裕昆,守父墓未歸,遂定居於小鞏莊毗鄰,稱金府;三世金璨,字舒光,1687年丁卯科貢生,任濟陽縣訓導,成為望族,改稱金家莊,沿用至今,轄北侯莊自然村。

北侯莊

位於前洪緒西偏北2.1公里,城河東岸。

據《侯氏族譜》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侯氏由山西洪洞縣來滕縣遷到城東,後又遷到金莊西定居,稱侯家莊,1949年因重名,更為北侯莊。

玉樓村

位於前洪緒之北偏西,並與其緊鄰。

據《張氏家譜》記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由王開遷來建村,並在村西北建有土地廟,廟中築土樓一座,故取村名為土樓,1982年因重名,更為玉樓。

俞莊(光明村)

位於前洪緒西部1.5公里,新遷建的104國道西側。

明朝初期,俞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到城西俞莊定居,明末清初,八世遷此定居,後有張氏遷入,仍取名俞莊。

小鞏莊(光明村)

位於前洪緒西部。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鞏姓遷至建村,取名鞏莊,因村西有鞏莊,而且較大,故又叫小鞏莊。

白龍灣村

位於前洪緒西北2.2公里,荊河南岸。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王氏自東王莊遷此建村,名為西王莊。相傳,村西河中有深淵,水居白龍,俗稱白龍灣,村名遂改稱白龍灣村,後淵漸夷平,沿河栽植白蠟條,再改村名為白蠟灣村,2002年,復又更名為白龍灣村。

大顏樓村

位於前洪緒村西南3.5公里處,新104國道西側。

據《顏氏族譜》記載,始遷祖智,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八世祖有度在此建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智以軍功授濟寧衛左所職,永樂四年(1406年),升任滕縣守禦,仍世襲千戶,始家縣城南門裡。二世祖以級索集南屯地數頃,承父命力農,置田安家,遂家富焉。萬曆年間(1573—1620年),七世祖守耕,命諸子拆居,長子有度得此家產建村,名南顏樓,因重名,1982年更為大顏樓村。

苗橋村

位於前洪緒西南5.3公里,郭河北岸。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苗氏來此建村,並於村前架石橋一座,故取村名為苗橋。

北陳樓

位於前洪緒西南4.7公里。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陳姓自魚臺縣谷亭北陳莊徙居於此,且建一座樓,取村名為陳樓, 2002年因重名,更名為北陳樓。

徐王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3.1公里處,新104國道西側。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自山西遷徙於此定居,因東近鞏村,隨而稱之,後自立成村,取名徐家莊,後有王氏遷入,1982年因重名,更改為徐王莊。

杜康

位於前洪緒西部偏南2.5公里,西北鄰荊河。

據《杜氏家譜》記載,明代初期(1368—1398年),杜氏由王晁遷此建村,名為杜家莊,1982年,因有重名,更為杜康。

大鞏莊

位於前洪緒西部偏南4.1公里,荊河東岸。

元代末期(1341—1368年),張氏來此落戶,繼有鞏氏遷此居住,議村名為名鞏家莊。後因與東北鞏村重名,改稱大鞏莊。

沙官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3.7公里,西近荊河。

公元前約300的戰國時期,該村是滕國的刑場,當時是滕國護城官兵在此巡防歇腳之所,後人聚居成村,故名官莊。嗣因村周系沙地,改稱沙官莊。

赤店村

位於前洪緒村南偏西,新104國道附近。

東周末年,此地方為滕國的刑場,俗稱“赤地”,那時已有此村。又由於當時這裡有由東南去任城(濟寧)的交通要道,居民多以開店為業,按顏色描述,赤是紅,紅是吉祥的意思,即稱“赤店”。

夏莊村

位於前洪緒村南偏西,新104國道東側。

明末,有夏姓由夏樓到此落戶立村,以姓氏命名為夏莊。

王樓村

位於前洪緒村南偏西,新104國道東側。

明中期,王氏由南沙河遷此,管理王氏富戶莊園為佃,並在此建一樓閣,取名王樓。

曹樓村

位於前洪緒西南5公里,郭河北岸。

明萬曆年間(1572——1620年),有曹姓到此立村,宅院內建有樓房一棟,遂命村名為曹樓。

張林村

位於前洪緒西南4.5公里,郭河北岸。

明萬曆年間(1572——1620年),張姓由大塢遷至滕城,後因張佈政葬於此,明末,其後人遷此護塋林,盡孝定居,稱張家林,簡稱張林村。

劉莊村

位於前洪緒西南4.2公里。

據《孔氏族譜》記載,明初,開始有劉姓來此落戶,村名劉家莊;後孔姓於明嘉靖年間(1567—1572)由曲阜遷至級索,又遷於此,孔姓雖為望族,但尊崇劉姓,仍叫劉莊。

前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4.4公里,郭河北岸。

據《閆氏族譜》記載,閆氏於清道光年間遷此立村,為閆家莊,因居苗橋之前,稱前莊。

軸村

位於前洪緒東南1公里。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張氏從馮卯逃荒路經於此,過溝時車軸折斷,困居於此,乃就地定居,取村名為軸溝村,後演為軸村。

東張樓

位於前洪緒東南3.8公里,郭河北岸。

據《張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張姓有山西遷此,又在萬曆年間遷到磨莊,後又遷至皇甫,萬曆十三年,又遷至此,力農建樓,故取名張家樓,1982年因重名,更名為東張樓。

安莊

位於前洪緒東南2.5公里。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滕縣城東安氏來此建村,名為安莊,後楊氏遷入,仍名安莊。

龍莊

位於前洪緒南2.4公里,郭河北岸。

據《龍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龍氏隨周尚書北征,調濟寧左所,七年(1374年)撥滕守禦所,一世居級索,四世遷軸村,後又移此立村,叫龍家莊;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楊氏遷村前建村名前龍莊,後成為一體稱龍莊。

楊園

位於前洪緒南部2.1公里處。

據《白雲庵碑》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楊、馬二氏遷來白雲庵前定居,以種植蔬菜為業,故取名楊園。

孔屯

位於前洪緒東南3.3公里,東鄰京滬鐵路。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李姓前居,後孔氏從曲阜遷來墾荒種田,定居於此,成為望族,故取村名為孔屯。

東侯莊

位於前洪緒東南5.1公里,京滬鐵路西側,郭河北岸。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侯氏於此置田設倉,王、孔、喬等氏相繼遷來為佃,成村落名為侯莊,清末更為東侯莊。

南苗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8.4公里,南近郭河。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苗氏遷此建村,名為苗家莊,1982年更名為南苗莊。

郝窪

位於前洪緒西南8.2公里,西北臨近荊河。

據《王氏族譜》記載,明嘉慶年間(1522—1566年),王氏從高廟遷此立村,當時這裡是郝家富戶的外莊子,王姓為佃戶,因地勢地窪,故取村名為郝家窪,後稱郝窪。

西侯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6.5公里,郭河北岸。

元代末期,董氏在此為侯姓護林。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趙、袁、楊氏相繼遷入,共建成村,名侯家林,後改稱侯莊,1949年更為西侯莊。

呂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7.6公里,南鄰郭河。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此為呂氏莊園,時有宋、王二氏居此為佃,取村名為呂莊。

甘莊

位於前洪緒西南8.5公里,郭河北岸。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甘姓遷此建村,名為甘莊,道光年間(1821—1850年),劉姓由大留莊遷入,仍用原名。

杜場

位於前洪緒西南6.5公里處。

此處原為杜姓之打穀場,清道光年間(1821—1852年),張氏遷來建村,取村名為杜家場,後楊氏遷入,仍取村名為杜場。

新豐

位於前洪緒西南6.3公里,北鄰荊河。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歐氏於此建村,名歐家莊,後漸變為黃氏的佃戶村,改村名為黃莊,1982年因重名,更稱新豐。

堌堆

位於前洪緒東北1.5公里。

據《呂氏族譜》記載,明代初期(1368—1398年),呂氏來此於古烽火臺遺址東建村,因距縣城八里,故名八里堌堆,1982年簡稱堌堆。

西趙溝

位於前洪緒東2公里。

據碑碣記載,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劉氏遷此建村,村東有一大泉和數十小泉,往西南折匯流,溝壑遍佈,故名劉家溝,後趙氏遷入,成為望族,改稱趙溝,清初,析立二村,本村居西,稱西趙溝。

東趙溝

位於前洪緒東2.7公里。

據碑碣記載,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劉氏遷此建村,村東有一大泉和數十小泉,往西南折匯流,溝壑遍佈,故名劉家溝,後趙氏遷入,成為望族,改稱趙溝,清初,析立二村,撕碎機本村居東,稱東趙溝。

唐莊

位於前洪緒東北1.7公里,青啤大道南側。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唐氏遷此定居,名唐家莊,今稱唐莊。

團結

位於前洪緒東北1.9公里。

清初(1644—1661年),韓氏由高莊遷此西部建村,名韓莊,清中期(1733—1822年),馮氏遷此東部建村,名馮場,後於氏遷入改名於莊。同期,書院街劉某於此南部植建桃園,李氏由五里坂遷來看護,漸成村落,名桃園,現三村連為一體,統稱團結村。

幸福壩

位於前洪緒北1.5公里,荊河南岸。

此處原為大彥富戶孫氏至莊園,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王氏由蓋村遷此為佃,漸成村落名孫莊,1964年縣府在村北荊河築壩攔水以便灌溉,名幸福壩,村名亦改稱幸福壩村。

任於莊

位於前洪緒北1.2公里。

清咸豐二年(1852年),于姓遷此建村,名於莊。後又有任、孫、王等姓遷入,1983年,因同一鄉內有三個俞莊,更名為任於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