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學會這樣的溝通技巧,還愁不會說話嗎?

學會這樣的溝通技巧,還愁不會說話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極易出口傷人。也許我們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卻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們能在溝通的時候,選擇較好的溝通方法,也許就可以完全避免這些。

讀完本書,我們總結來說,“非暴力溝通”就是指:引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回應,而是通過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我們要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謝和慈悲來主導生活,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和懷疑。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扇窗,不要把這扇窗變成厚厚的一堵牆。

不知你有沒有感覺到,其實,一個好的溝通者無非就是幾條簡單的處事規則,再加上一些適當的語言表達技巧。只是,技巧可以修煉,天性卻很難克服。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實踐無數個微小的動作來改變自己。

接下來的60條哲理金句,獻給每一個面臨溝通難題的你。

1.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運用非暴力溝通聆聽彼此心靈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

3.當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願望得到了滿足。我們的行為,是出於由衷的喜悅。

4.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四個要素的覺察。

5.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6.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大部分的暴力根源都是如此。

7.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替代迴避責任的語言。

8.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別人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9.非暴力溝通並不是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

10.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學會這樣的溝通技巧,還愁不會說話嗎?

11.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12.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和問題。

13.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14.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15.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映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16.一種要素是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於它能否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

17.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面目可憎”——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而且,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18.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

19.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20.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舒緩柔和,他們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21.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就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

22.當對方給予反饋,我們就表達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我們就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23.如果不清楚發言者是否已經得到滿意的答覆,討論就可能漫無目的的進行下去,無法滿足任何人的需要。

24.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25.別人一旦將我們表達的願望看作是命令,就會導致惡性循環。因為人們一旦認為我們在強迫他們,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

26.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願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我們提出的是請求還是命令。

27.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自己。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28.他人遭遇痛苦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可是,傾聽才意味著全心全意的體會他人的信息,這為他人充分表達痛苦創造了條件。

29.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

30.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

學會這樣的溝通技巧,還愁不會說話嗎?

31.關於勞資談判的研究顯示,如果雙方同意在作出答覆前,先準確的重述對方的觀點,那麼,達成協議的時間將可以縮短一半。

32.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已經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鬆。這時,我們也會感到輕鬆。

33.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也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

34.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35.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的提出請求;換一個環境。

36.別人生氣的時候,要傾聽,不要說“但是”。

37.作為一個聽眾,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和需要。

38.傾聽使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

39.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是培養對自己的愛。

40.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於羞愧的行為不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

41.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我們經常使用它來打擊自己。這個詞就是“應該”。

42.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一種可悲的表達。

43.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麵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44.人的行為總是服務於自身的需要及價值觀——不論它能否實現目的,也不論我們感到慶幸還是遺憾。

45.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並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及價值觀時,我們就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裡。

46.我們的行動要基於對生命的愛,而非恐懼、內疚、羞愧或義務。

47.不論你選擇做什麼,你都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

48.為了錢,為了獲得他人的贊同,為了避免恐懼、羞愧或內疚的心理,你做了哪些事?你為這些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49.最危險的行為也許就是“因為別人的要求”我們不得不做。

50.用“選擇做”來代替“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學會這樣的溝通技巧,還愁不會說話嗎?

51.我們生氣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評判和指責。

52.希望他人因為內疚發生改變,就是將刺激和原因混為一談。

53.憤怒驅使我們去懲罰他人。

54.憤怒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停下來呼吸;留意我們的指責;體會我們的需求;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55.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為了懲罰、羞辱或譴責他人。

56.體會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釋放壓力。

57.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漸變得平和。

58.我們為了迴避懲罰去做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於對失敗的憂慮。

59.如果我們威脅他人或實施懲罰,人們就會產生敵意和牴觸心理。這樣,彼此的關係就會疏遠。

60.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為;我們哪些需要得到滿足;我們得到滿足後,是什麼樣的心情。

本書思維導圖:

學會這樣的溝通技巧,還愁不會說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