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柔韌性被侷限在「劈叉、下壓」表象。

能擺出芭蕾舞般的體式動作,是對柔韌性的普遍印象,

但這一印象限制了柔韌性的真正含義。

柔韌性,更在於運動「靈活、可控」,不只在於四肢「柔軟、舒展」。

詳細來說,讓趕公交不至於摔倒,以及搬快遞不至於腰扭傷,是評估柔韌性的體現,而健身房內,讓胸椎、髖關節更靈活來挺起槓鈴,也是諸多力量課程前的柔韌性熱身流程。

身體的柔韌性,正被侷限在「劈叉、下壓」等表象。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比如說,被過度銷售的拉伸課一度成為「萬金油」,而過度延展肌肉、肌筋膜,將加重局部不穩定,相反,不對用戶執行關節活動度篩查,也是高衝擊訓練下出現損傷的原因。

練習柔韌性,需要回歸活動範圍下「能做什麼動作」。因為,訓練可控的動作範圍,比肢體移動遠近的意義更大。

以柔韌性的練習原理來說,單一的肌肉、肌筋膜延展練習,無法提供「蹲、跳穩當」的穩定性支撐,而在延展以外,支撐「推、拉發力流暢」的神經協調,也都是練習柔韌性的基本要素。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更深一層的從運動生理角度來說,受制於關節周圍肌肉、肌筋膜的「水凝」般的延展性,以及神經衝動的影響,是PNF練習更多被應用於柔韌性訓練的原理,而在柔韌性訓練之所以納入抗阻運動,在於改善原動肌和對抗肌的協調。

從練習柔韌性的目的,以及練習原理來看:健身前,訓練柔韌當先。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而教練知識儲備,以及實操方式,依舊是決定性因素比如,拉伸並非萬能,不同於用戶主動「蹦跳」的健身,被動的拉伸手法實操,或將帶來更大的風險。

甚至說,通過工具以及趣味性元素的介入,也能使乏味的柔韌性練習,以更可感的形式被健身用戶接受。

身體柔韌性,是被侷限的,「練柔韌」需要被重視。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被侷限的柔韌訓練

站立彎腰可觸碰腳趾,可能是更多人對「身體柔韌」的印象。但從運動科學來講,柔韌性的定義,以及實際應用範圍,不止於此。

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完成大幅度運動技能的能力,是《運動生理學》對柔韌性素質的定義,也有部分期刊將柔韌性定義為,關節在整個活動幅度內的運動能力,即物理治療中常見的活動度ROM。

形象的來看,有別於「劈叉、下壓」等姿態表象,在肌群控制下,完成「舉過頭頂、蹲過膝蓋」等範圍的動作,是柔韌性這一體適能素質的關鍵。

換句話說,柔韌性不只在於能「夠著」多遠,更在於能「動起來」多遠。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之所以建立這項能力,是能否安全健身的前提。從各教練培訓體系來看,柔韌性素質,是「跑、跳」前的必備熱身。

比如在ACE的IFT模型中,穩定性與靈活性練習是模塊化訓練的第一期內容

,基於胸椎、髖關節等靈活性主導關節,以及腰椎等穩定關節,根據運動鏈,提出涉及自重抗阻來激活核心肌群,以及動態拉伸等近、遠端練習。

同樣,在NASM的OPT模型中,涉及柔韌性的穩定性練習,也是「第一階梯」,將訓練方案,劃分為糾正性階段、主動性階段和功能性階段,涉及肌筋膜鬆懈,以及動態拉伸。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至少從實操指導來說,柔韌性練習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牽拉肌肉」即可。

但是,從更多健身房的實際應用來看,發展身體的柔韌性,是被侷限的。

受到商業導向的影響,以拉伸課為代表的肌肉被動牽拉正在成為促進用戶柔韌性的「萬金油」,但忽視個體評估,以及過度應用的拉伸會導致損傷。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比如,過度的整脊鬆動、拉伸鬆解,將加重不穩定性。而教練忽視板機點等預處理,將導致過度拉伸形成剪切力造成肌纖維撕裂。「拉伸受傷」可能是近年來在媒體提到最多的健身房負面事件,因過度拉伸導致韌帶、軟組織受傷事例並不少見。

另一方面,由於柔韌性的素質特性,忽視了以關節活動度為代表的評估,也是健身損傷出現的原因之一。

由於缺乏個體化訓練模式,導致無法進行關節活動度篩查,可能也是高衝擊訓練中髕骨關節綜合徵,髖/肩關節唇撕裂等關節損傷頻發的原因。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中國體育科技》對CrossFit研究綜述中提到,高強度無規律訓練的隨機性,將導致CrossFit難以實現循序漸進,以及個性化原則。而缺乏這兩大和運動篩查相關聯的原則,或許也是CrossFit2.1-3.3次/1000小時訓練損傷率的背後原因。

柔韌性不是拉長肌肉那麼簡單,身體柔韌性,有更大意義。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為什麼要練柔韌性?

為什麼發展身體柔韌性,有更大意義?需要先從柔韌性的練習原理來解釋。

首先,在拉伸肌肉、放鬆肌筋膜為代表牽拉練習中,需要納入抗阻訓練使組織附有「彈性」,是柔韌性練習的意義體現之一。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的觀念不可取。在田麥久《運動訓練學》中曾提到,柔韌素質,是人體關節活動度大小,以及跨過關節韌帶、肌腱、肌肉等組織的彈性、延展能力。

換句話說,不只「牽拉」還得「收縮」,是發展軟組織柔韌性的本質。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其次,關節在活動範圍的可控制力,能降低運動損傷,獲得高訓練收益,也是練習柔韌性,不侷限發展「芭蕾、瑜伽」體式的意義所在

相應的,運動評估被運用,更多是為了在HIIT跑跳、槓鈴推舉之前,察覺用戶「抬不高、舉不起」,並降階訓練制定糾正計劃。

比如,功能動作篩查FMS,通過深蹲、跨欄架步、直線弓箭步等7個測試動作,分別制定0-3分的評定方式,發現受試者存在的關節活動受限,同樣,也有MAT測評系統,採用測評墊來量化活動度指標。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甚至說,包括Mirror健身鏡在內的家用健身,正開拓AI識別功能,以避免關節受限下錯誤動作代償導致損傷。

而更深一步的討論,柔韌性發展意義,更需要從運動生理角度來說。

「人人都在練的肌筋膜」為代表的結締組織結構,由於水性凝膠體組成的特性,使其易在固體與液體狀態發生切換,決定了它是需要被筋膜槍高速振動,以及被泡沫軸顆粒滾動的組織結構,也是體感「僵硬,緊繃」的來由。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而除了物理特性以外,部分組織存在的本體感受器官,也將由於受到外力牽張等刺激,而改變組織收縮、放鬆等狀態。

某種程度上,也是PNF本體感覺練習,被更多應用於關節活動度提高的原因所在。

看起來,軟組織的伸展性,是柔韌性需要被髮展的生理學基礎。

除此以外,肌群之間「伸縮協調」,也是柔韌性,不只於牽扯、拉伸的主要原因。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詳細展開,之所以單一拉伸將導致失衡,需要抗阻訓練介入,很大程度是因為,原動肌需要克服對抗肌、關節囊等結締組織的彈性阻力,同時抗阻訓練下,肌蛋白含量含量增加,也能側面促進柔韌性。

這也是NASM、ACE將柔韌性練習,納入關節穩定、肌肉募集效率提升的穩定層面訓練策略中的體現。

總的來看,肌肉組織的彈性素質,關節在活動範圍的可控制力,是柔韌性有更大意義的原因所在。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健身訓練,柔韌當先

不只限於牽張、拉伸下達到誇張的體式,柔韌性對於健身用戶來說,更多在於「控制一個動作範圍」。

而回顧練習柔韌性的目的,以及練習原理來看:健身前,訓練柔韌當先,是需要被提倡的。

就目前來說,和實際教學更緊密的健身房教練,仍是傳播柔韌練習理念,執行安全實操的核心。

教練能否在課程中設計關節活動等評估環節,以及矯正後運動模式優化,以及運動損傷降低,需要被得到更多重視。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同樣,伴隨更多的拉伸工作室出現,需要規避的問題其實也和傳統健身業態相似,即重銷售導向,而不同於用戶主動「蹦跳」的健身,被動的拉伸手法實操,或將帶來更大的風險。

而在柔韌性的實操問題之下,自然也會涉及用戶的接受度。

但就目前來說,國內的健身用戶更聚焦,肌肉痠疼等可感的訓練方式,以及增肌減脂等視覺導向的訓練效果。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因此,通過工具介入,以及趣味性元素的介入,或許也能使個體化的柔韌性練習,以更可感的形式被健身用戶接受。

舉例來說,就有Stick Mobility為代表的課程,藉助彈性工具棒,實現具備遷移性的關節活動度練習。而Equinox旗下的futhermore也曾展示出一系列,以發展全身活動度的課程演示。

闢謠:柔韌訓練=劈叉、下壓?別鬧了!柔韌訓練不應該侷限於此


柔韌性這項體適能素質,與其說是被侷限的,不如說是被忽視的,而當更多教練、健身課程將這一元素納入,或許也將為創造新的健身模式添加部分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