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我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從焦慮到接受,我的心路無私告訴你

今天刊載一位媽媽寫的親身經歷——面對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她心裡的糾結,走過的那些心路歷程,這個過程中,她曾經焦慮心急逼孩子,但慢慢地放心去接受,孩子反而越來越好,

每個個體其實都是有差異性的,我們完全不必拔苗助長,一起共勉,做不焦慮的家長~(寶媽加油站小編敬上)


文| 易晨

01

“沒錯,我也焦慮心急”

是的,我女兒一歲半的時候還不會說話。

那時候,她的溝通表達方式完全是花樣百出的手勢加上各種音調和長度的“嗯嗯嗯”。

舉個例子,她如果想要出去玩,就指著門口“嗯嗯嗯”,如果你裝作不理解,她就踮起小腳把大門打開指著外面“嗯嗯嗯”,如果你繼續裝傻,她就跑去拿來一本書指著裡面那個正在玩滑滑梯的小姐姐“嗯嗯嗯”……直到你最後再也不好意思繼續裝傻下去。

每次聽到那緊箍咒一般的“嗯嗯嗯”,老母親都百爪撓心般的著急上火。

線上學知識,線下討經驗,各種刺激方法都試過,就是沒反應。

後來又聽說上早教可以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於是我不顧先生反對,迅速交錢報名去上課。

“這是孩子的惰性還有小心機,加上你這個媽媽過於的善解人意共同造成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逼!”早教老師如是說。

我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從焦慮到接受,我的心路無私告訴你

然後,老師就直接走到不遠處的女兒身邊,拿走了她正在專心看著的繪本。女兒各種“嗯嗯嗯”地去要,老師堅定地貫徹“你說書,老師才給你”的原則不妥協。

女兒放棄,想過來找我,被老師攔下繼續“你說書”。

女兒終於大哭。我想過去抱抱,被另一位老師勸阻。

十分鐘後,看著哭喊無助的女兒,我終於還是不顧“專業意見”,疾步上前抱起孩子,一邊安慰她“媽媽在,媽媽在”,一邊出門走了。

回到家跟先生提起這件事,先生極力反對逼孩子開口。我也陷入對自己的反思。一歲半的孩子真的會有小心機和惰性嗎?事實上,可能只是我這個媽媽因為焦慮心急,在逼孩子做她暫時還做不到的事情。

我忘記了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一定的規律,只有遵循著孩子的成長規律進行教育,孩子心情才會愉悅,接受東西才能更快。

02

別讓焦慮矇蔽了你的眼睛,毀掉了孩子的未來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孩子這裡那裡不如別人家孩子或是暫時達不到發育標準就慌不擇路。

殊不知,過度的關注和焦慮會帶來惡性循環,父母心急下的千方百計和威逼刺激,會擾亂孩子的心智,影響孩子的自然發展。

我清楚地記得,在我一天幾個方法各種刺激女兒開口的那段日子裡,女兒的性情明顯變得煩躁許多,一向女漢子風格的她變得特別愛哭,晚上哄睡越來越多地要爸爸不要媽媽。

我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從焦慮到接受,我的心路無私告訴你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知乎上有個心理諮詢師講述了他遇到的一個案例,一個孩子在小時候被其母親認定為發育落後患了感覺統合失調症,然後他的母親就制定了一套成長和行為標準逼著這個孩子去執行。

什麼年齡要達到什麼標準,都被規定得極其具體和量化。一旦孩子不符合標準就會遭到嚴厲地教育和糾正,後來這個孩子被折騰成了躁鬱症患者。

諷刺的是,當心理諮詢師問這個母親為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發育落後時,她說別的孩子都可以頭朝下衝下滑滑梯,她的孩子卻不能。

多麼可笑的依據!

作為家長,希望孩子樣樣優秀門門達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孩子成長髮育中遇到的問題無限放大。成年人的焦慮心急和完美主義才是孩子最大的禍害,某種程度上劫持了孩子的童年。

03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等待是更耐心的愛

每個孩子都長了一雙好奇的眼睛,天生具備探索的精神。

有些事情有的孩子做不到或是做得不夠好,可能只是生理層面還沒發展到那個階段。

面對孩子某些方面的“笨”和“不開竅”,睿智的父母知道耐心等待的價值。

女兒的語言發育狀況,經過反思,並去醫院排除了生理原因之後,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不再時刻想著盯著這件事。女兒也在兩歲生日之前突然“開竅了”,取下了“嗯嗯嗯”的緊箍咒,變成了一個整天嘰裡呱啦不停的小話癆。

我想,這就是我婆婆常說的“時候到了”吧。

我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從焦慮到接受,我的心路無私告訴你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曾在她的《愛和自由》一書中講述了自己兒子的事例,兒子兩歲多的時候,他爸爸買了兩個玉米,讓他拿去跟媽媽一人一個。

但兒子卻告訴媽媽說爸爸說了兩個玉米都是給他的,孫瑞雪指出兒子撒了謊,但兒子卻沒任何做錯事的反應。

這個時候,孫瑞雪沒有上綱上線去教育孩子逼孩子承認錯誤逼孩子道歉,而是選擇耐心等待並注意觀察。後來有一天,小傢伙對自己做錯事突然有了感覺和反應,表現得很是尷尬和難為情。

這件事讓孫瑞雪感嘆:“這根本不是大人的說教能夠做到的,孩子已經按照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到了這一步。如果成人沒有按照這個規律讓他發展,而是強加於他,逼迫他做,這個孩子的發展就可能進入誤區。”

04

合理適度引導,允許差異性

耐心等待指的是不逼迫孩子去做在他這個年齡段還做不到的事,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要做,合理適度、循序漸進的引導會讓孩子的成長更順利。

孩子在外見人不願意打招呼,可以鼓勵孩子先揮揮小手,但不能在別人面前一個勁地催促逼迫“快叫阿姨啊”。

孩子不願分享他心愛的玩具,可以引導他交換或輪流玩,但不能連哄帶逼去硬奪。

孩子膽子小總被欺負,可以牽著孩子的手陪他一起去請對方道歉,先讓孩子邁出敢於說“沒關係”的第一步,才有可能引導他邁出主動要求對方“請你道歉”的第二步,繼而是第三步,第四步,而不是一味地恨鐵不成鋼“你傻啊,別人打你你就不知道打回去嗎”。

我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從焦慮到接受,我的心路無私告訴你

孩子不敢頭朝下衝下滑滑梯,可以先抱著他看別人做,然後牽著他的手鼓勵他也試一試。

但如果他還是不敢衝下去,即便一輩子都不敢都不會,那又如何呢?

在不影響正常生活,不關乎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接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和別的孩子一樣,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有那麼難嗎?

親密育兒法的創始人西爾斯說,如果所有的寶寶都一個樣,這個世界將多麼無趣。

生命的高貴和世界的精彩就在於每個生命的狀態和特質都是獨一無二的,允許、接受和保護這種差異性才是我們對生命最基本也是最深的尊重。

教育家說,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不是空白的,他不發展這一方面就必然會發展另一方面。

記得帶女兒去醫院做語言能力測試的時候,結果出來,一歲半的她當時的語言發育水平只有13個月大,但是精細動作和社交能力發展都達到了兩歲年齡的水平。被專家醫生戲稱為“偏科的孩子”,醫囑只有“放輕鬆,沒問題”。

05

愛和包容,讓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愛哭的孩子通常會比較貼心感情細膩,不愛說話的孩子常常專注力很好,坐不住的孩子可能語言表達能力很棒……

我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從焦慮到接受,我的心路無私告訴你

讓我們既不忽視孩子的不足,也能看見和重視孩子的閃光點。靜待花開,合理引導,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在愛和包容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終將在這個廣大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

作者簡介:易晨,一個愛讀書,愛寫字的八零後媽媽,育兒先育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