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我的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从焦虑到接受,我的心路无私告诉你

今天刊载一位妈妈写的亲身经历——面对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她心里的纠结,走过的那些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中,她曾经焦虑心急逼孩子,但慢慢地放心去接受,孩子反而越来越好,

每个个体其实都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完全不必拔苗助长,一起共勉,做不焦虑的家长~(宝妈加油站小编敬上)


文| 易晨

01

“没错,我也焦虑心急”

是的,我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还不会说话。

那时候,她的沟通表达方式完全是花样百出的手势加上各种音调和长度的“嗯嗯嗯”。

举个例子,她如果想要出去玩,就指着门口“嗯嗯嗯”,如果你装作不理解,她就踮起小脚把大门打开指着外面“嗯嗯嗯”,如果你继续装傻,她就跑去拿来一本书指着里面那个正在玩滑滑梯的小姐姐“嗯嗯嗯”……直到你最后再也不好意思继续装傻下去。

每次听到那紧箍咒一般的“嗯嗯嗯”,老母亲都百爪挠心般的着急上火。

线上学知识,线下讨经验,各种刺激方法都试过,就是没反应。

后来又听说上早教可以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于是我不顾先生反对,迅速交钱报名去上课。

“这是孩子的惰性还有小心机,加上你这个妈妈过于的善解人意共同造成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逼!”早教老师如是说。

我的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从焦虑到接受,我的心路无私告诉你

然后,老师就直接走到不远处的女儿身边,拿走了她正在专心看着的绘本。女儿各种“嗯嗯嗯”地去要,老师坚定地贯彻“你说书,老师才给你”的原则不妥协。

女儿放弃,想过来找我,被老师拦下继续“你说书”。

女儿终于大哭。我想过去抱抱,被另一位老师劝阻。

十分钟后,看着哭喊无助的女儿,我终于还是不顾“专业意见”,疾步上前抱起孩子,一边安慰她“妈妈在,妈妈在”,一边出门走了。

回到家跟先生提起这件事,先生极力反对逼孩子开口。我也陷入对自己的反思。一岁半的孩子真的会有小心机和惰性吗?事实上,可能只是我这个妈妈因为焦虑心急,在逼孩子做她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情。

我忘记了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有遵循着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孩子心情才会愉悦,接受东西才能更快。

02

别让焦虑蒙蔽了你的眼睛,毁掉了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孩子这里那里不如别人家孩子或是暂时达不到发育标准就慌不择路。

殊不知,过度的关注和焦虑会带来恶性循环,父母心急下的千方百计和威逼刺激,会扰乱孩子的心智,影响孩子的自然发展。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一天几个方法各种刺激女儿开口的那段日子里,女儿的性情明显变得烦躁许多,一向女汉子风格的她变得特别爱哭,晚上哄睡越来越多地要爸爸不要妈妈。

我的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从焦虑到接受,我的心路无私告诉你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知乎上有个心理咨询师讲述了他遇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被其母亲认定为发育落后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然后他的母亲就制定了一套成长和行为标准逼着这个孩子去执行。

什么年龄要达到什么标准,都被规定得极其具体和量化。一旦孩子不符合标准就会遭到严厉地教育和纠正,后来这个孩子被折腾成了躁郁症患者。

讽刺的是,当心理咨询师问这个母亲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发育落后时,她说别的孩子都可以头朝下冲下滑滑梯,她的孩子却不能。

多么可笑的依据!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样样优秀门门达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孩子成长发育中遇到的问题无限放大。成年人的焦虑心急和完美主义才是孩子最大的祸害,某种程度上劫持了孩子的童年。

03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等待是更耐心的爱

每个孩子都长了一双好奇的眼睛,天生具备探索的精神。

有些事情有的孩子做不到或是做得不够好,可能只是生理层面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

面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笨”和“不开窍”,睿智的父母知道耐心等待的价值。

女儿的语言发育状况,经过反思,并去医院排除了生理原因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时刻想着盯着这件事。女儿也在两岁生日之前突然“开窍了”,取下了“嗯嗯嗯”的紧箍咒,变成了一个整天叽里呱啦不停的小话痨。

我想,这就是我婆婆常说的“时候到了”吧。

我的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从焦虑到接受,我的心路无私告诉你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曾在她的《爱和自由》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儿子的事例,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让他拿去跟妈妈一人一个。

但儿子却告诉妈妈说爸爸说了两个玉米都是给他的,孙瑞雪指出儿子撒了谎,但儿子却没任何做错事的反应。

这个时候,孙瑞雪没有上纲上线去教育孩子逼孩子承认错误逼孩子道歉,而是选择耐心等待并注意观察。后来有一天,小家伙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和反应,表现得很是尴尬和难为情。

这件事让孙瑞雪感叹:“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够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他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

04

合理适度引导,允许差异性

耐心等待指的是不逼迫孩子去做在他这个年龄段还做不到的事,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合理适度、循序渐进的引导会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

孩子在外见人不愿意打招呼,可以鼓励孩子先挥挥小手,但不能在别人面前一个劲地催促逼迫“快叫阿姨啊”。

孩子不愿分享他心爱的玩具,可以引导他交换或轮流玩,但不能连哄带逼去硬夺。

孩子胆子小总被欺负,可以牵着孩子的手陪他一起去请对方道歉,先让孩子迈出敢于说“没关系”的第一步,才有可能引导他迈出主动要求对方“请你道歉”的第二步,继而是第三步,第四步,而不是一味地恨铁不成钢“你傻啊,别人打你你就不知道打回去吗”。

我的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从焦虑到接受,我的心路无私告诉你

孩子不敢头朝下冲下滑滑梯,可以先抱着他看别人做,然后牵着他的手鼓励他也试一试。

但如果他还是不敢冲下去,即便一辈子都不敢都不会,那又如何呢?

在不影响正常生活,不关乎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接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和别的孩子一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那么难吗?

亲密育儿法的创始人西尔斯说,如果所有的宝宝都一个样,这个世界将多么无趣。

生命的高贵和世界的精彩就在于每个生命的状态和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允许、接受和保护这种差异性才是我们对生命最基本也是最深的尊重。

教育家说,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不是空白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就必然会发展另一方面。

记得带女儿去医院做语言能力测试的时候,结果出来,一岁半的她当时的语言发育水平只有13个月大,但是精细动作和社交能力发展都达到了两岁年龄的水平。被专家医生戏称为“偏科的孩子”,医嘱只有“放轻松,没问题”。

05

爱和包容,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哭的孩子通常会比较贴心感情细腻,不爱说话的孩子常常专注力很好,坐不住的孩子可能语言表达能力很棒……

我的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从焦虑到接受,我的心路无私告诉你

让我们既不忽视孩子的不足,也能看见和重视孩子的闪光点。静待花开,合理引导,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在爱和包容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终将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作者简介:易晨,一个爱读书,爱写字的八零后妈妈,育儿先育己,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