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芋子直到大二才知道家裡並不窮困。

之前,母親總是灌輸給她一個觀念:不可以浪費錢,因為我們家很窮。

懂事的芋子不挑吃不挑穿,撿著親戚家淘汰的舊衣服,學習用品是最便宜的,偶爾吃上一根冰棍或小零食,就美得冒泡泡。

為了少花錢,她甚至連班級春遊和歌唱比賽這類活動,也找藉口躲開。

高考,儘管考分高,她卻填報了一所不收學費的師範院校,總想快點出來工作補貼家用。

大二寒假,她幫助家裡收拾屋子,不小心翻到母親藏在大豆甕裡的鐵盒子。她好奇地打開,發現放著幾本房產證,股票和好些金首飾。

雖然不懂這些東西究竟值多少錢,但芋子明白自己家根本就不窮。

這麼多年來,頂著窮家庭的帽子,芋子苦苦地幫助父母維持,但實際上根本沒必要。

這個刻意的謊言,帶給芋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在大學裡,她總是穿著最樸素的衣服,吃著最便宜的飯菜,迴避所有需要付費的社交活動。

當然,別人也對這個面貌寒磣,宛如下崗女工一樣精打細算的女生缺乏興趣。

她羞於向別人坦白生活費微薄的事實,在學校裡獨來獨往,僅僅靠著“要專心讀書”來自我催眠。

她不怎麼出校門,因為那些裝潢精緻的店鋪和門口熱情招徠客人的店員,都讓她感覺過度熱情和不自在,只有在學校食堂和街邊的小吃攤裡,她才能找到舒適和放鬆。

芋子感覺自己被騙了,她很疑惑媽媽刻意的哭窮,意欲為何?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芋子越想越生氣,向媽媽討要說法。

面對看破謊言的女兒,媽媽理直氣壯地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教育好你!”

“是為了教育我?”芋子一臉的質疑。

媽媽慢條斯理地說:“如果告訴你,家境還不錯,你肯定會有享樂思想,不安心學習,和別的小孩比吃比穿,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得量入為出。再看看你現在,學習認真,生活樸素,勤勞顧家,不是很好嗎?”

“一點都不好!”芋子搶白了一句:“我穿得差、吃得差,沒有玩的,也沒有朋友。”

媽媽不高興地呵斥道:“死妮子!學會造反了啊,省吃儉用,最後的錢還不是歸你們!”


01 哭窮,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手段


很多家長,都像芋子的母親一樣,習慣於掩飾家庭真實的收入狀況,給孩子製造心理壓力。

在家長的思維裡,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瞭解到生活的不如意,經歷過沒錢的磨練和慾望壓抑的忍耐,孩子更容易擔當和努力,成長為有責任心、頭腦靈活、吃苦耐勞、勤勞儉樸的家庭成員。

相對的,家長認為,如果生活條件相對優越,孩子就會不思進取,懶惰攀比,養成各種不良習氣。玩物喪志,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生活習慣很差,甚至會早戀、偷盜、網絡成癮等問題。

這顯然是一種“金錢有罪”的思想假設,他們認為金錢使人墮落,而貧窮催人奮進

即使家境不錯,那也不能讓孩子知道家裡什麼也不缺

他們害怕孩子們會被金錢所蠱惑,害怕財富不能合理使用而被毀掉。豪門出紈絝子弟的案例,家長聽得多了,自然有了防範之心。

警惕不當使用金錢的惡果,適度的窮養,的確是有必要的。

但通過哭窮來讓人過度地壓制開支和消費,甚至連正當的發展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完全從省錢和省事的角度出發,這種節儉就是人為地製造貧困

哭窮就是故意地降低養育質量,形成一個發展不利的環境,讓孩子經受不必要的金錢困境。

短期來看,的確可以遏制孩子對金錢的慾望,但長期來看,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手段,帶給孩子的消極影響廣泛而持久。

任何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一定的金錢支撐。

教育需要一定經費,優質的教育,需要更高、更為持久的投入,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有人說,教育是個無底洞,就是強調這一點。

每個家庭可以根據經濟實力,給予孩子必要的學習資料、生活條件和發展空間,這是孩子發展必要的物質準備和投入,是不可以故意省略掉的。

仔細探究,可以發現許多家長自身成長經歷坎坷,艱難奮鬥之後,才成就了今日的成績。

所以他們特別推崇吃苦教育,認為給予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必要的困難、挫折和磨難,可以提高孩子的抗壓力和戰勝生活磋磨的能力,磨礪一個人百鍊成鋼的強大意志。

但現實環境是生活條件舒適,孩子們條件都很優越,很難重現一個父母輩的艱難困境。

許多家長擔憂,孩子缺乏像自己一樣的受苦經歷,可能會導致他們意志軟弱、貪圖享受和不思進取。

在父母的深度憂患後面,是父母強烈的焦慮——害怕自己的孩子無法承受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法塑造出擔當的人格。

所以,為了避免焦慮,他們會考慮給孩子炮製出一個類似於自己童年的生活情境,這就是窮養背後的心理困境。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02 哭窮造成孩子心理貧困


窮養孩子,是很多家庭不得已的選擇。但故意哭窮,則會讓許多孩子感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感受到生活的困頓和心靈的匱乏。

有些家長從小生活拮据,所以特別節儉,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他們把這種“省到極致”想法滲透進了教育理念,總是用最低開支作為撫育的標準。

在這種處處受夾的成長環境裡,孩子合理的心理如生理需要、社交需求、親密感、歸屬感、自尊和自我發展被嚴重壓制。

他們經常體驗到金錢帶給自己的傷害:

  • 不敢去參加社交,因為沒有過得去的服飾,也沒有辦法去參加一些共同活動,因為沒有東西與對方分享,;


  • 不敢去發展興趣愛好,因為這些都會涉及到花費,他們害怕給父母增加負擔;


  • 不敢去關注同齡人感興趣的物品,因為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甚至因為有想要的念頭而感到羞恥,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居然有這麼多奢侈的念頭。


他們自覺地將自己表現得普通、沒有特點和自我意識在人群裡顯得特別膽小、退縮和缺乏融入,很容易被人忽略和遺忘。

  • 他們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總擔心不能與別人觀點相同而顯得突兀;


  • 他們害怕與別人衝突,恐懼個人的需要被人否定;


  • 他們甚至不願意展示個人的能力和才華,生怕別人覺得自己出風頭;


  • 他們顯得沒有自信,擁有低的成就慾望和動機,在機會面前主動放棄;


  • 他們壓抑個人的情感,否定自己,對美好的事物總是報以迴避的態度。


在別人看來,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卑,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低劣感和無價值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疼愛、喜歡和關心。

這種孩子長大後,在物質上也會特別鬧心,花錢方面錙銖必較,個人的生活水準很低。

在待人處世方面,他們也不大方,總是暗搓搓地比較自己是否吃虧,經濟上是否蒙受損失。

由於做人做事不大氣,他們的知心朋友不多,社交生活比較匱乏。

從內心深處上說,他們總有一種無法依靠,必須靠自己的深度恐懼,害怕自己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因為沒錢和沒人幫忙,而讓自己陷入無錢可用的悲催境況。

他們一方面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未知,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可以獲得別人真誠的幫助。

他們衡量外部的標準是:自己有沒有足夠的錢、外面的環境要求是不是低成本。

只有這兩個條件達到,他們才會安心,覺得自己可以順利地活下去。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物質貧窮不一定帶來心理匱乏感。

如果家長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一定的物質滿足和更多的親情照料,這些都會轉換成寶貴的心理養料,滋養出一個性格活潑、做事大方得體、顧及現實的健康孩子。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心理貧困乃是壓制不合理需求後的一種心理畸形,把自己定位為低劣的、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不應該擁有好生活和機會的差別個體。

他們將自己禁錮在貧窮和壓抑的心理狀態裡,無法讓自己和周圍人放鬆。

對此,需要給他們進行心理鬆綁,具體的做法如下:

第一、讓他們宣洩自己曾經遭遇的經濟擠壓。

他們中很多人內心都有痛苦的情緒記憶,這都與他們沒錢而體驗到各種委屈、煩惱和憤懣有關。

他們可以和有同樣經歷的人,在一個安全、溫暖和開放的環境裡,把負面情緒和消極能量宣洩出來。

  • 有人因為買不起演出服,不得不稱病而不參加大型表演;


  • 有人因為讀不起書,早早當了工人,如今在下崗;


  • 有人因為生活貧困,不敢婚戀錯失良緣,至今單身……


這都是侵擾他們多年的心魔,必須在一個適當的環境裡,得到充分的釋放和清理。

第二、讓他們寫下或說出,自己值得被人疼惜。

很多人因為早年生活不被關注,物質支持有限,所以他們產生了“己不如人”的錯誤認知。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有著過人的才華,自己必須幹出了轟轟烈烈的大事、博得了令人眼熱的高位和榮譽、擁有花不完的錢財等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關照。

這需要引導他們破除不合理的信念,培育出合理的信念——每個人都值得被好好對待,都有平等獲得積極發展的機會。

第三、逐漸培育合理開支的良好行為習慣。

破除過度計較的心理痼疾,需要個體反思過往經歷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

比如盲目追求低價而不考慮質量、過度吝嗇而導致人情淡漠、怕花錢而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計較而導致性格封閉和小格局等。

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以前生活困苦,不得不節衣縮食,壓縮開支,而現在條件好轉,有能力讓自己和周圍的人生活得更加富足和幸福,就不要刻意地去省錢,要追求更有質量的生活,獲得心靈的放飛和成長。

體現在行動上,就是要買性價比更高的物品、人情往來更慷慨一些、主動地為自己的發展投資。

只要這樣,能夠自主地使用和體驗金錢,才不會被金錢奴役,真正跳出 “心理貧困”的無形枷鎖。


”窮人家”的孩子,早敗家



孩子小時候不敢花錢,是因為心疼父母,長大後捨不得花錢,因為節儉已經根植於心。

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負重前行,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賺錢然後去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