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芋子直到大二才知道家里并不穷困。

之前,母亲总是灌输给她一个观念:不可以浪费钱,因为我们家很穷。

懂事的芋子不挑吃不挑穿,捡着亲戚家淘汰的旧衣服,学习用品是最便宜的,偶尔吃上一根冰棍或小零食,就美得冒泡泡。

为了少花钱,她甚至连班级春游和歌唱比赛这类活动,也找借口躲开。

高考,尽管考分高,她却填报了一所不收学费的师范院校,总想快点出来工作补贴家用。

大二寒假,她帮助家里收拾屋子,不小心翻到母亲藏在大豆瓮里的铁盒子。她好奇地打开,发现放着几本房产证,股票和好些金首饰。

虽然不懂这些东西究竟值多少钱,但芋子明白自己家根本就不穷。

这么多年来,顶着穷家庭的帽子,芋子苦苦地帮助父母维持,但实际上根本没必要。

这个刻意的谎言,带给芋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在大学里,她总是穿着最朴素的衣服,吃着最便宜的饭菜,回避所有需要付费的社交活动。

当然,别人也对这个面貌寒碜,宛如下岗女工一样精打细算的女生缺乏兴趣。

她羞于向别人坦白生活费微薄的事实,在学校里独来独往,仅仅靠着“要专心读书”来自我催眠。

她不怎么出校门,因为那些装潢精致的店铺和门口热情招徕客人的店员,都让她感觉过度热情和不自在,只有在学校食堂和街边的小吃摊里,她才能找到舒适和放松。

芋子感觉自己被骗了,她很疑惑妈妈刻意的哭穷,意欲为何?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芋子越想越生气,向妈妈讨要说法。

面对看破谎言的女儿,妈妈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教育好你!”

“是为了教育我?”芋子一脸的质疑。

妈妈慢条斯理地说:“如果告诉你,家境还不错,你肯定会有享乐思想,不安心学习,和别的小孩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量入为出。再看看你现在,学习认真,生活朴素,勤劳顾家,不是很好吗?”

“一点都不好!”芋子抢白了一句:“我穿得差、吃得差,没有玩的,也没有朋友。”

妈妈不高兴地呵斥道:“死妮子!学会造反了啊,省吃俭用,最后的钱还不是归你们!”


01 哭穷,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


很多家长,都像芋子的母亲一样,习惯于掩饰家庭真实的收入状况,给孩子制造心理压力。

在家长的思维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了解到生活的不如意,经历过没钱的磨练和欲望压抑的忍耐,孩子更容易担当和努力,成长为有责任心、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勤劳俭朴的家庭成员。

相对的,家长认为,如果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孩子就会不思进取,懒惰攀比,养成各种不良习气。玩物丧志,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生活习惯很差,甚至会早恋、偷盗、网络成瘾等问题。

这显然是一种“金钱有罪”的思想假设,他们认为金钱使人堕落,而贫穷催人奋进

即使家境不错,那也不能让孩子知道家里什么也不缺

他们害怕孩子们会被金钱所蛊惑,害怕财富不能合理使用而被毁掉。豪门出纨绔子弟的案例,家长听得多了,自然有了防范之心。

警惕不当使用金钱的恶果,适度的穷养,的确是有必要的。

但通过哭穷来让人过度地压制开支和消费,甚至连正当的发展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完全从省钱和省事的角度出发,这种节俭就是人为地制造贫困

哭穷就是故意地降低养育质量,形成一个发展不利的环境,让孩子经受不必要的金钱困境。

短期来看,的确可以遏制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但长期来看,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带给孩子的消极影响广泛而持久。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金钱支撑。

教育需要一定经费,优质的教育,需要更高、更为持久的投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教育是个无底洞,就是强调这一点。

每个家庭可以根据经济实力,给予孩子必要的学习资料、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这是孩子发展必要的物质准备和投入,是不可以故意省略掉的。

仔细探究,可以发现许多家长自身成长经历坎坷,艰难奋斗之后,才成就了今日的成绩。

所以他们特别推崇吃苦教育,认为给予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必要的困难、挫折和磨难,可以提高孩子的抗压力和战胜生活磋磨的能力,磨砺一个人百炼成钢的强大意志。

但现实环境是生活条件舒适,孩子们条件都很优越,很难重现一个父母辈的艰难困境。

许多家长担忧,孩子缺乏像自己一样的受苦经历,可能会导致他们意志软弱、贪图享受和不思进取。

在父母的深度忧患后面,是父母强烈的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承受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塑造出担当的人格。

所以,为了避免焦虑,他们会考虑给孩子炮制出一个类似于自己童年的生活情境,这就是穷养背后的心理困境。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02 哭穷造成孩子心理贫困


穷养孩子,是很多家庭不得已的选择。但故意哭穷,则会让许多孩子感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感受到生活的困顿和心灵的匮乏。

有些家长从小生活拮据,所以特别节俭,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他们把这种“省到极致”想法渗透进了教育理念,总是用最低开支作为抚育的标准。

在这种处处受夹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合理的心理如生理需要、社交需求、亲密感、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发展被严重压制。

他们经常体验到金钱带给自己的伤害:

  • 不敢去参加社交,因为没有过得去的服饰,也没有办法去参加一些共同活动,因为没有东西与对方分享,;


  • 不敢去发展兴趣爱好,因为这些都会涉及到花费,他们害怕给父母增加负担;


  • 不敢去关注同龄人感兴趣的物品,因为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甚至因为有想要的念头而感到羞耻,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居然有这么多奢侈的念头。


他们自觉地将自己表现得普通、没有特点和自我意识在人群里显得特别胆小、退缩和缺乏融入,很容易被人忽略和遗忘。

  • 他们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总担心不能与别人观点相同而显得突兀;


  • 他们害怕与别人冲突,恐惧个人的需要被人否定;


  • 他们甚至不愿意展示个人的能力和才华,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出风头;


  • 他们显得没有自信,拥有低的成就欲望和动机,在机会面前主动放弃;


  • 他们压抑个人的情感,否定自己,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报以回避的态度。


在别人看来,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卑,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低劣感和无价值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疼爱、喜欢和关心。

这种孩子长大后,在物质上也会特别闹心,花钱方面锱铢必较,个人的生活水准很低。

在待人处世方面,他们也不大方,总是暗搓搓地比较自己是否吃亏,经济上是否蒙受损失。

由于做人做事不大气,他们的知心朋友不多,社交生活比较匮乏。

从内心深处上说,他们总有一种无法依靠,必须靠自己的深度恐惧,害怕自己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因为没钱和没人帮忙,而让自己陷入无钱可用的悲催境况。

他们一方面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未知,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可以获得别人真诚的帮助。

他们衡量外部的标准是:自己有没有足够的钱、外面的环境要求是不是低成本。

只有这两个条件达到,他们才会安心,觉得自己可以顺利地活下去。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物质贫穷不一定带来心理匮乏感。

如果家长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物质满足和更多的亲情照料,这些都会转换成宝贵的心理养料,滋养出一个性格活泼、做事大方得体、顾及现实的健康孩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心理贫困乃是压制不合理需求后的一种心理畸形,把自己定位为低劣的、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不应该拥有好生活和机会的差别个体。

他们将自己禁锢在贫穷和压抑的心理状态里,无法让自己和周围人放松。

对此,需要给他们进行心理松绑,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让他们宣泄自己曾经遭遇的经济挤压。

他们中很多人内心都有痛苦的情绪记忆,这都与他们没钱而体验到各种委屈、烦恼和愤懑有关。

他们可以和有同样经历的人,在一个安全、温暖和开放的环境里,把负面情绪和消极能量宣泄出来。

  • 有人因为买不起演出服,不得不称病而不参加大型表演;


  • 有人因为读不起书,早早当了工人,如今在下岗;


  • 有人因为生活贫困,不敢婚恋错失良缘,至今单身……


这都是侵扰他们多年的心魔,必须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清理。

第二、让他们写下或说出,自己值得被人疼惜。

很多人因为早年生活不被关注,物质支持有限,所以他们产生了“己不如人”的错误认知。

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有着过人的才华,自己必须干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事、博得了令人眼热的高位和荣誉、拥有花不完的钱财等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照。

这需要引导他们破除不合理的信念,培育出合理的信念——每个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都有平等获得积极发展的机会。

第三、逐渐培育合理开支的良好行为习惯。

破除过度计较的心理痼疾,需要个体反思过往经历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比如盲目追求低价而不考虑质量、过度吝啬而导致人情淡漠、怕花钱而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计较而导致性格封闭和小格局等。

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前生活困苦,不得不节衣缩食,压缩开支,而现在条件好转,有能力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加富足和幸福,就不要刻意地去省钱,要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获得心灵的放飞和成长。

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要买性价比更高的物品、人情往来更慷慨一些、主动地为自己的发展投资。

只要这样,能够自主地使用和体验金钱,才不会被金钱奴役,真正跳出 “心理贫困”的无形枷锁。


”穷人家”的孩子,早败家



孩子小时候不敢花钱,是因为心疼父母,长大后舍不得花钱,因为节俭已经根植于心。

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负重前行,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赚钱然后去花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