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中国报业自民国以来,执笔为枪的英雄无数,但称得上巨头的却鲜少,而能尊为宗师的就更加稀有,仅仅只有一位。那就是张季鸾先生。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图 | 张季鸾

人生多丧

张季鸾的人生可谓是充满了苦难,似乎他的人生从起点就应证了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季鸾出生在山东济南,祖籍陕北榆林,他的父亲张楚林是榆林的传奇人物,文武双全,还曾在山东曲阜、邹平、宁阳等地做过县令,为官清正,很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可惜的是,在张季鸾13岁的时候,张楚林就不幸去世。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死后并没有给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留下什么,父亲去世后,张季鸾成为家中唯一的男丁,身上的担子自然沉重。由于家中贫困,张季鸾很长时间无钱上学,好在父亲生前的好友陈兆璜相助,他才可以继续学业。

然而,命运的苦难却一波又一波地向张季鸾涌来。1902年,他的三妹去世;1903年,他的老师刘古愚去世;1904年,他的母亲去世。短短三年之间,张季鸾便承受着亲人好友相继离去的痛苦,而当时的张季鸾不过17岁。后来他在日记中回忆道:“这尤是我终天大恨,三十年来,时时想起,不由感到无可如何的悲哀。”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投入报业

在母亲去世后,张季鸾的家庭更为窘迫了。虽然人生充满了艰难,但张季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变得更加刻苦努力。1905年,张季鸾被推荐作为官费留学生去往日本留学。在日本的张季鸾经常夜以继日地学习,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称他为“会背日本的百科全书”。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张季鸾回到中国,受到于右任先生的邀请,在上海担任《民立报》的编辑,1912年,张季鸾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

张季鸾笔锋犀利,做人不畏强权,在他笔下经常能够做出“惊人之举”,以笔为武器,揭露真相。1913年初,袁世凯与英、法、德等五国签订了出卖主权的《善后借款合同》。张季鸾得知后,立即在《民立报》揭露了袁世凯卖国的肮脏交易。由于张季鸾笔风勇猛,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也成为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袁世凯事后愤懑不已,立即下令查封《民立报》,逮捕了张季鸾,后来在朋友的营救下张季鸾才得以出狱。出狱后的张季鸾并没有就此收敛变老实,在段祺瑞当政执掌北京政府的时候,他又发文揭露段祺瑞的卑劣行径,结果被拘押了半个多月。好在后来民众抗议,张季鸾才得以出狱。

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执政期间,全国就有60多名记者被捕,24人被杀。然而,即使环境如此恶劣,张季鸾却始终不放下他身为报人的风骨。“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侧面称赞了张季鸾不畏强权的精神。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图 | 胡政之(右二)、张季鸾(右三)1939年合影

中年大成,成为报业巨头

在张季鸾步入报界生涯后,他的人生依旧像他年少的命运那样充满了曲折坦坷。1913年,他所在的《民立报》被袁世凯查封;1917年,在北京《中华新报》工作的张季鸾再次失业。穷困潦倒的张季鸾甚至到了典卖家当维持生计的地步;1924年出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的张季鸾因《中华民报》经营不善再次失业。此后张季鸾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经济困顿的生活。不过37岁的他已经是斑斑白发,为此他给自己起了笔名叫“少白”。

1926年,38岁张季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他的人生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开始变得辉煌起来。在这一年里,他和胡政之、吴鼎昌合伙开办了新记大公报公司。新报大公报出版后,因其报人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真相而受到大众欢迎。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大婚,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余确信余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今日始也。”

蒋新婚第二日,张季鸾便在大公报上写下了社评,斥责蒋“累累河边之骨,凄凄梦里之人,兵士徇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点。”由于文章字字犀利,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应,一跃成为民国最好的报纸,日发行量超过五万份。每月光是宣传业务收入就超过万元。胡适为此称赞道:“期望他打破中国最好报纸的记录,在世界最好的报纸中占据荣誉地位。”而张季鸾也因其不畏强权,笔锋犀利成为了民国报界的一代宗师。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图 | 张季鸾出席大公报号滑翔机在珊瑚坝机场的飞行

坚守四不主义,三骂社论惊动全国

在张季鸾主持《大公报》期间,他所在的大公报便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思想,被国人称之为“四不主义”。即是“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辅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人入股股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他们只为人民而写,只为真实而写。而大公报中撰时评论大多都是由张季鸾一人承包,而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他的“三骂”社论。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此三人都是民国时期手握重权的人物,可是张季鸾丝毫没有因为他们的地位就畏惧他们。而张季鸾也因不偏不倚,不畏强权而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他笔下所披露的,是背弃国家,背弃人民的人。他笔下传扬的是民族大义,而不是自己。国民政府曾出钱十五万元收买他为政府效命,他都不为所动,他总是说:“文人就是不能发财,否则文章写不出来。”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图 | 张季鸾与大公报同仁合影

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在张季鸾执笔的一生中,他从来都是敢于直言,为的从来都不是自己,而是国家,是人民。他总是说:“新闻记者不为威胁易,不为利诱易,惟不畏名惑最难。”他写文章概不署名,从来不为了名利,只是为了民族大义。他的高风亮节让人敬佩不已。

1937年,张季鸾老来得子。某些高层要员赠送了很多贵重的金银饰物作为贺礼相送。张季鸾推辞不得,便全部封存。他说:“抗战期间,前方将士为国洒热血牺牲,后方民众死于炮火或家破人亡者不知几万家,我张某不能为得一子而收此巨礼。”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1939年,张季鸾慷慨解囊,将之前封存的所有金银首饰全部捐出,以作抗战所用,妻子本想留下一两件作为纪念,也被他直言拒绝。

1941年6月,张季鸾在重庆病逝,享年53岁。临终前他的身上只有10元钱,他一生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积蓄,一生所赚的钱财悉数都捐给了国家。在他死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为他送行,就连曾被他痛骂的蒋介石都十分敬重他,为他吊唁道:“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斯人不作,天下所悲。”

少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入狱,38岁功成名就,53岁穷得只剩10元

1942年9月5日,陕西为张季鸾举行了公祭大会,蒋介石亲临大会至祭,西安全市下半旗为他志哀。

一生为良知鞠躬尽瘁,报界一代宗师,非张季鸾莫属。

文丨鹿无为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