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明朝没有丞相?

Dominattions


明朝开初,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一样,也设有丞相一职。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明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在其《明史讲义》这一名著中有专门的论述。我们主要依据孟先生的研究,简单介绍一下明朝丞相设废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谈谈没有丞相对明朝中央机构运作的影响。

图一明太祖朱元璋

孟森先生认为明朝建立以前,明太祖在其管辖地沿用元制,设立中书省,也就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首脑即为相国。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设立了左右相国协助自己处理各类朝政大小事。右相国为李善长,左相国为徐达。洪武元年,改相国为丞相。以左为尊,改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有丞相。徐达是领兵打仗的武将,所以,徐达实际上并不是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李善长致仕以后,徐达任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后来,汪广洋外派广东。胡惟庸得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胡惟庸任左丞相没有几年,就爆发了对明王朝有着重要影响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认为权力集于中书省,进而基于中书省丞相简直是存在着架空自己的重大隐患。当即决定,废除中书省,改为六部。中书省丞相一职也不在设立。所以,孟森先生认为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皆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九族被连诛。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姻亲关系,虽因劳苦功高,多活了几年,但是最后还是被诛。汪广洋被贬广南,后被赐死。所以,明朝真正没有丞相是从洪武十三年开始的。

图二李善长画像

对于朱元璋这样勤政的皇帝来说,重要的是稳住好不容易的打下来的江山。所以权力最好只集中于自身一人。但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内容。没有明太祖勤劳的明朝皇帝们,无一不一而再再而三恢复一些假的中书省出来。不过这些中书省的首脑不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太监。比如司礼监就权力极大,分享掌印、秉笔批红等等可以说应该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权力。司礼监干预明王朝中央决策的制定,实际上是另一个中书省。当然,太监毕竟比丞相受到更多的约束。任用太监与设立丞相之间,明朝皇帝们聪明地选择了前者。

图三胡惟庸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1]顾诚.南明史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2]孟森.明史讲义[M],中华书局,2009年.

[3] 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章亚军


季我努学社


要说明朝为什么没有宰相,总是要提起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

这个胡惟庸是明朝初期的宰相,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这说来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对这个案件的处置。

胡惟庸当然被杀了,还株连了很多人,关键是朱元璋居然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清朝虽然是满族建立的,但也传承了明朝这个制度,没有宰相。可以说朱元璋灭了中国传承千年的宰相制度。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

说到底还是为了中央集权。

汉朝的宰相是一个人:丞相;

唐朝的宰相变成了三个机构:三省六部中的三省;

宋朝的宰相被进一步限制分权:兵权分给枢密院、财政权分给三司、用人的权力也被分离;

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就把宰相给废除了,还告诫他的子孙说永远不准再立宰相。

大家看看这个过程,宰相的权力逐渐被拆分,逐渐弱势。宰相分离出的这些权力要么给了这个职位,要么给了那个职位,总之是越分越散。官越来越多,每个人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小。也就越来越没有力量去对抗皇帝,这些古代王朝也就逐渐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了。

以前的政府都是以宰相为领袖来运转的,虽然这个领袖的地位越来越低,但终究还是政府里的头头。

明朝没有了宰相,那中央政府是怎样的呢?

很不一样,和传统的中央政府很不一样。没有了宰相,整个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只能重新构建,大型重组来了。

先来张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结构图,后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从这张图来讲明朝的机构重组比较方便。

先说发命令的。原来发诏书都是由中书省(也就是相当于宰相)草拟,再经送呈皇帝,然后再完成最终稿。现在中书省都被废除了,只留下中书舍人,一个七品小官。这个中书舍人也就相当于一个做记录的,只管记录和抄写,决定权都在皇帝那。这明朝的皇帝也是累啊,一个人抗下了一个部门的工作,就为了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再来说执行命令的。原来的执行部门是尚书省,带领着他下面的六部一起分工去执行上头交代下来的任务。皇帝要将权力打散,将尚书省也取消了,六部的长官都提级变成了尚书,比如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说是提级,实际权力却分散了,这六个尚书已经算是明朝最高的长官了。

当然,明朝还有一些其他的机构。比如专管弹劾纠察的都察院、管理奏章的通政司、主管平反的大理院。这三个部门的长官和六部的六个尚书,合称九卿。

汉朝有“三公九卿”,发展到明朝三公都没有了,就只剩九卿了。三公可以坐而论道,讨论国家大事,九卿就只能执行了。三公收上来的这些权力就回到了皇帝手上。

门下省

这样,明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大体就讲完了,大家有没发现什么遗漏?

门下省呢?

这个部门唐朝是审核诏书的,长官侍中也是宰相。早在宋朝时就没什么权力了,不提也罢。

这个就是明朝的政府组织结构,全都围着皇帝转,皇帝也是特别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爱思考的佛系少年


从名义上来说,明朝在朱元璋后已经不设立“宰相”这一官职了,取代宰相和它下属的权力机构的是一个全新的权力机关“内阁”

那么这种机构名称上的过渡其实也象征着从明朝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走到了顶峰。

明朝取消宰相制度有如下原因:

1.胡惟庸事件是其直接原因。明初的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此案也是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的直接原因。其实胡惟庸本是个小角色,和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李善长等人的地位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成为宰相后的胡惟庸的权力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起来,甚至到了威胁朱元璋的地步,如果当时在朝的不是朱元璋这位马背上打下天下的狠人,恐怕情况还要更加糟糕。从一个小小的跟班到一手遮天的宰相,朱元璋发现丞相制度所带来的权力是巨大的,为了保证皇权,朱元璋决定废丞相。

2.朱元璋本人也是不拘一格之人。不得不说,可能是经过了一个外族政权的过渡,加上朱元璋本人在历代开国皇帝中也堪称其人,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前朝是有很大变化的,总体来看,朱元璋重视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以此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那么既然丞相制度已经威胁到了皇权,自然就应当剪除它。

3.丞相制度本身的巨大权力网。其实相比于汉、唐时期,皇权已经加强而文官势力其实已然衰弱了。在明之前,文官面见皇上或站,或坐,而汉朝时候更是有”虚君实相“一说,刘禅更是说过”寡人主祭,政归葛氏“这样的话,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高。其实从其本身职务设定来看就是政务的最高处理者,类似如今君主立宪制中的首相,在汉时甚至还有”开府“丞相,对应皇帝有自己的一套官僚体系。那么,随着封建社会皇权的日益加强,废除丞相也是历史的必然。


情话予酒


这都是拜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自秦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建立前,中国1500年的古代史,虽然王朝不断更替,但制度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搞的都是秦朝的那一套。皇帝高高在上,中间隔着一个丞相,下面是百官各司其职。丞相号称百官之首,是联系皇帝和百官的纽带。

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觉得丞相隔在他和百官之间,有点碍事儿。于是,他就很有魄力地把丞相取消了,他直接面对百官。用今天的说法,这是扁平化组织。其实质是取消相权,强化皇权。

可如此一来,丞相干的活儿就要由皇帝来干了。

朱元璋倒是不怕累,工作非常努力。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朱元璋和清朝的雍正皇帝,可并列勤政榜的榜首。

可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就扛不住累了。但他们也聪明,就搞了一个内阁,又搞了一个司礼监,内阁辅臣干的就是丞相的活儿,而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实际上干的是皇帝的活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啥都不干了。

内阁辅臣虽然干的是丞相的活儿,却没有丞相的名分,名义上只是个顾问大臣,皇帝随便一句话,就可以更换。可是在以前,皇帝也更换丞相,是需要充足理由的。

至于司礼监的太监们,他们直接就是皇帝的家奴,因此更容易控制。

总之,明朝取消丞相后,皇帝的话语权更大了。

可惜,明朝后期涌现出了许多神经病御史。这些人,专门找皇帝的茬儿,而且不怕打屁股(梃杖),不怕掉脑袋(砍头),让皇帝不胜其烦。


趣谈国史


这话其实不准确。在明朝初年,其实是有宰相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沿用了元代的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就是丞相。

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按照元代的制度,中书省权力非常之大,政府的各个部门要向皇帝奏事,必须要先经过中书省。皇帝的诏旨也需要经过中书省才能下达。

朱元璋感慨丞相的权力过大,可能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于是就在洪武13年,废掉了中书省,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废弃。

朱元璋废掉宰相之后,确实解决了中国历史上皇权跟相权的固有矛盾,使得皇帝的权力空前的加强。

废除丞相之所以能够安稳无事,还在于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一系列制度的调整,来分担丞相的职权。

首先是提升了六部的权力,把原来由丞相行使的权力下放到六部。然后由皇帝进行总揽。但是这样还是有问题,如果皇帝的精力能力比较强,就能充当着各种角色。如果皇帝的能力有限,就无法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那么皇帝就需要一个机构来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于是,在明代就发展出来了内阁。内阁一开始只是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帮皇帝出谋划策,草拟文书。但是在明英宗的时候,内阁获得了票拟之权。也就是说,其他部门进呈皇帝的奏疏需要由内阁票拟意见,然后经皇帝来批准。内阁就能通过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这里的内阁仍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丞相,他没有决断权,而只是皇帝的参谋。

明朝为了制约内阁的权力,还对中央的最高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在内廷的太监机构设立司礼监。在皇帝觉得自己批阅文书太麻烦的时候,就把批阅文书的权力交给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由秉笔太监代表皇帝来披红。司礼监就从制度上进入了中枢决策的程序。

内阁呈上来的文书需要经过司礼监太监的披红,才能够算是得到了皇帝的恩准。这样,在明代的最高层政局就形成了太监制衡内阁的局面,而皇帝可以躲在背后,总揽全局了。


生猛历史


宋朝,于三省之外另设参知政事的做法也是沿袭唐朝的这一思路。

这两种方法,归根结底,运用的都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皇帝要集权,就必须分割相权,集权是目的,分权则是手段。这是在中国专制社会中近千年皇权与相权的抗衡中凝聚出来的中国政治智慧。

皇权与相权的抗衡到了明清时期来了一个转折。

如果说,之前的皇帝还在为如何抑制宰相而费尽心思的话,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则完全没有为此感到为难。因为朱元璋更绝,他直接将丞相给废除了,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亲自决策。不过,丞相本来是政府首脑,辅助皇帝的,废除了丞相,虽然皇权扩大了,但是皇帝也累坏了。很快,朱元璋就因政务繁杂深感劳累而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顾问,帮助自己处理政事。到明成祖朱棣,进一步成立了内阁。内阁的地位仅是皇帝的侍从顾问而已,权力也就是“票拟”(即在奏章上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写好,附在奏章上,以供皇帝参考)。

图 明朝中央集权制

其实,内阁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因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人辅助。后来,内阁的权力一路飙升,尤其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比如,嘉靖时期的严嵩,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便是如此。

图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不过,如果有人以为首辅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宰相的权力可是制度赋予的,人家本来就是扮演的政府首脑的角色,而内阁首辅的作用不过就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权力到头也就是“票拟”。换句话说,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秘书,最多只能对政事提出意见,而宰相就不同了,人家是可以做出决策的。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首辅能够权压众臣呢?如张居正,竟然还能主持改革。原因很简单,皇帝信任他!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信任,而非法律赋予。所以,钱穆先生评价张居正说他是“弄权”,是“权臣”而非“大臣”。一旦有一天,他们失去了皇帝信任,他们的权力也就没有了依靠,因此,即便权高如严嵩、张居正长期把持朝柄,一旦为皇帝所不容,流放、抄家也只是分分钟的事而已。所以,内阁首辅根本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它是皇权的附庸,根本无力与皇权对抗。首辅的专权只是表象,本质上这恰恰说明了皇权的强大。


历史大学堂


废除宰相牵涉到君权和相权的博弈。我国古代社会,君权和相权是相互制约相互博弈的,在制约和博弈中发展,宰相辅佐君主治国,君主分给一部分权利给宰相,宰相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皇帝做了错误决定的时候能适时给阻止并给皇帝提意见,但到了明朝,农民皇帝朱元璋觉得宰相的权利太大了,依然让自己感受到了一丝丝压力,虽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但是怕相劝对以后的子孙有威胁,心里对宰相就不看好吧,刚好胡惟庸当宰相时嚣张跋扈,有对皇位图谋不轨的想法,朱元璋刚好抓住这个机会把胡惟庸杀了,并直接废除了宰相这个官职,并告诫子孙谁敢再言立宰相者杀全家。他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然而,他忘记了宰相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阻止皇帝的错误决定,给皇帝解释相关情况,辅佐皇帝。结果废除宰相之后,就出了“空印案”,当时朱元璋几乎杀尽了明朝会计,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后面他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自己不了解情况酿成大错,因为没了宰相,没有敢提建议所以才那么多财政系统的人被杀。最好,鉴于这种弊端,后面朱元璋又设了内阁等,在中央设吏、户、礼、兵、邢、工六部等相关部门,帮助辅佐皇帝,避免出现以前那样皇帝一个人累死累活还有时候因为不了解情况做出错误决定的情况。


不恋过往不惧远方


明朝初期是有宰相的,可能题主想表达的意思是:明朝为什么取消宰相制度。这个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同学最有发言权。

1:朱元璋吸取元朝宰相权利过大的教训。元朝政治有一个特点:宰相的权利特别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比如大权臣燕铁木尔,他就通过“天历之变”钉杀元明宗,拥立明宗弟弟元文宗二次继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再整个元代,宰相的权利多数情况下是大于皇权的,这对于强势的朱元璋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2:明初宰相胡惟庸当政期间,广布党羽,打击异己,使得自身势力不断膨胀。不仅如此,胡惟庸为人独断专行,遇大事并不先请示朱元璋,而是自作主张,这深深的刺激到朱元璋那颗权利欲极强的心了。故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3:朱元璋的性格特点对宰相制度的废除也有重大影响。朱元璋贫苦农民出身,家里穷的饿死人,从小朱元璋就给地主放牛,后来又去当和尚,再后来连和尚都当不下去。方丈就让朱元璋自谋生路––美名其曰“化缘”。朱元璋在出去化缘的三年里,走遍了淮西的名城大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后世有学者认为,这三年对朱元璋的性格塑造有着极大影响,谁也不知道这三年朱元璋经历了什么。但是三年前那个木讷、淳朴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敏感、猜忌、权利欲很强、手段狠辣,智谋过人的朱元璋。正是这样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征,才让朱元璋对待胡惟庸的谋逆案有如此过激的反应(前后杀了三万多人)。



总结一下: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本质上是封建制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相权与君权相争的其中一个结果。其根本原因是相权妨碍君权集中,不利于统治。


我是十八般武艺


公元一六三八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朱元璋认真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经验,特别别是总结了唐宋以来由于官僚结党和内外交结所造成的皇权削弱和统治力量分散的教训,认为关键在于加强皇权。他说":天子居至尊之位",只有"操可致之权,赏罚予夺,得以自专",才能"保有天下,至其子孙"。而朱元璋认为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来自于统治集团内部,胡惟庸案发生以后,他罢中书省,废丞相,使中央的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于洪武二十六年,借蓝玉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所以朱元璋以诛奸党为名屠杀功臣数量之多、牵连之广、时间之长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废了丞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一人处理政务太忙,又在内廷设立秘书班子"内阁"帮助处理机要文书之类,并无宰相之权。清承明制,再也沒有恢复丞相制度,这也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前走向极端的重要表现。


SirJanzen


其实明朝是有丞相的,这个丞相还很有名,他叫胡惟庸,他协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定鼎神州,一来为了酬功,一来他自身能力很强,所以就成了大明丞相,后来,他死了,牵连数万人。

然后老朱发现,好像有没有这个丞相对我的影响不大嘛,我还是可以管理好整个帝国嘛,要丞相干嘛,所以就没有这再设置这个官位。

然后就是朱棣,这个在历史上口碑分化的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皇帝,十二分的精神管理这个国家,但是毕竟精力有限,所以,内阁这个专属皇帝的秘书机构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左右大明朝庭的沉浮

其实最开始内阁没什么权利,所谓内阁学士品级并不高,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文书,呈递重要文件,遇到太祖成祖这样的皇帝,就老实跑腿了,但是,请注意,但是,遇到懒惰的皇帝,那选择所谓重要的事情这个权利就很大了,这便是所谓的票拟权,这个权利之大,的确是凌驾于各部堂官之上了,所以,内阁,也开始正式成为文官权利中枢。

而真正的,要获取等同于丞相这个职位的权利,除了提出要裁定的事情,当然还需要一部分皇帝的授权,就是所谓的玉玺的权利,而这部分权利在御书房的太监手里,一般御书房会设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于内阁的有首辅和次辅类似,长管着玉玺,所以一到票拟加上玉玺,这两者的结合,就可以完全以皇帝的名义处理天下事,即丞相的实际的权利,应该说,甚至高于丞相的权利

丞相这个职务代表着士这个阶层,和皇权是动态对立的,凡皇权强势时期,很难有出权相,反之,相权强势时,废立皇帝也是等闲,所以明朝其实是将相权的实际权利分还六部,然后把这个职位由个人变成机构,使整个文官集团内斗更加强烈,无法正面与皇权抗争,这也是管理的一种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