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t815856169


吳三桂當初為報家仇勾引清軍入關幫助其剿殺李自成,使滿清得以長驅直入。他本是明臣卻又叛明,他降清卻又心懷異志。被清廷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後,貴為一方諸侯的吳三桂利用其獨霸一方之特權,橫徵暴斂,招降納叛,不斷積蓄並擴張實力,在三藩中財力最雄,勢力最大。

他的野心也隨著勢力的擴張而膨脹起來 。他以平西王府名義任命的官員,清廷吏、兵二部都不得過問、干預,由他舉薦的官員被稱作“西選”,其耳目早已遍佈天下。舉凡要害地方,他都要千方百計安插進自己的親信黨羽。其子吳應熊被皇太極招為額附(駙馬),從而成為吳三桂安插在清廷權力核心的耳目。

史載,吳三桂麾下有53佐領、士兵1萬2千人。清廷每年要撥付給西藩的俸祿、餉銀就多達900多萬兩白銀。吳三桂還自行徵稅、開礦、鑄造銅錢,與藏地互市茶馬,大肆聚斂財富 ,秣馬厲兵。

康熙親政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著手撤除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三藩。康熙準備撤藩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邊陲雲南。吳三桂這人雖是一介武夫,但很有心機,他在緊鑼密鼓地加緊叛亂時為不露出馬腳,遂不惜工本、大興土木,還到處蒐羅美女,裝出渾渾噩噩、耽於享樂、胸無大志的樣子來,以麻痺清廷派來監視自己的官員,暗中則招兵買馬、操練士卒,待機而動。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吳三桂認為萬事俱備,時機已到,遂將雲南巡撫朱國治誅殺,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舉起“興明討虜”的旗幟,公開發起了叛亂。

吳三桂舉兵反叛後,他遍佈在各地的黨羽們紛紛響應。吳軍出雲南後,沿途加入者越來越多,很快便擁眾近30萬,吳軍勢如破竹,進展極快, 沒多久便進入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各地的告急文書頻頻傳到京城,引發朝廷震動。原來一些反對撤藩的大臣乘機攻訐、詆譭,認為吳三桂反叛是因為撤藩引起的。大學士索額圖居然要求誅殺力主撤藩的權臣明珠等人以安撫吳氏。

康熙雖然年輕,但意志堅定且臨危不懼,他駁斥了索額圖等提出的護藩論調。他說:“三藩勢焰日熾,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決不仿效漢景帝誅晁錯以平吳楚七國之亂的做法”。隨後,康熙殺了三桂子吳應熊,正式下達了武力平叛的命令。

這時,平南王、靖南王兩藩也扯旗造反,舉兵響應吳三桂,一時間,熊熊戰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一開始,吳三桂軍攻勢犀利,連戰連捷,很快就佔領了湖南,眼看就可以兵進湖北,飲馬長江,進而窺視中原,直搗帝都。可他遇到的對手是康熙。

康熙認為吳三桂是引發三藩之亂的禍首,必須集中力量攻擊吳三桂,先滅掉吳,其餘的就會不攻自破,不打自散,於是他確定了重點打擊吳三桂軍的策略。此時,吳三桂也犯了戰略錯誤,他兵進湖廣後,不知是因為財政困難還是其他原因,沒有再接再厲,乘勢鼓勇向前打過長江去,而是在湖南一帶猶豫、徘徊、觀望了很長時間,乃至貽誤了大好戰機。

康熙任命勒爾錦為靖寇大將軍,命他率軍進湖南圍剿叛軍,並嚴防吳軍進犯湖北;派大將瓦爾洛駐防四川,斷絕叛軍後路,堵死其入蜀之路;又命將軍莫洛率軍進駐西安,以防吳軍圖謀西北。

曾經氣焰囂張的吳三桂在康熙的周密部署和清軍的連續打擊下,頓成強弩之末,見大勢已去,還想拼命掙扎,於是急急忙忙在衡州(今衡陽)上演了一出登基稱帝的鬧劇。

1678年3月,吳三桂下令在衡州草草修築了百餘間房舍,再用黃漆塗刷屋頂充作皇宮。18日,他匆匆登基稱帝,改國號大周,本為明朝叛徒的他徹底丟掉了“反清復明”的遮羞布,使自己的野心更大白於天下,不僅漢人士大夫唾棄他,還使得將士寒心,眾叛親離,危若累卵的處境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孤立了。

清軍加緊了進攻,攻勢更加銳不可當,康熙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只懲元兇首惡,餘者不問”的攻心之策,吳軍士氣低落,逃亡以及歸降者日眾,吳氏小王朝日益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此時的吳三桂已經67歲了,面對清軍日益縮小的包圍圈,他惶恐不安,日夜憂懼,突然患了中風,沒幾天就死了,只做了不到5個月的“大周皇帝”。吳三桂死後,由其子吳世璠繼位,並率殘部退回雲南。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吳三桂的老巢雲南,向叛軍發起最後一擊。

清軍攻入雲南後,將吳軍的巢穴昆明包圍的水洩不通,吳軍不願死戰,大部分出城投降,吳世璠走投無路,最後只得穿戴著皇帝的冠冕龍袍服毒自殺了。康熙二十八年(1681年),歷時八年、戰火殃及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終於平息了。

吳三桂之敗,看似敗於軍事,其實敗於他舉起的那面貌似正義的“復明” 大旗。他事明叛明,還親手用弓弦絞死了南明永曆帝,當他為情勢所迫起兵反叛清廷時,卻又樹起了一面“反清復明”的虛偽大旗,還蠱惑天下蒼生要恢復漢家江山,試問天下的漢人還有誰信他?失道寡助,生性反覆無常的他,其敗早已註定。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為網圖】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扯淡。

如果吳三桂真的手裡有30萬精銳,是不需要苦戰八年的;如果吳三桂真的想要恢復漢家天下,他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從1673年吳三桂揭竿而起,三藩之亂爆發;到1681年清軍殺入昆明,三藩之亂結束。吳三桂真正經歷了一次八年抗戰,但最後結果還是歸於失敗,吳三桂最後也在失敗的曙光來臨之前一命嗚呼!結束了其可恥的一生。

想當年,旌旗萬里,群雄響應!到如今,國滅身死,遺臭萬年。八年的造反之路成為吳三桂作死的一場夢。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吳三桂造反之路的失敗?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吳三桂這個人不行

吳三桂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軍閥,而且是一個沒有節操的軍閥。

從明朝末年救援崇禎的姍姍來遲,到和李自成由親密到決裂,到最後投降清朝成為被人鄙視的走狗,吳三桂充分發揮了有奶便是孃的軍閥本色。

這也使吳三桂從沒有真正的收穫過民心。

在那個拳頭就是真理的時代,吳三桂不得民心,固然不耽誤他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卻不能保證吳三桂真正建立一個漢家王朝。

如果說1644年沒有來得及救援崇禎是一次意外,那麼1661年勒死永曆帝則使吳三桂成為天下漢人的公敵。

跟著吳三桂造反,就像讓抗戰的仁人志士們跟隨汪精衛一起反抗日本侵略一樣,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諷刺的設定。

而且吳三桂在勒死永曆帝之後,根本就沒有做任何反清復明的準備。

在天下漢人苦苦支撐,最需要吳三桂挺身而出推翻清王朝,重建漢家天下的時刻,吳三桂在雲南大興土木,揮霍無度,培養自己的小王朝,做著永鎮雲南的美夢。

吳三桂的揭竿而起,並不是因為他想要替漢人奪回江山,而是因為自己被康熙忽悠之後惱羞成怒。

本來他主動請求撤藩就是想做做樣子,不曾想年輕氣盛的康熙將計就計,直接給了他一個下馬威,臉上掛不住的吳三桂只好選擇魚死網破。

吳三桂在興兵造反時,在民間找了一個年輕的孩子。在腿上刺上龍的刺青,宣稱是明朝的血脈,以此來收攏天下漢人的心。

應該說吳三桂的伎倆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為這個孩子是不是明朝血脈並不重要,關鍵是它確實讓很多漢人看到了光復天下的希望。

但是打到長江邊上的吳三桂卻選擇停下了腳步,在嶽州休整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等來了清朝重整兵馬,捲土重來的喜訊。至此戰局急轉直下,吳三桂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已經失去了取勝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兵敗如山倒的關鍵時刻,老態龍鍾的吳三桂卻選擇自己稱帝,試圖挽回軍心。結果一下子就讓天下漢人看清了吳三桂軍閥的真面目,於是吳三桂稱帝適得其反,最後只能更加孤立。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吳三桂的“英明”領導下,吳三桂集團徹底走向了失敗。

2、造反的時機不行

吳三桂之所以失敗,除了吳三桂這個人不行,直接坑了整個造反集團,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此刻已經不適合造反了。

什麼意思呢?

我國的改朝換代,中間一般都有一個幾十年的動盪期。在這個動盪期內,舊王朝覆滅,新王朝建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都經過了重新洗牌,新的秩序得以確立,新的王朝週期開始進行。

從1644年到1673年30年的時間裡,清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在中原地區已經重新確立了新王朝的秩序。此時挑起戰爭不僅不會得到天下人的真正響應,反而會被人視為亂臣賊子。

在封建王朝社會,階級相對穩定,很多底層民眾一輩子見到的最高領導也就是縣令。對於他們而言,無論是哪個皇帝在位,該交的稅都需要交,該受的壓迫還得受,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而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求穩,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社會動盪。所以好不容易盼到社會穩定的底層民眾,自然是不願意跟隨吳三桂再重新掀起腥風血雨的。

所以造反時機選錯了,吳三桂的成功也就更加渺茫了。即使吳三桂前期能夠取得巨大的勝利,但是他終歸會被廣大民眾所唾棄,最終走向慘痛的失敗。

3、清朝是難以打敗的。

從1644年清朝入關到1673年吳三桂造反,滿清賴以成功的八旗已經開始走向腐化,拉不開弓,上不得馬的現象逐漸增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清朝可以被輕易打敗。

由於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以他們對前朝的經驗進行了充分的總結,並進行了諸多的改良,這使得清朝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前朝出現的大多數問題。

在吳三桂起兵造反時,清朝入關不過30年時間。30年時間,對於一個王朝而言還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雖然八旗出現了頹廢的現象,但是並不意味著整個清朝軍隊不堪一擊。

因為清朝的軍隊從來都不是單指八旗。事實上除了八旗,還有更大數量的綠營,他們是清朝中期以後的軍隊主力,也是打敗吳三桂集團的主力。

除了軍隊尚可一戰,清朝所處的位置也決定了吳三桂不可能徹底消滅清朝。

因為清朝和蒙古各部的特殊關係,使得清朝佔據了東北和蒙古高原等一系列廣大區域。如果吳三桂佔領北京,那麼清朝依舊可以依託東北和蒙古高原的廣大區域進行反擊,並再次尋找機會入主中原,而吳三桂則不可能不斷的發動北伐,對清朝進行斬草除根。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分析過:中原王朝想要對北用兵,需要克服地形,氣候,後勤等一系列難題,而這是極其難以克服的。

所以即使吳三桂打過嶽州,越過長江,也不可能徹底消滅清朝。而如果吳三桂不能一鼓作氣消滅清朝,那麼等清朝緩過神來捲土重來,那麼吳三桂集團的命運最後還是失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吳三桂作為明末清初的一位梟雄,並不像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演的那樣除了會裝逼,打起仗來不堪一擊。事實上,三藩之中最能打的就是吳三桂,在起兵前期吳三桂一直都是勢如破竹的,曾一度佔據了滇、貴、川、湘、鄂、甘、陝等地,打下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嚇得康熙不斷增兵抵抗。在與清廷的作戰中,吳三桂也都是勝多敗少的,但他堅持了八年後,卻仍然免不了身死國滅,這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先來看看吳三桂的生平,自然就知道了答案。

吳三桂出身於明末將門之後,他的父親吳襄也是朝廷倚重的大將,父子倆都很受崇禎重用。吳三桂負責鎮守山海關,手下的關寧鐵騎是明王朝最後的一支精銳部隊。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吳三桂就在清軍和大順軍的夾縫中,處境尷尬。本來吳三桂更頻向於投奔李自成,畢竟都是漢人嘛,但李自成部下卻搶走了吳三桂留在京城的愛妾陳圓圓。這一下子就激怒了吳三桂,也促使吳徹底倒向清廷,他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引清軍入關,一舉擊敗了李自成。

在滅掉李自成後,吳三桂發現跟著亡明勢力混沒前途,跟著滿清才能有更多肉吃。於是,吳三桂絕口不提“復君父之仇”的口號,反而聲稱崇禎是自己的“舊主”,滿清是“新朝”,自己“矢忠新朝”,又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活躍在消滅南明的戰場上。

十幾年間,吳三桂從西北一直掃蕩到西南,消滅了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並親手勒死了桂王朱由榔。吳三桂在清廷的地位也因此一路水漲船高,最後做到了平西王的位置。

都已經封王了,按理說吳三桂也應該滿意了。但人的慾望是很神奇的東西,有的人能吃飽飯就可以很滿足了,吳三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了,卻還不知足。他上表清廷想像明朝的沐英那樣世鎮雲南,被清廷果斷拒絕。



此刻,吳三桂終於明白了清廷對他的防備之心,與清廷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等到了康熙時期,清廷對吳三桂更加猜忌。吳三桂不安,就聯合其他藩王上奏朝廷請求撤藩,想以此來試探康熙,並希望朝廷能慰留一番。誰知康熙不吃這一套,來個借坡下驢,直接批准同意撤藩。

這一次,吳三桂又怒而反了。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起兵反清,打出的旗號卻讓人哭笑不得,叫做“興明討虜”。但這一次,吳三桂的敗局似乎早已註定。

一、年老德薄,隊友互坑。

吳三桂此時已經有62歲高齡了,本來這個年紀是很受人尊敬的,尤其對於一個已經做了王爺的人來說,更應該是很有威望的。但在這個人身上,我們只看見了唯利是圖、反覆無常的低劣人品,難以讓人信服。

在吳三桂這種人眼中,明朝王室只不過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而已,有用時就用,沒用時就丟。當初為了討好清廷,吳三桂親手殺了南明永曆帝,早已讓亡明士人集體寒心。現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反清,又拿復興明朝、驅除滿清韃子來做口號,豈不是自欺欺人?又怎能讓有志之士追隨?

所以,在吳三桂造反的八年間,幾乎沒有一個能人加入,招來的隊友都是一些不成器的廢才。例如,靖南王耿精忠和廣東尚之信都好比二戰中的意大利,吳三桂和清軍打團戰時,這哥倆卻在看戲。臺灣的鄭經就更搞笑了,不幫忙就算了,還淨添亂,竟直接出兵和耿精忠在福建搶地盤。於是,耿精忠腹背受敵,乾脆就投降了清軍。尚之信見狀,也向清軍投降。最終,吳三桂形成了孤立無援的局面。

二、猶豫不決,戰略失誤。

在造反前期,吳三桂靠著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和嫡系部隊的強悍戰鬥力,將腐敗的清八旗打得一敗塗地,席捲了西南、兩湖等地,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打到湖南嶽州後,吳三桂就裹足不前,頻頻派出信使想與清廷講和,想劃江而治。



康熙拒絕和議後,吳三桂也沒有把握時機北上,而是繼續在湖南一帶觀望。康熙得以喘息,不斷從全國調集漢族綠營兵來剿滅吳三桂。吳三桂越打越吃力,人力、物力、財力都慢慢跟不上節奏,終於失去了翻盤機會,只能勉強維持對峙局面。

三、後繼無人,坐等被推。

吳三桂始終是太老了,八年抗戰打下來,身體吃不消了,最後一命嗚呼。由於本該繼承吳三桂的世子吳應熊就被扣在北京做人質,後又被康熙處死。吳三桂臨終前,只好傳位孫子吳世璠。

這個吳世璠畢竟太年輕,能力也不行,只好退守雲南,最後坐等滅亡。公元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終於被終結。


司馬公昭


李闖王雖然滅掉了明朝,可是勝利的果實卻最終被關外的滿清摘取,以至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居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就算清軍入關以後,漢人也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南明就不提了,單是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就差一點要了滿清政權的老命。

局勢最盛之時,吳三桂幾乎攻佔了整個南部中國,手頭握有兵力三十餘萬,無論佔據的地盤還是兵馬數量,都不輸於當時的滿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這場叛亂只持續了八年即被平定,吳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沒能活下來,興復漢人天下的願望,也終究破滅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一陣嘆息,甚至拿它來和明初的靖難之役相比。確實是的,這兩場叛亂有著太多的相似點,皇帝都是年輕而又衝動(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吳三桂)。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朱棣成功了,還當了皇帝,吳三桂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吳三桂究竟是因何而敗?

吳三桂的造反,實屬被逼,事先沒有半點籌劃,倉促應戰,失敗乃大概率之事

與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吳三桂早就已經徹底對滿清政權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來潮要撤藩,他也不至於起來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間做出的舉動,才會讓吳三桂事先沒有半點準備,以至於倉促間造反。

一場沒有準備的戰役,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倘若吳三桂也同當年朱棣那樣,早就對皇帝不抱僥倖心理,提前謀劃造反事宜,相信後面的局勢就會對他有利很多,或許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可以基本恢復漢人江山了。

吳三桂造反時年紀已老,鬥志本就不足,關鍵時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此時距離他生命結束不過五年時間。一個進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鬥志,又怎可比之當年?別說吳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戰績,也是很堪憂的。

所以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與他的年紀有很大關係,倘若早個十年八年造反,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更可悲的是,造反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軍與清軍還算勢均力敵,互有勝敗,等到他一去世,局勢就迅速偏向清軍。顯而易見,吳三桂的死,就是這場反叛失敗的直接原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裂土為王,而非奪取整個江山

前面說過,吳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讓他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個平西王,他是一定不會反的。

事實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於奪取整個江山,而是隻想裂土為王。一個胸無大志,只想著擁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諸侯王,怎麼可能在與康熙這種雄主的爭鬥中獲勝呢?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就毫不為奇。

雖然號稱三藩,吳三桂的另外兩個隊友卻如豬頭一般

吳三桂造反之初,看起來氣勢極盛,然而這其實只是虛幻的表象,當時另外兩個隨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說是豬一樣的隊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軍稍微打擊一下,就立刻投降,至於尚之信,雖然一開始響應吳三桂,卻旋即後悔,後來更是一直持觀望態度。有這樣的豬隊友,吳三桂想不敗都難了。當然了,這兩人也沒落得好下場,最終都被康熙處死了。

對手雖是“小兒”,卻非小兒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閒之輩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並不可恥,因為他的對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麼人?8歲就當皇帝,14歲就開始親政,兩年後就成功地擒住權臣鰲拜。儘管三藩之亂時,康熙也才二十來歲,可是一個十六歲就可以搬到顧命大臣的皇帝,又豈是等閒之輩?

總之,吳三桂的反叛,儘管從形勢上說,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實際上,卻有著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說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勢發展到關鍵時刻,老天突然干涉,奪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許還有些許的翻盤機會,當然了,也只是些許,最終的失敗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吳三桂全傳》等


汗青正浩


很長時間裡,對於吳三桂的失敗,有很多人會感到惋惜。


但事實上是沒有人可憐吳三桂的,他們在意的是漢人恢復統治的機會真正失去了失去了,因此對於這樣的歷史問題也就很少會有理性的認識,當文學情懷夾雜在歷史問題的思考中時,我們往往會忽略歷史事件本身,從而影響我們的判斷!


恢復漢人的統治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漢以外的民族的統治,並且他們之間只是隔了一個明朝,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明朝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中山先生在建立中華民國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基本上所有的漢人都是由這樣的種族歧視觀念的,當然你可以否認,但是你的腦海中存在著這樣一種意識形態!


你是漢人,漢人的統治,你會驕傲!但這似乎和你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這種意識形態就像團隊歸屬感之類,如果你恰好看過《烏合之眾》那麼你應該能明白!幾乎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他們都是由這樣的想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種族會有區域性!所以還請大家暫時先去除了這一觀念!


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


在清軍入關的時候,吳三桂處於一個軍事和道德上的兩難考驗,就是說,如果他可能還在權衡一些利益上面的問題,到底應該去幫助哪一方?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選了失敗的一方,那麼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但是如果選了清軍,基本上是臭名遠揚!就在這時候,出現了一個不該出現的問題,就是陳圓圓被李自成搶了!

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也就是在李自成那一方吳三桂的權重不夠,同時也讓吳三桂受辱!所以投靠了清軍!說好聽點就是衝冠一發為紅顏,說難聽點,就是為了個女人背叛了國家,做了賣國賊!後來進入了滿清的統治,吳三桂做了平西王,但是軍權需要穩定,所以要削藩,吳三桂為了保全自己成就,於是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子開始了鬥爭,然而他並沒有擁立比如說崇禎的後代。

但是漢人是不想吳三桂做皇帝的,因為不久前他還是個賣國賊,所以名不正言不順!當時的人民日子都還過得下去,所以也並不打算揭竿而起,我沒研究國其他民族,但是我們這個民族,只要日子過得下去,基本上是不會隨便搞事情的!所以,民心方面,吳三桂略輸一籌。

稱帝送了大好局勢!


吳三桂假借反清復明的旗子,在前期取得了一些勝利,就在1978年,吳三桂稱帝,導致內部政治混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和一個小夥伴一起做生意,大家剛開始都很努力,生意做得還可以,但是對方說,以後你要叫他老闆,雖然他可能比你投入的多,但是你也不能低頭。所以吳三桂的稱帝,可能是因為自己老了,但是他稱帝,就意味著耿精忠什麼的以後看到吳三桂的兒子就只能跪著喊萬歲了,合作伙伴和君臣關係是我完全不一樣的!


無論是漢人,還是別的民族,我們都應當正視種族問題,只有這樣,我們這個民族才能走的更遠!


歷史總探長


在明末清初動盪的時局中,吳三桂先是作為明朝的山海關總兵,後來搖身一變成為清朝三藩中的平西王,他的立場問題對當時的時局產生了重要的變化。吳三桂因為父親和陳圓圓的原因,對大順政權極為憤恨,於是他轉投清軍立下不小戰功。後來慾求不滿的吳三桂又再次叛清,但是他苦戰八年,為什麼也沒恢復漢人的天下?

1:吳三桂的生平過往

其一:吳三桂的獻關原因

在明朝末年,除了關內的起義軍此起彼伏,關外的後金軍隊也時不時的來到明朝的國土上來打牙祭,吳三桂受命把守山海關,成為了明朝邊關的一面長城。當北京城馬上要被李自成攻破的時候,吳三桂率領軍隊前往北京城勤王,但是因為北京提前淪落,吳三桂又回到了山海關準備投降李自成,正當雙方同意的時候,爆出吳三桂被抄家父親被抓的事情,他的最愛陳圓圓也被大順軍俘虜,於是他投降了清朝。

其二:吳三桂的赫赫戰功

聽聞吳三桂的動向,李自成率領大軍出關攻擊吳三桂,在一片石的地名附近,自我感覺良好的李自成沒想到吳三桂開關請來了清軍。大順軍雖然戰力也挺強,但是依舊擋不住如狼似虎的清軍。李自成失敗之後率軍在北京匆匆即位以後就退往西安,之後以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明朝殘存宗室為主的南明開始佔有半壁江山對抗清軍。吳三桂在這過程之中,為清朝立下了顯赫戰功,雖然在磨盤山之戰差點被李定國打死,但是吳三桂還是為清軍攻下了雲南,於是吳三桂受封平西王,就位於雲南。

2:吳三桂的“反清復明”

其一:吳三桂對清朝不滿

之後吳三桂就位於雲南,和尚可喜等三藩割據了南方很大的一部分,但是清朝對他們的限制措施很快就引起了吳三桂的不滿。吳三桂所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等依次被清朝收回,除此之外,清朝準備把三藩徹底乾坤大挪移,前往遼東,這更引發了吳三桂的憤怒加恐懼。

其二:吳三桂起兵反清

在這些外力因素之下,按捺不住的吳三桂終於開始起兵造反,他在雲南假惺惺的祭拜了親自被他絞死的永曆帝的墓,又重新讓自己和部下穿上了明朝的官袍,三十萬部下齊出,但是苦戰了八年的吳三桂終於在嶽州之戰中徹底被清軍打垮,吳三桂憤恨而死。

其三,吳三桂失敗原因

吳三桂擁有這麼多軍隊為什麼還是失敗呢,當然這和清朝此時的大環境密不可分。經過入關之後幾十年的發展,社會走向穩定,沒人願意和吳三桂幹反清的事情,吳三桂畢竟只是雲南的一個藩王,靠僅有的財力無法抗衡中央。清朝對其他兩藩的暫停撤藩孤立了吳三桂,最重要的是,人民無法忘記他親手絞死永曆帝而現在的惺惺作態導致的人心向背。


歷史課課代表


三藩之亂從過程來看,反清聯軍在豬隊友互坑的前提下,還能堅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尤其是鄭經和尚之信,這兩位已經不是豬隊友了,而是攪屎棍。吳三桂跟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見了鬼了。



三藩之亂爆發的原因

順治皇帝在世時,對三藩非常器重,吳三桂等人受寵若驚,從未想過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親政後,一改順治器重三藩的政策,決心削掉三藩,剪除這個巨大的潛在威脅。只是苦於沒有藉口,一直沒機會下手。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滅三藩的機會來了。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並希望兒子尚之信能繼承爵位。康熙逮著這個大好機會,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請求,但拒絕讓尚之信繼承平南王爵位。並且康熙還督促尚可喜,讓其儘快遣散部眾。

雖然康熙沒有明說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讓尚之信襲爵,還要解散尚可喜的部眾,這實際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沒什麼區別了。

廣東的藩王眼看要被撤,遠在雲南和福建的吳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吳耿二人試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動請求撤藩。結果沒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並且康熙派還人赴雲南、廣東、福建三省,具體落實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欽差大臣到了雲南。

原本只想做做樣子,結果居然弄假成真。吳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後就是憤怒,畢竟自己的藩王爵位來之不易。當年為了給滿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關鍵是打江山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債,沒少殺漢人。尤其是吳三桂,他還殺了永曆皇,洗不白了。

現在康熙要撤藩,簡直就是卸磨殺驢,讓吳三桂很沒有面子。如果真讓康熙撤了,別人會怎麼笑話吳三桂?當了一輩子狗,最後讓主人給燉了?這要說出去,多丟人。

於是吳三桂也就下定決心,於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殺掉前來撤藩的雲南巡撫,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旗幟皆白,致書天下,舉兵反清,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第一階段戰爭

吳三桂起兵後,迅速擴充部隊,他先拿下緊鄰雲南的貴州省,手握雲貴兩省。緊接著又計劃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兩省作為自己進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臨吳三桂如此迅速的動作,康熙否決了朝臣議和的建議,當即就做了四項部署:

第一、馳詔廣東、福建二省,停止撤銷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專心對付吳三桂。(當時兩藩還沒有反叛)

第二、委任廣西將軍孫延齡為撫蠻將軍,令其統兵固守廣西,側擊吳三桂。

第三、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兵赴川,封鎖吳三桂入川的路線;

第四、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駐荊州、都統巴爾布駐常德、都統珠滿駐岳陽,封鎖吳三桂由湖南繼續向北的行動路線。力圖將吳三桂重新堵回雲南高原,徐圖消滅。

康熙的這四項部署,應該說還是合理的。但吳三桂畢竟是老將,當年吳三桂馳騁沙場的時候,康熙還沒有出生呢。康熙那點雕蟲小技,哪裡能難住吳三桂?


很快,吳三桂就親自率主力進攻湖南。僅僅才幾個月,吳三桂就將康熙部署的湖廣防線基本摧毀,將整個湖南納入囊中。

眼見吳三桂連連得勢,駐守廣西,負責側擊吳三桂的孫延齡立馬倒向吳三桂,他自稱安逆大將軍,攻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諸地。響應吳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機公開造反,率部攻陷整個福建,在東南策應吳三桂。隨後,耿精忠邀約吳三桂,兩藩合兵進攻江西。一舉攻佔江西30多個州縣。

湖廣防線被摧毀,側擊雲南的廣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後福建也宣佈反叛。這等於康熙的四項平叛部署,全部失敗了。除此之外,陝西王輔臣,塞外的察哈爾蒙古也舉兵反清。此時的康熙,一臉懵逼。年紀輕輕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麼叫薑還是老的辣。



吳三桂的失策

兩藩起兵,九省淪陷之後,清廷內部開始人心惶惶,就連康熙也有點進退失據,打算御駕親征挽回頹勢。所幸有議政內大臣及時諫止,才沒有讓康熙繼續犯錯。

可是,清軍的頹勢沒有任何緩解,儘管清軍東征西討,但反清聯軍四面開花,清軍的圍剿顧此失彼。

這個時候,新疆有準噶爾擁兵自重,東北有沙俄也虎視眈眈,各方勢力都盯著康熙,隨時準備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時吳三桂敢跨過長江,不說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滿清的根基也會動搖。

可惜的是,吳三桂在拿下湖南後,他就暫停了繼續北進,轉而與清廷進行談判,希望能劃江而治。這一舉動等於放棄了戰爭的主動權,給康熙緩了一口氣。

因為,三藩都是各自為戰,康熙最怕諸藩對自己群起攻之,這會讓他顧此失彼,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對叛軍逐一消滅。但是吳三桂的這一停戰,就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讓他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調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斷回絕了吳三桂劃江而治的談判條件,並且還將吳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質的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一併處死。斷絕了吳三桂的念頭。



康熙的反擊

康熙敢這麼回絕吳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沒有底氣的。

首先,三藩雖然拿下了大半個江南地區,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財賦重地,三藩居然沒有拿下來。康熙有這個聚寶盆,就有源源不斷的財力與三藩打消耗戰。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北京的駐京八旗,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有調動。康熙手上還有牌。

第三,反清聯軍多是烏合之眾,只要拖住吳三桂,集中力量消滅其他勢力,立馬就能打擊到三藩的士氣。並且,吳三桂希望劃江而治,這本身就打擊了聯軍的士氣,讓很多人對吳三桂的領導力產生了不信任。

於是就在這種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吳三桂,然後朝著王輔臣發動猛攻。當王輔臣被圍困在平涼城,且吳三桂援救失敗後,三藩之亂的有利形勢開始倒向清軍一方。

隨後,果不出康熙所料。清軍沒有進攻,聯軍自己就亂了。



內訌不斷

就在王輔臣被圍困的期間,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拒絕了吳三桂讓他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的建議,而是自作主張進攻福建。當時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與清軍對峙,鄭經此時偷襲福建,毫無疑問的讓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

反清聯軍的這個內訌,讓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機會。他重新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進攻耿精忠。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連耿精忠都打不贏,一個比耿精忠要強幾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贏?

可是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軍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夾擊,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後只得向清軍開城投降。

於是福建這一路反清人馬,就因為這種近乎於二逼的內訌,被清軍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麼。之前吳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種理由拒絕。當耿精忠兵敗如山倒時,他卻突然宣佈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封號,舉廣東之兵反清了。然後更搞笑的是,宣佈反清的尚之信拒絕吳三桂讓他出兵的命令,繼續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咋咋呼呼一陣後,尚之信居然又宣佈向清軍投降。康熙隨即降特旨,赦免其罪。於是三藩之亂僅僅才兩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兩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說,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只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兩藩之亂,尚之信根本就是個打醬油的。

清軍平定東南後,猛攻鄭經,收復了漳、泉等四州。鄭經費盡心思攻佔的地盤,在手裡還沒有捧熱乎,就被清軍又收回去了。



吳三桂的絕地反擊

東南被平定後,康熙以靖逆將軍張勇、陝西總兵孫思克、定西大將軍董額為主帥,三路大軍對王輔臣和四川的吳三桂軍發動最後一擊。王輔臣在平涼堅守了八個月後,宣佈投降,陝西和甘肅兩省被清軍平定。

隨著浙江、福建、陝西、甘肅全部被平,僅剩的一路就只有吳三桂了。不過由於吳三桂的防守嚴密,兵力雄厚,清軍幾次突擊都不成功。

但是,吳三桂的進攻也幾次被挫,無法擴張地盤。雙方這麼對峙,拖的時間越久對吳三桂越不利。

為了維繫人心、鼓勵士氣,吳三桂將大帥府由長沙轉移到衡陽,並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衡州府為定天府,定為大周首都,並大封諸將。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

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令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馬寶率軍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和護軍統領哈克三,並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

清軍受次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清軍之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三藩的滅亡

大周軍反攻廣西后不久,吳三桂突然於八月十七日病死在軍中。皇帝都死了,這個仗還怎麼打?

周軍大將在集體商量後,決定密不發喪,先退師衡陽,然後派人赴雲南,迎奉吳世璠繼承皇位。

同年十月,吳世璠迎喪回到雲南,正式繼大周皇帝位。

聽說吳三桂去世後,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康熙怕他。可吳世璠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毛孩子。大周在這個危機時刻,居然立幼主為帝,這要是不滅亡,怕是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於是,康熙命令駐守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沒過多久,四川、湖南兩省即被清軍收復。而在清軍攻打兩省期間,吳世璠這個大周皇帝毫無作為,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權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鄭經病死,而他所盤踞的臺灣島,也在兩年後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勢力至此也被清廷徹底蕩平。



總結:三藩之亂,總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堅持了兩年,尚之信堅持了幾個月,只有吳三桂集團堅持了八年。所以,我覺得三藩之亂其實都不應該叫三藩之亂,叫吳三桂之亂更恰當。另外兩家完全沒有存在感。

至於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三點:一是吳三桂在北伐戰略的選擇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導致被清軍把戰爭拖入了對三藩極為不利的相持戰;二是吳三桂死後,吳周政權沒有得力的繼承人,速度被打崩盤;三是三藩的另外兩藩以及臺灣鄭氏,相互之間都互坑對方,典型的豬隊友,康熙完全可以給他們三家都發一朵鼓勵的小紅花。


Mer86


後面幾十萬滿蒙鐵騎趕著你打頭陣,打到長江算什麼?!人家吳奸打到雲南!

這是個什麼概念?拋棄民族問題不談,吳奸相當於當年的林總,率領四野從東北南下打到海南!

可是你一個漢奸手上沾滿漢人的鮮血還想稱帝?!

後來不是被"清聖祖"逼反了嗎?"平西王"休養生息幾十年未曾刀槍入庫,倒是旗兵開始生活腐朽墮落了,結果怎麼樣?一個身經百戰的老頭愣沒贏了一老孃們和一個毛頭小子。

從投降滿清開始,吳奸便沒了後退路,只能揮起屠刀向自己的民族砍去,以向主子證明自己忠心耿耿,這樣的漢奸你就是打到越南,上面還有主子!(在這咱不討論吳奸投降滿人的苦衷,小小江陰典史還能率全城百姓八十日帶發效忠)

想造反?對不起,道義上沒人支持伱便罷恐怕還要踩上你幾腳,為什麼?!你是徹頭徹尾只為自己利益且用同胞們的血染紅頂子的大漢奸啊!!

更別提在雲南勒死南明末帝,徹徹底底斷了自己的退路。可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滿人也是這麼想的。你功高蓋主賞無可賞之時便是你死期將至。

綜上,吳奸三桂逆無論打到哪,手裡多少兵,他稱帝的那天即是他將死之時。


荒井胡桃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聖祖康熙皇帝為了削弱吳三桂等人的力量,作出了全面撤藩的決定。但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藩王不甘心失勢,於是抱團發動了“三藩之亂”,並對號稱擁兵30餘萬。

在這場“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而且是反清的主力軍隊。這場叛亂耗時8年,波及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等地。對清廷而言,以吳三桂的叛軍幾乎是打下了整個長江以南。


不過,儘管吳三桂提出“反明討虜”為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漢人是真正響應他的,許多人只是為形勢所迫而加入其中,稍有轉機便背吳投清。因此,埋下了吳三桂最終失敗的伏筆。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歸納起來無非有三點。

第一、吳三桂的降清反清,反覆無常。他本是明朝邊將,卻在明亡後幫助滿清軍隊入關,跟隨清軍平定中原和南方。其中最讓人詬病的是,他在1662年6月將南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絞殺,用以向清朝獻功。李定國得知吳三桂絞殺永曆帝,氣得吐血而亡,死前仍囑咐部下“寧死荒郊,勿降清也”。因此,在吳三桂後來又背叛清朝,提出“興明討虜”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漢人是真心擁護他的。



第二、吳三桂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及時北上。在他起兵後不久,原本很快就佔領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兵鋒已經直抵長江邊上。如果他迅速北上,完全可以和清朝爭奪中原。但他出於各種顧忌,搞起了“隔江觀望”,延誤了最佳戰機。

第三、三藩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相互牽制。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與吳三桂都是貌合神離,各自心懷鬼胎,所以沒有全力配合他。因此,對於吳三桂為什麼會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世界人文通史


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不能恢復漢人天下,在於他是一個無德之人,必然是失道寡助!

吳三桂一日為賊,終身是賊。當年他為了自己的家仇,不惜讓出山海關,勾結滿清多爾袞。就註定了他是空前的大漢奸。再加上此後,他一直作為多爾袞的馬前卒,不斷率領軍隊屠殺漢族民眾。最令人髮指的是,他一直追逐南明的永曆帝到緬甸,並親手用弓弦將他勒死。等於說吳三桂不僅一手讓出了明朝的山海關,還一手熄滅了南明反抗滿清統治的最後的一絲火星。這樣的十惡不赦、就該千刀萬剮的大漢奸,只要知道真相的漢族民眾,就恨不得喝其血,啖其肉。又怎麼可能支持他恢復天下呢?

因此,吳三桂提出要反對滿清恢復漢人天下的時候,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氣勢洶洶,但是其主要活動地帶還是在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福建一代。後期,廣大漢族民眾根本不為他所說的恢復明朝所動。因而他及其孫子的叛亂被剿滅,就顯得非常正常。最終,他也落得個身敗名裂、斷子絕孫的境地。正印證了那句話,蒼天饒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