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airena


有人问,孔融就是那个出了好几个成语故事的孔融吗?

是的,我们的文化中跟有“孔融让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描述孔融和祢衡友情的“忘年之交”,还有孔融当官时候的“哭坟不悴”,还有他的女儿被杀之前说的“覆巢之下无完卵”。

这些众所周知的成语故事给我们的提示是,孔融是个了不得的才子。

确实。

不过,跟张爱玲的“成名要趁早”不一样,他生世太~好,成名太~早,最弊的是运气还一直都不错。于是养成了极爱面子,争强好胜的坏毛病。

最后惹毛了曹操,让他找借口诛杀了全家,实在是应了他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语。

1、先看他声名鹊起,毛病初成

孔子之后: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四岁的时候就传出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这里说的就是他“小时了了”的故事:

小时了了: 出自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还有一门争义的故事

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

在上面说的“小时了了”的故事里看,孔融年少就非常机智,脑子转的很快啊,一下子就扳回了场面,反而令太中大夫陈韪尴尬了一把。这时候大人的反应对孔融绝对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李膺大笑,还有夸奖他,让他很有面子,都告诉他这样的做法很聪明,很好。

或许小孔融就此产生了一种印象——输赢很重要。

后面的一家三口争着为收留事件背锅,整体上看自然这一家子人都是有大义之人,但是反思下,孔融当时凭什么要留张俭?第一是因为张俭确实是哥哥好友,第二他流露出对年少孔融的不信任,让他很没面子。于是孔融才坚持要做东道主的。

从正面考虑,孔融后来与一家人争当责任人,确实是道义使然,自己做事自己当。这也是道德规范。而事情发展到哥哥背锅,他名声大起,反而是不好的开始。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在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帮助坏人搜集武器,完了,大人说这个不是坏人,这样做也没有错。反而表扬他承认错误有勇气。

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化的阶段。

我这样做是错的,但是人家非但不说我错,还表扬我,这是为什么呢?

我必须得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是因为我是按照礼的规范来做的?还是我是按律法的规范来做做事的?还是我的做法符合传统习惯?……还是说我的做法是对的,我思想有高度,我有文化有学识,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可能做错?我有名声在外?我家世好?“我爸爸是李刚”?还是我面子大呢?

这个内在合理化的过程,奠定了其行为的基石。


请看这个例子: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引罪自责而去。

如果不是看重输赢,过度重视面子,这件小事情孔融何以要生气呢?放在现代企业,工作没做完就跑了。老板还能不炒了你?

看看好运气的孔融得到了什么结果?

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孔融,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了。不如以礼对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何进同意,于是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


孔融就是孔文举,文举是他的字。不被处罚,还升了职。是不是奇闻?

所以孔融养成了毛病,这个毛病就是仗着自己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且坚持让能影响的人都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顾后果。显然他也没有因为做过的任何事情得到不幸的结果。

这个毛病在现在看来好像是太正常不过的,与之相似的人无处不在。

有的人仗着自己多读了几年书,有的人仗着自己见识多,有的人仗着自己年纪大,但凡与人相处,总想告诉别人如何做。换句话说叫好为人师。别人听了才好,不听就麻烦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说他刚直不阿,他只是在坚持以他的标准要求大家。当上了社会的言官。

2、毛病日盛

例一: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权臣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据说在设立学校的时候要求大家一起去听大儒郑玄讲座,听得大家快要一命呜呼了。这算是他的毛病所在吧。谁都不如你学习好,所以大家都要爱学习啊,一起来学习。经济不管,军事完全不打理。黄巾军来了,只有一条路:逃命。最后还是请刘备来帮忙才解了围。

例二: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这一段是最搞笑的,按照孔融的思路,这也算是在“以技之长”制敌,读书能抵御外敌。直到逃奔二字才表露出他自己本能的部分。前面都只能说是在当时文化氛围中的表演,但是他没有信心和毅力表演到底。所以最后弃城而逃,连老婆孩子都不管不要了。这也是他为人诟病的地方之一。关键是这一次没有人出来为他的失败背锅。


孔融的这一辈子,一直在以古书古籍古典为规范,做着诲人不倦的老师。那他所遵循的礼法依旧还是那套旧礼法,“天地君亲师”。所以想当然的,孔融对于曹操的挟天子的做法是不屑的。


3、走向死亡

所以他愿意听从指令去许都赴职,等他来到汉献帝身边后却发现,皇帝已经不复旧时辉煌。但是不能因为皇帝没以前荣耀了就抛弃他,所以在曹操身边的时候他还想靠自己的坚持把社会大轮子的方向扳动一丁点儿。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之后,攻占了袁绍的基本盘冀州。俘获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然后赐给了自己的日子曹丕。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就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这是按照您的思路想当然啊。”

因为饥荒战乱,曹操准备在民间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反对禁酒,说“女人也亡国啊, 何不把女人也一起戒了?”

诸位不觉得这思路还蛮清奇吗?禁酒这事儿也不算坏事吧,为啥要三番五次的反对呢?

曹操乌桓的时候,孔融又讥笑他说:“您老人家劳师远征,一定有借口,话说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看了孔融的这些故事,我不禁想笑,这老先生简直就像是宫廷剧里皇后身边的老嬷嬷,在曹操身边像管制着受宠的嫔妃们一样管这管那,管你是关系政治大局的,还是你个人私事的,我都是看不惯的就直言不讳。

有人说这是因为孔融已经发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我倒不是这样看。他在许都就已经知道献帝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了,现在曹操也肯定他的才华,给他官做,让他进言参事。对他个人而言,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还是大大的。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最想要的看到的,他所期望的是物归原主。他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建议还能被当成建议像原来那样被欣然接收。然而曹操也是个有主意的啊。

怎么写着写着,忽然觉得曹操和孔融这俩人关系还有点像婆媳关系的呢?!

所以,这时候他已经不再是以事论事,而是完全针对曹操了。

像我前边所说过的,他只是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在一再打击曹操的同时,希望他能接受自己的建议,把全盘交给献帝罢了。

如果读者中有已经为人父母的应该对我的这个说法有所体会,或者教小朋友洗袜子试试看,做作业试试看,在他坚持己见乱洗或者乱写的时候,能忍住不讽刺下的或者来个狮子吼的,给你们点赞。

孔融就是这个管东管西,想要控制局势的婆婆。

曹操也不是好惹的,所谓名正言顺,处理名人孔融当然要足够理由才能堵住世人悠悠之口啊。

还好理由很多,孔融私底下喜欢喝酒,喜欢跟门下各类人聊天,好为人师指点江山。有时候把大实话说出来难免会不合规矩,授人口实。


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龙镇


历史上的曹操的确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人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的爱才惜才描写也算中肯,如官渡之战时赤脚迎苟彧,宛城斗张绣后奠典韦、赤壁大败后哭郭嘉,约法三章纳关羽,七进七出纵赵云等都是曹之爱才惜才之经典之作,但正是这个爱才惜才的凯模却杀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名士一一孔融,是不是觉的不可思议?难道曹操爱才是叶公好龙徒慕虚荣?别急,让笔者慢慢给您理顺。

孔融之才非曹操之菜也。

曹操是谁?三国时期著名的政诒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一生是有建树,但与他的抱负相比还是有遗憾的。曹操的文采是他的天赋,仅为业余爱好,他一生所追求的是政治和军事,也就是文治武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拓野八荒、一统天下,他的《求贤令》主要是招纳这方面的人才,要么你是武艺高强,要么你会行军布阵,要么你能出课划策等等只要你能帮助他完成心愿,都是他心目中的人才。至于沽名钓誉、舞文弄墨者虽说也算人才,但不是阿瞒的菜,绐个官做做,只要不捣蛋就行了。

孔融的性格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

孔融,孔子之后,曾任渤海太守,人称孔渤海。孔融小时让梨就让他誉满天下,长成后入仕为官。推崇儒家文化,擅长诗赋,但由于成名较早养成了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性格,正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政权下的文人都必须为执政者歌功颂德,这是当时文人墨客的生存法则,违反了这一法则,那你的命运就会很悲惨,如唐朝的杜甫,诗写的不错,也很有名气,但语调跟不上形势,只落得一生落魄。

而孔融相比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想抑汉扬己,而孔却硬啃三纲五常。公然发文驳曹,甚至当面顶撞。开始曹碍于孔之名气还常常忍受,可孔不知进退,逼得曹动了杀机。要知道曹在维护自身利益安全时从不含糊:刺董卓失败后,恐行迹败露,屈杀吕伯奢一家、军中缺粮,屈杀军需官,恐睡后他人行刺,故杀侍从,杨修有才因猜透了曹之心事也难逃一死,华佗有艺偏偏也解不开曹之心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才是阿瞒同志的真实写照。

而孔融只不过在当时小有名气,孔融之才对曹操的文治武功无丝毫帮助,招孔于麾下不过是想众星拱月,而孔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身上泼污水,曹会按奈的住吗?最终给孔融戴了个不孝的帽子打发孔重新投胎去了。

不知这个解释您是否满意?

我是波浪壮阔任我秀,与您一同品读三国,戏说演义,欢迎留言关注。


波浪壮阔任我秀


“爱才”也是得对自己有用的人来说啊。而孔融不仅话多,还处处跟自己作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件事。

第一件事:恢复九州制。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之后,兼任冀州牧。这时,就有些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的九州制。而九州制中又以冀州为最大。所以,曹操的权利又可以得到大大加强。虽然荀彧也从许都写信反对,但是孔融则大大过分。孔融以退为进,先是支持恢复九州制,然后则提出是不是也恢复王棘制?所谓王棘制,就是以天子所在为中心,其他地方都为天子管辖范围,而冀州当然也在内。曹操的权利范围就会大大削弱。于是,恢复九州制就这样终止了。

但是,曹操对孔融的仇恨则是深深地埋下了。

第二件事:曹丕取甄氏。

同样是在攻破邺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了甄宓。本来是一件高兴并值得祝贺的事情。孔融也是写信祝贺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似乎没听说过,在过后请教这件事情时,孔融竟然说这是“想当然”而已。曹操细思极恐,这不是把自己比作武王,甄氏比作妲己,周公比作曹丕吗?而且武王与周公是兄弟关系,自己与曹丕可是父兄关系。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讽刺自己把用过的女人给儿子吗?

第三件事:远征乌桓。

在曹操远征乌桓之时,孔融又上书讽刺曹操。大意就是说曹操既然要征乌桓,那不如连不进贡荆条(做箭用)的素胜民族、抢苏武牧羊时牛羊的丁玲民族也顺便办了吧。

第四件事:禁酒令。

征乌桓回来后。曹操颁布了禁酒令。虽然说是禁酒,实际上就是为了省下军队的粮食。孔融当然也知道这点,于是百般不从,照样日日饮酒。还写信跟曹操你来我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一反驳曹操。


基于以上几件事(当然也有别的事情),曹操对孔融已经是忍无可忍,于是,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在自己所任命的御史大夫郗律的手下路翠告发孔融四宗罪的基础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判斩立决。孔融就这样在郗律上任的第六天被杀了。


历史回来了


孔融有才华可是书生意气,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不懂得收敛,什么话都说,乱放嘴炮,终于得罪了曹操,曹操最后就把他给杀了。

对于孔融的印象就是两个故事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的时候有去去探望就对孔融说了一句话,小时候有才华的人,大了之后未必聪明。孔融就反驳道,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就是说这人长大了就不聪明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孔融是聪明机灵口齿伶俐的,只是这种孩子教育的好就像苏秦张仪那种雄辩之才,教育的不好就变成了牙尖嘴利口出伤人的人了,长大后的孔融从他的行为看,还真的祸从口出啊!

袁绍派袁谭攻打青州城,孔融当时人镇守青州的,他也不上城督战,就在城里饮酒作乐!后来打了几个月,青州被攻破了,孔融自己却丢下妻子和儿女偷偷的跑了,最后妻子和儿女被杀了!可见孔融还真的没有他表面的那样正直啊!

青州兵败后,孔融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开始也是欣赏孔融的,毕竟孔融的名声在那啊!自己用孔融也是维护曹操爱才的表现嘛!有一个像孔融这样的名士为自己效力,会对曹操招募人才有帮助的!只是孔融从内心就看不起曹操,经常讥笑曹操,对曹操的行为指指点点,什么不顺眼的都要说出口,口无遮拦。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节约粮食而禁酒,孔融不仅上书反对,还带头违抗,这就让曹操很反感了!你孔融想喝酒没人拦你,自己喝就算了何必去触犯曹操的禁令嘛,其实是看曹操不顺眼,对人不对事,就是要恶心曹操嘛!有一次曹操进攻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就问孔融,孔融就说比照一下当下的情景就知道了,曹操就明白了,你孔融就是讥笑曹丕娶了个妖女啊,那我曹操又是什么呢!曹操是很不爽的,自己的家事还轮不到孔融说三道四呢!曹操北讨乌恒,孔融又嘲讽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萧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这就比较嘴臭了,出征那是国事你可以出意见不可以讽刺啊,你以为你孔融是谁啊,曹操办的事不用你孔融同意,该干嘛就干嘛,过过嘴瘾的事不是随便乱说的,这就更让曹操反感了。后来曹操认命孔融为太中大夫,就是掌管议论政事的官,孔融就更肆无忌惮了,议论的范围越来越广,对曹操的作为时不时的批评,他有一次上书给汉献帝说京城千里之内,不应该分封诸侯,这就触犯了曹操的权利了,你这是要把曹操的势力赶出京城啊!曹操已经对孔融到了忍耐的极限了,后来孔融经常宴请宾客,大家聚在一起搞议论,有收买人心的嫌疑,曹操在别人的鼓吹之下最终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让梨的孝名最终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还真有种讽刺的感觉啊!

孔融的死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的收敛,祸从口出。作为一个名士,曹操用孔融只是利用孔融的名声罢了,孔融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如果孔融乖乖的做一个闲官,就会过的很好!只是孔融经常站错位置,发表对曹操不利的言论是很危险的,大权在握的曹操需要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臣服,不是总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乱嘲讽自己的可有可无的一个名士,曹操可谓忍了孔融很久了,只是也有忍不下的时候,那孔融的下场也可想而知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如此品行善良恭谦的孔融,成年后也确实成为了一个极富才华的文人学者。但是他的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而是被曹操以不孝、谋反等罪名下狱处死的。那么,号称唯才是举的曹操又是为何非要除掉大才子孔融而后快呢?

原来这孔融虽也算是个才高八斗的大学者,但是他对官场政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而他仗着自己的横溢才气与犀利的文笔,经常傲视四周。并且他也曾因对治国方略、教化之道的熟悉,而受到了曹操的钦佩。但是他在与他人辩论时却有个坏毛病,那就是自恃才高,便常常讥讽挖苦对方,嘴上一点不留德。时间长了,难免得罪他人,甚至引出祸端。

而他最终的结局也正与此直接相关。话说袁术称帝,曹操明白一时半会扳不倒他,所以就迁怒于和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并构陷下重罪。孔融知道这事后,随即引经据典,批驳的曹操脸红心跳,最后救了杨彪。这还不算啥,后来他还与曹操发生过几次争辩。

最直接的一次是,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准备南下征讨刘备等人。但孔融据理力争,说曹操此举乃无义之战,肯定会吃败仗。听到孔融这么说,曹操这次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大怒之下即刻下令以不孝、谋反等罪置其于死地。


书房记


孔融字文举,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让梨,小时了了,忘年之交等等轶事典故流传至今!他不仅有才学,还有他的名望也是万众敬仰的!曹操如此爱爱为何要杀孔融全家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孔融自恃清高。孔融在平时经常挖苦嘲讽曹操,语言刻薄,对曹操的方案和谋略经常不和。

其二,曹操认为孔融不孝。孔融认为母亲和孩子就像容器里装东西,分开了就没有关系了,而父亲是满足欲望才生孩子的!其实这原因也是曹操杀孔融的一个幌子而已

其三,孔融多次侮慢曹操。孔融看不清曹操的身世,多次在公共场合说曹操,起先曹操多次忍耐,但到后面觉得此人并无大用就找机会杀了他!

其四,曹操的政治方略的因素。曹操虽然是唯才是举,但对于反对他的政治决策的都没有好下场,例如:孔融,崔琰,荀彧,杨修等等!

总之,孔融得罪了曹操,曹操也想以一儆百,以警告让周围的那一批人!


逆水里的鱼


孔融,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孔子二十世孙,为当时名士。

孔融之死,罪在本身。孔融自视甚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所以,主要还是孔融与曹操的政治主张不一致,为曹所不容。

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本来对一个人的品行不太看重。孔融议论朝政的时候,身后跟着一群人,以孔触马首是膽,所以杀他,必可震住一批人。但是,当时曹操想杀他,却没借口,最后,只得以不孝之名杀了他。有次,孔融对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于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是为被杀之借口。


在当时环境下,曹操为巩固其统治,对一切破坏其统治的人毫不留情。正因如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统一了北方,为晋王朝统一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比晋朝覆灭后几百年惨痛的混乱局面,就可知魏武帝的巨大历史功绩,就会知道曹操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崇拜他。虽然曹操没有登基当皇帝,但他无愧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我是伍洋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问成曹操为何非要杀孔融,而是应该问成孔融为什么非要被曹操杀?

曹操虽然奸诈,但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暴君。他要杀人往往有着政治目的。

对于孔融,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曹操对他并无仇无怨,加上孔融是孔子的嫡亲后代,名大很大,曹操一开始是十分敬重的。

问题就出在孔融的一张嘴上,说话没有个把门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眼人都看出来曹操是实际上的老大。而孔融犯贱就犯贱在乱说领导的坏话上。

在政治上,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两人不合已经令曹操十分不爽了。更令曹操生气的是,孔融还在私下里乱说曹操的坏话,广论非议(孔融是当官的,跟平民百姓乱议时政是不一样的,换成今天的话说叫公众影响力)。最终曹操忍无可忍,逮个机会处死了他。

其实这事把曹操换成别人也一样杀他,领导的脾气都是一样的。孔融得罪曹操我觉得没什么毛病,只是觉得曹操下手有点狠,不应株连全家一个都不放过。


投笔从戎君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同时他还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天资聪慧,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了,再加上他才华横溢,因此在当时的声望非常高。

汉献帝即位以后,孔融先后任职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大中大夫等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名入,为什么会在建安十三年(208)的时候被求贤若渴的曹操杀害呢?

按理说,曹操是一个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人,对于孔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应该重用才对。于情于理都不该出现这样的事情。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非要杀了孔融不可呢?孔融之死成为了后世学者们争相探索之迷。后世对于孔融的死因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争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孔融被杀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与曹操背道而驰。孔融是维护正统的汉室的,他的思想言论同曹操在很多地方相互抵触。而且屡屡反对曹操的一些决定,并且还在公开场合多次令曹操难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出兵征讨乌桓的时候,孔融就曾公然嘲笑说: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镞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不仅如此,孔融还反对恢复肉刑,反对曹操禁酒,讽刺曹操的儿子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等。

再加上孔融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于里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思就是要尊崇汉朝的天子,确保汉朝天子的独尊地位,讽刺曹操受封魏王,孔融的这些主张同当时曹操实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政策相抵触,从而严重地激怒了曹操。

因此,建安十三年(207),曹操以“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多项罪名将孔融全家杀害,孔融被杀时时年55岁。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孔融是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东汉未年开始,许多士大夫都是倚仗自身的世家门第而目空一切,并以与普通人结交为耻。

例如当时的河南尹李膺就规定家人,不是当今的社会名士和世家子弟,不准入府通报。

而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10岁的时候就出入河南尹李膺府第,自然是名门望族。而曹操恰恰相反,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腾,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所以身为名土的孔融就从心里看不起曹操。在公开场合多次嘲笑讽刺曹操。曹操在消灭袁绍以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

于是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刺曹操为儿子私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的行为,但是曹操没有看懂这封信的意思,便去向孔融询问。孔融回答说,我看你如今的这种做法,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武王一定也是如此。曹操明白了这个意思之后,非常生气。



近代学者郭沫若指出:“曹操虽然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但对于那些恃才傲物,不肯依附自已的人,是无法容忍的。”身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在统一了中原以后,就试图借自己的政治权势来笼络那些名门望族的名士。但是作为世族名士代表的孔融,却偏偏不肯受曹操的拉拢,还处处让曹操难堪所以曹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拿孔融开刀,杀一做百。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的记载:“曹操统一中原后,开始向那些不亲附自己的士人展开了进攻。”就足以证明这一说法。

对于上述的两种说法,有些学者予以了否定。他们根据史料记载指出其实孔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是同曹操合作的。例如,孔融曾在《崇国防疏》中斥责刘表的僭伪不轨,这其实在與论上对曹操是有利的。而且,孔融所作的六言诗中,就曾写下“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来称赞曹操在政治上的功绩。

而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孔融更是把曹操比喻成齐桓公。由此可见,如果说曹操杀害孔融是因为政治主张不同或者说是身份门第悬殊的原因,很难令人信服。

还有些学者认为曹操之所以杀害孔融,是因为孔融本身的性格造成的。孔融天资聪慧,オ华横溢,又出身世家名门,少年的时候就名满天下。这就养成了他情才做物、目空一切、狂傲不羁的性格。他从来都不去刻意结交权贵,对当时的权贵代表董卓、曹操也是公然嘲讽,惹得当时这些权贵们对他不满。

所以,在古代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孔融被杀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造成的。例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认为孔融是因为生性傲慢而被杀的;张瑶在《汉纪》中分析说,孔融情才傲物,不识时务,而曹操虽然表面看起来宽容大度,但是内心却是非常不满的。

由此可见,孔融狂傲不碣的性格同曹操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了孔融被杀的悲剧。


申报七十七载


孔融,字文举,其才华横溢、家学渊源,是建安七子之一,为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有关他著名的典故,较为熟知的就是孔融七岁让梨的故事。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奠定了曹魏政权,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得以平定北方。同时曹操虽然多疑,却是一个爱才、求贤若渴之人。然而就是爱才的曹操后来却杀了才华横溢的孔融。

那曹操求贤若渴,为何还是杀掉了才华横溢的孔融呢?

曹操爱才、孔融才华横溢这的确是事实。按理说曹操不该杀孔融,然而孔融还是被曹操所杀。之所以如此,有一定原因的。

孔融虽然有才华,但他性格直烈,又好评论时政,而在其评论时政时言辞又过于激烈,换句话说就是攻击当时的掌权者,如此就常常惹怒了朝廷掌权人物。而当时的掌权人物是曹操。

曹操因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欺压天子,孔融对曹操奸诈的行为很看不下去、很不满,所以就常常在评论时政、说话言辞过于偏激,如此就常常触犯了曹操。有时孔融还给曹操写信,其言辞中也颇为傲慢之词。


孔融触犯曹操,开始时,曹操对孔融虽然猜忌、不满,但因为孔融那时名气很大,他不想有害贤之名,所以在表面上对孔融还是一直容忍,当然其内心却对孔融很猜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融的言辞激烈一再触发曹操,一个人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何况是猜忌心重、位高权重的曹操呢!所以后来随着曹操对孔融积压的怨恨加重,最终忍无可忍。曹操的这个心里被其他人猜到,所以就有人诬陷孔融。

最终,孔融就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意图不轨、谤讪朝政、不遵超议”等罪处死。那时不仅孔融被处死,而且他的全家也被牵连。孔融去世时,五十六岁。


孔融虽死,但是他的文学地位却不用质疑的。作为当时的文学家,他是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他虽然被曹操处死,但曹丕却很欣赏其文采。并且孔融还得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