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每年的四月份,許多人結伴到洛陽去看牡丹花。洛陽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詩人有詩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洛陽牡丹為何這麼明豔動人呢?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代洛陽附近有座北邙山,亦稱牡丹山,滿山都長著牡丹花。當地農民年年秋冬濫伐牡丹,砍去作柴。有一青年,卻特愛牡丹。每逢花開時節,即選最佳品種,移到自己家裡精心培植,並在山上牡丹多的地方築籬保護。在他的精心保護下,那裡的牡丹越長越好,名聲也大了。某年中秋之夜,有一位美麗的姑娘來到青年家送給他一床繡有牡丹花的被單和一方手帕,說特來表示一點謝意。青年問她從何而來,姑娘卻不見了。手帕上有一首詩:

芳名就叫洛陽花,邙山嶺上是我家。

感君惜花情意厚,來年春天見奇葩。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這個故事裡提到一個地方————邙山,你知道邙山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嗎?邙山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

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道: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據說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理想的生活: “生在蘇杭,葬於北邙”。洛陽的土地在當時可謂寸土寸金啊。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許多王侯將相、達官顯貴都葬於此,比如:東周的周景王,東漢有漢光武帝等五位帝王,三國有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西晉有晉文帝司馬昭、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有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名人如孟郊、賈誼、呂不韋、蘇秦、狄仁傑、樊噲、顏真卿、杜甫、李煜等等。邙山可以說“聚骨朽成泥”,泥就是骨粉,據說山上的土看起來都是多色的。山上沒有田地可種,只種松柏。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那麼古人為何都喜歡葬在這裡呢?

一是因為邙山離洛陽近,後代子孫祭祀方便。

二是邙山風水好。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生氣在地裡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邙山北臨黃河,南臨伊洛,遙望中嶽嵩山,東有虎牢關,西有崤山、函谷關護佑,風光秀美,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 的理想營墳之所。

久而久之,人們以葬在這裡為榮。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有個參與黃河大橋設計的人說:當年修從鞏義去焦作市的黃河大橋時,設計者本來可以將路稍微朝伊洛河的河道方向擺一下,這樣就能恰好繞過西側的邙山頭,但大概是為了方便的緣故,設計者直接一條直線划過去,然後施工的時候就不得不將那一點山頭從中間挖一條溝過去,據說這就叫砍斷了邙山的頭結果在施工的過程中就離奇地死了人。於是有人罵設計師破了此地的龍脈”,風水轉向,所以死了人。後來據說是當地政府為了安撫民心,又專門出資,在豁口的頂上加了一條連通東西的鐵橋,算是將砍斷的“龍脈”又接上了——儘管只是形式上如此——其實那上面根本就沒有人走動,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風水橋”吧。

古人理想生活:生在蘇杭,葬於北邙

邙山有成千上萬的古墓。一座古墓,埋藏著一段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