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康熙時為避諱玄燁之名,唐玄宗改稱唐明皇。後代帝王這改前朝帝王廟號,合理嗎?

殘陽暮裡酹江月


唐玄宗和清康熙都不在了,現在談合理不合理有啥用?如果覺得不合理的話你還能讓他糾正錯誤嗎?


怡江風331


唐明皇帝是李隆基的諡號,唐玄宗是李隆基的廟號,管康熙什麼事呀,不知道又是那個文盲網文作者奇葩的虛無觀點。

前任皇帝在去世後,後繼者要根據前任皇帝的功績,為前任皇帝追稱(即廟號),再總結(即諡號)。比如:

漢朝劉徹去世後,廟號是“世宗”,即漢世宗,諡號是“武皇帝”,即漢武帝。

唐朝李世民去世後,廟號是“太宗”,即唐太宗,諡號是“文皇帝”,即唐文帝。

清朝玄燁去世後,廟號是“聖祖”,即清聖祖,諡號是“仁皇帝”,即清仁帝。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樣,他去世後,子孫為其追稱廟號是“玄宗”,即唐玄宗,追封諡號是“明皇帝”,即唐明帝。也有稱為唐明皇的。

至於李隆基的諡號“唐明皇”出鏡率那麼高,這其實就是一個長期以來的稱呼的習慣,李隆基的一生起伏傳奇,關於他的小說筆記也比較多,所以慢慢的,有的皇帝就習慣了稱呼他的廟號,有的習慣了稱呼他的諡號,也有的習慣了稱呼他的年號。

再說了唐代還有一本書名字就叫《明皇雜錄》,專門記載唐玄宗的故事,在唐朝的時候,唐玄宗就被稱為唐明皇了。

所以,唐玄宗叫唐明皇,是人家李唐後人追封的,管人家康熙什麼事呀,另外古人遵從“為尊者諱”,一般是不會對死去的帝王改名的。

備註:“諡號”一般字數比較多,此文均引用簡稱。


曹老師xixi


在古代,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敢叫皇帝的名字?不要說重名了,就是重一個字也不行,那是藐視皇帝,是大不敬。當朝皇帝的名字中的任何一個字,別人不能重,即使比皇帝叫的早也不行,要改。

不但皇帝的名字不能重一個字,皇帝名字中的任何一個字也不能用,以前用了就要改。為避康熙玄燁的諱,唐玄宗就變成了唐明皇。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道德經》第一句話“道恆道,非恆道”就變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遇到當朝皇帝的名字的字,不能說出來,說了就會遇到殺身之禍。要用怎麼辦?就唸同音不同調。寫字的時候遇到怎麼辦?這個字就少一筆,或者多一筆,有的甚至把這個字空下來不寫,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古籍中,經常出現的我們認為的錯別字或者空白字。當時的人能看明白,時間一久遠,後世的人如果對歷史沒有研究,學術底蘊不厚,就看不懂這些古籍。

在古代社會,尊卑貴賤,等級森嚴,不能逾越。名字避諱不只是皇帝一人的特權,尊者、長者的名字也要避諱,地位低或者晚輩的人也不能重,不能說出來,以示對尊者、長者的尊敬。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遇到他母親賈敏的“敏”字時,念成“密”,就是被她母親的諱。但他們與皇帝還是有差別的,他們的名字可以書寫。


丁小的時空


題主沒搞清楚廟號的概念。清朝皇帝沒有、不需要、也沒地方去改唐玄宗的廟號,“唐明皇”只不過是一個習慣性的稱呼而已,由李隆基的諡號簡化而來(完整諡號很長),這不是廟號!


什麼叫廟號?簡而言之,就是皇帝死後被供奉在祖廟中的稱號,寫在排位上的,供後代祭奠用的。那請問清朝需要祭祀唐朝的皇帝嗎?顯然不需要。那清朝有唐朝的祖廟嗎?自然沒有了。唐朝祖廟都沒了,清朝去哪裡改唐玄宗的廟號呢?


清朝只有清朝自己的祖廟,也就是說,只有清朝自己皇帝的廟號才是有意義,其他前朝所有皇帝的廟號都只是個稱呼而已。只是正巧康熙皇帝叫玄燁,所以唐玄宗這個稱呼在清康熙朝開始就不能叫了,這不需要什麼官方去改廟號,只要不叫就是了。不能叫唐玄宗,其實還是可以叫李隆基的。對於清朝皇帝來說,也不用保持對唐朝皇帝的恭敬,完全可以直呼其名。所以,無論怎麼算,清朝都不可能出現改唐玄廟號這個事情。


雖然清朝官方可以對李隆基直呼其名,但是民間還是對皇帝有一種擺脫不掉的“敬畏”,而且清朝戲曲藝術興盛,唐玄宗李隆基因為曾訓練宮廷樂班和發展唐朝出現的萌芽式的戲曲,被尊為“梨園祖師爺”,被戲曲行業的人供奉。並且在康熙年間還誕生了中國戲曲最著名的劇目之一——長生殿,講的就是李隆基楊玉環的故事。所以,民間非常需要另一個尊敬又不犯忌諱的代稱。

皇帝除了廟號,自然還有諡號,所以不能用廟號可以叫諡號。只不過,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唐玄宗李隆基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要真這麼叫也太囉嗦了了。所以抓住一個重點“明”字。那為什麼叫唐明皇不叫唐明帝呢?這恐怕還是緣於著名的《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詩中將李隆基稱作“漢皇”,所以唐玄宗就在清朝被稱為唐明皇了。再次強調一下,只是一個民間的稱呼,不是改廟號。


伊耆角木


在古代的時候,避諱確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一旦沒有處理好,親賊掉腦袋,重則要滿門抄斬的事情,所以歷代文人在這方面是非常非常的注意,千萬不敢把這件事情弄錯了。



康熙皇帝的名字裡面有個玄字,當時有關玄字的肯定要避諱掉,只不過康熙皇帝還沒有去改前朝皇帝的廟號,因為唐玄宗這個玄宗是廟號,明皇才是諡號,這兩個東西不可以混為一談。古人雖然有避諱一說,但是還沒有讓前朝皇帝去改名字的。



避諱這個東西也比較古怪,就是遇到皇帝的名字裡面的字絕對不能夠念出來,而一般只用相近的音。例如雍正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後,他名字裡有個胤字,所以他讓他的兄弟都改名改為允字,音比較相近,但至少避諱了。如果其他人的名字和他相同,有那個字的話,一般都要把那個字省略掉或者改掉。



事實上不光是皇帝,有的時候對自己的長輩也是如此。東晉時候的桓玄,他的父親是桓溫,是東晉時代的權臣。桓溫死後,桓玄繼承了他的爵位,也是朝廷的大官,但是對溫這個字也是感到非常敏感,從來不敢輕易提起。後來有人在他面前不小心提到這個事,他非常的不高興。還有一個人給上司的父親祝壽,上司的父親名字裡面有一個字,正好和那個人的名字相同,那個人乾脆就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了。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康熙避自己名諱該“唐玄宗”為“唐明皇”,與滿清來說合他們的理,與其他人、其他朝的人說就不合理。

首先,合理的原因。政權在滿清,在滿清一朝,他要改誰的名字、年號、諡號等都沒人反對,沒人敢反對,這麼個合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合理。滿清文字獄還是比較厲害的,對於咬文嚼字挑毛病還是很吹毛求疵的。

其次,其他人來說。人家管你呢,你愛給人改是你的事,最多也就是滿清一朝都不敢叫“唐玄宗”而已。清滅,還不是照樣,只是多了一個“唐明皇”的叫法。

最後,名字避諱現在也依然存在,晚輩起名不會和長輩有重字。只不過有一部分人已經無所謂了,畢竟就是個名字而已。





嘿白咴


本來對李隆基稱呼唐明皇或者唐玄宗都是可以的,一個是諡號一個是廟號,康熙之前就已經是這樣。唐朝開始皇帝人人有廟號,諡號又過長,因此民間本來一般對唐朝皇帝普遍稱其廟號。康熙以及之後的清朝為了避諱,稱唐玄宗的少了,稱唐明皇的多了,所以李隆基成了唯一一個常常被用諡號來稱呼的唐朝皇帝。

之所以用明當簡稱,是由於李隆基諡號全稱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大聖““孝“字太多人用沒有區分度,所以用明當簡稱。


大家點到為止


不合理,純粹小丑心態!人家先叫的,你後叫的。並且人家也是帝王。


國泰民安的幸福


康熙時期讀書人清朝牴觸情緒還是挺大的。所以康熙才會屢興文字獄。像改前朝皇帝廟號這種事也算是一種震懾吧。如果是漢人統治的王朝是不會有這種事的。皇帝只會做對統治有利的事。

比方關羽後世皇帝對他的加封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宋徽宗追封關羽為“忠惠公”。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趙構追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萬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還有很多)

歷代皇帝對關羽進行加封。以鼓勵臣子忠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也是得到歷代皇帝加封,因為統治者需要。


史爭朝夕


為尊者諱,是當面直接稱呼名字,古人感覺不禮貌。這個有些人,總想升官發財,還沒有多少能力和本事,就只能從字面上做手腳下功夫了。所以這些人為了討好領導,就在各種地方的書面稱呼上只要有領導名字的地方,都故意該掉或者替換掉。如此歷朝歷代的後來者沒有能力和本事,就老是拿領導名字下功夫,美名其曰為尊者諱,愈演愈烈!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文化悲哀。中華文明何其燦爛,不去從裡面弘揚正氣,老是有些人投機主義,機會主義舞文弄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