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简直要多素就有多素,深色轮毂搭配STI卡钳,一指高的悬挂设定,隐约中透露出一股强烈杀气。(白BRZ:RaysZE40 蓝BRZ:Prodrive GC010)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从这两个角度看,低调得可怕,改装一台日系车,简约风格,却又有着不知哪里而来的感觉,觉得这俩车不好惹。


(这里备注一下:JDM不代表日系改装,JDM全称翻译过来应该就是日规车而已,与改装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想有什么关系,就咱国内这左舵车何谈日规?)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半睡眼的造型被视作是恶辣的代表,早年的高尔夫4如此,今天的BRZ连尾灯都这样,有没有想起文太桑呢?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细节之处也见小区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来源:白灯:台湾秀山 红灯:Tom`s全红款)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高压缩比引擎外挂涡轮,这似乎是Trust这些年研究得最多的项目了,从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马6套件、到后来的飞度等等,0.3至0.5 Bar的低增压,配合两公升左右的排气量,动力升幅不算大,但已然足够街道升级用了。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HKS因为早年长期研发涡轮增压积累了大量经验,所以转投机械增压后,其压缩侧依然使用涡轮式。


涡轮增压,从萨博把这个“小蜗牛”带入到民用车领域之后,仿佛一股热潮一样,令许多人热血沸腾,借用Top Gear的一句话就是:“曾几何时,连吸尘器都要贴上Turbo来说明其抽气效果强劲,我知道涡轮时代来了。”的确,通过排气的剩余能量,带动废气侧扇叶、并联动进气侧页面对新鲜空气进行压缩、增压,单位氧气密度的提增后,再与燃油结合并燃烧后,所发出的能量将更多。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排气温度带来的涡轮高温、废气侧涡轮扇叶和压缩侧叶片设计,动辄十数万转的涡轮及其相关轴承机构,当然还有高速气流会产生的流体力学设计、金属材料等等,都让涡轮增压一直处于在机械领域里面算得上比较精密的东西。怎么玩转涡轮增压?看看这台水平对置发动机是怎么办的。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对于这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来说,如何控制机油温度和缸内润滑是比较关键的两个问题,而涡轮上身之后,缸压也有着不小改变,这两个问题势必会更严重一些。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机油滤清器放置于引擎本体上方,既然外挂的涡轮也需要引擎本身的机油为轴承提供冷却,那么外加一个机油冷却器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全套HKS机械增压套件,可能不太明白的小朋友们看到这套管路布局早就惊呆了:它的进气设计思路跟涡轮套件不同,而且因为排气的流向不需要修改,所以理论上说,引擎舱温度或者说进气工作温度比涡轮低一截。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既然是机械增压,那么通过曲轴皮带带动一个类似变速箱的机构,将几千转的曲轴转速放大至数万转。与白色BRZ涡轮的管路设计相比,估计HKS工程师也是费劲了心思去想如何布局这套管路了。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机增本体,左下黑色管路便是废气循环的循环进气管路端,该机增套件是预留这一位置的。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全段HKS Legamax Premium,大管径适合高转速设计,内回压设计排气尾鼓,声浪更小一些。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下摆臂不是原厂件了,作为前悬架的关键组件,起到支撑车身、维持前悬架稳定性的作用。如图白色下摆臂,最明显的作用类似于悬架“底座”,是连接车轮车身的主体原件,也负责支撑避震系统,与避震系统相辅相成。作为主要受力刚性件,故对于注重操控的改装来说,下摆臂的强化是一定要配合避震改装的。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BuddyClub前下摆臂细节,比原厂要更厚一些,刚性也有不小进账。一般而言,咱们所说的“悬挂硬”,不仅仅因为避震器阻尼比较大,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了:下摆臂刚度高。你想啊,悬挂硬了,总得有个能支撑的底座吧,那底座跟着硬了,不就是整个这一套系统都很硬吗?再加上下摆臂直接传导车身与车轮,感受会很直观的。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看这里,就是这里安装了防倾杆。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CUSCO顶吧,其实刚才有细心的朋友应该能发现,不光是BuddyClub统治了底盘,还有CUSCO全车底盘拉杆加持,操控提升可观。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后驱动轴细节。车主说,为保证更为高阶的操控性和加速性能,在传动部分也做了一定改进:CUSCO 1.5Way 限滑差速器(LSD)和CUSCO 4.556传动比的尾牙,实属内有乾坤。限滑差速器其实也是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但却在弯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由于车辆存在宽度,在过弯时,两侧车轮对于弯心的半径就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实际两侧轮速会存在轮速差。若没有LSD的情况下,两侧轮速相等,仅通过一些悬挂于轮胎的调整是很有限的,而且车辆保持直线行驶的趋向会非常明显。但若安置LSD实现两侧车轮过弯时不等速,便解决了这一问题,再加上有一定限滑作用,故可以大幅度提高弯道操控性与稳定性。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流用日本版Impreza STI Spec-C车型的前四后二卡钳(配合STOPTECH钢喉)与邓禄普DZ102轮胎,同样是一套任性而又务实的选择。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与素净的外观相比,这内饰可以做范例了,精而不燥,而且一点儿都不低调。GReddy涡轮控制器,Defi三圆表是涡轮车的标配;日本Real红碳纤维方向盘感觉就够辣,除了略微有些粗(这个因人而异),实际操控感受很好。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图:虽配色上更加大胆,但实际上大同小异。同这台的“姐妹”一样,Alcantara粉红翻毛皮,同样是CUSCO踏板套件,同样也装了一大堆日本产的诸如档头和空调旋钮等小细节。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涡轮增压BRZ VS 机械增压BRZ


说实话,对于BRZ这样的车型,笔者还是那句话,这是一台很好玩的车,丰田的包装是“从AE86到GT86”,但两者没有什么交集(AE86严格意义上讲是Corolla的Levin分支车型,当然这里面的Levin跟广丰雷凌虽然名称一样,但早已不是以前那台运动味儿十足的小车了, From FR to FF就足以说明这一切),但从笔者眼中看来,它们的本质还是很像的:都是FR配窄胎,都是改装潜力很大的“半台车”。没错,笔者不希望将改装或者什么玩法归为一类一类的去做,只要有想法,怎么去改其实都无妨(当然前提还是要保证安全)。今天这两台BRZ呢,这里笔者要给他们点个赞!改得不是那么夸张,但却很精致、很注重细节,这样注重品位的改装,让笔者甚是着迷,而这些有没有给看完文章的你一些启发与灵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