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簡直要多素就有多素,深色輪轂搭配STI卡鉗,一指高的懸掛設定,隱約中透露出一股強烈殺氣。(白BRZ:RaysZE40 藍BRZ:Prodrive GC010)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從這兩個角度看,低調得可怕,改裝一臺日系車,簡約風格,卻又有著不知哪裡而來的感覺,覺得這倆車不好惹。


(這裡備註一下:JDM不代表日系改裝,JDM全稱翻譯過來應該就是日規車而已,與改裝沒有什麼關係,即便想有什麼關係,就咱國內這左舵車何談日規?)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半睡眼的造型被視作是惡辣的代表,早年的高爾夫4如此,今天的BRZ連尾燈都這樣,有沒有想起文太桑呢?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細節之處也見小區別,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來源:白燈:臺灣秀山 紅燈:Tom`s全紅款)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高壓縮比引擎外掛渦輪,這似乎是Trust這些年研究得最多的項目了,從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馬6套件、到後來的飛度等等,0.3至0.5 Bar的低增壓,配合兩公升左右的排氣量,動力升幅不算大,但已然足夠街道升級用了。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HKS因為早年長期研發渦輪增壓積累了大量經驗,所以轉投機械增壓後,其壓縮側依然使用渦輪式。


渦輪增壓,從薩博把這個“小蝸牛”帶入到民用車領域之後,彷彿一股熱潮一樣,令許多人熱血沸騰,借用Top Gear的一句話就是:“曾幾何時,連吸塵器都要貼上Turbo來說明其抽氣效果強勁,我知道渦輪時代來了。”的確,通過排氣的剩餘能量,帶動廢氣側扇葉、並聯動進氣側頁面對新鮮空氣進行壓縮、增壓,單位氧氣密度的提增後,再與燃油結合並燃燒後,所發出的能量將更多。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但隨之而來的諸如排氣溫度帶來的渦輪高溫、廢氣側渦輪扇葉和壓縮側葉片設計,動輒十數萬轉的渦輪及其相關軸承機構,當然還有高速氣流會產生的流體力學設計、金屬材料等等,都讓渦輪增壓一直處於在機械領域裡面算得上比較精密的東西。怎麼玩轉渦輪增壓?看看這臺水平對置發動機是怎麼辦的。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對於這一臺水平對置發動機來說,如何控制機油溫度和缸內潤滑是比較關鍵的兩個問題,而渦輪上身之後,缸壓也有著不小改變,這兩個問題勢必會更嚴重一些。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機油濾清器放置於引擎本體上方,既然外掛的渦輪也需要引擎本身的機油為軸承提供冷卻,那麼外加一個機油冷卻器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全套HKS機械增壓套件,可能不太明白的小朋友們看到這套管路佈局早就驚呆了:它的進氣設計思路跟渦輪套件不同,而且因為排氣的流向不需要修改,所以理論上說,引擎艙溫度或者說進氣工作溫度比渦輪低一截。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既然是機械增壓,那麼通過曲軸皮帶帶動一個類似變速箱的機構,將幾千轉的曲軸轉速放大至數萬轉。與白色BRZ渦輪的管路設計相比,估計HKS工程師也是費勁了心思去想如何佈局這套管路了。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機增本體,左下黑色管路便是廢氣循環的循環進氣管路端,該機增套件是預留這一位置的。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全段HKS Legamax Premium,大管徑適合高轉速設計,內回壓設計排氣尾鼓,聲浪更小一些。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下襬臂不是原廠件了,作為前懸架的關鍵組件,起到支撐車身、維持前懸架穩定性的作用。如圖白色下襬臂,最明顯的作用類似於懸架“底座”,是連接車輪車身的主體原件,也負責支撐避震系統,與避震系統相輔相成。作為主要受力剛性件,故對於注重操控的改裝來說,下襬臂的強化是一定要配合避震改裝的。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BuddyClub前下襬臂細節,比原廠要更厚一些,剛性也有不小進賬。一般而言,咱們所說的“懸掛硬”,不僅僅因為避震器阻尼比較大,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了:下襬臂剛度高。你想啊,懸掛硬了,總得有個能支撐的底座吧,那底座跟著硬了,不就是整個這一套系統都很硬嗎?再加上下襬臂直接傳導車身與車輪,感受會很直觀的。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看這裡,就是這裡安裝了防傾杆。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CUSCO頂吧,其實剛才有細心的朋友應該能發現,不光是BuddyClub統治了底盤,還有CUSCO全車底盤拉桿加持,操控提升可觀。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後驅動軸細節。車主說,為保證更為高階的操控性和加速性能,在傳動部分也做了一定改進:CUSCO 1.5Way 限滑差速器(LSD)和CUSCO 4.556傳動比的尾牙,實屬內有乾坤。限滑差速器其實也是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但卻在彎道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都知道,由於車輛存在寬度,在過彎時,兩側車輪對於彎心的半徑就會有所不同,從而導致實際兩側輪速會存在輪速差。若沒有LSD的情況下,兩側輪速相等,僅通過一些懸掛於輪胎的調整是很有限的,而且車輛保持直線行駛的趨向會非常明顯。但若安置LSD實現兩側車輪過彎時不等速,便解決了這一問題,再加上有一定限滑作用,故可以大幅度提高彎道操控性與穩定性。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流用日本版Impreza STI Spec-C車型的前四後二卡鉗(配合STOPTECH鋼喉)與鄧祿普DZ102輪胎,同樣是一套任性而又務實的選擇。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與素淨的外觀相比,這內飾可以做範例了,精而不燥,而且一點兒都不低調。GReddy渦輪控制器,Defi三圓表是渦輪車的標配;日本Real紅碳纖維方向盤感覺就夠辣,除了略微有些粗(這個因人而異),實際操控感受很好。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圖:雖配色上更加大膽,但實際上大同小異。同這臺的“姐妹”一樣,Alcantara粉紅翻毛皮,同樣是CUSCO踏板套件,同樣也裝了一大堆日本產的諸如檔頭和空調旋鈕等小細節。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渦輪增壓BRZ VS 機械增壓BRZ


說實話,對於BRZ這樣的車型,筆者還是那句話,這是一臺很好玩的車,豐田的包裝是“從AE86到GT86”,但兩者沒有什麼交集(AE86嚴格意義上講是Corolla的Levin分支車型,當然這裡面的Levin跟廣豐雷凌雖然名稱一樣,但早已不是以前那臺運動味兒十足的小車了, From FR to FF就足以說明這一切),但從筆者眼中看來,它們的本質還是很像的:都是FR配窄胎,都是改裝潛力很大的“半臺車”。沒錯,筆者不希望將改裝或者什麼玩法歸為一類一類的去做,只要有想法,怎麼去改其實都無妨(當然前提還是要保證安全)。今天這兩臺BRZ呢,這裡筆者要給他們點個贊!改得不是那麼誇張,但卻很精緻、很注重細節,這樣注重品位的改裝,讓筆者甚是著迷,而這些有沒有給看完文章的你一些啟發與靈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