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王朝》赵匡胤能够“杯酒释兵权”,为什么康熙平三藩却不行?

青灯问史


这是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赵匡胤为了将兵权尽归皇权,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作法,掌握兵权的将帅们也乖乖的将手中的兵权交给赵匡胤,既保持了君臣的友好和谐,也杜绝了“兔死狗烹”的恶名。

为什么康熙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在平三藩的过程中杯酒释兵权呢?

首先,我们来看杯酒释兵权的背景:赵匡胤是在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的情况下统一北宋王朝的,而统一北宋王朝的关键在于赵匡胤掌握了兵权。从907年-979年七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产生了五个朝代,经历了七十年的战火,直到后周柴荣逐渐统一北方大部,但是柴荣因为病死太早,他的儿子即位后还小,兵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建立北宋王朝。

这种以兵权夺位政权的形式正是五代十国产生大小割据,无法统一的根源所在,所以,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对兵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核心就是削弱武将的权力统归皇帝。

赵匡胤的军事体制改革十分复杂,总的来说,核心分这么几个部分:

一是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二是皇帝之下的军权分属三个机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握军权和军令的是枢密院。三衙司,掌握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分别为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统领禁军、厢军和率臣(中央军、地方军和将帅),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将帅,统领三衙的禁军,完事后撤销。所谓禁军厢军只是兵种编制和隶属关系。

杯酒释兵权并不是简单的喝顿酒解除兵权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系列的改革办法和措施。在以上基础上,赵匡胤还对军队之中的很多细节措施进行了规定。比如将兵分离,对将和兵的岗位进行频繁的调动,使他们无法长久保持联系,难以形成势力。比如“强干弱枝”,禁军的力量足以抗衡地方军力量配置。比如文官掌兵等等。总之一句话,除了皇帝可以调动指挥国家军队之外,任何人很难调动指挥军队。

此外,赵匡胤还对跟他一起混的那些高级将领们给予很高的经济待遇,有些武将们的待遇往往超过宰相,甚至还对他们的妻子进行恩荫等等,总之一句话,让你过得很奢侈,就不会有其他想法了。

而“杯酒释兵权”正是在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这些改革,赵匡胤要想杯酒释兵权,估计就是一句空话。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康熙,清朝的兵制起源于八旗制度,后结合明朝的有关做法,清代的前和中期的军事大全都集中在皇帝的手中。清代的兵制,主要分为旗兵和汉兵两类。旗兵就是八旗兵,原始八旗的种子,汉兵则是汉族兵,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直到雍正设军机处再次改革,但是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都还是掌握在皇帝之手。

但是这种控制权由于缺乏对将帅以下的兵将进行约束,使得兵将势力容易形成集团与皇权抗衡。所以在《雍正王朝》中,大家看见对年羹尧解除兵权的时候,皇帝是采取了层层剥离的方式,首先对主帅进行替换,然后对主帅以下的将领也进行了异地调整和替换,来确保军权的有效过渡。如果年羹尧拒不执行,再掀血战犹未可知,所以,这其中还是充满危险的。

当然,兵制的建设不仅仅在于这些方面,比如还有军饷配置,将官换岗等等,总之一句话,在对军权的控制上,清朝的皇帝是有绝对权力的。

那么为什么康熙就难以把控吴三桂呢?

吴三桂的军队脱胎于明朝的卫所制,顺治年间,大清为了迅速占领中原,对吴三桂,耿精忠,孔友德等实行拉拢许诺。吴三桂等投降大清后,被编入汉军营,就是汉兵,由于当时情况特殊,清朝的皇帝们不像管理八旗军队一样管理汉兵,只对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饷和物资,而对军队的控制权基本掌握在这些投降的将帅手中,犹如一股势力,皇帝只有掌控了三藩的头头们,才能对这些军队进行掌控。

这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力量妥协,而三藩的头头们,正是因为对部属军队的绝对控制,才形成了三藩的势力。所以康熙上台亲政之后,要坚决剪除三藩对皇帝的威胁。

但是康熙却不能杯酒释兵权,因为清朝的兵制制度无法深入到三藩的军队之中,可谓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他缺乏杯酒释兵权的有利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战争来进行解决了。吴三桂一反,康熙焦头烂额也要灭了他,拿回作乱的兵权。


青灯问史


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实现“杯酒释兵权”,除了与赵匡胤个人性格有关以外,还与所处时代及“兵权”产生的背景有关。



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喝杯酒就可以很平和的解决了兵权的问题!“杯酒”只是一个噱头,更主要的是出自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内心,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收回兵权。

单就这一点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善良的人。

纵观历史上各个朝代,每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想要实现平稳过渡,都是以牺牲有戎马功劳的将军为前提的。毕竟一个新王朝的建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功劳,和它差不多功劳的人很多,那作为皇帝应该怎么办呢,毕竟是仗好打,功难平啊。

赵宋王朝承五代十国的乱世而立国,到底怎样个乱法?乱到何种程度?恐怕宋太祖赵匡胤是最了解,最深有体会的。五代十国的时期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帝王遍地都是,且大多不得好死,龙椅上每过十来年就会换一茬人,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给赵匡胤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内心深处讲,他不想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次,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上有这么几个过人之处。

一是气量宏大,就是心胸很开阔,有一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二是勇猛善战,他是有名的常胜将军;第三呢就是任侠尚义,比较讲义气。这三个难得的优点,无形当中为他树立了绝对的威信,也就是说他实现了“黄袍加身”,其他和他一起起兵造反有功之臣的心里都是佩服的。

再有,就是人心思定。

经过五代十国这么一个乱套的时期。和赵匡胤一起起事的将领和农民的心也是一样的,人心思定,盼望和平,这也可以说是民心所向。

最后,就是“杯酒释兵权”选择的时机非常重要。

这也正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如果说是参与起事的将领在新王朝建立以后得到了封地,权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绵延了一段时间,如果再想解决兵权的问题恐怕就很难了。

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宋太祖赵匡胤实现了“杯酒释兵权”。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府城杂谈


俩者身份背景不同

赵匡胤是什么人,登基之前是全国军队的掌控者,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而且,自身武力值也够高,太祖长拳流传后世!所以手底下的人知道赵匡胤有多能打,天然心里上就处于弱势地位!而康熙呢,八岁登基,十四岁亲征,平定三藩之前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政绩就是擒拿鳌拜!这还不是在战场上,所以对于打了一辈子仗,带领过当年都能与满八旗打野战的关东铁骑的吴三桂来说,康熙只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孩子,自然不会服康熙!

掌握的力量不同

赵匡胤可以说是基本继承了后周的军事势力,当年后周的军队可以说很是强悍的!这一点只能感谢赵匡胤最对不起的好兄弟柴荣了,柴荣曾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所以说当时赵匡胤掌控着全天下最为精锐的军队!而康熙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康熙平定三藩用的军队不是当年名震天下的满八旗,而是汉族军队!入关之后的满八旗腐化之速令人瞠目结舌。所以吴三桂才有信心反叛!

综上,一切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取决于军事实力的强弱,正如毛主席所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枫叶0829


同样是解除兵权,赵匡胤和康熙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一个平安无事一个揭竿而起,其实与这两位皇帝和臣子的关系也有很大区别。

赵匡胤是大宋的开国皇帝,那些手握兵权的大将有很很长时间的同僚之情。他们之间除去君臣关系外,还是多年同事,平起平坐的兄弟,因此他们对于赵匡胤是有一定认可的,否则也不会黄袍加身推举他做皇帝。

康熙平三藩时,藩王对他认可度不高。首先大清的江山不是康熙打下来的,而是吴三桂等藩王帮衬着康熙之前的皇帝拼杀出来的,在开创大清江山的功绩来说,藩王不服一个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小皇帝。在辈分上来说,不论是阅历还是年龄,藩王都看不起康熙,就算康熙愿意做下来好好聊聊,藩王也不干。他们固守南方边疆多年,早都成了土皇帝,既得的地位、利益和名望让他们无法正视自己和皇帝的君臣关系,属于水火难两容。


多彩观历史


年轻气盛的康熙操之过急,导致三藩为乱。如果再过十年,大可避勉。


用户106632585914


平三藩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军事上的,而是在于违背了大一统的历史潮流,忽视了当时人民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呼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假。

小黄趣讲历史


赵匡胤是开国之君,携平定天下之势,何人敢不从?

相反,三藩为开国功臣,康熙只是一小屁孩,如何服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