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關於嬰幼兒語言我們不知道的事

關於嬰幼兒語言我們不知道的事

在寶寶出生後幾周,我們會發現他開始啊啊啊,嗯嗯嗯的發出聲音了。而且當你跟他說話的時候,他還能做出回應。關鍵是他的回應聽起來好像還是那麼回事?

那麼這是不是說明孩子是會說話了?聽得懂我們的語言了?

非也非也!不是這樣滴!

我們知道這個時候還在通常已經不再大哭了,他開始在吃飽之後,會微笑,或者是發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這些對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還不說真正的語言。

關於嬰幼兒語言我們不知道的事

嬰兒的早期語言並非哭聲發展而來

我們知道哭對幼兒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溝通工具,但是語言學家並不認為嬰兒的早期語言是哭聲發展而來的。

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某些人類語言可能是從鳥鳴聲衍化而來,這一觀點最早是1871年由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的。

鳥類中比如夜鶯,能夠發出100~200種不同的音調,他們用聲音相互交流,每種發聲都傳達出不同的信息。

像鳥鳴聲一樣,人類的聲音也是有音調的,也可以形成意思完全不同的組合。

研究者表明,人類可能先會唱歌,然後才逐漸形成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歌聲能讓大多數人感到愉悅。

所以我們在語言啟蒙,尤其是英語啟蒙的時候,首先採取的就是歌謠,那些韻律歡快的小兒歌,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學會某類語言。

寶寶們在6個月之前有一個經常被我們忽視的語言學習階段,就是他開始尖叫,模仿說話的不同音調,尤其是從5個月開始, 寶寶們很明顯的在用高低不同的音調玩耍,隨著這些音調要等到他們真正開始說話才會用到,但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開始練習了,這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一個現象。

關於嬰幼兒語言我們不知道的事

笑是為了建立關係而不是因為快樂

說完了語言發展,我們再來說說,“笑”。研究表明,大笑更多的與人際關係相關,而非本身的幽默。寶寶的第一次大笑出現在三四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通過大笑的方式與父母和其他人互動,要遠遠早於使用語言。而且,笑被認為是從我們的類人猿祖先的喘息行為逐漸演變而來的。跟人類一樣,類人猿大笑的行為是在抓癢和追逐嬉戲的遊戲中相互回應的方式。

在孩子6周-6個月的時候,他會笑,會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會模仿我們的音調,但是這個時候寶寶還不會閱讀,可這時幫他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不算早。想培養寶寶長大以後的閱讀習慣,我們就要從小時候多對他們說話開始。

有大量研究表明,早期語言學習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後在校表現的優劣。有一項關於7個月到3歲孩子的跟蹤研究,在孩子說話量差異很大的幾個家庭中展開。研究表明,3歲之前,家庭成員對孩子說的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越強。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在3歲時掌握的詞彙量的多寡將直接影響到9至10歲時的語言能力。而且,掌握的詞彙量越多,閱讀時的理解能力就越強。

關於嬰幼兒語言我們不知道的事

我們要從哪些方面配合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對寶寶說話,說什麼都可以,在哪裡說都行。

你可以跟孩子談天氣,也可以跟他換尿布的時候告訴他你正在做什麼,也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告訴他,你在吃什麼,或者給他背誦唐詩,宋詞。如果出門的時候不想讓寶寶睡著,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說話,隨便說什麼都可以。

2、唱童謠,孩子需要有韻律感的東西。

唱童謠,念兒歌是非常有效的語言刺激行為,而且唱童謠的時候可以伴隨這動作。比如你在跟孩子穿衣服呢,就可以說:“小火車,嗚嗚地開,出來了出來了,然後把孩子的胳膊從袖子里拉出來。”或者是扶著寶寶坐在你的膝蓋上,然後再有節奏的說一些詞,最後一句說完後,要邊說邊做動作。

我經過和我閨女玩小猴子爬樹的遊戲。“小猴子,在爬樹,爬呀爬,爬呀爬,爬上去了嗎?上去嘍!”在說到”上去嘍“的時候,我會雙手把她高高舉起。

有時候我會把她的名字放入童謠中。”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生放光明,好像朵朵的小眼睛。“

”啊,朵朵不是小眼睛啊,我們重來,好像朵朵的大眼睛。“

3、讀書。

重點來了,重點來了。我們要說關於讀書的事兒了。這個階段,孩子聽不懂,他聽的是我們的語調,所以我們要讀我們喜歡的故事,而且要注意節奏和韻律,這樣寶寶才願意聽我們的聲音。這是給他讀的書,我們還可以給寶寶看寶寶的書。這個時候的書籍選擇那些小小的,布書或者卡紙書,寶寶可以自己拿著書,拿反了也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