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國學名著選 思想與哲學篇太全了

國學名著簡介 思想與哲學類篇

孔子語錄《論語》

思孟學派的《孟子》

儒家經典《大學》

另一部儒家經典《中庸》

富有哲學思想的《周易》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經》

《荀子》

道家經典著作《老子》

表現莊周哲學思想的《莊子》

墨家學派著作總集《墨子》

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

法家另一經典著作《商君書》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

雜採各家的《管子》

名辯思想代表作《公孫龍子》

雜家著作《呂氏春秋》

集採先秦諸子的《淮南子》

“貴虛”的《列子》

西漢政論名著《賈誼新書》

強調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古代會議文獻《鹽鐵論》

批評偽書俗文的《論衡》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古代無神論傑作《神滅論》

古代家訓類著作之祖《顏氏家訓》

理學名著《二程全書》

理學集大成的《朱子大全·朱子語類》

理學言論類編《近思錄》

心學代表作《象山集》

政論代表作《龍川文集》

永嘉學派代表作《水心文集》

心學語錄的《傳習錄》

集心學大成的《陽明全書》

《王心齋先生遺集》

縱橫恢詭的《鬍子衡齊》

第一個貶孔子的人寫的《焚書·續焚書》

顧炎武的代表作《日知錄》

主張法治的《明夷待訪錄》

反對程朱“天理”的《思問錄》

闡發張載學說的《張子正蒙注》

論證行知的《讀四書大全說》

抨擊理學的《四存編》

《孟子字義疏證》

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維新志士譚嗣同的《仁學》

康有為鼓吹變法的《大同書》

專著《明儒學案》

《宋元學案》

古代年譜名著《朱子年譜》

清代學術史名著《漢學師承記》

評價理學的《宋學淵源記》

清代經學著作《經學歷史》

闡微舉要的《經學通論》

佛教禪宗經書《六祖壇經》

禪家南宗經典《金剛經》

哲理深刻的《華嚴經》

研究華嚴宗的《華嚴原人論》

大乘佛教經典《法華經》

闡揚中觀學說的《中論》

本大類共收名著 59 種(包括兩種互見條目的名

著)。可分為幾個小類:

1.幾部儒家經典類的思想哲學著作。可供瞭解在

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淵源和精髓。

2.早期的諸子書。主要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

思想流派的經典著作。這些書反映了我國古代早期思

想界百家爭鳴盛況的幾個主要側面。

3.中後期的各家論著。包括歷代唯心主義和唯物

主義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從中可以瞭解我國古代

哲學思想的發展情況及各時期所達到的高度。

4.學術思想史著作。可供瞭解各主要學術思想流

派的發生發展及傳承情況。

5.佛教經典著作。反映了佛教的傳入及對我國古

代文化的巨大影響。

閱讀本大類的名著,可以較系統地瞭解到古代各

主要思想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及思想方法論,從而對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傳統及古人的思維方式和特徵

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孔子語錄《論語》

孔子等撰。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先秦諸子散

文之一。漢代有《古論語》(二十一篇)、《齊論語》(二

十二篇)、《魯論語》(二十篇)三種,今本《論語》系

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約一萬二千字。

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孔子(前 551-前 479),是春

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

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

人。先世是宋國貴族。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

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

曾任魯國司寇。並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

修《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相

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論語》一書,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

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全書集中

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教育理論和品

德修養等。其中在天道觀上,篤信天命論,認為“君

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懷疑

鬼神,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天看成是不

語的自然。反對鬼神迷信,注重人事的努力。政治上

提倡“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主張用“正名”的方法恢復周禮的等級

尊卑制度,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行要

合等級名分。同時提出要“舉賢才”,“學而優則仕”

等,反對封建的宗法血緣統治。在教育上,認為人是

“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的。主張“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提倡“舉一反三”、“溫故

而知新”的教育、學習方法。通過“多聞”、“多見”

的渠道,開擴知識面,以“學”“思”並用的方式,

掌握事物的真正本質。全書內容豐富,語言形象精練,

常常通過對話寫出人物的聲容笑貌和性格,同時書中

一些格言式的哲理名句,含意深刻,富有文學意味。

註釋者極多,歷來國內外多達三千餘種,為群經諸子

之冠。著名的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

皇侃《論語義疏》、宋邢昺《論語註疏》、朱熹《論語

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有新印本)、

近人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今人楊

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等。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汪闢疆、

蔡尚思(I、II)、屈萬里

◎思孟學派的《孟子》

孟子撰。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先秦諸子散

文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僅存“內

書”七篇。另有“外書”四篇,已佚。作者孟子(約

前 372-前 289)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軻,字子輿,鄒

(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門人。

曾為宣傳儒家學說,歷遊齊、宋、薛、鄒,魯、滕、

魏諸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見用,退而與

弟子萬章著書立說。《孟子》一書,內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其學說的核心思想

是提倡“仁政”,強調“省形薄斂”,恢復井田制,實

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黎民不飢不寒”的理想

社會。主張“民貴君輕”、“保民而王”,反對不義戰

爭,同時又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

“天下之通義”。認識論上,主張人性本善,先天具

有“良知”、‘良能”,提倡“盡心知性”、“求其放心”

和“養我浩然之氣”,以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境

界,強謝人的主觀精神,在儒冢哲學中形成唯心主義

的理論體系,在儒學分化過程中,被稱為思孟學派,

代表孔門嫡系正傳。對後代特別是宋明理學影響很

大。其文章感情飽滿,氣勢充沛,常以比喻和寓言說

明道理,引人入勝,邏輯嚴密,對後代散文發展影響

深遠。註釋有東漢趙岐《孟子注》,宋朱熹《孟子集

注》,清焦循《孟子正義》,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見

本書專條介紹)等。近人楊伯峻所撰《孟子譯註》(中

華書局版)後附《孟子辭典》,尤為流行。

推薦者:粱啟超(I、II)、胡適(I、II)、汪闢疆、

蔡尚思(I、II)、屈萬里

◎儒家經典《大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

相傳曾子所作。曾子(前 505-前 436)春秋末魯國南武

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孔子學生。以孝

著稱。全書從內容上包括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三

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八條目”,而把“修身”視為“齊家”、

“治國”之根本,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一

切)皆以修身為本”。強調“仁政”思想,以德為本,

以財為末。在一定程度上重視獲得民心,指出“道得

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又提出“生之者舒,則財

恆足矣”的生財之道。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

成為“四書”之一。包括《論語》、《孟子》、《大學》、

《中庸》。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子、子思傳到孟子這

一儒家道統,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其成員的政治教

育和道德要求,並且成為後來士人應舉的必讀書。光

緒八年(1882)金陵書局重刊朱熹《四書集註》本。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蔡尚思

(I)、屈萬里

◎另一部儒家經典《中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

相傳戰國時子思作。子思(前 483-前 402)戰國初哲學

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曾子。《漢

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

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是他的

著作。《中庸》一書闡述了“中庸”之道,作為君子

的最高道德規範,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對知和行的關係,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三種情況,認為“及其知之一也”;又

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三

種情況,認為“及其成功一也”。同時,還提出“博

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

程和認識方法。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他

所宣傳的“至誠如神”。這種神秘主義、唯心主義的

天人合一思想,為宋代唯心主義理學提供了理論依

據。南宋朱熹將該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

編為“四書”,並撰《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來士人

應舉的必讀本。光緒八年(1882)金陵書局重刊朱熹

《四書集註》本。

推薦者:梁啟超(I、II)、胡適(I、II)、蔡尚思

(I)、屈萬里

◎富有哲學思想的《周易》

亦稱《易經》,簡稱《易》。古代占筮用書,儒家

經典“五經”之一。“易”有變易(窮究事物變化)、

簡易(執簡馭繁)、不易(永恆不變)三義,相傳周人所

作(一說“周”是周密、周遍、周流之義),故名。內

容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或稱《易經》,或稱《周易

古經》,包括由乾、坤、震、離、巽、兌、坎、艮等

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

八十四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卦名,次卦辭;每卦有

六爻,每爻先列爻題,次列爻辭。爻辭為名卦內容的

主要方面。傳伏羲氏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並

作爻辭。成書可能在西周以前。卦辭和爻辭大多為古

人根據生活經驗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說明,用來佔

卜,指告人事吉凶。傳包含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

辭共十篇,統稱《十翼》,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

大抵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

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書中通過八

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

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

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注本有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註疏》,唐李鼎祚

《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義》,今人高亨《周易

古經今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