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經典道德經:人過三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一事無成

經典道德經:人過三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一事無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存世名著《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豐碑。二千多年來,它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思想心理和社會生活。其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不僅是一部思想鉅著,更是一部修身之書。領悟道德經之精髓,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人生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云:三十而立。人過三十,成家立業,重擔在身。杜絕四種心態,人生的境界將更上一層樓。

經典道德經:人過三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一事無成

一、自見者不明

歷來事物發展皆有其規律性。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個人的能力和閱歷、見解永遠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集思廣益。只有學會與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僅僅侷限於個人所見,一葉障目,那麼,許多事物都會看不明白。尤其在高速發展的時下,個人的力量永遠都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則蘊含著巨大能量。所以,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杜絕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放低姿態,多借鑑別人的真知灼見。吸取他人的意見和看法,揚長避短,才能杜絕個人的短視,集眾人之見,為我所用,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成功。

經典道德經:人過三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一事無成


二、自是者不彰

世界上有一種最可悲的人,這種人他們眼裡只有自己,永遠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而與自己相悖的一切都是錯誤的。這種人是最自負的。一旦當我們過於自負,恰恰對自己的人生而言,就好比一種精神上的累贅。就會變得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自以為是的人往往高估自己而輕易貶低別人,永遠以自己為對,就會遮蔽真相。在《道德經》第七十章裡李子還有一句話那就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就是所有人都會有的通病,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到了自身實行起來,卻又難於上青天。學習而未能實踐,終究是一件憾事。

經典道德經:人過三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一事無成

三、自伐者無功

伐,其本義,持戈擊人,征伐也。引申為功,榮耀。《史記·功臣侯表》有云:“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

而“自伐”由此則可引申為自我誇耀,居功自傲的意思。老子云:“不自伐,故有功。”上升到政治階層應該是指統治者的自我誇讚炫耀滿足,乃是不能為民眾辦實事。但推及個人應為自我誇耀的人,事業就不會有成就。所以自伐為個人生活中最致命的缺點。歷史上自伐者亦不在少數,西楚霸王項羽以其居功自傲,目無尊長,且不聽亞父范增諫言,致有烏江自刎之敗。而恰恰相反,劉邦則禮賢下士,懂得分功於別人,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經典道德經:人過三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一事無成

四、自矜者不長

現實社會中,越是本領大的人越懂得保持低調。反而是沒有本領的人,在取得一點微不足道的小成就沾沾自喜。身處高峰,想當然會有種唯我獨尊的霸氣。這種霸氣,其實也是一種矇蔽。老子又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欲保長久,就要學會放低姿態做人,自恃有本事而無所不能的人永遠不能當領導。“最低成本”的做人方式是老老實實,夾著尾巴做人。這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老百姓常說:一瓶不滿,半瓶晃盪。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這裡的“一瓶”是指的滿瓶,滿瓶的永遠不會有滿足感,只有半瓶的時候,才會在眾人面前搖頭晃腦,盛氣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