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富國基金:半個月兩次“降息”對債市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11月18日,央行進行1800億元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5%,較前次下降5個基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央行繼11月5日下調MLF利率以來半個月內第二次“降息”。受此利好消息提振,債券市場應聲大漲,“降息”的短期效果立竿見影。然而,關於央行為何半個月內兩次“降息”,對債券市場有何長期影響,市場卻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有觀點認為,在豬價大幅推升通脹的背景下,央行仍毅然選擇“降息”,釋放了強烈的寬鬆信號,說明我國已進入降息週期。另一些觀點則認為,央行本次“降息”幅度很小,表明通脹等因素仍在制約貨幣政策空間。

我們認為,只有弄清央行“降息”的真正意圖,才能更準確的判斷長期影響。支持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防範金融風險是央行的主要政策目標。受內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0%,接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下限,“穩增長”的重要性明顯提升。

事實上,從拓寬專項債可用作資本金的範圍,到降低部分基礎設施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再到把水利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作為突出重點,貨幣政策之外財政政策也在同步發力。因此,從“穩增長”政策組合拳的角度來看央行“降息”可能更加完整。

就此而言,央行“降息”至少釋放了四個信息:1)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且已接近政策目標底線;2)由於通脹是結構性的,故其優先級不及“穩增長”;3)若經濟進一步下行,政策大概率將進一步加碼;4)“穩增長”不會單兵作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將形成合力。

進一步結合央行本次“降息”幅度較小,或表明儘管通脹是結構性的,但在通脹壓力減弱之前,“穩增長”將主要依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短期內空間有限。而在減稅降費的背景下,財政發力或意味著專項債擴容與配套資金增長。

目前來看,基建投資與製造業投資增速已處於較低水平,對經濟的拖累正在減弱。海外經濟雖然疲弱,但在寬鬆政策的刺激下,進一步惡化的概率不大,外需對經濟的拖累也相對可控。消費增長向來較為平穩,經濟下行或主要來自房地產。

綜合考慮人口結構、金融環境及監管政策,房地產投資下行壓力不小,但節奏上可能是“前高後低”,短期內仍有韌性。因此,儘管央行“降息”整體利好債券市場,但仍面臨經濟韌性較強、貨幣政策受通脹制約,專項債及配套資金高增等因素擾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短期內若債券市場大幅上漲,更多是市場參與者的“搶跑”。在參與“降息”盛宴的過程中,不妨“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