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康熙让明珠扶着,在柱子上写下“

三藩、河务、漕运”六个字,并交代苏麻喇姑不要抹,他要天天看着它。这个情节虽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但在历史上,康熙确实在柱子上写了这六个字。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154卷记载:“康熙三十一年二月,上(康熙)谕大学士等曰: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至今尚存。”康熙亲政听政是在康熙6年,25年过去了,康熙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写的字还在,日夜铭记。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康熙20年三藩平定后,三大事只剩下了河务漕运两件大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为了保障漕运畅通,且都主要发生在淮安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军国费用,取资江淮”、“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唐朝中期以后,淮安的漕运枢纽地位越来越凸显。在明清,京杭大运河成为政府经济的交通生命线,而淮安则成为朝廷的血脉中枢。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河务

河务治理,说白了就是治理黄河,保障漕运。明清,淮安地处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河务治理最重要的地方。

在康熙执政时,黄河夺淮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黄河水患多年未治,大量泥沙淤积在淮安水域,水患严重,漕运受阻。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康熙深知河务不通,清朝政权难以长久维持。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下定决心治理河务,治水的重点则在淮安的清口(黄、淮交汇处)和洪泽。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总督署迁至淮安清江浦,河道总督从一品。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康熙不仅启用了著名水利专家任河道总督,自己本人也亲自参与河道治理。康熙在位期间有6次南巡,每次都必到淮安视察河务,研究治河方案,指授治河方略,对推动治理黄河水患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康熙的努力下,明末清初的黄河水患,得到了妥善治理。我国最大的人工湖--洪泽湖此时形成。可惜的是,历经唐宋元明四代、繁荣兴旺了900多年的历史名城--泗州城没入了洪泽湖。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如懿传》乾隆剧照

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时,也必来淮安视察河工,乾隆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漕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不仅康熙朝,明清各皇帝都非常重视漕运,而漕运总督府就设在淮安,总督天下漕运事务。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于淮安,与总兵、参将同理漕事。漕司领十二总,十二万军,与京操十二营军相准(《明史》卷七十九)。(漕运总督)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治淮安;嘉靖四十年,改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万历七年加兼管河道。(《明史》卷七十三 )。

看出了来没,设在淮安的漕运总督有多牛吗?除了负责漕运,还管着河道,兼任提督军务,率领12万军队,管理淮安、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和徐州、和州、滁州三州。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清朝,漕运总督署继续设置在淮安山阳(今淮安区),是统掌全国漕运的最高机构。

史载,“漕督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

康熙执政三件大事,两件发生在淮安

一个城市,竟设置了两个总督,而两个总督府相隔只有14公里。因河工和漕运,淮安的商业和文化更加繁荣。因河工和漕运,满清政府自康熙朝起,得以稳定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