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白崇禧有什麼傑出的軍功或者表現嗎?為什麼被稱為“小諸葛”?

cyyaizyh


單從軍事能力上來說,白崇禧在近代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若是把他成為小諸葛是不為過的。一般來說,評價一個人,他的對手最有資格,也最公平。當時任解放軍大將的張雲,就對白崇禧所屬的桂軍做了一個評價,他認為桂軍在戰場上就像敢死隊一樣不要命,打起仗來,不拼到最後一人是不會放棄反抗的。而且作戰手法極其靈活熟練,在一定條件下,是比日軍更為難對付的存在。當然,這一切離不開白崇禧的功勞。


白崇禧從小就表現出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據說他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加上祖上是書香門第,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了正規的教育,這一點在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中,是不多見的。白崇禧一生的軍事生涯可以分為三期,其一是北伐戰爭期間,其二是抗日戰爭時期,其三是解放戰爭時期。無論哪個時期,作為一名軍人,白崇禧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造詣。林彪曾評價,白崇禧是國民黨將領中,最能打仗最有才幹的一個人。而毛澤東主席更是評價白崇禧為中國第一狡猾軍閥。可以說是一語中的,反映出了白崇禧軍事指揮的特點。

北伐戰爭期間,白崇禧所指揮的龍潭戰役,幾乎決定了北伐的勝負結果。在北伐戰爭中,龍潭戰役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這一場血戰幾乎使得敵人喪失戰鬥力,也基本上消滅了孫傳芳所率領的部隊。白崇禧的軍事指揮特點是善謀多斷,且狡詐難以捉摸,他跟西漢時期的韓信一樣,能夠根據戰場形勢隨時改變策略,佯攻佯動的戰術,使得他經常可以出奇制勝,常勝而不敗。這在國民黨科班制的軍事指揮大環境下,是很難得的。

抗日戰爭期間,白崇禧白崇禧擔任軍委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和軍訓部長,主要負責制定對日作戰計劃,他提出的對日作戰六條原則,以及“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等具體策略,成了後來的抗戰最高指導方針,對於抗日戰爭的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解放戰爭期間,白崇禧在蔣介石的命令之下在九江設立國防部指揮所,以此來對抗來自大別山地區的劉鄧大軍。之後,解放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橫掃國民黨軍隊,白崇禧曾一度幻想調停與中共劃江而治,最後計劃落空,追隨蔣介石倉皇逃亡臺灣。最後在孤島上慘死,也算是唏噓了。


木劍溫不勝



白崇禧有三大厲害本事。


第一,擅長使用“人海戰術”,淞滬會戰時他親自指揮桂系6個師對日本進行戰術反攻,結果他使用了“人海戰術”,造成桂系6個師一天之內全部報銷。


第二,他擅長保存實力,崑崙關戰役時他故意讓中央軍打頭陣,刻意保存桂系實力,被屬下稱為“實乃民族罪人”。


第三,他擅長勾結外人對付蔣介石,兩廣事變前,桂系聘用了大量日本教官,雖然白崇禧打著“抗日”的旗號,但是想的卻是“直取南京”,還一再安慰陳濟棠,說“友邦(日本)”一定會同情和支持他們。


我要先聲明,我所說三點絕對不是黑白崇禧,而是根據史料得出的結論。


首先,我不否認白崇禧確實具有軍事才華,但是,軍事才華和軍事經驗是相輔相成的東西,在軍事上,沒有經驗或者錯誤的經驗同樣會害死人;我在之前“為何幾萬北伐軍能打倒北洋軍閥?

”這個問題裡說過了,北洋時期軍隊之間作戰在外國人看來就和“胡鬧”一樣,因為在外國人看來,北洋軍隊之間的戰爭就是互相朝天放槍,打完子彈收工的一出鬧劇。


以至於一個刻薄的美國人還建議當時北洋恢復使用弓箭,因為“一個有步槍的北洋士兵在23米以外不會構成重大威脅,而一個熟練的弓箭手卻或許能在280米之內構成真正的威脅。”


比如段祺瑞討伐復辟的張勳,這場戰鬥根據英國人統計,一共戰死了28個人,但是用袁世凱好友,英國著名記者莫理循的估計,雙方至少打空了“5000萬發子彈”。


當然,莫理循看法肯定是誇張,但是北洋軍之間交戰一點兒也沒有後來抗日戰爭殘酷和血腥是可以確定的。


而在1919年5月5日,在北京的英、美、法、日這些列強公使還共同達成了一個協議,協議內容是在中國沒有南北統一之下,這些列強會對華武器禁運。列強對華武器禁運的一個顯著影響就是中國各個派系武裝都極端缺乏重武器,以桂系核心武裝第七軍為例,北伐時第七軍全軍只有三門火炮。


北洋軍閥軍隊裡的關刀隊


低烈度、低火力,這兩者構成了當時軍閥混戰時戰爭的主要特點,而白崇禧所謂的“軍事才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鍛煉出來的。


因為戰爭烈度低、火力低,使得“人海衝鋒”成為一個流行戰術,而相比其他軍閥,白崇禧和李宗仁在廣西大辦民團,桂系士兵組織力和敢死精神還是可以的,所以,很快白崇禧就成為“人海戰術”高手。


另外,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白崇禧和李宗仁、黃紹竑是什麼時候打敗陸榮廷和沈鴻英,擊敗唐繼堯統一廣西的?1924-1925年,當時軍閥普遍處於軍火禁運期。


但是,白崇禧在這種“臭棋簍子”環境下培養出來的軍事才華一遇到真正的近代化戰爭就抓瞎了。


在淞滬會戰時,他親自指揮桂系6個師對日本進行反攻,順便說一句,反攻的建議也是白崇禧主動對蔣介石提出的,不是蔣介石坑白崇禧。


桂系投入淞滬戰場的有第171師、173師、174師、176師、170師、172師等六個師,桂軍採用乙種師編制,每師約一萬人。白崇禧認為“桂軍兵精氣旺,與其坐困於陣地之上一點點被消耗,何不向敵人做一次大規模進攻呢?那時收到奇效也未可知”於是他主動要求進行一次反攻,而且在反攻地點選擇上,白崇禧否決了顧祝同的正確建議,固執的選擇了南翔、真如間出擊,以壓迫敵人入海的計劃。


結果按照桂系宿將,白崇禧老部下藍香山將軍回憶:


白在地圖上所劃定的出擊面很大,未顧慮到地圖上的比例尺,須將桂軍全部使用於第一線。又未對敵突前陣地施行嚴密的偵察,純憑主觀的推斷。在攻擊實施前,桂軍也未騰出防域,集結兵力,作好部署,控制有力的預備隊。加上桂軍兵員來自民團,戰鬥技術不熟練,且缺乏戰鬥經驗……白崇禧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盲目主張,廖磊跟著盲目指揮,以至桂軍遭受重大犧牲,未取得任何戰果。


抗戰時期的桂系軍隊



桂系之所以遭受如此慘敗,原因就是白崇禧照搬軍閥混戰時的經驗,幻想採取“人海戰術”對付已經完全近代化的日本陸軍,結果被日本陸軍重重教育了一次。


而這次慘敗直接影響了白崇禧在整個抗戰中的表現,淞滬抗戰後,白崇禧處處保守,生怕桂系軍隊有折損。


說完了,白崇禧的指揮水平,接下來再說說白崇禧如何保存桂系實力的。


白崇禧保存實力在桂系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抗戰時先後擔任過第16集團軍總部參謀處長,第46軍175師參謀長,第31軍135師副師長的桂系將領陸學藩就回憶說:


“廣西防區屬於夏威集團軍。日軍在龍門港登陸,襲取南寧,該團軍首當其衝,新十九師受到損失。反攻前,崑崙關和高峰坳與敵人對峙的部隊是夏威集團軍,但沒有作戰。反攻後,三十一軍仍在高峰說,四十六軍則到邕欽路西側,都系助攻方面,任務不重,根本沒有損失。


崑崙關和九塘方面系主攻,任務重,犧牲大,那就不同了。這些對心計狡猾之白崇禧是心中有數的。反攻以後,夏威集團軍在白崇禧親自指揮下,有權使用部隊,儘量使用別的部隊,不動用自己的部隊。夏威集團軍始終在武鳴和邕欽路西側方面,打些風流仗,看著敵人,可打可不打,因而不受到絲毫損失,爭奪激烈,死傷慘重之崑崙關,始終是第五軍和其他部隊,這都是白崇禧保存實力的做法。”


最後,陸學藩總結到“(白崇禧)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實力勝敗置之度外,實系民族罪人。”


桂林保衛戰


而在桂林保衛戰時,白崇禧又一次“保存實力”,據桂系第31軍副軍長馮璜回憶:“白崇禧、夏威先把四十六軍調出桂林,接著又把一八八師拉出來,無非是保存實力及照顧姻親(一七五師長甘成城,一八八師長海競強,和夏、白兩人是親戚)的結果。”


而重慶軍令部的報告也證明了桂系在桂林保衛戰時出工不出力“在座諸人,對保衛桂林之廣西軍,不戰而潰,並遺棄大量之新武器及彈藥等,多所猜疑。白健生悉此隱情,起而強為辯護,但措辭極欠圓滿,聞者仍不置信。”


而當時從廣西前線逃回重慶的親歷者也紛紛表示,桂系根本沒有與日軍硬拼的想法“全州、

桂林一帶守軍,畏葸退縮,見敵即潰,不惜將重要城池,拱手送諸敵人。”


而早在1940年,當時高官王世傑就認為白崇禧有保存實力的嫌疑“予覺此公(白崇禧)為政客式軍人,在作戰時似缺乏勇氣,去年湘北之役,幾因此公而失敗;南寧之失,彼實不能不負責任。”


關於桂系保存實力我最後再說一句,互聯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桂系在抗戰時付出了極大代價,浴血奮戰如何如何,但是根據據劉斐披露,1936年“兩廣事變”時,桂系正規軍外加民團,“一起約十多萬兵力”;而到抗戰結束,李宗仁與白崇禧兩兩相加,桂系所控制軍隊、保安團已經達到上百萬規模。


最後,再說說白崇禧如何勾結外人對付蔣介石吧,其實這方面我在不同問題都說了很多次了。


早在918事變後,桂系就主動與日本勾搭,從日本大批引入軍事教官,而早在兩廣事變爆發前,日本關東軍已經決定“對西南派(廣西派)給予物質援助,以此強化其作為反蔣勢力”的策略。


在兩廣事變發動前數月,日本剛剛退役的大將松井石根赴兩廣會務西南派一眾要員。松井回日後,日本軍隊使派兩艘日輪滿載軍火和飛機駛人虎門,交給桂系。而在兩廣事變爆發後,桂系軍隊高舉抗日旗幟,進入湖南,沿途發佈公告,“立即與日斷絕一切關係”,喊出“對日經濟絕交”的口號,但是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上海日文報竟然發文稱讚兩廣是“順應民意”。


松井石根曾經與白崇禧密商


而白崇禧在與廣東軍人會面過程中甚至還暗示自己已就兩廣反蔣事與日本駐廣州領事進行了接洽,並取得了日本軍方的諒解,日方表示願意支持他們的行動;白崇禧還聲言這就是彼此間的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


最後,白崇禧乾脆露骨的說“友邦(指日本)方面,我們可再派人去聯絡,以過去幾年我們同日本軍方的關係來看,相信他們一定同情和幫助我們的。”


總而言之吧,白崇禧本質上就是有點才華的軍閥,他的才華受制於當時中國環境,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他也不懂現代戰爭,張發奎稱讚白崇禧,認為白是“軍事天才”這只是在當時民國環境下而言,到了抗日戰場上,面對已經近代化的日本陸軍,白崇禧所謂的“軍事天才”一下子就露出底褲了。


到是張發奎所說白崇禧“足智多謀、非常陰險,不坦率,遮遮掩掩”這些特點,在民國特點環境下表現的非常突出。


ps:我絕對不是要黑民國軍人,更不是“x粉黑”,而是覺得當時民國那種環境,所謂天才和現在貧困山區中學英語第一名沒有區別,這些山區中學的英語第一名,就算他們天賦聰穎,但是他們沒有英文環境,根本練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語;白崇禧等所謂軍事天才莫不如此。


我再說一個極端的例子,邱清泉曾經在戰前用炮火射擊,我們就對面對炮火,巍然不動,依然堅守陣地的部隊大家讚揚,表揚為“排炮不動,必是十縱”;但是邱清泉部由於炮彈少,一共才打了900發而已,這個量別說二戰,一戰一場普通進攻戰,炮火準備時炮彈數量起碼也是“萬發”起。


一萬發炮彈和九百發炮彈,大家考慮過兩者巨大的區別了嗎?在九百發炮彈下能堅持的部隊,換成一萬發還能堅持嗎?


蘭臺


白崇禧此人,在近代軍事史上,絕對是有數的厲害的角色,即便是毛主席也忍不住評價他為“中國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

不論是狡猾也好,或是陰險也罷,終究也只是在說白崇禧頗有謀略,善於謀略,當得上所謂的“小諸葛”。

白崇禧是一個橫空出世式的人物,在黃紹竑和李宗仁聯手掃清舊桂系陸榮廷、沈鴻英之前,他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只是黃紹竑部的一個小參謀,誰也沒想到日後的他竟成了人人稱讚的“小諸葛”。

不過,李宗仁和黃紹竑一經合作,所謂的“定桂討賊聯軍”頓時間成了廣西的第三大勢力,已有了和陸榮廷、沈鴻英逐鹿的資格,白崇禧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智謀——

他給李、黃定下了一個戰略,即所謂的“先陸後沈”,先聯沈倒陸,然後挾勝利之勢打倒沈鴻英。

李宗仁能夠放下過去的成見和黃紹竑合作,也是白崇禧的功勞。

黃紹竑曾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投入了李宗仁的麾下,可是,黃紹竑後來卻又不甘屈居於李之下,所以又找機會脫離了李宗仁,同時他還拉走了李宗仁的兩個營。這邊一脫離李宗仁,那邊卻又被沈鴻英給收編,李宗仁心中能沒點氣?

白崇禧促成李、黃合作,確有幾分孔明促成孫、劉合作的味道。

果然,李、黃用了白的策略,一路掃清了陸、沈,後來又打退了入犯的滇軍唐繼堯部,讓他們三人登上了桂系的高臺,一聲令下,便有無數“狼兵”為他們衝鋒陷陣。

白也在打沈鴻英部的時候,打出了一個“小諸葛”的雅號。

此時,桂系也走到了一個能夠掀起海嘯的節點——誠如唐德剛先生所言,廣西的統一和兩廣的合作,實繫於李宗仁的一念之間,他如果一念及邪,則以孫先生為首的廣州軍政府,絕對經不起吳佩孚、唐繼堯和陳炯明這三方勢力的夾攻。

當時的李宗仁也確實猶豫過,繼續打孫的旗幟會怎樣,扯下孫的旗幟又會怎樣?

實際上,早在李、黃合作之前,黃紹竑曾想趁著廣州討伐沈鴻英的時候,在沈鴻英背後捅刀,搶奪沈的裝備用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可是又擔心沈能打贏廣州,所以匆忙派人去廣州問白崇禧。

白崇禧當時給黃紹竑的三條路,實則便是桂系的三條路:一是附和北洋政府,二是支持湖南軍閥趙恆錫所提出的聯省自治,三是擁護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

他說:“北洋軍閥是我們所厭惡的,聯省自治不是統一中國的良策,剩下最後一條,就是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廣州革命政府。”

他話已經說明了了,統一中國,只能走第三條路。實際上,他更想說的是,他們想要統一中國!

這條路實則又和他們底定桂系的戰略異曲同工,聯合弱勢去打強勢,當時誰最弱?顯然是廣州。

所以,白崇禧極力促成了兩廣的合作。

這一路走的,可謂步步是謀算,稍有差池也許便會慢盤皆輸。

這樣的“小諸葛”,夠不夠狡詐?

白崇禧這個人更看重桂系集團的利益,所以一直在想方設法掀翻蔣介石,讓李宗仁和桂繫上位。

蔣的一生,曾經三次被迫通電下野,第一次和第三次便是白崇禧在背後陰謀推動。

1927年,李、白二人藉著蔣處決王天培,又和汪精衛鬧翻臉的良機,聯合汪精衛,拉攏何應欽,一起“逼宮”,讓蔣不得不辭職。

1949年,李、白又趁著蔣處處失利,局勢危急,拉攏了一票蔣的親信、心腹一起“逼宮”,蔣又一次被白逼得辭職。

這樣的“小諸葛”,算不算陰險?

李、白率領桂系參加北伐後,白被蔣任命為副總參謀長,雖有拉攏之意,也有離間李、白之意,可是終究還是對“小諸葛”才能的認可。

白崇禧指揮了一場堪稱北伐戰爭中最為激烈的戰役——龍潭戰役,這場戰役也是北伐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一戰,白氏一戰便為將來的南京國民政府打下了穩固的地盤。

譚延闓聽到白氏打了勝仗的消息,忍不住讚道:“指揮能事迴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

這一戰,讓白崇禧這個“小諸葛”家喻戶曉。

後來,白崇禧又率領北伐軍一路打到了山海關,威逼張作霖,既是為桂系,也是為國民政府徹底打開了局面。

不過,白崇禧在軍事上雖然算得上是有數的天才,可是於政治一途,卻不是他的所長,所以,殊為遺憾的是白崇禧後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政治角逐上,而非戰場。

他將戰場上的戰略戰術搬到了政治上,雖然能用,可是他終究不是此道高手,不論是政治手段,還是政治眼光,白氏不如李氏遠矣。

否則的話,他不會在明明已經和蔣鬧得沒有解開仇恨的可能性的情況下,竟然被蔣忽悠到了臺灣,反過頭來又和遠在美國的李宗仁鬧得面紅耳赤,成了蔣對付李的一杆槍,後來蔣發現他這杆槍用處不大時,便將丟到一邊了。

最後,又落了一個死的不明不白的悽慘結局。

“小諸葛”也只能用在戰場上,不能用在政治上,否則“小諸葛”也得成“臭皮匠”。


寧糊塗


倘若白崇禧指揮“徐蚌會戰”,那歷史上就不會有“淮海戰役”了?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成功,5月白崇禧由國防部長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上任後堅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議將“華中剿總”設在緊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間的江淮山嶽地帶,運用攻勢防禦,堅持長期作戰;同時指出中原必須統一指揮,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五省聯防。任命發表時,白崇禧“五省聯防”的設想並未實現,蔣介石將華中戰區一分為二,“華中剿總”設漢口,徐州另設一“剿總”,劉峙任總司令,白崇禧的設想被全盤打亂。他更認為徐州易攻難守,不適合做指揮中心,劉峙也不是一流戰將,直接下了判斷:“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白崇禧沒有接受任命,避走上海,故蔣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勉強到漢口上任

而從淮海戰役史料來看,1948年10月24日,國民黨參謀部根據蔣介石的指令,下達了由白崇禧統一指揮中原軍事的命令。10月30日,白崇禧乘著飛機由漢口飛到南京,參加了當天下午召開的中原作戰會議。在這次作戰會議上,白崇禧滿口同意,並答應以黃維第12兵團轉用於阜陽地區,還準備以桂系張淦第3兵團及其他部隊尾隨於第12兵團之後,以便加強華中和徐州兩大剿總之間的聯繫。

白崇禧若真的得已把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總合並統一指揮,那粟裕的情況就相當不妙了:國軍總兵力將達到近120萬,對解放軍華野和中野的60萬兵力形成2:1的優勢。同時,白崇禧必定會放棄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徐州,向南退守到淮河岸邊以津浦鐵路重要站點蚌埠為中心的鐵路兩側背淮河而防守。這樣進可向北沿鐵路補給線攻擊,退可防守淮河蝟集成一團,讓解放軍無法扯開縫隙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但此戰開始必須要有個前提,蔣不要干預越級指揮,且蔣的嫡系部隊全權聽從白崇禧的指揮。

粟裕就算有再高的軍事才能,在白崇禧這樣的精心佈局下。我相信他不會打淮海戰役,因為雙方兵力懸殊甚大。二比一,而且對方是被日本稱為:“中國戰神”的白崇禧,而不是劉峙無能之輩。所以我敢斷定,倘若真讓白崇禧指揮,粟裕是不會打淮海戰役的。

可結局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徐蚌會戰”)尚未開始,因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失利,何應欽、顧祝同等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統一指揮漢口徐州兩個“剿總”。白先勇書中稱,10月30日白崇禧由漢口飛回南京,當天看起來還頗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絕接受統一指揮權。白崇禧發現徐州“剿總”早已把國軍主力的幾個兵團部署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及津浦鐵路線上,各一字排開,成為一個“死十字”,徐州平原無險可據,一旦開戰極易為敵軍攻破,戰事迫在眉睫,要重新遷動幾十萬大軍已無可能。加上徐州“剿總”的部隊將領邱清泉、黃伯韜、李彌等人都是蔣介石的黃埔愛將,白崇禧此前和他們並無淵源,難以指揮。

淮海戰役已國軍潰敗,損失60萬大軍告終。蔣介石嫡系部隊全軍覆沒,如果當初一開始蔣介石便採用白崇禧‘守江必先守淮’,設‘剿總’於蚌埠,由白崇禧統一指揮策劃,那就真的不會有淮海戰役了。











藍色愛情夜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廣西桂林人,回族。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國民黨新桂系集團首領之一。白崇禧一生以軍事為業,參加過護法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歷次圈共內戰。1924年加入國民黨後,始終擔任國民革命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在民國史的各個階段,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故白崇禧享有諸如“今諸葛”、“小諸葛”、“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白狐狸”等諸多的“美譽”。

白崇禧18歲時參加武昌起義,後來被編入南京陸軍入伍生隊,半年後入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畢業後入北苑陸軍第十師實習,10月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畢業後回到廣西,結識李宗仁、黃紹竑。  

1923年6月,老鄉黃紹竑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任參謀長。經過一年多的東征西戰,“討賊軍”與李宗仁“定桂軍”合作,打垮陸榮廷,廣西實現自治。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他們三位組成的老“廣西三傑”,奠定了獨立後廣西的面貌。  

1938年4月,臺兒莊戰役打完。5月,《良友》畫報做了臺兒莊戰役專題,白崇禧白崇禧是該期雜誌封面人物。同年6月,白崇禧又指揮了武漢會戰;1940年2月,指揮了桂南會戰,在崑崙關兩度挫敗日軍。這兩場戰役都是白崇禧親自部署指揮的戰鬥,後來還有長沙的三次會戰等。

抗戰後他擔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大陸解放後前往臺灣。1966年12月2日,征戰一生的白崇禧在臺北猝逝。享年73歲。官方說是因心臟病。隨著白崇禧的離世,蔣白之間的恩怨也落下帷幕。蔣介石下令給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舉行了隆重公祭,葬禮備極哀榮。

李宗仁晚年常常對人發表他立身處世的哲學道理:

“我這個人幼無天才,長無特長,有一點可以自慰的,是我能容人。白健(白崇禧)生有才幹,但很難共事,我們能合作幾十年,始終沒鬧內部家務問題,就是因為我能容他,發揮他的特長。劉備能使反對他的人為其所用,有這樣的胸襟,才能用得了諸葛亮。”

書房記


白崇禧能有“小諸葛”的稱號,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他確實有不俗的戰績表現。

白崇禧戰績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北伐戰爭的時候,能打敗孫傳芳這樣實力雄厚的舊軍閥勢力的人,當然是有幾把刷子的了。

孫傳芳就是被白崇禧所帶領的桂軍所打敗的,孫傳芳所佔領的江西,正是桂軍北伐的必經之地,他們北伐的目的,就是要統一中國。

可以說整個北伐戰爭的戰略方面的佈局,都是白崇禧在謀劃。

最終他們一路凱歌,披荊斬棘,一直打到了北平城下。北伐戰爭能取得這樣的效果,也算是初戰告捷了。

這一切的成果的取得,白崇禧功不可沒。同是桂軍不怕死的威名,威震全國。那時候每次大戰桂軍的傷亡,幾乎都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在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帶領下,桂軍打仗真的是出了名的不要命。

那時候白崇禧是桂軍的第二號人物,他的上面就是蔣介石的政敵李宗仁。

因為桂軍的出現,打破了蔣介石想獨裁統一的步伐。

也就是說桂軍的存在,對蔣介石來說是最有力對威脅。這個威脅當然就是來自白崇禧和李宗仁了。

但是,蔣介石和桂軍之間,又有太多的恩怨,他們分分合合,總是會因為利益,走在一起,會因為利益而分道揚鑣。

北伐的時候,他們是同仇敵愾,為了統一的目標,把舊系軍閥打的是落花流水,四處逃竄。但是,後來為了利益爭奪,白崇禧所帶領的桂軍和蔣介石反目成仇了。

中原大戰就此打響,白崇禧所在的桂軍,聯合當時的閻錫山,馮玉祥和蔣介石,張學良相抗衡。

最終蔣介石方勝利,白崇禧等人不得不退守廣西。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桂系軍誓與中國共存亡,聲言要北上抗日,那時候的蔣介石想要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緊接著就是西安事變的發生,蔣介石宣佈全面抗日。所以說桂系軍的存在,對於達成全民共同聯合抗日,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抗日戰爭打響的時候,白崇禧,李宗仁帶領100萬桂軍開始北上抗日,其中李宗仁和白崇禧鎮守的就是軍事要塞徐州,在這裡他們打了著名的臺兒莊大捷。

這次戰爭的勝利,桂系軍全殲日軍兩萬餘人,而且這次進攻臺兒莊的日軍,全是精銳部隊。

臺兒莊戰役之所以取得勝利,正是白崇禧謀劃的結果。他提議採用堅壁清野,對日軍實施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最終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全面勝利。

此次戰役的勝利,舉國歡慶,大大的鼓舞了全民抗日的士氣。

抗日戰爭結束後,白崇禧歸順了蔣介石,開始和蔣介石一起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

蔣介石集團不乏能打的將領,但是,有戰略眼光的,真的是寥寥無幾,而白崇禧就是其中的一個。

所以,在這方面蔣介石還是很倚重白崇禧的。

正是因為白崇禧謀智過人,所以他也是蔣介石最大的威脅。

雖然白崇禧率屬國民黨,但是,國民黨也分派系,白崇禧所屬的正是桂系,他一支擁護和支持的人,就是他的老鄉李宗仁。

所以,這就導致了蔣介石對李宗仁又愛又恨的結果。

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被蔣介石派到了中原抵禦劉鄧大軍。但是,最終被劉鄧大軍所打敗。

白崇禧又開始做幕後主持,逼迫蔣介石下野,讓李宗仁上臺。李宗仁上臺後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劃江而治的策略,這就是白崇禧的想法。

不過,最後這一協議因為國民黨的拒不簽字而告終。

最終中國人民解放軍帶領百萬雄師渡過長江,解放了全中國。

1949年國民黨反動派全面潰敗,退守臺灣。之後白崇禧也到了臺灣,於1966年不明不白的死去。


史學達人


白崇禧,桂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常勝將軍”的讚譽,他與李宗仁是出了名的“黃金搭檔”。

他在中國近代的評價非常高:


作為高級將領,他具有一位高級將領有應有的素質,反對官僚架勢,不打罵士兵,主張吃苦耐勞,禁菸禁毒,反對一切不良嗜好。

毛澤東曾評價:中國第一狡猾軍閥;

林彪評價他:白崇禧是國民黨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

行政院長譚延闓曾寫了一副對聯評價他:指揮能事迴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

能有如此盛譽,白崇禧在軍事上的造詣絕對不凡。


白崇禧能謀善斷,膽識過人,狡猾無比,十分善於結合已知信息,充分利用戰場局勢,他窮追猛打、佯攻佯動的戰術策略常常打的人措手不及,他也能夠經常以少勝多,素有“常勝將軍”的美稱,就連日本人都稱之為“戰神”。

北伐戰爭期間,白崇禧從“鎮南關”一路橫推,打到“山海關”,被人當做是北伐戰爭第一人。在整個戰爭期間,龍潭戰役讓白崇禧一戰成名,龍潭戰役是北伐戰爭中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戰爭,是一次血戰,這一戰基本消滅了孫傳芳的所有勢力。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白崇禧深感中日雙方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於是提出了“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口號,最後這些口號都成了抗日戰爭最高戰略的指導方針,影響意義深遠。

1938年,白崇禧協助李宗仁在徐州指揮的臺兒莊會戰更是打消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年7月,經過白崇禧的精密佈置,李顯品兵團經過大大小小10幾次戰役,在田家峪要塞全殲日軍第六師團。

當然,以上列舉的戰役只是冰山一角,但還是不難看出其出色的軍事才幹和大局觀,“小諸葛”名號也非他莫屬。


史肆說



白崇禧被稱為小諸葛,是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在演義小說中,有兩個人物被過度的神話的:一是關羽。二是諸葛亮。

若按照正史《三國志》。白崇禧的軍事才能要高於諸葛亮。

一、先說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時,白崇禧所率桂軍奪武昌、破南昌,殲滅孫傳芳20萬。之後龍潭一戰,白崇禧殲滅孫軍6萬。北洋軍最強大的軍閥孫傳芳覆沒。

南方戰事穩定後,國民政府開始第二次北伐,白崇禧率領的桂軍擔任北伐軍主力,打垮張宗昌部,進入北京。奉軍首領張作霖下破了膽。退回東北。

眾所周知,北伐戰爭期間。葉挺獨立團被譽為北伐鐵軍。比鐵軍更勇猛的,是桂系的第七軍,被譽為北伐鋼軍。

二、再說對紅軍蘇區圍剿期間。

1934年4月,白崇禧參加了陳濟棠主持的軍事會議。在會上,白崇禧對紅軍長征做出了精準的預測。

白崇禧認為,紅軍將在10月份,進行戰略大轉移。轉移的路線會是廣東或湖南。白崇禧的預測並未引起重視。果然,1934年10月10日,紅軍開始長征,長征的路線與白崇禧預測的也基本一致。

紅軍長征是高度機密。就連彭德懷這樣的高級將領也不知情。

三、再說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白崇禧擔任副總參謀長和第五戰區代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等。

在國民革命軍最高軍事會議上,白崇禧提出:日本強,中國弱。日本小,中國大。中國若想取得抗戰的勝利,必須以空間換時間。把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


白崇禧持久抗戰的戰略構想。被蔣介石接受和認可。成為中國抗戰的指導思想。

白崇禧有一點確實與諸葛亮類似。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白崇禧提出持久戰,成為抗日戰爭的指導思想。

白崇禧因此被日軍稱為軍神。被國共兩黨稱為小諸葛。

附錄:白崇禧是軍事上天才,政治低能兒。本回答只問其‘軍功’。故白崇禧政治上的低能,不再贅述。


楊朱學派


白崇禧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以軍事為業,參加過護法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歷次國共內戰。1924年加入國民黨後,始終擔任國民革命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在民國史的各個階段,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23年李宗仁與白崇禧初次會晤後,給予白崇禧很高的評價:“他身穿整潔的西服,談吐彬彬有禮,頭腦清楚,見解卓越。”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古以來無論大小事件,無一不透露著謀略的重要性,而白崇禧之所以能被稱為“小諸葛”,與他的軍事謀略分不開關係。



比如新舊桂系軍閥爭鬥期間,陸榮廷初時與沈鴻英對峙,李宗仁也樂得坐山觀虎鬥。而等到陸、沈兩人相持最激烈的時候,突然傳來了議和的消息。這下李宗仁可坐不住了,他本想打著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心思,沒想到這鷸蚌不僅不相爭,反而要一致對外。

平臺無故即將多了兩個大敵,李宗仁立馬電邀白崇禧到桂平商議,決定要在陸、沈未達成共識之前,對他們進行討伐。

可這裡有兩個敵人,不能同時樹敵,李宗仁主張先討伐沈鴻英,認為沈部強暴反覆,其駐地民生哀怨,師出有名。而陸榮廷在當地駐紮十年,雖然沒有功勳,但也沒有什麼大過。且陸榮廷出身鄉野,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對陸榮廷沒有什麼惡感。



但白崇禧卻不這麼認為,他主張先討伐陸榮廷,理由如下:

一、陸榮廷在桂林、南寧防務空虛,易於進攻;

二、陸榮廷求援於趙恆惕,趙恆惕又得需要吳佩孚的援助,可以趁著信息不對稱的時機,出其不意,一舉拿下;

三、打敗了沈鴻英,陸榮廷的實力仍然存在,一旦陸榮廷有了戒備之心,吳佩孚的援軍及時趕到,那麼廣西就更難統一了。

儘管李宗仁的方法也不能算錯,畢竟師出有名。但白崇禧有理有據,更基於現實而出發,在戰場上講究的不是什麼正義,而是策略。經過一番討論,李宗仁同意了白崇禧的主張。

李宗仁又聯合黃紹竑,組建“定桂討賊聯軍”,李宗仁為聯軍總指揮,黃紹竑為副總指揮,白崇禧則為總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

果然,在白崇禧的參謀下,聯軍僅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以2萬人的兵力,擊潰了盤踞廣西十餘年的陸榮廷集團,並且佔領了廣西全境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這一戰不僅是新舊桂系對廣西的爭奪,更是奠定了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統一全廣西的基礎。

而陸榮廷經此一役,直接放棄桂林退守湖南,並且沒多久就在湖南通電下野,然後由武漢去上海,隨即又去蘇州做了寓公,從此再也沒有踏入廣西一步。

在此戰之前,白崇禧還只是黃紹竑手下的參謀,而此戰之後,白崇禧奠定了總參謀的地位。之後又隨著擊潰沈鴻英中白崇禧的出色表現,直接讓白崇禧有了逐鹿天下的資格。

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內部曾經商議是否要裁兵。當時全國軍隊約有150萬人,而國家年收入只有5億元左右,財政負擔壓力過大,很多地方軍閥只能自給自足。

1929年1月,國民黨召集各集團軍總司令開編遣會議,當時白崇禧因奉命率領第4集團軍到新疆充實邊防,沒有參加此會,但他有一個建議請李濟深代為提出。根據《白崇禧口述自傳》大致有以下三條:

一、全國分六大軍區,如果中央(國民政府)能制定一種法規,令各軍區共同遵守,各軍區之編制,人事任命,政治訓練,軍事教育,如果能夠統一,先建立各軍區間之互信,然後樹立共信,則部隊一定可以國家化;二、各軍區之軍需統一,軍隊不得干涉地方行政,軍餉由中央直接發放,不可截留地方稅收,廢除軍以上之方面軍,軍是戰略單位,海軍下轄三個師,每師下轄三個團。各軍區成立後由軍事委員會召集各軍區人員成立點驗委員會,監督槍械、馬匹。如此,中央既不失監督各軍區之權,而各軍區一定樂於在中央指揮之下從事發展邊區;三、實施總理之兵工政策是本建議之主要精神所在。邊疆地區有許多寶藏,只因為交通不發達未有開發,如果成立軍區讓各部隊從事開發工作,不但解決了國家財政之困難,也安置了北伐期間有功勳之將領;不僅給他們以地位,而付以建設之重任。


白崇禧不知道當時李濟深是否提出了這個建議,但根據他的口述,如果當時國民政府實行他的建議,使各集團軍統一起來,在三民主義的旗幟下建立互信、共信,軍隊一定可以國家化。

“小諸葛”之名於白崇禧身上其實有些言過其實的,他是有一些謀略的,但卻不是大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跟著一個無道義的政權一路黑到底的。

白崇禧空有滿腹才華,卻對“民心所向”這種最淺顯的道理整不明白,也難怪周總理對他的評價是:有指揮才能無政治遠見!

參考文獻:

《天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成敗錄》——胡益安 編著

《白崇禧口述自傳》——白崇禧 口述、賈廷詩、陳三井等 記錄、郭廷以 校閱

《白崇禧傳》——李智勇、張亞、王學標 著


進而讀史


白崇禧的一生當中,軍功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參加了很多,且在民國史上也算是一號大人物,不光位居桂系第二把交椅,在政府中身居要職,更是一位難得的軍事人才。為什麼他被稱為“小諸葛”呢?那麼,白崇禧有什麼傑出的軍功或者表現可以佐證他是小諸葛呢?下面聽有書君的幾點分析:

白崇禧有什麼傑出的軍功或者表現嗎?

白崇禧14歲便開始接受軍事教育,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便進入廣西軍閥陸榮廷所部擔任軍官。1924年,他和李宗仁等人趕走了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在這個過程中白崇禧居功至偉。

在北伐戰爭中,他指揮了一場堪稱是北伐戰爭最激烈的戰役——龍潭戰役,也是在這場戰役中,讓白崇禧這個“小諸葛”家喻戶曉。

可以說龍潭戰役的勝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勝利讓敵人徹底喪失了戰鬥力,徹底消滅了孫傳芳的部隊,在這次戰役中,白崇禧的善謀多斷,且狡詐難以捉摸,能夠根據戰場形勢隨時改變策略,時常能夠出奇制勝,號稱為長生不敗將軍。

抗戰時期的臺兒莊大捷中,白崇禧協助李宗仁獲得了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曾主持三次長沙會戰,指揮崑崙關大戰,堪稱一位屢建奇勳的將才。

此外,白崇禧的“堅壁清野”、“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被境界是列為國軍抗日中的最高思想。

不過,白崇禧雖然軍事才能出眾,但在政治方面並不成熟,經常被蔣介石玩弄於鼓掌之間,最終暴斃臺灣。

有書君認為,或許是因為白崇禧軍事上的才能比較出眾,在政治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才被稱為“小諸葛”,畢竟諸葛亮除了善計謀、精通兵法是個偉大的軍事家,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