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历史假专家


苏联在解体之前,加盟国的领导人实际上就已经把苏联的资产给暗地里瓜分了。这些加盟国按照地理位置和对苏联的政治倾向,可以划分为五个群体。



一、东斯拉夫三国——坚决要搞垮苏联

东斯拉夫三国,指的是大毛俄罗斯、二毛乌克兰、三毛白俄罗斯。这三国是搞垮苏联的中间力量,因为不搞垮苏联,三国各自的领导人就不能出头。因此,苏联解体后,瓜分财产最多的就是这三国。

二、波罗的海三国——只求能脱离苦海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三国当时的态度很简单,苏联是否解体,他们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独立,能不能脱离俄国人的魔爪。哪怕是苏联不解体,只要他们能独立,他们也可以接受。因此,苏联解体后,这三国接收的苏联财产并不多。

三、中亚五国——不希望苏联解体

中亚五国也就是中亚五斯坦,这五国由于经济原因,对独立后的前景感到很迷茫,因此并不希望苏联解体。但是波罗的海三国要独立,东斯拉夫三国强势要解散苏联,他们也没有办法抵制。于是,在叶利钦的牵头下,东斯拉夫最终给了这五国一些实惠,让他们也在苏联解体的同意书上签了字。

四、外高加索三国——见风转舵

外高加索三国指的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三国对苏联没有感情,但同时也对自己独立没有信心。因此,外高加索三国对解体的态度是尽可能的多给自己分一杯羹,保证自己不吃亏。

五、摩尔多瓦——随波逐流

最后是摩尔多瓦,这个加盟国原本是罗马尼亚的一个省,后来被沙俄强占,变成了沙俄的一部分。沙俄垮台后,虽然短暂的回归了罗马尼亚,但后来还是被苏联强占,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国。因此,摩尔多瓦的归属感非常的模糊。罗马尼亚非常想收复它,但摩国人民不想跟罗马尼亚合并,而东斯拉夫三国又很瞧不起它。最终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基本上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



基于以上叙述,苏联解体前,关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分配问题,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做出了如下分配方案:

首先,苏联的外债、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永久席位、苏联的所有外国领事馆,均由俄罗斯继承。

第二,苏联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按照地域和实际控制来瓜分。比如说,苏联的核武器和军事基地,大部分都在俄罗斯,所以大部分核武就被俄罗斯继承了。部署在加盟国的核武器,则由加盟国接收。乌克兰也接收了一部分,后来自行销毁,变成了无核国家。

第三,试图成立独联体军队,也就是弱化版的苏联,但是由于加盟国不能达成协议。这一想法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最后达成的协议是,所有的苏联军队撤回国,包括驻扎在东欧的红军部队。回国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国籍。本身就在苏联境内的,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国籍。


按照这个分配方案,苏联在境外的九个武装集团(其中对外承认的有四个,外加五个没有承认集团军),将近一百多万人,全部陆陆续续的撤回国内。

这些部队撤回国后(包括准备撤回的),加上国内原有的部队,浩浩荡荡,加起来有五百多万人。当时苏联经济崩盘,要养活这么多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苏联解体之后,先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军。于是几百万现役军人瞬间就变成了退伍军人。

随后,各国又按照服役原则,也就是之前在哪服役,之后就归属于哪个地区。对这些退伍的军人进行了划分。

但是这中间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老婆是乌克兰的,但是男人却在俄罗斯服役。如果两个人都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祖国,那就只能选择离婚了。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很多的社会问题。



比军人更倒霉的是老百姓。苏联解体前,由于公民可以因学习、工作等原因,到其他加盟共和国居住。因此,很多俄罗斯人就跑到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苏联加盟共和国定居。结果,这些国家相继宣布独立了,并且这些国家还极其敌视俄罗斯。于是乎这些人就倒了大霉了。

比如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按照三国各自通过的新宪法,三国政府都对境内的俄罗斯人进行了打压。方法包括,俄罗斯人必须要接受当地的语言考试,通过当地的语言开始,不能通过测试的,就不发国籍。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通不过考试,也就一直都没有新国籍。而他们在波罗的海生活已久,也无法回去适应俄罗斯的生活(并且俄罗斯联邦也没有类似以色列的回归计划),导致这些人实际上等于无国籍人士。一直到2016年的年底,基于欧盟和联合国的要求,波罗的海三国才赋予了这些“外国人”国籍,减少了他们履行无国籍人士公约的义务。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后,加盟国对苏军大体上是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则进行瓜分。但是由于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军队的问题都特别复杂。军人得不到妥善的安置。

至于说苏联解体最大受益人,则毫无疑问是俄罗斯了。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先是接收了其境内的170万苏联部队。之后又进行了精简,目前俄军总兵力将近114万人。

这其中,包括37万的陆军、20万的空军和17万的海军。另外,还有十万火箭兵、七万多航天兵、以及四万人的空降兵。另外还包括将近二十万万的其他部队。

虽说苏联不在了,但俄国人的野蛮本性没有任何变化。俄罗斯和苏联的习惯一样,目前在国外地区,仍然有很多的军队驻扎。(具体部署见上图)


Mer86


1991年12月25日19时2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将象征大国地位的“核按钮”通过军方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8分钟之后,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

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全场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通过了“终止苏联存在”的决议,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之后,共分裂成15个主权国家,其中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体,成为苏联在国际法上的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债务、外交机构、使领馆等均由俄罗斯接收,并且俄罗斯也将继续遵守苏联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同时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也由俄罗斯继承。(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

除此以外,在国有财产上的分配上,各国本着“在谁地盘上就是谁的原则”,分割了苏联政府留下了固定资产。其中军工企业和武器的分配也是依照“所在地原则”,武器和工厂在谁的地盘上就是谁的。当然,大家也可以进行一些协商。

例如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空军共计有25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其中俄罗斯只获得了6架,剩下的19架都在乌克兰境内,属于乌克兰所有。

后来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协商下,俄罗斯从乌克兰拿回了8架图-160战略轰炸机,用于抵偿乌克兰所欠俄罗斯的外债。至于剩下的11架“图-160战略轰炸机”俄罗斯想通过现金买回来,但苦于囊中羞涩,这11“图-160战略轰炸机”没能拿回来。

其实不仅是战略轰炸机,乌克兰还继承了苏联许多大杀器。例如在苏联解体时,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还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中,于是这艘航母就被乌克兰收归己有了。也幸亏这艘航母被乌克兰继承了,后来才被卖给了咱们。

除了这些常规武器之外,乌克兰还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一起分割了前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器,其中俄罗斯获得的核弹头最多,乌克兰其次,哈萨克斯坦再次之。虽然乌克兰继承的核弹头数量没有俄罗斯多,但在独立之初乌克兰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核弹头数量仅次于美俄。而哈萨克斯坦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也不少。

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以美俄为首的几个核大国开始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协商,希望两国能够销毁境内的核武器。在得到上述几国的安全保障之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消除了境内的核武器。

(1994年乌克兰同美国、俄罗斯、英国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承诺销毁境内所有核武器)

其实财产和武器的分割相对要容易一点,而在民族和军队上,各国分割起来就麻烦了点。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一百多个民族,而其中许多民族当初都是被迫加入苏联的,反抗情绪比较严重。为了巩固对边疆的控制,苏联政府曾将大量俄罗斯族掺入各个加盟共和国当中,以增加当地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例如哈萨克斯坦在独立时,其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就超过了30%,而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中的俄罗斯族占比也超过了30%,其他加盟共和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比例也基本都在10%—30%之间。

在解体之后,理论上你住在哪里就属于哪个国家。不过为了消除俄罗斯对本国的影响,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都出台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以减少本国俄罗斯族的比例。例如土库曼斯坦在独立后,其境内的大量俄罗斯族人就因为该国的民族政策而离开了土库曼斯坦。

至于军队方面,在苏联解体时,苏军共有370万人,其中大部分武装力量都被俄罗斯所继承了。而军队的划分依然主要是参照军人的户籍,同时也适当考虑民族因素。

由于苏军中大部分官兵的户籍都在俄罗斯境内,并且大多数苏军官兵也都是俄罗斯族,因此最后俄罗斯接受了近200万苏军,而苏联的驻外军事基地也全部由俄罗斯接管。

(苏联驻东德集团军)


千佛山车神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根据石头君所查到的一些国外资料显示,当时有两种分配方式,一种是根据士兵原籍地,另一种是根据士兵的驻守地,士兵们自己似乎在当时有选择权。

根据原籍地原则分配

在苏联时代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每名苏联男性都要在18-27岁之间都要去服两年陆军兵役或是3年海军兵役。而且苏联解体前通行的制度是将服役的士兵安排在距其原籍地非常遥远的地区服役,比如来自乌克兰的士兵很有可能被派往远东、中亚或者莫斯科附近服役,而来自远东地区的士兵则通常会在乌克兰或者欧亚交界地区服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融合。

苏联解体后,其军队大致上按士兵原籍地被1分15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当时通行的原则是根据士兵的原籍地对士兵进行划分。比如来自乌克兰但是驻守在俄罗斯或者中亚国家的士兵,会被允许返回乌克兰,但仍然需要按照自己服役的剩余时间,在乌克兰服完兵役。而对于来自俄罗斯或者中亚国家但驻守在乌克兰或者其它国家的士兵也是一样,通常这些士兵都会被允许返回俄罗斯或中亚国家,完成兵役之后退役。

曾经的苏军

根据士兵驻守地原则分配

现在的俄军

但根据士兵原籍地原则分配这个原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苏联解体之后,有些士兵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返回自己的原籍地。因此当时原苏联各国基本也都允许士兵们自行选择留存驻守地继续服兵役。这种情况在俄罗斯最为常见,特别是在苏军中已经晋升为军官的那些人,相当一部分都选择继续在俄军中服役,而不是返回原籍国,因此直到现在,俄军中还有许多来自原苏联各加盟国的军官在服役。

哈萨克斯坦军队

苏军武器装备的分配

而除了士兵之外,所有原苏军的装备与弹药则全部按照苏联解体时的部署归所在国所有,但核武器除外。苏联解体时,其核武库分别分布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境内。但显然俄罗斯和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接受白乌哈三国成为有核国家,因此在苏联解体之后不久,相关国家立即就分布在白乌哈三国境内的核武器如何处置展开了谈判,最后的结果是中、美、俄、英、法五个核大国公开承诺不对白乌哈三国使用核武器,换取三国放弃自己境内的所有核武器。后来这些核武器都根据协议被移交给了俄罗斯。


桃花石杂谈


苏联解体后,15个加盟共和国大体上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则对苏军进行瓜分的,也就是说,你在哪国服役,国籍就归入哪国,由于时间仓促,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在实施起来也行不通,因为谁愿意背井离乡为他国戌边守土呢?。

在苏联时期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通常士兵是异地服役,这在当时是不存在问题的,反正退伍后仍可回到原籍,可如今分裂了,于是这个政策又调整为,不愿留下的可选择退伍回家,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由此形成了苏联解体后的一股退伍潮。

当时苏联在境外还有九个武装集团,一百多万军队,这些部队撤回苏联后,马上就遭遇了大裁军,因为没有国家愿意白白养活这么多人,由于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加盟共和国,基本上都是领了退伍费就回家了。

总之,苏联的解体,士兵的分配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国家采取强留的政策,这些士兵退伍回到所在地后,又有很多人重新加入了当地的军队,出现了二次入伍的现象。主要的问题出在军官身上,因为军官服役时间较长,又存在待遇和家属问题,如果选择退伍,回家后待遇就归零了,那么,这么多年的兵就白当了。还有很多军官是在当地成的家,孩子也在当地的学校上学,所以大多数军官选择为所在国服役。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苏联解体时,被分成15个国家,那它的百万大军是如何分配的?

1991年12月25日,作为全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苏联,宣布了自己的死讯。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议会,在这一天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被要求停止运作,俄罗斯作为它的政治继承国由此诞生。

至此跟美国争霸全世界长达数十年的超级帝国苏联轰然倒塌了,但是由于这个帝国的倒塌,并不是通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或者内战造成的,是一个既得利益群体们,在谈判桌子上讨价还价而来。

所以相对于历史上其他帝国的解体,苏联解体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利益分配谈判,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的领导人,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一个国家除了政府以外,是还存在一个极其庞大的组织,那就是军方,当时苏联作为军事上,可以跟美国争锋相对的帝国,它在自己解体的前夕,即1988年前后的兵力,足足是达到了513万。

而苏联如此庞大的军队,他不仅仅是来源于自己的政治继承者俄罗斯,其他14个分离出去的加盟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国民在513万人之内。

因而如何分配这些士兵,也是当时整个瓜分苏联集团最核心的问题,毕竟军队是手握者枪杆子,一个不小心可能就造成军事冲突,而冲突往往会导向战争。这不符合既得利益集团和平分手的预期。

所以为了安抚苏联军方,既得利益集团是煞费苦心,最后拿出方案妥协性非常强,对于非特殊情况的士兵,一般是按照原籍分配,但是需要服役完自己已有的兵役时间。

举个例子来说,若你是苏联时期参与军队的士兵,是不能立马就退役的,需要完成自己剩余的兵役时间,才能够退役。

而比较人性化的是,假如您是俄罗斯人,苏联时期分配的时候,服役地点确实乌克兰,苏联解体之后,是可以选择回到俄罗斯继续服役。

不过若您在苏联解体之后,不想回到籍贯地继续服役,希望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原服役之地继续服役甚至是退役后继续生活,也是可以的。而这些不想回去的人,往往是前苏联军中的军官,他们多年服役,已经让他们在服役地,留下丰富的人脉关系,个人私产,若回到原籍,意味着一无所有。

由于苏联解体之后,很多解体出去的国家,都是民族性质的国家,有着自己的主体民族,所以当时士兵还面临第三个选择。

就是回到自己民族是主体民族的国家服役,苏联时期为了平衡各个地区,曾经用区域移民的方式,让各个地区的民族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微妙平衡,尽量不一家独大,不过移民还没有完成,苏联就寿终正寝了。

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很多时候会对非主体民族产生一种“外来者”的压抑,这种情绪直接促使,苏联时期迁入的非主体民族百姓,络绎不绝的返回自己的原籍。


袁载誉


提到苏联,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国家,但是最终他也逃脱不了解体的命运。苏联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所以大大小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他们自愿联合起来而组成的苏联,自然在解体之后,也就四散开来。

虽然苏联在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它解体之后,却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说关于苏联解体以后,这些士兵到底应该如何分配他们的国籍。关于这个问题,苏联也进行了多方商议,最终推出来的结果,却并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

苏联当年之所以能够利用人海战术与德国相拼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拥有着更加广阔的人力资源,使得这些人能够投入到战斗当中,为自己换取战斗胜利的果实。而在苏联时代,其实他们实行的就是义务兵役制,这种兵役制在我国现今依旧存在。

这是一种增强国家国防安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主要方式,而苏联的每名男性士兵都要在十八岁到二十七岁之间,义务服兵役两年或者服三年左右的海军兵役。这使得苏联能够在长久的战斗过程之中,保持较强的人力输出。

但是即使苏联有着如此多的人参军,依旧逃脱不了解体的命运,而当苏联解体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这些兵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因为苏联解体前的兵役制度,其中最为严苛的一条就是,将本地的士兵安排到距离更远的地方,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民族间的融合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出于这样的战争考虑,他们往往会将处在乌克兰地区的士兵派往中东,或者将北俄罗斯的人民派往南亚。这是因为这样一个举措,使得这些士兵成为了,远离故土保家卫国的战士。

到战争结束之后,这些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去处,因此苏联的加盟各国,开始决定将这些士兵进行一定的划分。可能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让这些士兵留在自己所服役的地区。但是这个方案一旦下发到了士兵的手上,就成了他们反抗的理由。

他们不愿意与自己的家人长期分离,在战争时期也许自己可以为了国家献身,但和平年代,更多的与家人相守相伴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这个方案引起了很大的混乱,甚至一度时间,苏联的许多装备,都在这些士兵的反抗情绪之下毁坏了。

既然这个办法行不通,他们又想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这些不愿意待在别的国家的人,可以选择退役,如果你不退役也不愿意待在别的国家,就可以被收纳为俄罗斯人,俄罗斯的这个做法堪神。

正是因为这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有了一定的人力基础,其实这个方案推出以后,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毕竟能够给自己一个国籍,是对军人最起码的认可,而且在退役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自由性。当然除开人员的问题之外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装备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谈到这个问题,苏联能够想到的是,将这些装备化作自己的遗产,随着人员走动而进行迁移。他们将这些武器,送给这些曾经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但是最终这些武器都没有成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英勇事迹的资本,反而是流入了黑市,形成了黑色交易。后来为了缓解武器分配上的矛盾,他们选择将地域作为其划分的标准,使得俄罗斯在很大面积上,接管了前苏联以前的武器,让自己在战后有了军事上的快速发展通道。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可能会因为特殊的原因而联合起来。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会走向结束的局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长期处在战争的状态之下,依旧保持着较为热情的状态。而当战争退却以后,这些军人的分配就是各个国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任何一个联邦国家,都应该给军人一个合法的名分,让他们能够在战争过程之中,能够为国而战。


御史馆


1991年12月庞大的红色帝国——苏联解体了。这也导致了整个苏联国防轰然倒塌。本身苏联就是由15个独立的国家联合到一起的。分家也没有什么的,只是庞大的苏联遗留下很多宝贵的遗产和庞大的军事问题,让这些国家留下了一些隐患。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3日,把苏联核钥匙交给了叶利钦,就代表苏联的军队的彻底破产。俄罗斯继承了2.7万枚核弹头的绝大多数。还有一些分布在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后来在俄罗斯的威逼利诱之下,逐渐都划归俄罗斯之手。


可是对于像军事装备而言相对容易,其在各个加盟共和国国土之上的就归加盟共和国所有。由于乌克兰是当时苏联时期的舰船工业基地,和苏联的黑海舰队基地,与俄罗斯协商后只获得了黑海舰队装备的20%。俄罗斯租借其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作为黑海舰队的基地。

可是苏联时期200万的陆军,50万的海军,50万的空军,70万防空军,30万的火箭军军人的归属问题。俄罗斯作为老大还是俄罗斯说了算,提出的方案是保留当地建制,留在独立国家。



由于服役士兵多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共和国,这就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不能俄罗斯士兵在乌克兰国家服役。那么多国协商,其采取官兵自愿原则,只要服役国愿意接收,可选择愿意效忠该国。可是这样还是完成了很大的混乱状态,士兵并不愿意留在该国。


于是又提出根据官兵籍贯可以选择回到籍贯国部队服役。不想退役又不想呆着别国的,俄罗斯可以全部接收。这样就相对容易的解决了问题。这对俄罗斯来说是实力相对增强了,其他加盟共和国则是大量军人锐减。

像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三国加入北约时,俄罗斯并没有表现出过于的担心。其原因就是在整体军事接管方面俄罗斯已经做的非常彻底。留给这三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军事力量了。



但是苏联的解体,即使俄罗斯继承了其大部分的衣钵,但是整体实力俄罗斯依然保持着下降的趋势,无法挽救。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和俄罗斯的叶利钦施行经济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军队难以为继。同时也出现了军人连最起码的工资都无法发放,导致了很多军官私卖武器,官兵流失。


苏联的解体,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什么新的希望,反而是给大家带来的都是实力彻底的边缘化。各个国家之间因方向的不同导致内部矛盾的积增,从而导致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就像现在的乌克兰,很多地方的军人都不知道为谁而战,可见其问题是多么的深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苏联的解体,带来的不只是国家的阵痛,还带来了军队的裂痕,军人的茫然。谢谢朋友们的阅读,同时也谢谢朋友们的点赞!


淡然小司


1991年12月25日,一个拥有224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超级大国苏联轰然崩溃。15个曾经是兄弟的加盟共和国是怎样分家的,特别是那近500万军队是怎么安置的呢?

领土的分割

原苏联主要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这些加盟共和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国家机构,设立得有自己的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对外在保证联盟使国家的立法、外交、财政等权力的同时,加盟共和国享有较大范围的自治权。

各加盟共和国在联盟存续期间,有自愿加入和退出的权利,因此,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土界限相对是分明的,分家时基本没有领土争议。

债务和国际权益的分割

原苏联解体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欠了达200多亿美元的外债。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除了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稍微好一些外,其他加盟共和国都很穷,需要中央政府的补助才能正常运转。

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要完全独立的运作,经济上本就捉襟见肘,分担债务的话更是雪上加霜。俄罗斯这时展现出了一个大哥的风采,独自承担了原苏联的所有外债。

当然,俄罗斯并不傻,承担债务的附加条件是,他继承了原苏联在海外的所有资产,所有的苏联驻处使领馆都改成了俄罗斯驻处使领馆,这就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了。

做为苏联解体后的国土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她同时还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头衔。这时非常大的一笔收入了,后来我们都知道,因为有了一票否决权,俄罗斯在和美国叫板的过程中,美国始终无法在联合国通过任意一条不利于俄罗斯的决议。

资产的分割

对于国有资产的分割,自然是在那个共和国就是那个共和国的,没有谁会愿意把自己境内的工厂等让别的共和国搬走的。

军工企业以及军事装备基本上也依照了这个原则,在谁那里就是谁的。不过,对于像洲级导弹发射井、核潜艇等战略级的武器,大国都不想小国拥有,小国自身也用不起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就被俄罗斯以各种形式拿过去,比如从乌克兰以抵外债的形式拿回了8架图-160战略轰炸机等。

还有一些则是在西方许以利益的情况下根据条约拆毁了。就算是留在小国的一些高端军事设备,小国也无法很好的维护使用,就像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那样,苏联解体后,还在建造中的瓦良格号就留在了乌克兰。乌克兰又无力继续建造,最终卖给了中国,历经各种周折终于变成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

最让人头痛的军人安置问题

前面说了,原苏联解体时,各种东西的分割基本上都是遵循在那个共和国的地盘,就是谁的。那么,问题来了。原苏联有多达近500万军队,军队士兵们怎么安置呢?

最开始,各加盟共和国的首脑商量的结果也是按分割财产等一样,在那个地方,士兵们就留在那个共和国。这样看起来是最简单高效,减少混乱的一种分配方法。可是,实际实行起来问题多了。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内部,国家机器是完善的,随时分家后都可以开始正常运作。但是,各共和国却没有自己的军队,军队由联盟中央政府统一指挥。

军队的士兵是从所有加盟共和国征召的,再分配到不同地方和不同军队中服役,这样的结果时,各支军队中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士兵,

等到苏联分家确定国籍时,如果按照驻地原则,很多的士兵就会留在别人的国家,显然这是不尽人情的。后来,又改成了自愿原则,愿意回到国的就回国,愿意留下来的,就留下来。

当然,这种处理方式,也给当时的军队管理带来很多混乱,后来我们都知道,苏联解体期间,很多的武器装备流落到黑市当中,和这个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原苏联的分家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么大一个摊子,就这么拆分却并未导致大规模的冲突和纷争,也算是一件幸事。


挚守静笃


苏联,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她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之所以很强大,就是因为她是多个国家的联盟,而她之所以解体,也是因为她是多个国家的联盟。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苏联解体了,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国土的分配、工业资源的分配、军用物资的分配、军人的分配和归属。好东西大家抢着要,不好的谁也不想要。这时候还有一些笑话,那就是苏联解体的时候,我国曾经出现了一批贩卖苏联军火的倒爷,比如贩卖个苏联航母什么的!



好了,言归正传。苏联解体时一共425万的军人,都是如何安置的呢?粗糙的苏联人想出了两种方法,一个就是就近分配,一个是返回原籍。怎么样,够简单粗暴吧。

这四百多万的军人中,俄罗斯和乌克兰就分的了将近百分之八十。没有办法,谁叫这两个国家对苏联贡献最大呢,谁叫这两个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呢!其他的国家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也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其实在苏联解体之前,各个国家的独立早已经有了苗头,部队的内部早已经调整调度完毕了,只等着宣布解体了。其中,苏联的海外驻扎人员,全部桂了俄罗斯。


华叔谈谈谈


作为二战期间和后来的冷战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国之一的苏联,因为后来的社会矛盾重重再加上改革的失败,苏联瞬间土崩瓦解。


在分解之后的苏联,一度变成以俄罗斯为主体等多个国家,那么原来的苏联红军在苏联解体以后是怎么划分的呢?


1:各国的兵员归属


其一:按照原本服役地


在苏联时期,苏联红军的兵员来源基本上是采取义务兵制度。各个地区的部队打散来往的国际以后被统一的调往各地随机的来驻守。


针对这种情况,苏联的各个加盟国家决定,在哪驻守的士兵就回哪去。但是思乡心切的士兵们根本不管命令各种擅自跑回故土,眼看越来越混乱的局势,当局就及时的停止了这个命令。


其二:俄罗斯的崛起


眼看越来越混乱的局势,当局就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想回家的士兵们,一律允许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还想当兵的士兵们,由苏联的主体俄罗斯安排人员重新参与军队的建设编制工作。一看到这个命令,欢呼雀跃的士兵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岗位抢着回家,不少武器也被随便扔在各个地方置之不理。


除了大规模的轻型武器被地下的走私军火市场大肆收购意外,核武器战列舰等各种各样的重型武器纷纷被俄罗斯派出人员来宣布保管接受,依靠着这些基础,俄罗斯有了后面现代军事化的基础来源。


2:解体后的众生像


其一:大发横财的军官们


除了士兵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客观条件的决定下决定自己的去留之外,不少苏联的军官们因为国家军事和经济的因为解体只能靠自己想到的途径赚钱,除了出军营靠着社会上的兼职增加自己的收入之外,大批遗留下来的轻武器为他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外条件。


眼见没人管理,军官们纷纷把武器卖给了地下黑市军火商,意外的大发了一笔横财。


其二:斯拉夫民族的团结


相比于不少国家的士兵们一听到联合的国家解体之后,马上头也不回的跑回自己老家结束所谓的义务兵生涯,斯拉夫民族的团结一致让人感到敬佩。


虽然是名义上不同的三个国家,但是因为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的相近,他们的社会和军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在军官们的带领下,斯拉夫民族的军队继续驻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了苏联解体后难得一见的一幕。


其三:俄罗斯和乌克兰矛盾


相比于前面的和谐,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民族矛盾问题在苏联解体后瞬间激化。作为俄罗斯族,虽然他们随着军舰驻守在乌克兰,但是心系自己祖国的俄罗斯人当然拒绝为乌克兰效忠。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只舰队终于随着主体为俄罗斯民族的分的三分之二舰队而随之远去。

在两个民族的矛盾中,一直在冷战中和苏联对抗的美国人也进来插手了一次,因为部署在乌克兰的苏联空军都是有战略核轰炸能力的部队,在矛盾下,美国等其他国家也怕他们作出极端的事情,于是美国派出代表对双方进行了安抚和劝导工作,俄罗斯和乌克兰在美国的调节下终于把各自的飞机数量分了清楚,驻军于乌克兰的俄罗斯空军终于回到了故乡,美国人也松了一口气。


之后,乌克兰在美国人的劝说下只保留了很少一部分的飞机,其余都以拆毁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