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蘇聯當年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發動阿富汗戰爭,為什麼不從伊朗方向進攻?

昨思今明未武


首先一點,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是否是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不得而知,畢竟這句話來自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而不是國家檔案,也就是說缺乏嚴謹的驗證。

如果要分析蘇聯為什麼不從伊朗方向進攻,以獲取印度洋的出海口。我想可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蘇聯在阿富汗經營多年,對阿富汗上層社會以及軍方都有巨大的影響。與之相比,從二戰結束後到1979年之前,伊朗巴列維王朝一直奉行親美政策,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1979年初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整個國家都陷入革命狂熱,霍梅尼的口號是“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可以說,蘇聯在伊朗國內一點社會基礎都沒有,對伊朗的軍事實力、佈防情況及特點等都不瞭解。因此,與伊朗相比,如果從阿富汗方向進攻,無疑要容易的多。

其次,與阿富汗相比,無論是1979年還是現在,伊朗無論是領土面積、人口基數還是軍隊實力等,都比阿富汗要強大的多。當時的蘇聯雖然野心膨脹,但估計也忌憚伊朗的實力。如前所述,蘇聯在阿富汗經營多年,對阿富汗軍隊的實力、佈防和特點等一清二楚。可以說,在蘇聯面前,阿富汗的軍事力量可以說就是透明的,毫無威懾力。蘇聯1979年出兵阿富汗後,很快就拿下阿富汗全境,也證明了蘇聯對阿富汗情況的熟悉度。

第三,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當年,伊朗剛剛發生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此時的伊朗民眾,革命熱情高漲,萬眾一心,既反西方,也不要東方。若此時進攻伊朗,無異於去捅一個馬蜂窩,很可能會陷入戰爭泥潭。


西域都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根據教科書的記載,蘇聯為了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於1979年12月27日大舉入侵阿富汗,掀開了十年阿富汗戰爭的序幕。

不過有意思的是,阿富汗並不是一個印度洋沿海國家,而是一個內陸國。換句話說,即使蘇聯拿下了阿富汗,距離印度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這段距離就是巴基斯坦。

那麼,既然蘇聯直奔印度出海口而去,為什麼要大舉入侵阿富汗,而不是大舉進攻鄰國加印度洋沿海國家伊朗?難道勃列日涅夫的地理概念如此之差?

很多人說是因為此時的伊朗在1979年2月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代之以伊斯蘭共和國制度,這使得伊朗和美國的關係迅速惡化。

但是霍梅尼在和美國關係惡化後,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中立口號,在驅逐美國勢力的同時,也驅逐了蘇聯勢力,這使得對伊朗革命滿懷期待的蘇聯大失所望。

看樣子蘇聯更有趁伊朗革命出兵干涉的理由,但是蘇聯還是選擇了阿富汗。靜夜史認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有以下考慮。

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70年代,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美國戰略收縮,而蘇聯則四面擴張,看起來蘇聯已經完全壓制了蘇聯。但是美蘇的碰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在阿富汗這樣的小國。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隨即蘇聯開始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使阿富汗嚴重依賴蘇聯,成為蘇聯在西亞地區的馬前卒。雖然阿富汗高層有意擺脫蘇聯控制,但是無能為力。

1978年,人民民主黨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了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的新政府。但塔拉基和二號人物阿明關係日益惡化,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取代塔拉基,塔拉基隨後被殺。

和塔拉基的親蘇立場不同,阿明是親美派,因此阿富汗開始轉變國家方向。蘇聯隨即派出代表對阿明興師問罪,結果特使被錯殺,阿明有口難辯。12月27日,憤怒的蘇聯高層派出特種部隊,前往阿富汗處決阿明,推翻阿明政權。

阿明死後,蘇聯支持的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推行蘇聯化政策,遭到武裝反抗,隨即卡爾邁勒邀請蘇聯出兵支援,隨即8萬多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

從阿富汗的搖擺中,蘇聯不僅沒有體會到干涉別國內政的快感。相反,勃列日涅夫非常害怕,怕阿富汗有朝一日再出現一個阿明,讓阿富汗再次成為美國的跳板。

相比於伊朗,阿富汗距離蘇聯的腹心地區更近。如果將蘇聯比做一隻北極熊,那麼中亞地區就是蘇聯的柔軟腹心部。

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麥金德曾說:“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

蘇聯時代,中亞是蘇聯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蘇聯最為薄弱的軟腹部。美國等西方國家做夢都想影響這裡,所以包括扶持代理人影響阿富汗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認為:與其扶持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來得利索,省得夜長夢多。

為本國的薄弱部尋找緩衝是蘇聯的一貫作風,比如:

1939年9月17日,蘇聯為增加縱深,出兵波蘭東部,奪取了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1939年11月,蘇聯藉口列寧格勒靠近蘇芬邊境不夠安全而對芬蘭發動大舉進攻,史稱“蘇芬戰爭”。蘇聯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芬蘭卡累利阿地峽;

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入侵伊朗,驅逐納粹德國勢力。隨即蘇聯在阿塞拜疆人和庫爾德人聚居的地區扶植了“阿塞拜疆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兩個傀儡政黨,兩黨在1945年12月先後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政府,這也是長久以來伊朗不信任俄國的原因之一。

1945年,斯大林脅迫宋子文簽訂准許外蒙古保持現狀的條約,最後蔣經國簽字。

所以,入侵阿富汗可以說是蘇聯保證領土安全的管用伎倆,只不過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處於下風。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佔據主動後,蘇聯又恢復了依靠奪取鄰國土地提高自身安全性的無恥道路。

所以與其說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在進攻,倒不如說蘇聯在防守!

2、阿富汗比伊朗更加靠近東亞南亞

伊朗是傳統意義上的西亞國家,而阿富汗雖然一度被認為是西亞國家,但是在地理上更接近南亞。

不管是西亞還是南亞,阿富汗都比伊朗更靠東。阿富汗的東邊是誰,地球人都知道!

1958年以後,兩個共產主義大國的關係逐步惡化,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是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1969年,兩國在珍寶島爆發直接的衝突。其後在鐵列克提也爆發了激烈戰鬥,雙方開始了全方面的對抗。

兩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扶持印度挑釁東北鄰國,不過收到了鄰國的迎頭痛擊。

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開始將觸角伸向東南亞地區。

由於兩國關係的惡化,我國在多領域對蘇聯進行了一系列反擊: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

1979年1月,總設計師訪美,兩國建交。

1979年2月,我國出兵教訓東南亞小霸,蘇聯猝不及防。隨後我國和小霸之間進行了長達10年的輪戰,小霸和盟友蘇聯筋疲力竭。

我國發起進攻的時,距離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有10個月時間,蘇聯雖然在東南亞的戰爭中沒有反應過來,但是蘇聯明白,誰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所以,蘇聯選擇出兵阿富汗。對於蘇聯而言,出兵阿富汗有幾大好處:

一是距離印度洋更近;

二是威脅東部的大國,在東南亞事件中找回面子;

三是和老相好印度一起威脅巴基斯坦;

而這些,是進攻伊朗無法達成的目標!

3、伊朗並不好惹

今天的伊朗,是中東出了名的硬骨頭,即使美國在全世界耀武揚威,在伊朗的地盤,也不敢太過放肆。

歷史上的伊朗曾經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輝煌一時。雖然在近代殖民化的浪潮中,伊朗一度沒落,但是依靠二戰和二戰後美國的大量援助,伊朗的國家實力迅速膨脹。

在國王巴列維執政期間,伊朗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伊朗在中東地區率先崛起,成為中東國家發展的典範。

不過,隨著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重新成為什葉派掌權,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發展全面衰退。好在伊朗經過了幾十年的告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衰退經濟實力也比周邊國家強,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伊朗一度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1980年,美國扶持伊拉克以40萬大軍入侵伊朗,於伊朗進行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果斷反擊,在戰爭的前兩年就將伊拉克侵佔的國土全部奪回。

即使冷戰後,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挑釁,伊朗也全力反擊,甚至發展核武器,迫使美國坐到談判桌前。

可以說,伊朗作為中東的大國,有“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資本,而且伊朗比阿富汗體量要大很多,不可能輕易妥協,這是蘇聯不敢輕易對伊朗下手的原因。

再有就是,一直以來,伊朗都是美國的緊密夥伴,雖然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但是美國還沒有徹底放棄伊朗,所以如果蘇聯從伊朗進兵,就等於是在向美國等西方國家挑釁,這會可能再次引發兩大陣營局部的激烈對抗,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尋找“出海口”,自古以來是沙皇俄國-蘇俄-蘇聯的國策。早在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就已經制定了面向四大洋的擴張計劃:向西,突破波羅的海直通大西洋的北海;向西南,突破土耳其海峽直通大西洋的地中海;向東,突破韃靼海峽直通太平洋的日本海;向南,突破波斯灣直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注意,俄國人首選的印度洋通道不是阿富汗而是波斯,原因正是波斯是俄國中心地區通向印度洋最短的通道。

為了實現這幾個計劃,俄國四面擴張,其中在通向印度洋的道路上,與英國開展了長達百年、規模宏大的“大博弈”。這一面的戰場又大約可分為奧斯曼中東、波斯和阿富汗。在奧斯曼中東,俄國面臨著英國和法國的勢力,在三國的博弈中,俄國最終做了讓步:承諾英法兩國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的勢力,以此換取通向地中海的通道。自《賽克斯-皮科協定》後,俄國人通過中東通向印度洋的可能性被抹殺了。在波斯,英國與俄國彼此都不能驅逐對方的勢力,最終於1907年簽訂了協議,彼此在波斯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間為中立區。而阿富汗則最終成為俄國與英屬印度的緩衝地。由此,俄國通向印度洋的希望完全被剿滅。

而到了蘇聯時期,蘇聯進攻阿富汗的原因已經不是為了通向印度洋,而是為了應對反蘇勢力的上臺。當時的波斯(伊朗)早已是美國的盟友,蘇聯不能接受阿富汗脫離自己的控制,所以悍然出兵。當然,阿富汗也無愧於“帝國墳場”的美名,讓蘇聯軍隊吃盡了苦頭。至今,很多阿富汗聖戰者依然相信是自己導致了蘇聯解體。所以,通向印度洋不同蘇聯出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自然不能以此來衡量戰爭的理由。


切割地球


蘇聯出兵阿富汗也有自己的私心,一方面確實想獲取印度洋的出海口,這也是俄羅斯帝國幾百年來的夢想。



阿富汗確實不是此時蘇聯首選的印度洋通道,相比起來伊朗離印度洋最近。


然而1979年的出海口對蘇聯而言並非重要,蘇聯拿下阿富汗離南亞的出海口也還隔著一個巴基斯坦,這也並不是蘇聯出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

1979年這個社會主義大國挑起戰爭,伊朗這時候剛好發生革命,舊王朝不幸被推倒。


美國隨即插手中東政局,挑撥伊拉克和伊朗發起兩伊戰爭,而且在伊朗先大動干戈也不利於蘇聯迅速解決阿富汗問題。



此時的伊朗也不好惹,蘇聯怎麼借道伊朗去打阿富汗,萬一8萬軍隊陷進去出不來了咋整,去伊朗那叫真的勞師遠征。


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國際石油供應問題,這動一下借道伊朗很可能引發金融危機,不如直接越過邊境進攻阿富汗。



而阿富汗同年也發生了革命,親蘇一派政府被推翻,阿明的親美派上臺,並把蘇聯派去興師問罪的特使處決掉,蘇聯這才出兵入侵阿富汗,與其扶植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

而另一方面,從1958年赫魯曉夫上臺後,東亞某大國跟蘇聯的關係就持續惡化,阿富汗的東邊就挨著某大國。


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兩國的關係更是惡化到極致,1969年在珍寶島就發生了直接的衝突。



而1979年之前,某東南亞小國也爆發了影響冷戰格局的戰爭,隨後亞洲兩國家也開始了長達10年的鏖戰,蘇聯選擇此時出兵阿富汗,無疑也想借此威脅亞洲另一社會主義大國。

阿富汗在1919年一戰結束後獲得獨立,然而這個“帝國墳場”總能招惹來戰爭。


冷戰時期的阿富汗就是被夾在東西方陣營中動彈不得,兩個超級大國都把這裡作為爭奪焦點,在1973年就開始波折不斷。


而在1978年的阿富汗政局事件中,蘇聯扶植起來的政權不太重用,蘇聯不願看到家門口又樹立起一個親美政權,而阿富汗在地理上與蘇聯有兩千多公里的邊境,並且是蘇聯在南部的緩衝地帶。



因此在1979年的12月,勃列日涅夫果斷下令出兵控制阿富汗,然而他們都沒想到後果。


即是一場泥潭般的戰爭,蘇聯被拖將近十年,國力不斷衰弱,不得不在1988年從阿富汗撤軍。


虎歷


很多人都以為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畢竟這是自沙皇彼得一世開始的歷史性追求!但是隻要通讀一遍阿富汗戰爭始末就不難明白!蘇聯一開始的真正意圖並非如此,它僅僅是想要扶植一個親蘇政權而已!並沒想到印度洋出海口的問題。

(蘇聯入侵阿富汗中的指揮官)

事件起因是這樣的,原本在70年代親蘇的塔拉基政府無力給國內帶來幸福感。因此統治力度岌岌可危!這時候一個叫“阿明”的人逐漸擴大影響力,大有取代“塔拉基”的勢頭,蘇聯為了保住親蘇的阿富汗政權決心除掉阿明,但事與願違塔拉基反被阿明除掉了。上臺後的阿明雖然也沒能給阿富汗帶來繁榮,但是其執政理念是要把阿富汗帶離蘇聯陣營,這就讓蘇聯不得不採取行動了!

(塔拉基和阿明的照片都不方便上傳,找到一張戰爭前的阿富汗社會照片)

阿明這個人有點搞不清楚狀況,因為他執政下的阿富汗在軍事、政治和國家武裝力量上嚴重依賴蘇聯(和今天的烏克蘭很相似),阿富汗是被蘇聯實際控制的國家!但是阿明一心帶領阿富汗脫離蘇聯,不僅與西方勢力勾勾搭搭!還公然趕走阿富汗境內的3000名蘇聯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這就讓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下定決心“除掉他”。

綜上所述!蘇聯在入侵阿富汗之前並未過多考慮出海口這樣的遠景,僅僅是為了扶植一個親蘇的阿富汗政權而已!勃列日涅夫要趕在蘇聯駐阿富汗技術人員還掌握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之前,閃電般的控制阿富汗,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扶植一個親蘇政府。就這樣戰爭稀裡糊塗的開打了,蘇聯動用了超過10萬武裝部隊,在這個65萬平方公里的山地國家奮戰了10年之久!直到1989年2月蘇聯才承認失敗全面撤離阿富汗。

至於說印度洋出海口的問題!這是很考驗歷史知識的。沙皇“彼得一世”不愧是歐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他的目標不僅僅是在涅瓦河口建立一個新都,把俄羅斯族帶成一個海洋民族那樣簡單,最終目標還是要與大英帝國爭奪世界霸權,因此如何如擊敗英國是他一生當中考慮最多的問題。彼得一世提出著名的南下戰略,簡而言之就是佔領“印度次大陸”,只要佔領這裡俄國就不再需要英國的黃金,因為印度是世界倉庫!

這就和本題目對應上了,蘇聯人也不是想要進入印度洋,而是要進入印度,對這個人口、資源相當豐富,氣候環境宜居的次大陸進行政治影響(二戰之後已經不允許軍事征服了),因此說阿富汗有沒有出海口是不重要的!只要它和巴基斯坦靠的近就可以了。蘇聯佔領阿富汗就能進一步對印度次大陸施加影響力,這才是整個事件的起因。


利刃號


這是一張南亞地圖,阿富汗位於中東和印度次大陸之間,向東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南穿過巴基斯坦就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洋。70年代,中東的石油是控制全球經濟命脈的重要戰略資源,誰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通往波斯灣的重要石油通道。對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來講,阿富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題主認為,既然蘇聯是為了奪取南亞出海口,為什麼不從離港口更近的伊朗進攻,而從蘇阿邊境出兵。這個問題並不是太準確,主要有幾種原因:

一、蘇聯出兵阿富汗首要目的是控制阿富汗,進而扼制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並非急著要奪取出海口。很多人認為,蘇聯進攻阿富汗是為了奪取南亞的出海口,實際上這種想法過於樂觀。南亞的出海口對當時的蘇聯來講並非是第一需要,因為從蘇聯邊境越過阿富汗,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都是茫茫的沙漠戈壁,交通十分不便利。目前我國從新疆到瓜達爾港走中巴經濟走廊尚有一千多公里,從當時的蘇阿邊境到巴基斯坦或伊朗的港口就更遠了。從經濟角度講,蘇聯奪取該地的港口當時並沒有很大的意義,最多隻是作為軍港體現軍事存在。

二、從軍事角度來講,直接從蘇聯邊境出兵,比在伊朗大動干戈更能出其不意,達到出奇兵的效果。阿富汗的北方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接壤,西邊是親蘇聯的伊朗。蘇聯想要出兵阿富汗,從自已國家直接出兵,各方面都十分有利。雖然伊朗是親蘇國家,但要從伊朗出兵阿富汗,蘇聯首先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略空運,把主要兵力先送至伊朗。當時正是美蘇爭霸時期,蘇軍的一舉一動都引起美國的高度關注,如果從伊朗邊境發起攻擊,還沒打之前就把蘇軍的戰略戰術意圖全暴露了。

三、伊朗當時的國內形勢也不利於蘇聯從該國進攻阿富汗。197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政變,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標誌著伊朗伊斯蘭革命獲得成功。伊朗的目標是在中東地區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光,所以它的下一步革命目標瞄準了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的伊拉克。伊朗的意圖與伊拉克稱霸中東的想法起了嚴重衝突,傾向蘇聯的伊朗和美國支持的伊拉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顯然不願意把自已陷進去,而影響了它全球稱霸的戰略,所以說蘇聯當時絕無可能借道伊朗進攻阿富汗的想法。

鑑於上述情況,蘇軍最終決定從蘇阿邊境出兵。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將5000多名裝備精良的士兵投放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迅速佔領阿富汗首都主要陣地,並打死了親美的阿富汗總統阿明,將B.卡爾邁勒扶持上臺。

隨後,蘇聯8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阿富汗,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週內,蘇軍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把戰線推到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伊朗的邊境。

從戰術上來講,蘇聯入侵阿富汗,在出兵地點和時機上是正確的,蘇聯強大的立體戰能力得到了運用,特別是第一階段佔領阿富汗首都的“斬首行動”,動作流暢,行動迅速,體現了當時一流強國的綜合戰力。

然而,在接下來的10年裡,在處處高原戈壁的阿富汗,蘇軍卻陷入了欲罷不能的境地,它真正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華哥雜談


蘇聯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其實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個是想要獲得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並獲得阿富汗這個重要戰略位置。第二個原因是維持自己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略平衡,第三個是防止伊斯蘭對本國以及地方的滲透。總的而言,阿富汗戰爭是冷戰的產物,在二戰之後蘇聯和美國就對世界各地進行著戰略爭奪,雙方都通過多次代理人戰爭,進行爭鋒較量,當時的伊斯蘭世界,也是雙方主要競爭場地之一。



在1970年,蘇聯其實對伊斯蘭世界的控制方面比美國更有優勢,畢竟蘇聯更接近這個地方,而且從沙俄開始就不斷在這個地方渲染武力。當時的美國除了以色列,就只有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幾個國家。當然伊斯蘭世界對兩強爭霸隊地區的影響也抱有遲疑態度,並不希望自己捲入兩強競爭當中,甚至阿拉伯世界還曾在上世紀70年代發起了一場對西方石油禁運的運動導致西方經濟受挫。可以說由於西方國家遠離中東地區即便美國作為當時世界強國和超級大國,勢力範圍可以輻射到這個地方。但是相比於蘇聯在本地區的優勢美國還是多少欠缺一些戰略主動性,但是這一局面在1977年發生了變化。



最主要最開始的原因就是蘇聯的盟友埃及開始轉變國策。對以色列進行訪問,尋求地區和解,而這一變化正是美國主導下進行的。這也是美國中東戰略的階段性成功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勢力輻射範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此後蘇聯與阿富汗的關係也出現裂痕,並且在1973年阿富汗就發生了政變建立共和國。當時這場政變受到蘇聯美國共同的支持,在整個冷戰史上也絕無僅有,而在政變成功之後,阿富汗共和國建立,雙方就開始對阿富汗進行爭奪。最終在蘇聯的支持下,阿富汗獲得了再一次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民主共和國。蘇聯不斷對其進行強力支持,但是由於蘇聯介入的時機以及介入的方式比較野蠻,阿富汗國內的反對各派勢力聯合起來再次發動政變民主共和國倒臺。



蘇聯戰略再一次受到重挫,阿富汗在政變之後,一直尋求獨立的道路,不被蘇聯所容忍,但對於美國而言只要可以將它與蘇聯剝離就算戰略成功。而當時的蘇聯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之下,蘇聯決定對阿富汗出兵。對於蘇聯而言中東戰略,如果蘇聯接連失去西方的埃及和東方的阿富汗那麼蘇聯整個中東部局都會被美國攻破。如果蘇聯依然想要參與與美國的世界競爭,那麼這場戰爭不可避免。除了要維持戰略均衡之外,如果攻下阿富汗 蘇聯不僅可以牽制美國,還可以牽制東方大國,畢竟在當時兩國關係也處於低谷。同時能夠一舉控制中亞和南亞,在西亞地區蘇聯也能形成戰略壓制,甚至還能夠打通印度洋的通道。



當然,這一切的原因並不是全部,還有最關鍵的一條,那就是當時伊斯蘭極端勢力,開始在中東地區出現,伊斯蘭極端勢力其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是在美蘇冷戰時期,雙方在此地的較量再加上過去,本地區宗教民族仇殺等問題,給極端勢力帶來了滋生的土壤。這一巨大變化,發生於伊朗革命由於巴列維王朝是由美國扶持之下建立的實施獨裁統治,雖然與西方走得很近,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很開放,同時石油等方面與歐美國家進展順利,但是內部宗教問題一直使這個王朝的弊病。當然要承認伊朗之所以會發生這場革命,是因為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戰略失誤造成的,但是美國的這一戰略事務同樣也影響到了蘇聯。



雖然對於蘇聯而言美國所扶持的中東力量倒臺對自己是有利的,但是這種倒臺反而造成了中東地區的戰略真空,這種真空是當地的真空。並非美國蘇聯可以直接控制和滲透的,這就是宗教勢力。在伊朗被宗教勢力控制之後,開始了大規模的伊斯蘭化運動。其中一部分的極端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對於伊斯蘭世界而言,任何一個國家實施現代化的改革都是離經叛道的行為,只有信奉伊斯蘭教 才能得到真主的救贖和原諒。而伊朗在美國扶持時期是世俗國家推翻建立宗教國家以後 直接催生了整個中東地區的宗教運動。而且蘇聯在當時包括邊境地區以及加盟國都存在大量的穆斯林。



這種伊斯蘭化運動也直接導致內部統治混亂,民族矛盾上升甚至極端勢力,還滲透到蘇聯本土。所以這一問題也是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的原因之一。那麼不禁要問為何蘇聯不已宗教運動的發源地伊朗為進攻對象而直接進攻阿富汗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伊朗曾經是美國的盟友擁有大批的軍事武器,戰鬥力很強。蘇聯當時內部問題矛盾重重。不想要與地方強國開戰,而阿富汗常年動亂,在各個方面,蘇聯都認為可以以最小的軍事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而且國際反應也不會太過強烈。



同時更不願意與伊斯蘭世界為敵。所以伊朗並沒有成為蘇聯的攻擊對象,而是把攻擊對象選擇了阿富汗。但是令蘇聯可能沒有想到的是,即便蘇聯出兵阿富汗也遭到了伊斯蘭世界以及西方社會的普遍譴責,而各種極端勢力迅速進入阿富汗進行聖戰,對阿富汗進行人員培訓援助,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也迅速扶持代理人,直接把蘇聯拖下了水。同時周邊大國也在伺機而動。本想通過阿富汗戰爭在中東地區對美國進行壓制。反而從柏林牆一直到日本,美國及其盟友形成了對蘇聯的正面包圍。


世界史圖鑑


想法是好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對了,就算伊朗和美國關係那麼差,美國都不敢動伊朗。何況蘇聯。如果蘇聯對伊朗的動武。勢必影響整個國際石油供給。就此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這個不僅美國無法答應,整個西歐也必將團結一致抵抗蘇聯,這是蘇聯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

伊朗所地處的中東地區本身就是世界的火藥桶,伊朗又是中東地區第一軍事大國。就地形來看。伊朗高原被四周高大的山脈所環繞:扎格羅斯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科佩特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莫克蘭山脈。整個國家易守難攻。

再就是當時伊朗已經和美國鬧翻,伊朗已經有親蘇傾向,如果蘇聯在此時進攻伊朗,難免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之感。大國的顏面畢竟還是要的。再就是伊朗當時雖然剛剛政變,但國家政局穩定。人心高漲。內部既然無法動搖,外部就更無法採取非軍事手段推翻伊朗政權了。當時伊朗雖然和美國鬧翻了,但伊朗跟西歐國家,尤其和德國,跟法國等都保持了很好的外交關係。如果蘇聯敢打伊朗,美國勢必捐棄前嫌,承認伊朗宗教政府。而一旦美國,德國大國參與和介入,蘇聯真不敢冒這個戰略危險。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深深的戒備和防範之心,如果蘇聯逼迫過甚,伊朗額只有和美國講和,而伊朗和美國一旦媾和,最大的“媒人”就是蘇聯。伊朗當時與美國嚴重對立,這其實就是對蘇聯的最大支持和幫助,蘇聯又不缺石油。只要伊朗在外交戰略上只要偏向於蘇聯。蘇聯就受益不盡了。在伊朗和美國對立期間、蘇聯支持一下伊朗。不僅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還能換取部分伊斯蘭世界的支持。這即就遠比武力進攻強多了。

再就是,當時無論蘇聯和美國在對外武力侵佔的時候,都是撿軟柿子捏,在你最衰弱的時候給致命一擊。蘇聯打阿富汗。美國打巴拿馬等國莫不如此。這樣既可以練兵,也可以震懾他國,但比較大的國家,就是當時伊朗的三流國家都不敢打。可見美蘇當時也是欺負人啊。

也就是說,當入侵伊朗的益處不如何伊朗交好的益處的時候,蘇聯是不會入侵伊朗的,再說,伊朗強大的軍事力量也讓蘇聯不敢輕舉妄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為了解放全人類,成為藍星上最富侵略性的國家

1970年代,美蘇爭霸還在各條戰線上角逐,蘇聯全面處於攻勢,美國則漸入守勢。

蘇聯傳統的四大擴張方向:芬蘭方向、東歐方向、遠東方向基本在蘇聯控制範圍內,唯有中東方向蘇聯沒有突破。

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但由於阿拉伯國家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屢戰屢敗,作為後臺的蘇聯影響力也日漸衰弱。

1978年,埃及總統薩達特下決心與以色列、美國交好,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並把蘇聯勢力趕出了埃及。

眼瞅著在中東的影響力不斷式微,蘇聯已深感憂慮,而阿富汗方向的變故,對蘇聯來說打擊尤其嚴重。

1970年代的阿富汗和伊朗,一個蘇聯小弟,一個美國小弟。

二戰前的阿富汗,長期是英國的實力範圍,從沙俄到蘇聯,對阿富汗一直沒敢下手。

二戰後,英國沒落,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因為普什圖人的問題準備大打出手時,蘇聯迅速抓住機會介入。

蘇聯宣佈支持阿富汗,以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並迅速把阿富汗拉入蘇聯的懷抱。

二戰後,阿富汗一直由查希爾國王統治,但內政外交頗受蘇聯影響。

隨著勃列日涅夫全球擴張的野心不斷加劇,1973年到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搞了2次政變,原因也很簡單,被推翻的人不是很聽話了。第三次政變是阿明搞的。

第一次:國王的表弟達烏德推翻了國王,第二次:塔拉基推翻了達烏德,第三次:阿明又推翻了塔拉基,

而同期的伊朗處於巴列維國王統治下,此時的伊朗是美國在中東最鐵桿的盟友,關係極其密切,甚至不低於以色列和美國的親密程度。

阿明的再一次自立門戶,催生了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念頭。

蘇聯幾次扶持新的代理人,但最終都與蘇聯漸行漸遠。

阿明因為不滿塔拉基的極端親蘇,於1979年9月14日發動政變,殺死了塔拉基上臺執政。

阿明清洗了政府內的親蘇勢力,並向美國伸出橄欖枝,要求蘇聯勢力從阿富汗撤出。

隨後,阿明與蘇聯的關係迅速惡化,在經過2個多月的“外交戰”後,蘇聯終於撕下了和平的面具。

蘇聯不願意阿富汗成為下一個“薩達特”,勃列日涅夫決定,除掉阿明,用蘇聯的軍事力量來親自扶持一個親蘇政權。

從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蘇聯駐阿富汗軍隊就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在開戰前就基本控制了局面。

12月27日,大批蘇軍全面圍攻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重點目標,並向阿富汗全國進軍,1周左右即全面控制阿富汗。

而阿明在總統府指揮衛隊與蘇軍激戰3個多小時後戰死,他的4個妻子和24個子女,只有一個女兒活了下來,其餘全部被殺。

而1979年的伊朗在幹嘛呢?

1979年,巴列維國王倒臺,霍梅尼在全國的歡呼聲中回國並掌握最高權力,伊朗全國人民的宗教情緒非常狂熱。

由於和伊拉克存在教派、領土等矛盾,兩國的關係劍拔弩張,磨刀霍霍,全力備戰,再加上狂熱的國民,兩國都是個火藥桶。

這個時候蘇聯如果去碰伊朗,沒有任何意義,伊朗的武器裝備不遜於蘇聯(作為美國親密盟友,伊朗獲得的美國裝備都是最先進的),伊朗的體量是阿富汗的好幾倍,歷史上蘇聯對伊朗也沒什麼經營,很突兀地進攻伊朗,勝算太低了。

當然,最終結果還是教訓了蘇聯人:阿富汗是一個帝國墳場。


雲中史記


首先我們來看看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時間: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再來看看同期伊朗在幹什麼?

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伊朗人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

美國不甘失去了中東這一巨大的蛋糕,於是扶植伊拉克薩達姆在邊境挑釁伊朗。

第二年就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都打成一鍋粥了,你說蘇聯咋通過伊朗來南下到達印度洋呢?

而且比起之前和美國眉來眼去打的火熱的伊朗,阿富汗才是蘇聯自己深耕細作,獨立經營的地盤。

可惜蘇聯大使館自己扶植的傀儡不給力,想設計抓住發對派領導人阿明,反而被阿明識破,提前發動政變,用枕頭悶死了蘇聯傀儡,趕走了蘇聯大使,聲稱要和美國建交。

這樣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叔能忍,嬸嬸不能忍。於是開啟了十年之久的蘇軍入侵阿富汗戰爭。

以史為鑑經常說:讀歷史要會縱向讀,也要會橫向讀。

縱向讀透深歷史,可以瞭解問題發生層次的根源。

橫向讀懂歷史,可以瞭解同期各國環境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

蘇聯入侵阿富汗明顯是要橫向讀歷史。與大家共勉。

我是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