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苏联当年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发动阿富汗战争,为什么不从伊朗方向进攻?

昨思今明未武


首先一点,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是否是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不得而知,毕竟这句话来自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国家档案,也就是说缺乏严谨的验证。

如果要分析苏联为什么不从伊朗方向进攻,以获取印度洋的出海口。我想可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苏联在阿富汗经营多年,对阿富汗上层社会以及军方都有巨大的影响。与之相比,从二战结束后到1979年之前,伊朗巴列维王朝一直奉行亲美政策,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1979年初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整个国家都陷入革命狂热,霍梅尼的口号是“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可以说,苏联在伊朗国内一点社会基础都没有,对伊朗的军事实力、布防情况及特点等都不了解。因此,与伊朗相比,如果从阿富汗方向进攻,无疑要容易的多。

其次,与阿富汗相比,无论是1979年还是现在,伊朗无论是领土面积、人口基数还是军队实力等,都比阿富汗要强大的多。当时的苏联虽然野心膨胀,但估计也忌惮伊朗的实力。如前所述,苏联在阿富汗经营多年,对阿富汗军队的实力、布防和特点等一清二楚。可以说,在苏联面前,阿富汗的军事力量可以说就是透明的,毫无威慑力。苏联1979年出兵阿富汗后,很快就拿下阿富汗全境,也证明了苏联对阿富汗情况的熟悉度。

第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当年,伊朗刚刚发生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此时的伊朗民众,革命热情高涨,万众一心,既反西方,也不要东方。若此时进攻伊朗,无异于去捅一个马蜂窝,很可能会陷入战争泥潭。


西域都护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根据教科书的记载,苏联为了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于1979年12月27日大举入侵阿富汗,掀开了十年阿富汗战争的序幕。

不过有意思的是,阿富汗并不是一个印度洋沿海国家,而是一个内陆国。换句话说,即使苏联拿下了阿富汗,距离印度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段距离就是巴基斯坦。

那么,既然苏联直奔印度出海口而去,为什么要大举入侵阿富汗,而不是大举进攻邻国加印度洋沿海国家伊朗?难道勃列日涅夫的地理概念如此之差?

很多人说是因为此时的伊朗在1979年2月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维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代之以伊斯兰共和国制度,这使得伊朗和美国的关系迅速恶化。

但是霍梅尼在和美国关系恶化后,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中立口号,在驱逐美国势力的同时,也驱逐了苏联势力,这使得对伊朗革命满怀期待的苏联大失所望。

看样子苏联更有趁伊朗革命出兵干涉的理由,但是苏联还是选择了阿富汗。静夜史认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有以下考虑。

1、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70年代,美苏争霸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美国战略收缩,而苏联则四面扩张,看起来苏联已经完全压制了苏联。但是美苏的碰撞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阿富汗这样的小国。

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随即苏联开始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使阿富汗严重依赖苏联,成为苏联在西亚地区的马前卒。虽然阿富汗高层有意摆脱苏联控制,但是无能为力。

1978年,人民民主党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了由党总书记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的新政府。但塔拉基和二号人物阿明关系日益恶化,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发动政变取代塔拉基,塔拉基随后被杀。

和塔拉基的亲苏立场不同,阿明是亲美派,因此阿富汗开始转变国家方向。苏联随即派出代表对阿明兴师问罪,结果特使被错杀,阿明有口难辩。12月27日,愤怒的苏联高层派出特种部队,前往阿富汗处决阿明,推翻阿明政权。

阿明死后,苏联支持的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上台,卡尔迈勒推行苏联化政策,遭到武装反抗,随即卡尔迈勒邀请苏联出兵支援,随即8万多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

从阿富汗的摇摆中,苏联不仅没有体会到干涉别国内政的快感。相反,勃列日涅夫非常害怕,怕阿富汗有朝一日再出现一个阿明,让阿富汗再次成为美国的跳板。

相比于伊朗,阿富汗距离苏联的腹心地区更近。如果将苏联比做一只北极熊,那么中亚地区就是苏联的柔软腹心部。

英国地缘政治学学者麦金德曾说:“谁能掌控高加索地区和中亚,谁就能霸占整个世界”。

苏联时代,中亚是苏联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苏联最为薄弱的软腹部。美国等西方国家做梦都想影响这里,所以包括扶持代理人影响阿富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认为:与其扶持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来得利索,省得夜长梦多。

为本国的薄弱部寻找缓冲是苏联的一贯作风,比如:

1939年9月17日,苏联为增加纵深,出兵波兰东部,夺取了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

1939年11月,苏联借口列宁格勒靠近苏芬边境不够安全而对芬兰发动大举进攻,史称“苏芬战争”。苏联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夺取芬兰卡累利阿地峡;

1941年8月,苏联和英国联合入侵伊朗,驱逐纳粹德国势力。随即苏联在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聚居的地区扶植了“阿塞拜疆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民主党”两个傀儡政党,两党在1945年12月先后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脱离伊朗政府,这也是长久以来伊朗不信任俄国的原因之一。

1945年,斯大林胁迫宋子文签订准许外蒙古保持现状的条约,最后蒋经国签字。

所以,入侵阿富汗可以说是苏联保证领土安全的管用伎俩,只不过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处于下风。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占据主动后,苏联又恢复了依靠夺取邻国土地提高自身安全性的无耻道路。

所以与其说苏联出兵阿富汗是在进攻,倒不如说苏联在防守!

2、阿富汗比伊朗更加靠近东亚南亚

伊朗是传统意义上的西亚国家,而阿富汗虽然一度被认为是西亚国家,但是在地理上更接近南亚。

不管是西亚还是南亚,阿富汗都比伊朗更靠东。阿富汗的东边是谁,地球人都知道!

1958年以后,两个共产主义大国的关系逐步恶化,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是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1969年,两国在珍宝岛爆发直接的冲突。其后在铁列克提也爆发了激烈战斗,双方开始了全方面的对抗。

两国关系恶化后,苏联扶持印度挑衅东北邻国,不过收到了邻国的迎头痛击。

1978年,苏联和越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开始将触角伸向东南亚地区。

由于两国关系的恶化,我国在多领域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反击: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1月,总设计师访美,两国建交。

1979年2月,我国出兵教训东南亚小霸,苏联猝不及防。随后我国和小霸之间进行了长达10年的轮战,小霸和盟友苏联筋疲力竭。

我国发起进攻的时,距离苏联入侵阿富汗还有10个月时间,苏联虽然在东南亚的战争中没有反应过来,但是苏联明白,谁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

所以,苏联选择出兵阿富汗。对于苏联而言,出兵阿富汗有几大好处:

一是距离印度洋更近;

二是威胁东部的大国,在东南亚事件中找回面子;

三是和老相好印度一起威胁巴基斯坦;

而这些,是进攻伊朗无法达成的目标!

3、伊朗并不好惹

今天的伊朗,是中东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美国在全世界耀武扬威,在伊朗的地盘,也不敢太过放肆。

历史上的伊朗曾经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辉煌一时。虽然在近代殖民化的浪潮中,伊朗一度没落,但是依靠二战和二战后美国的大量援助,伊朗的国家实力迅速膨胀。

在国王巴列维执政期间,伊朗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农业与工业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伊朗在中东地区率先崛起,成为中东国家发展的典范。

不过,随着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重新成为什叶派掌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发展全面衰退。好在伊朗经过了几十年的告诉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衰退经济实力也比周边国家强,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伊朗一度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1980年,美国扶持伊拉克以40万大军入侵伊朗,于伊朗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果断反击,在战争的前两年就将伊拉克侵占的国土全部夺回。

即使冷战后,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挑衅,伊朗也全力反击,甚至发展核武器,迫使美国坐到谈判桌前。

可以说,伊朗作为中东的大国,有“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资本,而且伊朗比阿富汗体量要大很多,不可能轻易妥协,这是苏联不敢轻易对伊朗下手的原因。

再有就是,一直以来,伊朗都是美国的紧密伙伴,虽然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但是美国还没有彻底放弃伊朗,所以如果苏联从伊朗进兵,就等于是在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挑衅,这会可能再次引发两大阵营局部的激烈对抗,这是苏联不愿意看到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寻找“出海口”,自古以来是沙皇俄国-苏俄-苏联的国策。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俄国就已经制定了面向四大洋的扩张计划:向西,突破波罗的海直通大西洋的北海;向西南,突破土耳其海峡直通大西洋的地中海;向东,突破鞑靼海峡直通太平洋的日本海;向南,突破波斯湾直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注意,俄国人首选的印度洋通道不是阿富汗而是波斯,原因正是波斯是俄国中心地区通向印度洋最短的通道。

为了实现这几个计划,俄国四面扩张,其中在通向印度洋的道路上,与英国开展了长达百年、规模宏大的“大博弈”。这一面的战场又大约可分为奥斯曼中东、波斯和阿富汗。在奥斯曼中东,俄国面临着英国和法国的势力,在三国的博弈中,俄国最终做了让步:承诺英法两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势力,以此换取通向地中海的通道。自《赛克斯-皮科协定》后,俄国人通过中东通向印度洋的可能性被抹杀了。在波斯,英国与俄国彼此都不能驱逐对方的势力,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协议,彼此在波斯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间为中立区。而阿富汗则最终成为俄国与英属印度的缓冲地。由此,俄国通向印度洋的希望完全被剿灭。

而到了苏联时期,苏联进攻阿富汗的原因已经不是为了通向印度洋,而是为了应对反苏势力的上台。当时的波斯(伊朗)早已是美国的盟友,苏联不能接受阿富汗脱离自己的控制,所以悍然出兵。当然,阿富汗也无愧于“帝国坟场”的美名,让苏联军队吃尽了苦头。至今,很多阿富汗圣战者依然相信是自己导致了苏联解体。所以,通向印度洋不同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自然不能以此来衡量战争的理由。


切割地球


苏联出兵阿富汗也有自己的私心,一方面确实想获取印度洋的出海口,这也是俄罗斯帝国几百年来的梦想。



阿富汗确实不是此时苏联首选的印度洋通道,相比起来伊朗离印度洋最近。


然而1979年的出海口对苏联而言并非重要,苏联拿下阿富汗离南亚的出海口也还隔着一个巴基斯坦,这也并不是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

1979年这个社会主义大国挑起战争,伊朗这时候刚好发生革命,旧王朝不幸被推倒。


美国随即插手中东政局,挑拨伊拉克和伊朗发起两伊战争,而且在伊朗先大动干戈也不利于苏联迅速解决阿富汗问题。



此时的伊朗也不好惹,苏联怎么借道伊朗去打阿富汗,万一8万军队陷进去出不来了咋整,去伊朗那叫真的劳师远征。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国际石油供应问题,这动一下借道伊朗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不如直接越过边境进攻阿富汗。



而阿富汗同年也发生了革命,亲苏一派政府被推翻,阿明的亲美派上台,并把苏联派去兴师问罪的特使处决掉,苏联这才出兵入侵阿富汗,与其扶植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

而另一方面,从1958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东亚某大国跟苏联的关系就持续恶化,阿富汗的东边就挨着某大国。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两国的关系更是恶化到极致,1969年在珍宝岛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



而1979年之前,某东南亚小国也爆发了影响冷战格局的战争,随后亚洲两国家也开始了长达10年的鏖战,苏联选择此时出兵阿富汗,无疑也想借此威胁亚洲另一社会主义大国。

阿富汗在1919年一战结束后获得独立,然而这个“帝国坟场”总能招惹来战争。


冷战时期的阿富汗就是被夹在东西方阵营中动弹不得,两个超级大国都把这里作为争夺焦点,在1973年就开始波折不断。


而在1978年的阿富汗政局事件中,苏联扶植起来的政权不太重用,苏联不愿看到家门口又树立起一个亲美政权,而阿富汗在地理上与苏联有两千多公里的边境,并且是苏联在南部的缓冲地带。



因此在1979年的12月,勃列日涅夫果断下令出兵控制阿富汗,然而他们都没想到后果。


即是一场泥潭般的战争,苏联被拖将近十年,国力不断衰弱,不得不在1988年从阿富汗撤军。


虎历


很多人都以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为了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毕竟这是自沙皇彼得一世开始的历史性追求!但是只要通读一遍阿富汗战争始末就不难明白!苏联一开始的真正意图并非如此,它仅仅是想要扶植一个亲苏政权而已!并没想到印度洋出海口的问题。

(苏联入侵阿富汗中的指挥官)

事件起因是这样的,原本在70年代亲苏的塔拉基政府无力给国内带来幸福感。因此统治力度岌岌可危!这时候一个叫“阿明”的人逐渐扩大影响力,大有取代“塔拉基”的势头,苏联为了保住亲苏的阿富汗政权决心除掉阿明,但事与愿违塔拉基反被阿明除掉了。上台后的阿明虽然也没能给阿富汗带来繁荣,但是其执政理念是要把阿富汗带离苏联阵营,这就让苏联不得不采取行动了!

(塔拉基和阿明的照片都不方便上传,找到一张战争前的阿富汗社会照片)

阿明这个人有点搞不清楚状况,因为他执政下的阿富汗在军事、政治和国家武装力量上严重依赖苏联(和今天的乌克兰很相似),阿富汗是被苏联实际控制的国家!但是阿明一心带领阿富汗脱离苏联,不仅与西方势力勾勾搭搭!还公然赶走阿富汗境内的30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这就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下定决心“除掉他”。

综上所述!苏联在入侵阿富汗之前并未过多考虑出海口这样的远景,仅仅是为了扶植一个亲苏的阿富汗政权而已!勃列日涅夫要赶在苏联驻阿富汗技术人员还掌握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之前,闪电般的控制阿富汗,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扶植一个亲苏政府。就这样战争稀里糊涂的开打了,苏联动用了超过10万武装部队,在这个65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国家奋战了10年之久!直到1989年2月苏联才承认失败全面撤离阿富汗。

至于说印度洋出海口的问题!这是很考验历史知识的。沙皇“彼得一世”不愧是欧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在涅瓦河口建立一个新都,把俄罗斯族带成一个海洋民族那样简单,最终目标还是要与大英帝国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如何如击败英国是他一生当中考虑最多的问题。彼得一世提出著名的南下战略,简而言之就是占领“印度次大陆”,只要占领这里俄国就不再需要英国的黄金,因为印度是世界仓库!

这就和本题目对应上了,苏联人也不是想要进入印度洋,而是要进入印度,对这个人口、资源相当丰富,气候环境宜居的次大陆进行政治影响(二战之后已经不允许军事征服了),因此说阿富汗有没有出海口是不重要的!只要它和巴基斯坦靠的近就可以了。苏联占领阿富汗就能进一步对印度次大陆施加影响力,这才是整个事件的起因。


利刃号


这是一张南亚地图,阿富汗位于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之间,向东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南穿过巴基斯坦就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洋。70年代,中东的石油是控制全球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资源,谁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通往波斯湾的重要石油通道。对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来讲,阿富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题主认为,既然苏联是为了夺取南亚出海口,为什么不从离港口更近的伊朗进攻,而从苏阿边境出兵。这个问题并不是太准确,主要有几种原因:

一、苏联出兵阿富汗首要目的是控制阿富汗,进而扼制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并非急着要夺取出海口。很多人认为,苏联进攻阿富汗是为了夺取南亚的出海口,实际上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南亚的出海口对当时的苏联来讲并非是第一需要,因为从苏联边境越过阿富汗,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都是茫茫的沙漠戈壁,交通十分不便利。目前我国从新疆到瓜达尔港走中巴经济走廊尚有一千多公里,从当时的苏阿边境到巴基斯坦或伊朗的港口就更远了。从经济角度讲,苏联夺取该地的港口当时并没有很大的意义,最多只是作为军港体现军事存在。

二、从军事角度来讲,直接从苏联边境出兵,比在伊朗大动干戈更能出其不意,达到出奇兵的效果。阿富汗的北方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接壤,西边是亲苏联的伊朗。苏联想要出兵阿富汗,从自已国家直接出兵,各方面都十分有利。虽然伊朗是亲苏国家,但要从伊朗出兵阿富汗,苏联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空运,把主要兵力先送至伊朗。当时正是美苏争霸时期,苏军的一举一动都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如果从伊朗边境发起攻击,还没打之前就把苏军的战略战术意图全暴露了。

三、伊朗当时的国内形势也不利于苏联从该国进攻阿富汗。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动政变,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标志着伊朗伊斯兰革命获得成功。伊朗的目标是在中东地区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恢复古波斯帝国的荣光,所以它的下一步革命目标瞄准了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的伊拉克。伊朗的意图与伊拉克称霸中东的想法起了严重冲突,倾向苏联的伊朗和美国支持的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显然不愿意把自已陷进去,而影响了它全球称霸的战略,所以说苏联当时绝无可能借道伊朗进攻阿富汗的想法。

鉴于上述情况,苏军最终决定从苏阿边境出兵。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将5000多名装备精良的士兵投放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迅速占领阿富汗首都主要阵地,并打死了亲美的阿富汗总统阿明,将B.卡尔迈勒扶持上台。

随后,苏联8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阿富汗,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一周内,苏军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把战线推到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伊朗的边境。

从战术上来讲,苏联入侵阿富汗,在出兵地点和时机上是正确的,苏联强大的立体战能力得到了运用,特别是第一阶段占领阿富汗首都的“斩首行动”,动作流畅,行动迅速,体现了当时一流强国的综合战力。

然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在处处高原戈壁的阿富汗,苏军却陷入了欲罢不能的境地,它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华哥杂谈


苏联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其实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个是想要获得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并获得阿富汗这个重要战略位置。第二个原因是维持自己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平衡,第三个是防止伊斯兰对本国以及地方的渗透。总的而言,阿富汗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在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就对世界各地进行着战略争夺,双方都通过多次代理人战争,进行争锋较量,当时的伊斯兰世界,也是双方主要竞争场地之一。



在1970年,苏联其实对伊斯兰世界的控制方面比美国更有优势,毕竟苏联更接近这个地方,而且从沙俄开始就不断在这个地方渲染武力。当时的美国除了以色列,就只有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几个国家。当然伊斯兰世界对两强争霸队地区的影响也抱有迟疑态度,并不希望自己卷入两强竞争当中,甚至阿拉伯世界还曾在上世纪70年代发起了一场对西方石油禁运的运动导致西方经济受挫。可以说由于西方国家远离中东地区即便美国作为当时世界强国和超级大国,势力范围可以辐射到这个地方。但是相比于苏联在本地区的优势美国还是多少欠缺一些战略主动性,但是这一局面在1977年发生了变化。



最主要最开始的原因就是苏联的盟友埃及开始转变国策。对以色列进行访问,寻求地区和解,而这一变化正是美国主导下进行的。这也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阶段性成功而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辐射范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后苏联与阿富汗的关系也出现裂痕,并且在1973年阿富汗就发生了政变建立共和国。当时这场政变受到苏联美国共同的支持,在整个冷战史上也绝无仅有,而在政变成功之后,阿富汗共和国建立,双方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争夺。最终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富汗获得了再一次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苏联不断对其进行强力支持,但是由于苏联介入的时机以及介入的方式比较野蛮,阿富汗国内的反对各派势力联合起来再次发动政变民主共和国倒台。



苏联战略再一次受到重挫,阿富汗在政变之后,一直寻求独立的道路,不被苏联所容忍,但对于美国而言只要可以将它与苏联剥离就算战略成功。而当时的苏联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之下,苏联决定对阿富汗出兵。对于苏联而言中东战略,如果苏联接连失去西方的埃及和东方的阿富汗那么苏联整个中东部局都会被美国攻破。如果苏联依然想要参与与美国的世界竞争,那么这场战争不可避免。除了要维持战略均衡之外,如果攻下阿富汗 苏联不仅可以牵制美国,还可以牵制东方大国,毕竟在当时两国关系也处于低谷。同时能够一举控制中亚和南亚,在西亚地区苏联也能形成战略压制,甚至还能够打通印度洋的通道。



当然,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全部,还有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当时伊斯兰极端势力,开始在中东地区出现,伊斯兰极端势力其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是在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在此地的较量再加上过去,本地区宗教民族仇杀等问题,给极端势力带来了滋生的土壤。这一巨大变化,发生于伊朗革命由于巴列维王朝是由美国扶持之下建立的实施独裁统治,虽然与西方走得很近,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很开放,同时石油等方面与欧美国家进展顺利,但是内部宗教问题一直使这个王朝的弊病。当然要承认伊朗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革命,是因为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失误造成的,但是美国的这一战略事务同样也影响到了苏联。



虽然对于苏联而言美国所扶持的中东力量倒台对自己是有利的,但是这种倒台反而造成了中东地区的战略真空,这种真空是当地的真空。并非美国苏联可以直接控制和渗透的,这就是宗教势力。在伊朗被宗教势力控制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伊斯兰化运动。其中一部分的极端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对于伊斯兰世界而言,任何一个国家实施现代化的改革都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只有信奉伊斯兰教 才能得到真主的救赎和原谅。而伊朗在美国扶持时期是世俗国家推翻建立宗教国家以后 直接催生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宗教运动。而且苏联在当时包括边境地区以及加盟国都存在大量的穆斯林。



这种伊斯兰化运动也直接导致内部统治混乱,民族矛盾上升甚至极端势力,还渗透到苏联本土。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原因之一。那么不禁要问为何苏联不已宗教运动的发源地伊朗为进攻对象而直接进攻阿富汗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伊朗曾经是美国的盟友拥有大批的军事武器,战斗力很强。苏联当时内部问题矛盾重重。不想要与地方强国开战,而阿富汗常年动乱,在各个方面,苏联都认为可以以最小的军事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而且国际反应也不会太过强烈。



同时更不愿意与伊斯兰世界为敌。所以伊朗并没有成为苏联的攻击对象,而是把攻击对象选择了阿富汗。但是令苏联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即便苏联出兵阿富汗也遭到了伊斯兰世界以及西方社会的普遍谴责,而各种极端势力迅速进入阿富汗进行圣战,对阿富汗进行人员培训援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也迅速扶持代理人,直接把苏联拖下了水。同时周边大国也在伺机而动。本想通过阿富汗战争在中东地区对美国进行压制。反而从柏林墙一直到日本,美国及其盟友形成了对苏联的正面包围。


世界史图鉴


想法是好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对了,就算伊朗和美国关系那么差,美国都不敢动伊朗。何况苏联。如果苏联对伊朗的动武。势必影响整个国际石油供给。就此引发国际金融危机,这个不仅美国无法答应,整个西欧也必将团结一致抵抗苏联,这是苏联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的。

伊朗所地处的中东地区本身就是世界的火药桶,伊朗又是中东地区第一军事大国。就地形来看。伊朗高原被四周高大的山脉所环绕:扎格罗斯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佩特山脉、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莫克兰山脉。整个国家易守难攻。

再就是当时伊朗已经和美国闹翻,伊朗已经有亲苏倾向,如果苏联在此时进攻伊朗,难免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之感。大国的颜面毕竟还是要的。再就是伊朗当时虽然刚刚政变,但国家政局稳定。人心高涨。内部既然无法动摇,外部就更无法采取非军事手段推翻伊朗政权了。当时伊朗虽然和美国闹翻了,但伊朗跟西欧国家,尤其和德国,跟法国等都保持了很好的外交关系。如果苏联敢打伊朗,美国势必捐弃前嫌,承认伊朗宗教政府。而一旦美国,德国大国参与和介入,苏联真不敢冒这个战略危险。

由于历史上俄国对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应地伊朗对苏联也有深深的戒备和防范之心,如果苏联逼迫过甚,伊朗额只有和美国讲和,而伊朗和美国一旦媾和,最大的“媒人”就是苏联。伊朗当时与美国严重对立,这其实就是对苏联的最大支持和帮助,苏联又不缺石油。只要伊朗在外交战略上只要偏向于苏联。苏联就受益不尽了。在伊朗和美国对立期间、苏联支持一下伊朗。不仅能获得大义上的支持。还能换取部分伊斯兰世界的支持。这即就远比武力进攻强多了。

再就是,当时无论苏联和美国在对外武力侵占的时候,都是捡软柿子捏,在你最衰弱的时候给致命一击。苏联打阿富汗。美国打巴拿马等国莫不如此。这样既可以练兵,也可以震慑他国,但比较大的国家,就是当时伊朗的三流国家都不敢打。可见美苏当时也是欺负人啊。

也就是说,当入侵伊朗的益处不如何伊朗交好的益处的时候,苏联是不会入侵伊朗的,再说,伊朗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让苏联不敢轻举妄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苏联,为了解放全人类,成为蓝星上最富侵略性的国家

1970年代,美苏争霸还在各条战线上角逐,苏联全面处于攻势,美国则渐入守势。

苏联传统的四大扩张方向:芬兰方向、东欧方向、远东方向基本在苏联控制范围内,唯有中东方向苏联没有突破。

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但由于阿拉伯国家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屡战屡败,作为后台的苏联影响力也日渐衰弱。

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下决心与以色列、美国交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并把苏联势力赶出了埃及。

眼瞅着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式微,苏联已深感忧虑,而阿富汗方向的变故,对苏联来说打击尤其严重。

1970年代的阿富汗和伊朗,一个苏联小弟,一个美国小弟。

二战前的阿富汗,长期是英国的实力范围,从沙俄到苏联,对阿富汗一直没敢下手。

二战后,英国没落,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因为普什图人的问题准备大打出手时,苏联迅速抓住机会介入。

苏联宣布支持阿富汗,以打击亲美的巴基斯坦,并迅速把阿富汗拉入苏联的怀抱。

二战后,阿富汗一直由查希尔国王统治,但内政外交颇受苏联影响。

随着勃列日涅夫全球扩张的野心不断加剧,1973年到1979年,苏联在阿富汗搞了2次政变,原因也很简单,被推翻的人不是很听话了。第三次政变是阿明搞的。

第一次:国王的表弟达乌德推翻了国王,第二次:塔拉基推翻了达乌德,第三次:阿明又推翻了塔拉基,

而同期的伊朗处于巴列维国王统治下,此时的伊朗是美国在中东最铁杆的盟友,关系极其密切,甚至不低于以色列和美国的亲密程度。

阿明的再一次自立门户,催生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念头。

苏联几次扶持新的代理人,但最终都与苏联渐行渐远。

阿明因为不满塔拉基的极端亲苏,于1979年9月14日发动政变,杀死了塔拉基上台执政。

阿明清洗了政府内的亲苏势力,并向美国伸出橄榄枝,要求苏联势力从阿富汗撤出。

随后,阿明与苏联的关系迅速恶化,在经过2个多月的“外交战”后,苏联终于撕下了和平的面具。

苏联不愿意阿富汗成为下一个“萨达特”,勃列日涅夫决定,除掉阿明,用苏联的军事力量来亲自扶持一个亲苏政权。

从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苏联驻阿富汗军队就开始大规模调兵遣将,在开战前就基本控制了局面。

12月27日,大批苏军全面围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重点目标,并向阿富汗全国进军,1周左右即全面控制阿富汗。

而阿明在总统府指挥卫队与苏军激战3个多小时后战死,他的4个妻子和24个子女,只有一个女儿活了下来,其余全部被杀。

而1979年的伊朗在干嘛呢?

1979年,巴列维国王倒台,霍梅尼在全国的欢呼声中回国并掌握最高权力,伊朗全国人民的宗教情绪非常狂热。

由于和伊拉克存在教派、领土等矛盾,两国的关系剑拔弩张,磨刀霍霍,全力备战,再加上狂热的国民,两国都是个火药桶。

这个时候苏联如果去碰伊朗,没有任何意义,伊朗的武器装备不逊于苏联(作为美国亲密盟友,伊朗获得的美国装备都是最先进的),伊朗的体量是阿富汗的好几倍,历史上苏联对伊朗也没什么经营,很突兀地进攻伊朗,胜算太低了。

当然,最终结果还是教训了苏联人:阿富汗是一个帝国坟场。


云中史记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时间: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遣8万多人的现代化军队,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再来看看同期伊朗在干什么?

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

美国不甘失去了中东这一巨大的蛋糕,于是扶植伊拉克萨达姆在边境挑衅伊朗。

第二年就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都打成一锅粥了,你说苏联咋通过伊朗来南下到达印度洋呢?

而且比起之前和美国眉来眼去打的火热的伊朗,阿富汗才是苏联自己深耕细作,独立经营的地盘。

可惜苏联大使馆自己扶植的傀儡不给力,想设计抓住发对派领导人阿明,反而被阿明识破,提前发动政变,用枕头闷死了苏联傀儡,赶走了苏联大使,声称要和美国建交。

这样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叔能忍,婶婶不能忍。于是开启了十年之久的苏军入侵阿富汗战争。

以史为鉴经常说:读历史要会纵向读,也要会横向读。

纵向读透深历史,可以了解问题发生层次的根源。

横向读懂历史,可以了解同期各国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苏联入侵阿富汗明显是要横向读历史。与大家共勉。

我是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