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河南沒有985大學?

不吃松果的松鼠


作為一個河南人,對河南省沒有一個985高校也深感無奈。泱泱大省僅僅只有一所211高校,還經常被說成是因為照顧政策等原因才有的,整個省才有兩個正八經一本高校。河南省沒有985高校也是諸多因素造成的!



歷史原因:其實之前河南省還是有好學校的,就是河南大學。當時的河南大學水平達到哪種地步呢!就像十大名校一般那麼厲害,但是因為政策的變化,很多東部學校拆分,河南大學也沒能避免的了,可以說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教育原因:都說當時的河南省領導不重視教育問題,不重視教育公關,最後不僅僅沒有985高校,連很多省內大學的名字都比較奇葩。據說文革時期,中科大有計劃落戶河南省,但因為領導的原因被拒絕了,然後落戶合肥。

文化原因:我個人覺得像河南、安徽、山東三地的人民相對受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儒家思想,功利性比較強,所以高考分數都比較高!有很多考生都是抱著考出去就不回來的念頭。

資源問題:顯而易見,教育資源對河南省並不公平,由於歷史的政策導致至今教育資源的分佈不均衡,也是致使河南省沒有很好的學校的原因。


因為諸多的原因,河南省沒能有一所985高校,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雙一流時代來臨,希望鄭州大學能有一個好的發展!


讀研生活


我上小學時就聽老師講過了,建國初期的河南官員,省委書記和省長,河南任命的這兩位髙官,都沒有發展眼光,自己都沒有文化,也沒什麼知識,更不知道什麼啥叫教育小學和高等教育分不清,當時的河大是中國的明校可與青華復旦比美,全國院系調整時一部分省的髙官,得知河南省長,和書記都是吃材,把僅有的國立河大比較好的幾個專業挖走了,武漢,南昌,上海,都有河大力量,又加上省會西移又讓河大拿出力量建設鄭大,和河南農大,就這樣河大變成河師大,後又變開封師大,兩個吃材下臺,新領導上任河大才得到發展,吃材的明子我就不提了。


老郭153331606


河南沒有代表中國高等教育頂級資源的985院校,用句套話來解讀,是既有歷史原因,亦有現實原因。

展開分析之前,請先看一下我國985院校的地理空間分佈:

由這張圖可見,全國不僅是河南沒有985,多數省、自治區都沒有985。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不是由或至少不是由內生資源演變、轉型而來,而主要是受外部變革的衝擊、影響而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不是由傳統的書院等升格、變形而來,而是受西方教育制度和模式的衝擊和影響,因外力觸動而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生長出來的教育模式。有的雖然借用了原來書院的房舍、部分師資,但教育組織形式、人才培養模式等與傳統的中國教育大不相同。歷史上的河南,地處中國之中,自詡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文化輝煌得不得了,但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河南,現代化程度卻非常不高,無論是當時的省會開封,還是因為鐵路而迅速發展的鄭州,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現代化程度既無法和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相比,也比不了武漢等城市。清末、北洋以及蔣記民國時期,其他地區發展出了北大、燕大、清華、中大(廣州)、央大、北洋、交大(上海)、浙大、武大等全國名校,河南雖建立起了河大,也有一定實力,但比不過上述院校。老蔣執政後,一是有重點發展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南方大城市的治國理政路徑選擇,一是河南長期由老蔣的政敵把持,其當然不會消耗國帑傾斜發展河南,誰願意真心實意地替隔壁老王養活兒子呢?以至於河南大學國立幾個月後又改為省立,直至抗戰期間整個學校顛沛流離、難以為繼了,託二陳的福才列入國立行列,拿到的中央支持也實在有限。而且抗戰時期,河南是四戰之地,幾乎全部淪入敵手,這八年是不可能發展高等教育的。西北的西安,西南的重慶、成都,當時一直是中國抗戰的大後方,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反而在戰時得到一定的發展。囉囉嗦嗦說這些,我是想說河南在清末民國時期就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高地,高教傳統和高教資源相當貧瘠。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之後,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在繼承民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了模式、理念更生和再造,但前提是立足本地區原有資源進行改造和調整,其間雖有對某地區的人為傾斜,但基本上仍是“原本的強者繼續強,原本的弱者繼續弱”。1952年院系調整,是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發展思想在高教領域的第一次集中體現,加上當時全國還實行大區制的治理模式,開封、鄭州不是大區所在地,院系調整中河南屬於“流出多,流入少”的狀態,多多少少吃了虧。也就是這次調整,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國高等教育的地理版圖,看看上面那張圖,985院校的空間分佈非常集中,北京、上海就不說了,中國的封面、封底嘛;西安、廣州、重慶、武漢是當年的大區所在地,也是本地區教育資源的聚會地;南京是前朝舊都,牛得不得了的原中央大學所在地;長沙是老人家的家鄉,在中國馳騁幾十年的特1次快車,就是北京—長沙嘛;成都是天府之國,加之後來的三線建設,高教資源豐厚也在情理之中;民國時期的浙大就是中國頂級大學,拆分一部給復旦,拆分幾部分獨立,浙大仍舊有底氣,加之改開以後浙江經濟領先全國,浙大得風氣之先,繼續待在第一集團也是實力所賜;天津很早就是直轄市,天大蛻變自老北洋,南開抗戰時期就是與北大清華合夥組成西南聯大的三大主體之一;東北地區是近代中國的先發之地,共和國長子,轄內經濟、教育原本不差,這幾所學校當時都是全國著名學府;蘭大、廈大、山大、海洋,也各有優長。如此比較,河南成了十三不靠,滿把窟窿張,即便原本最牛的河南大學,其實在拆分前也是一所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工科實力較弱,在“一省保留一所綜合大學”(不含特殊省市)的政策前提下,最後被調整成了文理為主的師範院校。事後假想,如果當時的河南大學有實力強大的工學院,是有可能調整為以工學為主的單科院校的。如此的話,今天的河南大學、今天的河南高等教育,局面和命運也許大不相同。

審視今天的985版圖,最令河南人痛心疾首的也許當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旁落安徽。這事兒廣泛見於街談巷議、網文推送,不見於官方正式說法,版本雖有差異,但由你我都知曉的中國國情來推斷,坊間傳聞十有八九是有根據的事實。今天的河南人一直耿耿、憤懣於當時的話事人目光短淺,反思當然有必要,追悔、攻訐就不必了。那些年的河南人多糧少,餓死人的悲劇幾度發生,吃飯問題是懸在當政者頭上最要命的利劍,要求前人在倉廩空虛的前提下而知禮儀,要求其餓著肚子而有遠見,要求其在不能解決群眾溫飽的困境前有超前思維,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當然,這也反襯了當時的安徽人民和安徽決策者的高瞻遠矚。事後再看,當時因為戰備疏散和中科大一起下放外省的十多所院校,出類拔萃的有中科大,以後又回遷北京的有中農、北林,還有北京與外地兩地辦學的,當然也有淪為地方院校的,泯然眾人矣。中科大當年真落戶河南,就一定能發展成今天這般風光?就一定不會鬧著要回北京老家?未必吧。

安徽省為了留住中科大、發展中科大,這麼多年一直付出很多。這就引出了河南高校的現實發展問題。世紀之交,為了儘快實現突破,河南力推鄭大、鄭工、河醫三校實質性合併,把有限的資金大頭傾斜於新鄭大。新鄭大獲得的格外垂青頗遭省內同行嫉妒羨慕恨,但其獲得的發展支持仍然無法和省外很多高校相比。加上省屬的身份,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十分逼仄。當年聽鄭大教職工生興高采烈地宣揚自己學校馬上要進985了,我大不以為然:別的不說,就說現有39所985的身份,沒有一所省屬院校。我國教育當局是十分重視平衡問題的,給鄭大開個小口容易,平衡全國同類問題則會比長江、黃河大江截流難N倍。如今改了遊戲規則,打造了雙一流資源分配平臺,鄭大得以進入雙一流院校B段,河大得以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院校,給了河南高校轉型升級的機遇。雖然未來漫長、艱辛,但前程總算有了北斗星。希望鄭大、河大抓住機遇,儘快躋身某種新的高度。不要在若干年後,讓後人在頭條之類的平臺上繼續提問“河南為什麼沒有一流大學”之類的問題。


小道乾貨


河南省你們被歧視了

作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作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省為什麼沒有一所985院校呢?這不僅是河南人一直疑問的的一個問題,這也是外省的人嘲笑、歧視河南人的一大談資。

先不說別的,就拿高考來說。如果一個河南男生想要考進清華北大所需要的分數是必須得670分以上,而其他省的如北京要考上清華北大的話僅需要500分以上。千萬不要給我說出的高考題不一樣,那要不我們也自己出題好不好?不跟北京比,咱比不起人家是首都天生就是帶著王冠的,就拿河南省和黑龍江比吧。


我一哥們兒是黑龍江的,考了468分來到了我們河南最好的學校~鄭大。開學當天,有一個河南的考生問他“同學你看了多少分?”他幸虧早就知道河南考生考的分高,就留了一個心眼兒反問對方“你考了多少?”,只見那河南哥們兒用河南話說“俺考了636分兒”。我那哥們兒瞬間蒙逼了,心想幸虧沒跟他說自己考了多少分兒,不然他肯定掐死我。

說起來是笑話,但這是真實情況。我真的不明白像武漢、上海等所謂A區類高校有什麼臉去歧視河南考生?就拿考研來說吧,我一同學考的是武漢某知名高校,406分,絕對的高分兒,排名前三名。但到了面試的時候被刷了下來,理由是她是河南普通二本院校學生,層次太低。而考了300多分的後幾名被錄取了。說到這裡,我真的想說一句“你們知道河南就算二本院校的學生比你們收的一本生源還要好,知道嗎?”

河南這麼多的人口為什麼沒有985院校?而且,就算是鄭大,也是可憐的211。以前的河南大學百年老校風采哪去了?大家應該去深思去考慮一下!河南的考生們,你們被歧視了。打你在河南一出生就被貼上了歧視的標籤,你們甘心嗎?


小趙話古今


作為全國高考的第一大省(考生人數)但是卻一所985大學都沒有,只有一個211大學——鄭州大學在獨立支撐,這多少有些心酸!要知道河南省每年的考生可以達到80萬人,確實是多到嚇人啊!

河南大學實力衰退

河南大學的學生不要見怪,我並不是說河南大學不好,只是跟剛開始的實力相比,確實是有所下降!

民國時期國立河南大學還是很好的,好到什麼水平呢?能與清華、北大一起排進前十,有公派留學資格。

河南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有很多院系被調出,但沒能像廈門大學那樣依舊有著很強的實力,元氣大傷。1952年以後的河南大學實力已經很弱,再加上學校位於開封,不在省會鄭州,發展也比較慢,最終連“211工程”也沒能入選。1954 年河南省會正式從開封遷往鄭州。隨之,凡帶“省”字頭的機關、單位也都遷往鄭州, 只有河南大學(當時叫“河南師範學院”)留在開封,一直留到現在!

等同985大學——鄭州大學

鄭州已被列為國家中心城市,此外在雙一流的評選中:鄭州大學也順利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大學基本上都是原985大學,所以鄭州大學相當於升級成了“985大學”。


很多人認為如果當時河南省不是扶持鄭州大學,而是繼續培養河南大學,那麼河南省肯定會有一所985大學!

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我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內容!


誰不曾彷徨


這個事情很複雜。

河南省內原本是有一所可以成為985高校的大學,那就是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曾經有多輝煌:

民國五大強校之一,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當時三大留學基地之一,中原大地高校妥妥的老大哥!

可惜河南在以後的院系大調整中,就是一個字,拆!

然後就被活生生拆成二流了!



也沒能把握好高校外遷的機會!

當年北京一大批高校外遷,最典型的就是中科大落戶!

其實當初河南拒絕中科大,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當時的河南有很多高校跑過來了,再來一個中科大,河南養不起!

但是河南啊,你好歹留一個下來啊,這麼多好學校,你不能學習一下安徽,死勁的對一個好,把它留下來!



搞得現在,河南學子上名校,相當的難,沒辦法,省裡面沒有985,只能拼了命往外考!


紅燒肉加碗飯


收盡天下人才,以歸中心,北京更需要發展,把北京建設成人才庫,教育中心,國際一流城市,大北京,政策上各省均要為北京讓步,給你個211就不錯了。還有就是北京也是政治中心,教育怎能離開政治呢?


把我的披風拿來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歷史原因吧,河南曾經也是有好高校的,比如河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國曆焦作工學院(現河南理工大,中國礦大的前身)也非常強,在院系調整中,很多好的專業都被分走了,河南現在只有一所211


一抹淺笑521


這個是長期以來行成的問題,可以說不是問題的問題,河南沒有985大學,第一是因為河南高校整體水平不高,距離985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就錯過了機會。

第二是河南沒有中央直屬的高校,因為大部分985都是中央直屬高校。

第三河南沒有985並不奇怪,因為中國還有好幾個省都沒有985大學,比如河北,山西,廣西,雲南,貴州等。

第四現在985,211已經不是主流提法了,現在都是雙一流,很高興的告訴你,鄭州大學已經進入一流高校建設名單,河南大學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