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傳承歷代的“傳國璽”是什麼?為何東晉的皇帝被戲稱為“白板天子”呢?

程老師侃史


傳國璽就是傳國玉璽,皇帝的大印,版權屬於秦始皇。其材質為藍田玉,印體四寸見方,印文是李斯用鳥篆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寓意皇權天授,印把子上雕有龍虎圖案。秦亡時劉邦得到此璽並命名為“漢傳國璽”,賦予了它皇位繼承合法與正統的象徵意義。需要說明的是,皇帝有很多璽印,但只有這一枚叫傳國璽。

王莽篡漢時管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璽,王政君一氣之下摔壞了一個角,王莽用黃金補好後謂之“金鑲玉”——這也成了傳國璽的一個防偽標誌,因為後來出了不少山寨版。之後傳國璽輾轉綠林、赤眉到了劉秀手上,東漢末年則輾轉孫堅、袁術(一說袁紹)重歸漢獻帝。接下來曹丕代漢、司馬代魏一路傳到西晉愍帝司馬鄴。

匈奴滅西晉時,傳國璽被漢趙皇帝劉聰獲得,偏安江南的司馬睿稱帝后無璽傳承,被北方人戲稱為“白板天子”——其實即便傳國璽沒被匈奴搶去也輪不到司馬睿,因為他是另起爐灶不在傳承之列。不過東晉朝也不都是“白板天子”,僅限於前四任:司馬睿、司馬紹、司馬衍和司馬嶽。到第五任皇帝司馬聃時傳國璽意外南歸,終於擺脫了“白板天子”稱號。

這期間傳國璽在北方几易其手:先是靳準發難奪璽,而後被前趙皇帝劉曜收入囊中,接著後趙滅前趙冉閔滅後趙,傳國璽又倒了兩次手。關於東晉如何獲得,史書記載略有出入:《晉書·慕容儁載記》中說,冉閔敗亡後傳國璽由手下大將蔣幹保管,蔣幹“以傳國璽送於建鄴”;《太平御覽》轉引《玉璽譜》中說,是安西將軍謝尚派督護何融從蔣幹那“購賞得之”;《晉書·謝尚傳》則說是何融從蔣幹那騙來的。

當時蔣幹向東晉投降請求支援,謝尚派濮陽太守戴施接應。戴施索要傳國璽蔣幹不給,何融便過去忽悠,說你先把璽放我這,皇上看到誠意自然會派兵,蔣幹這才脫手。何融得璽後即刻派人送給戴施,戴施又送給謝尚,謝尚派振武將軍胡彬率領三百騎兵護送回了建康。


路衛兵


有關傳國璽的由來和得名,《史記》註文中引衛宏言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正義》引崔浩雲:“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由此可知,自秦始皇造璽以來,直至漢魏南北朝,傳國璽一直作為歷代王朝正統性來源的物化表徵,而為歷代統治者所重。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傳國璽的流轉,如果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應當是比較清晰的。時人對於傳國璽的態度,也幾乎一致表現為一種無比地推重,將其作為政權合法性來源的一個重要表徵。《漢書》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此次的轉移,也成為了傳國璽作為政統轉移標誌的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隨著南北方政治、軍事競爭的加劇,代表政統之所在的傳國璽也出現了一些贗品。然而,在當時人的心目中,既然正統只有一個,傳國璽又是正統的重要表徵,則真正的傳國璽,亦只有一個。東晉所謂“白板天子”的提法,便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據《南齊書》記載:“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結合其他材料可知,自西晉滅亡之後,傳國璽一度流落到了北方胡族政權的統治者(如前秦統治者苻堅)手中。換言之,東晉的皇帝一開始是沒有傳國璽的。或許是由於時代政治文化氛圍的緣故,時人似乎對傳國璽的唯一性保持了相當的敬畏。晉家的天子,也不敢如後來的宋朝皇帝那般輕而易舉地重造璽印(據傳傳國璽當時在遼),而是選擇了等待(後終於迴歸晉室)。此間的空白期,晉朝皇帝因為沒有傳國璽印便成為了北方人嘲諷的對象,稱其為“白板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