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天子守國門”是謊言還是事實?為何很多人對這句話嗤之以鼻?

靜夜史


首先我強調,“天子守國門”是真的。因為明智的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都要以守國門為重。在穩定的腹地建都,顯得怯懦,更顯得愚蠢。

天子所居的首都,必然是政治核心所在的要害之地。明朝的經濟核心在南方江浙地區,政治核心地區卻在北方。首都是不能選址南方的,只能是在北方。


每個朝代的首要任務,都是發展經濟。經濟發展要有個平穩的環境,故而古代統治者都竭力保證經濟核心地區的平穩。有什麼政治上的問題,都儘量在經濟核心地區之外解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把首都放在經濟核心地區的。這樣一來,既能保證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統治才能穩定。此外,又能在政治上面臨危機時,到經濟核心地區去躲避危機。

譬如漢朝與隋唐時期,經濟核心在東部的黃河下游地區。而政治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為了保證經濟核心的平穩,並方便統籌安排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政治核心選在了鄰近遊牧民族,且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如此以來,朝堂能有效的組織對外的戰爭,並能保證東部經濟核心地區的平穩。

並且關中有危機呆不下去了,還可以把東部作為戰略緩衝區。在東部暫避,以圖東山再起。

漢與隋唐時期,長安是政治中心,相當於現在的北京。洛陽則是經濟中心,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是不相同的。隋唐時出於經濟的考慮,實行雙都制,政治中心實際上仍然是在長安。

我國曆史上,唯一把首都放在經濟核心地區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的汴梁所在地是經濟核心地區。宋朝的政治重點是與北方西夏和遼國的爭鬥,政治核心在華北平原北部或者是關中地區。

然而燕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華北平原上無險可守。宋朝數次想奪回燕雲十六州,卻都失敗了。華北平原北部建都的話,會直接面臨遼國的軍事威脅。


關中地區經過唐末與五代十國的戰亂,人口大量減少,百業凋敝。另外大運河已經改道河南,長安失去了隋唐時期的水運便利,經濟條件比東方的汴梁差了許多。

宋朝建立之初,頗有才略的趙匡胤力主把首都遷到長安。可是官員們都捨不得汴梁的繁華,共同反對遷都。趙匡胤無奈,只好把首都定在了汴梁。汴梁承擔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雙重功能,這讓宋朝面對戰爭時很被動。一旦汴梁被拿下,經濟與政治就幾乎一塊完了。

金國南下時,攻下了汴梁。宋朝幾乎一下子就完了,政治經濟上一片混亂,毫無抵抗之力。金軍一路南下打到了浙江和江西。如果不是岳飛等人堅持抵抗,並奇蹟般的打退金兵,南宋的建立就無從談起了。

如果宋朝不在汴梁建都,而是由趙匡胤做主遷到長安。那麼,金軍的進攻就不會顯得如此犀利了。

畢竟金軍要打,只能選擇進攻首都,從政治上去制服宋朝。宋朝的首都有險可守,又有經濟核心地區的支撐,大可從容應對。即使金軍仍然一下子攻下宋朝首都,宋朝也會從容很多。不至於象趙構那麼狼狽,依靠奇蹟才能重新建立政權。

明朝建立時,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對南京這個首都是不滿意的。從地理位置來看,如果強敵從北方或者從長江上游來進攻,南京是很難防守的。另外明朝的主要敵人是北方的元朝殘餘,政治核心在北方。

所以,朱元璋計劃遷都。北京被攻下時,朱元璋問大臣:“你們覺得北京做首都如何?”大臣說,北京是胡人居住上百年的地方,“地氣已盡”。南京是“聖上龍興之地,不必改圖。”

後來朱元璋與趙匡胤一樣相中了長安,並採取了實際行動。於洪武24年,派太子朱標去考察。遺憾的是,朱標千辛萬苦的考察完,帶著陝西地圖回來後。沒多久,就生病不治而死了 。已經年邁的朱元璋受喪子之痛的打擊,精神沮喪,無心主持遷都。遷都長安的事情,就這樣被擱置了。


如果朱元璋遷都長安成功,真不知道朱棣還能不能造反成功。恐怕朱棣是不能象進攻南京一樣,順利的攻下長安。畢竟長安的易守難攻,可不是南京能比的。

朱棣造反成功後登上皇帝寶座,首先考慮的就是遷都。南京的官員們對朱棣頗有不服之意,朱棣在南京待著自是不舒服,不願在南京做皇帝。而朱棣之所以把遷到北京,還有以下有利條件:

首先,朱棣在北京一袋經營多年,這裡早就是是成熟可靠的根據地了。

其次,明朝南方已經平定多年,政治上重點是應對蒙古的軍事威脅。北京鄰近蒙古高原,便於及時應對可能的蒙古入侵。

另外,北京北有燕山之險;南依富饒,西有太行山做屏障,東望大海。連接人口眾多的華北平原,又有京廣大運河可以方便的把江南的資源調過來。

朱棣考慮過後,便決定把首都簽到北京。他的幕僚知其所想,上奏摺說:“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於是,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把南京改成了留都。


後來的歷史證明,朱棣雖然有私心,但卻是正確的,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來說都是正確的。自遷都北京後,江南經濟重地再無兵災。蒙古數次入侵,都被侷限在北京一帶,無法南下一步。後來明朝衰微,遼東後金數次入侵,也都沒有波及的江南。真的做到了天子守國門。

有北京這道屏障的保護,中原和江南得以秩序井然,免遭戰亂。中原和江南的錢糧物資和兵員源源不斷的北上,有力的支持著邊地的對外戰爭。

崇禎末年,北京遭遇危機。如果崇禎皇帝能及時南下,以留都南京為中心,整合中原和江南的資源,重新組織人馬捲土重來,未必沒有中興明朝的機會。

要知道,明亡時江南是沒受到戰亂殃及的。李自成和滿清的地盤論富庶,都比不過江南。

可惜崇禎皇帝卻自殺身亡。明朝因而群龍無首而各自為政,南明的軍事力量分屬於各個政權,無法統一部署。被清軍各個擊破,明朝再也無力迴天。


德全不畏


天子守國門明顯是謊言。北京城剛開始並不是國門,因為明朝初期的版圖是非常大的。這是永樂皇帝統治時期大明朝的版圖,時間是公元1424年:

從圖中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當時的北京明顯不是國門。既然此時北京不是國門,何來的天子守國門之說呢?不過後來的北京城的確成了國門,原因就在於後人不爭氣,邊界線不斷的南移,慢慢讓北京城變成了國門,這便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

從道理上來講,明朝是一個不錯的朝代。但是天子守國門真的是沒有的,因為天子守國門很明顯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舉個最好的例子,抗日戰爭的時候,當時的首都是南京。日本佔領南京以後,國民政府跑到了武漢。武漢會戰失敗以後,國民政府又跑到了重慶。倘若當時蔣介石糊塗到“天子守國門”,硬生生的堅守在南京,恐怕抗日戰爭也堅持不了八年了。

因為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天子都是極為重要的。既然如此,誰有會輕易的讓天子守國門呢?畢竟天子在邊界,一旦出了點事情,是非常容易動搖國本的。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於北京?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北方是他的權力基地。他在那裡經營了多年,有著深厚的根基。為了坐穩皇位,他自然需要一個能夠鞏固自己權力的地方。再說說北京這個地方。在當時的條件下,北京是非常適合作為朱棣北伐的基地。北京當時能夠供養大量軍隊和擁有大量的平民。因此,朱棣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建造北京城。

對於中後期的明朝,國家的運行實際上越來越不依靠皇帝。明朝的皇帝很多都短命,但是王朝依然能夠運行。因為在當時明朝的體制下,皇帝實際上只需要好好待在國都,舉行祭祀等等利益,具體的政務可以交給內閣。皇帝只需要在下面官員擬定的奏疏上批紅就可以了。崇禎皇帝假如什麼事情都不幹,說不得明朝還能多堅持幾年。

對於天子守國門,實際上幾乎是不現實的。可以說明朝真正出過北京城,到達過邊境的皇帝就沒幾個。對於當時的大臣來說,皇帝就是國本,怎麼可能讓國本去冒險呢?明朝晚期形勢不好的時候,實際上就應該考慮遷都了。假如明朝能夠遷都,那麼明朝也不會滅亡那麼快。


歷史是什麼


任何朝代,有能力的君王建都哪裡都能守住。沒能力的君王建都在“固若金湯”之地都守不住。成者能人,敗者蠢人。開國君王豪氣萬丈,鬥志昂揚,一副進攻的架勢!敗國皇帝暮氣沉沉,一蹶不振,一潭死水的窩囊局面。

所謂“天子守國門”,是指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直接抗擊北邊蒙古人的侵擾。這是朱棣有魄力有能力,敢想敢幹,他五次親征蒙古,64歲還披甲掛帥上戰場,是多麼的英雄氣概!就憑這一點,他的牛逼足以傲視千古多少君王!

朱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天子守國門”國策的正確性。

嚴格來說,明朝制定國策“天子守國門”也沒錯,縱觀明朝277年曆史,沒有誰能從北邊越過長城攻入北京,只有兩例:①明英宗土木堡戰敗被俘,然後被蒙古人闖了進來!②皇太極率兵闖進北京外圍搶掠。而明朝亡國,是農民起義軍從陝西東進攻入北京的!關外清兵侵略並不是亡明的直接原因。

還有,歷史證明,朱棣定都北京是正確決策,就政治統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來說,北京比南京優越!朱棣建都北京,不僅是“守國門”這麼簡單,他把中原文化向北推進一千多公里!影響很大的!

一切在人為,天子守國門也好,天子守後方也好,關鍵是有能力與沒能力的人當家做主。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統六國,他的咸陽城肯定修築得固若金湯了!前面還有潼關險要隘口拱衛,但是劉邦率領農民起義軍揮師北上,攻破咸陽城,連秦朝和氏璧玉璽都奪了!

劉禪在成都,川路崎嶇難行,諸葛亮出征都要修棧道,而鄧艾只率領小股部隊翻山越嶺去偷襲江油城,一舉拿下,進而揮師西進,破綿竹,圍成都,劉禪開城投降!

孫權割據江南,坐鎮南京,穩如泰山。他的孫子輩無才無德無能,用鐵索攔江,照樣被晉兵拿掉,大軍過江,吳國完蛋。

宋徽宗父子在開封汴梁城安居做皇帝,金兵要打他還有很遠的路,要過“三關”。但是,金兵還是有辦法攻入開封,活捉二帝,洗劫京城並佔為己有!

歷史經驗證明,能者居之,有能力的君王定都哪裡都能守住;沒能力的君王定都哪裡都會被攻陷。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科學20年。










大城公


此言是對古春秋"禮記.曲禮"中的君王死社稷的對應,也是事實,卻發生於明朝,從明代學者黃宗羲的:昔日之都燕,則身守夫門庭也,認定當時燕王朱棣發靖難取皇位後為明成祖,卻從南京遷都北京,臨北元(蒙古)強敵很近,幾乎等於皇帝親臨邊城護守國門一樣。北京舊稱燕(京)是避開元京大都的稱謂,那為什麼多人嗤之以鼻呢?有兩方面耒說明:一,朱元璋立朝時,將兒子在內封邊疆十國,就是為明不受北元和外族侵撓而設的戍邊封地,沒想到在他死後,由燕王夲人奪了權還遷了都,這已破壞了朱元璋的設定的國策了,而在此後的幾十年間,雖對外有剿除與清掃邊境外患的原定政策,但朱棣遷都只表他一人決心,並沒阻止北方強敵的侵擾以至發生於英宗失敗的土木之變,反而遭致成龜縮防禦,而任蒙等外族常擾掠河套及北部邊境。也就是形成相反效果。二,其實,明的能才,名將很多,只有皇帝昏庸而讓民無奈。如北京被囲之所以未被攻陷,是有忠良于謙堅決組織全民抗敵的結果,明有歷史良臣張居正,還有抗日常勝將軍戚績光,他後調北遼守邊也是所向無敵,還有後耒清軍最忌而長敗於手下的袁崇煥(如岳飛一樣被昏君處死),由上可見,天子守國門,只是口頭的空話,離開人民,及良臣能將,昏君註定會失敗的,歷史多少重複,令人噓唏不己。


黃親國旗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但我的看法是天子守國門,絕對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守,永遠沒有攻來得更有價值,把戰火引到對方國土,永遠都比在自己國土內打仗,付出的代價更小。

這個世界上沒有國家或民族會同情弱小,只會敬畏強者。美國一直對外發動戰爭,世界各國除了譴責,但哪個國家心裡不會說一句真牛🐮!不敢惹!

為什麼太祖和成祖時期就不用守國門,為什麼後面的皇帝就需要守國門,因為太祖和成祖時期是明朝的軍事擴張時期,北擊蒙元,五徵大漠,誰還敢來國門?

當時有哪個知識分子會說,天子守國門,一定會被罵成是瘋子,小小蠻族也能抵擋住王師一擊嗎?

民族自豪感和驕傲是打出來的!漢唐時期為什麼匹夫都有大志向,為什麼知識分子的風氣都是激揚向上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典故事蹟。

後面皇帝屬於守成之君,實際領土範圍不斷萎縮,後期只有400多萬平方公里。明英宗時期,被蒙古人打到京城,崇禎時期被滿清劫掠京城腹地,

百姓深受其害,官員當的都有生命危險,這些老鼻子知識分子說,天子守國門,像是稱讚,卻莫不是對明朝皇帝最大的惡意了,隱藏的意思是你這皇帝當的,已經都被人踢到臉上了!


阿馳2585


“國門”在哪裡?

話說公元936年,“兒皇帝”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太祖,使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部族之間的天然防線。1125年,金滅遼,完顏亮擴建燕京,為金中都;1215年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橫掃河北,攻克金中都;1272年,忽必烈將中都改為大都,因所處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元朝稱之為腹裡,這裡成為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455年後,1368年,朱元彰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但明軍騎兵嚴重缺失,使朱元璋無法繼承元朝最後一個行省——北嶺,只能在漠南設置諸多衛所,借地利屯田牧馬,並於1381年開始修築山海關,在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北方時常受到韃靼、瓦剌的威脅,還有北元蒙古勢力的南侵。就這樣,北京儼然像一扇“國門”。

為什麼說“天子守國門”呢?

朱棣發跡於北京。他是朱元璋分封的燕王,就藩北京後,朱棣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在明朝北方軍隊中影響很大。1402年,朱棣穩住北方,安撫朝鮮半島,乘虛推翻建文帝。朱棣在南京維持了近二十年,等他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後,於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是民間的說法,遷都也受到大臣們非議,而朱棣終究還是力排眾議,將北京做為京師



天子守住了國門嗎?

一個“守”字,描繪出明朝閉關鎖國的本質。早在建國之初,朱元璋就殺完了武將殺文臣,等到朱棣坐龍椅,也不放心將北方交給他人,只能遷都北京,親自坐鎮。明英宗時,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皇帝成了俘虜。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自殺,清軍入關,清世祖定都北京,燕雲十六州再次由滿族經略。

明朝施行“內閣制”,明的許多皇帝,即使長年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但內閣制很容易使內閣首輔與宮廷太監勾結在一起,使邊臣武將得不到重用,明在開疆拓土上毫無作為。洪武年開始的“倭患”,達二百多年之久;在邊防上頗有建樹的袁崇煥也不得善終。而明的太監登峰造極——太監管理西廠、東廠,用特務機關檢察百官;太監不明所以地“七下西洋”;大太監劉瑾、魏忠賢……烜赫一時!



不管怎麼說,日月江山嚴重縮水,只有350多萬平方公里。而誇飾它的浮詞卻那麼多,什麼“天子守國門”?更活該“君王死社稷”!

明朝末年,邊患自不必說,腐朽的統治使流民造反,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的煤山上吊死了。


孤壘西邊


明朝天子守國門,是謊言也不是事實,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長治久安,北京位居天下之中,是形勝之地,北控蒙古女真,南制兩京十三省,東掌朝鮮半島,西握吐蕃,有力於江山鞏固。

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完善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豐功偉績,建立了華夷秩序,促進了多民族融合,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基礎,定都北京可不是守國門,是為了掌控四夷,統御八方,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天子掌四夷,至於君王死社稷,王朝末期大多如此,只不過崇禎比較悲壯,影響力大點而已。

明朝被誤解之處太多了,但無論如何都埋沒不了真實的歷史。





大明錦衣衛士


天子守國門是有這事,這句話的出處是公元1402年明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而在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入北京,他遭到許大臣反對,大臣家在南方,最後明成祖殺了蕭儀才算穩定局面!為什麼遷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道歷史的都知道靖難之變,朱棣攻入南京時,建文帝朱允炆皇官自焚,(一說逃亡出家)清除建文帝這一派的大臣,古人比較迷信,朱棣總以為這些冤魂縈繞在皇城裡,讓他寢食難安,經常做噩夢!

2.朱元璋晚年就有遷都北京的想法,另外朱棣號稱馬上皇帝軍事素質高,一直生活在北京,對北京感清深,視為龍興之地。

3.這才是天子守國門的原因,當年元順帝帶著一家人逃到蒙古草原後史稱北元有較強的軍事實力,經常

派兵騷擾明朝的北部邊疆,企圖恢復統治,南京地處江南離北部邊境太遙遠,不利於皇帝指揮作戰。邊境線太長後面還設九邊築長城,所以天子守國門只是當時明朝外部環境所導致的,再加上儒家思想盛行文人壓制武人,及各地朱家族的王爺和軍隊貪汙腐敗等等原因。



明朝立國之後,都城建在南京,原因很簡單,這裡離江南財賦之地近。等到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政權之後,於洪武十八年,遷都北京。從此之後,北京成為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

明成祖遷都北京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天子戊邊”,也叫“天子守國門”。當時遷都,是經過激烈討論的,有許多人反對,但明成祖朱棣是堅決支持的,才得以完成的。遷都北京,其目的或許是出於“天子守國門”,但其意義恐怕還不止於此。

北京地區,古代稱為幽州。大禹治水之後,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幽州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幽州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但在明朝之前的很長時間裡,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地區長期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五代時期,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劃給了契丹。南宋之後,北方領土長期被北方少數民族佔領統治。明朝建立之後,這一地方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朱棣把都首都遷到這裡之後,使得這兒成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同時,這個地方又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交接之地,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時候,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個地方。朱棣遷都於此,其內心所想,也正在於此“天子守國門”。這確實是個事實,並非謊言。

明成祖朱棣在沒有取得天下之前,這個地方就是他的根據地。這個地方離邊防近,是戰爭的根據地,朱棣在為燕王以及取得天下之後,都以此為根據地,發動對北方民族的戰爭,掃清邊境。保證中原人民的安定生活。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燕王掃北”。這些做為,也是真正的天子守國門。

現在很多人對“天子守國門”一事嗤之以鼻,他們所嗤的肯定不是明成祖,而是明朝的後代君王。因為他們的現實表現擔不起這幾個字。

要守國門,是要有能力支撐的,就好像守家門是一樣的。守在家門口,有狼啊,狗的來了的時候,你要有能力把他們打死或是打跑,這樣,你的家門就守住了。並不是說一個人站在那兒就能守門了。它是要有能力支撐的。毫無疑問,明成祖朱棣是有這樣的能力。而他的子孫們,沒有這樣的能力。因此被人嗤之以鼻也就理所當然了。

明朝時期,中原受到北方民族威脅的情況一直存在。明成祖守國門,是主動出擊,這是所謂的積極防禦。到了後代,便失去主動出擊的勇氣和能力了。

明英宗時期,皇帝被蒙古俘虜。蒙古鐵騎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在於謙的組織之下,開展北京保守戰。避免了亡國之禍。這個時候,你還能說天子守國門嗎?天子在哪裡呢?于謙成為了英雄。但是,于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文人,他不能算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卓越的軍事家,不可能讓人家堵到家門口打,而是應該主動出擊的。

崇禎時期,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是另一次被人家堵到門口打。袁崇煥最終也是因此而死。戰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確實不是“天子守國門”。更像是天子站國門,被人痛扁。

明成祖的設計最終成了一個笑話,原因也簡單。一個“守”字,是需要能力的。明成祖是有能力的。他為天子,是自己爭來的,就像狼群中的頭狼,是在搏殺中建立的地位,所以,他有能力守國門。

而後世的所謂天子,就不是頭狼,而成了蜂群中的“蜂王”,他們自己沒有任何戰鬥的能力和勇氣,連自己的生命都要別人來保障,還談什麼守國門。而真正有點能力的于謙以及袁崇煥等,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還談得上什麼守國門呢?既然國門守不住,崇禎皇帝也只好上吊算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垃圾文人,黑明的人才會說 天子守國門是謊言。可以說:遷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作出最正確的軍事,政治決策!至於為什麼?其實質是漢民族的血性和骨氣的復活,是漢人對異族的攻守逆轉!

北京的地域軍事作用有多重要,要先回首 幽雲十六州對中原漢民族和蒙古高原,東北黑森林等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攻守戰略的作用!秦並天下之後,兩漢是漢民族開拓進取的時代,幽州城就是北京前身,它是漢民族的騎兵重鎮,更是漢民族,控制,鉗制北方遊牧民族的錢糧要地。

三國時代,司馬懿平遼東,依憑的就是幽州兵團。平遼後,盡徒遼東五萬戶回冀州。後面高句麗崛起,遼人崛起把兵鋒直指幽州,靠幽州守護今天的華北平原才能免受兵災!五胡亂華後,幽州幾度易手,都是兵,馬,錢,糧重鎮!

隋唐立國,高句麗已成巨患,隋唐二朝五位君王,為什麼都要滅高句麗,因為幽州是前線,不滅高句麗,若幽州被奪,則河北無險可守,帝國遲早被拖死!

安史之亂後,幽州是河北三鎮中的實力割據者!五代十國,遼人趁後唐內亂,滅唐侵略佔據幽雲十六州!中原大地盡成遼人的獵場。後晉,對遼稱兒皇帝,才得苟安;不服管教,就滅了。後漢建立,亦對遼稱臣納貢!

後周,世宗柴榮,一代雄主,雖天生英傑,奈何早逝!他雖擊敗遼人,恢復中原王朝的帝統,卻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皇袍加身,一統天下,卻也嘆幽雲十六州收復艱難!宋太宗多次北伐,卻也回天乏術!

遼國卻可以輕易從幽雲之地,出兵侵奪中原大地!宋朝為守護邊境,可謂河北之地盡為兵鎮,錢糧之耗損可稱恐怖。文臣多言,歲貢之巨,實不及邊防的消耗!宋非不願愛民,實則無險可守,國庫消耗,太多太巨。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也至豪門大戶,庶出多溢死,平民如草芥!

幽州在遼人手中,地位不斷上升,成南院大王治所,成陪都,成南都,成首都!在金人手裡,成南都,成京都,成北都!在蒙古人手裡,屬國都城,到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元大都!幽州的開發已經是世界性大都會了,並且他失陷在異族手中,長達近三個世紀!!!!

直到朱元璋的朱明王朝,北伐,中山王徐達才收復了這座攸關中原大地安寧的戰略重鎮!朱元璋改元大都為北平府,徐達和他的女婿燕王朱棣,被朱元璋的歷史定位就是鎮守北平,永絕北患!同樣有此定位的還有晉王和長城外的寧王。

後面的事,建文帝聽腐儒之見,削蕃,他也不想想,南京的南軍,打得過專門收割異族的北軍嗎!徐達嫡系的北方軍團,是他女婿燕王朱棣在掌握,南方軍團雖說在二世魏國公手裡,可是軍人出身的燕王,無異更能讓整個功勳體系的認同!燕王輕易奪了寧王的軍權,是什麼原因?南軍打不過,可以理解。守城都不成,那麼唯一的解釋是:出工不出力!朱棣四年成功,登基稱帝。

北方形式崩潰,沒有了寧王,燕王的鉗制和控盤。北元分化,解體後,入寇形式嚴峻,甚至,燕王是武裝奪權的,那麼其它蕃王也可以的狀況下。朱棣只能依靠強勢武力才能穩控局勢!遷都北平,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天子守國門,不是謊言。而是朱棣本身就是朱明王朝鎮守北方的最高責任人,寧王本是他的副手,被他奪了權,留在江西看管起來!讓其它人來掌控北方軍團,怎麼可能,他的親兒子都不行。朱棣就成了掃蕩軍司令官,兼帝國元首。他留給監國太子的命令是:君王死社稷!因為仁宗皇帝確實不能領兵出征,可是軍人的血性,必須要求繼承人不能是軟膽和慫貨。二者合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被文臣傳為佳話,後成了朱明王朝的祖訓,遺命。

後世多有不肖者,如敗家子:明英宗,嬉笑者:明武宗,修仙者:明世宗,罷工者:明神宗,建築師:明熹宗,應誓者:明思宗,朱由檢!自盡於煤山,沒屈服,沒南逃。

朱棣是天子守國門,他不僅做到了,並且後世子孫,朱由檢在國朝覆滅時,以死應誓:君王死社稷!故而:清雖佔據漢地,卻不能根滅明心!從順治入關,到所謂康乾盛世,反清復明,從未斷絕。漢人雖剔發易俗,卻從來不失漢民族的自我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