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同樣是挾天子,為何董卓、李傕等人卻令不動諸侯?

靈安


說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李傕做的比曹操大多了,並且也有實效的多。曹操挾天子做了什麼呢?翻來覆去也就是折騰了一個呂布和一個袁術,到後來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劉表和孫策沒有任何一個人真的聽『天子』的話了。再到後來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天子有過任何實質性的作用麼?所以曹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挾天子的玩家,真正的玩家,還是董卓和李傕。

董卓把持朝政的時候,漢朝朝廷的權威還非常強大,董卓做的就比曹操強多了。比如董卓在關東諸侯裡面安插了一個釘子,就是劉表: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詔書以表為荊州刺史。

這段平白無奇的話其實揭露了一個埋藏的很深的信息——劉表其實是董卓任命的!前任的荊州刺史叫王叡,結果被同樣反董卓的孫堅給殺了…… 於是董卓見機行事,立刻委任劉表來做荊州刺史。而劉表也是表現出了一定的能力,就拿著一張朝廷的詔書(還是董卓發的)單騎定荊州。 自己獨立開闢了一方基業:

開土遂廣,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所以反董卓聯盟裡面,自然是沒有劉表的。像這種任命大州實權諸侯的事情,曹操到後來就做不出,漢朝的朝廷威望已經不足以支撐這種任命了。

再說李傕,李傕佔領長安之初,還是利用朝廷的威信做了很多事情的。包括封劉表、陶謙分別為荊州牧和徐州牧。後來關東諸侯因為朱儁是名臣,故此與一眾豪傑共推朱儁為太師,並移檄各州,共討李傕並奉迎天子。幾乎相當於是董卓討伐戰的規模,然後李傕聽賈詡的話,釜底抽薪,以天子的名義徵召朱儁入朝當了太僕。直接讓這次討伐無疾而終。這算不算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是比曹操用的溜多了?

說實話,天子被接到曹操那裡之後,其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主要是正統所在,為曹操招攬人才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一方面是漢朝朝廷的威望在不斷的動亂中縮水,沒有那麼管用了,另外一方面也是曹操處在死戰之地,生存環境惡劣,不得不大事小事都用天子的招牌,過度使用本來已經很虛的天子名義,導致漢朝朝廷的詔書不斷貶值。


經史通義


文|小河對岸

提起曹操的成功秘訣,很多人會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則成語。但是,曹操卻不是漢末三國時期第一位挾持天子的軍閥。在曹操之前,有董卓、李傕、郭汜、楊奉等人都挾持過漢獻帝,卻為何這些人都令不動諸侯,唯獨曹操能成功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詞性上講,屬貶義詞,顯然不是“官方”的稱呼。“官方”的稱呼叫“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是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的。而與之前賈詡在勸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時,提到的:“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其實是一個意思,只不過事情一成一敗。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與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正所謂“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時期,便是政權下移,令出諸侯的時代。齊桓公、晉文公便是以“尊王攘夷”為旗幟,號令諸侯而成為當時的霸主。而這本身,是需要實力作後盾的。如魯、衛等弱國,即便對周王室再恭敬,也是扛不起“尊王攘夷”旗幟的,更號令不動諸侯。宋襄公爭霸失敗,就是這個道理,沒有與之相應的國力作後盾。

漢末三國時期,也是如此。自黃巾起義之後,漢室愈加衰微,地方群雄割據,不聽朝廷詔令。這就好比一個家庭,老爹年老體衰,一大群不孝子都不聽老爹的話。假如老五太出格,老爹雖有教訓老五的名分,卻有心無力。如果老二私自教訓老五,不但老五不服,其他兄弟也會認為老二過於專橫、管得寬。但是,如果老二獲得了老爹的授權,以老爹的名義而揍老五一頓,卻也就名正言順了。不過這老二也得自身硬,否則,即便有了老爹的授權也有可能被反揍一頓。

曹操奉迎漢獻帝至許昌之後,以天子的詔令,任命袁紹為太尉,封鄴侯。而自為大將軍,袁紹以位在曹操之下而羞恥,便推辭不受。曹操很是恐懼,便將大將軍之位讓給了袁紹。而唐朝末年,韓全誨等人劫持唐昭宗而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而李茂貞就被朱溫給胖揍了一頓,便乖乖地交出了唐昭宗。故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能令動那些實力不如自己的諸侯。而李傕、郭汜、楊奉等人,雖都挾持了天子,卻自相攻伐,削弱了自身的實力,又惡名在外,故而不能“奉國家以徵天下”。

董卓雖具有“令諸侯”的實力,卻專擅朝政,無惡不作,而引起了諸侯們的群體對抗,是被公認的“國賊”,就更不可能“令”動諸侯。而曹操奉迎漢獻帝至許昌之時,雖實力還不比袁紹,但已粗具實力。且曹操又能安定民生、穩定社會秩序、並重賢愛才。故而,能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旗幟,集聚實力,並統一了中國北方。

參考史籍:《三國志》、《後漢書》、《左傳》等等;


有知社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要想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瞭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含義!我們先看看誰有資格挾天子。董卓有資格嗎?答案是否定的,無論在現在,還是在當時,無論中央還是地方,董卓只能算個亂臣賊子!為什麼?因為他不是士族,當不了太師那種崇官,並且,東漢一朝,崇官只有太傅一個,根本就沒有太師,他是怎麼當上的呢?這絕對是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給他下了套,表面上讓他風光,實際上人家根本就不承認你那個地位,拿個子虛烏有的官糊弄他罷了。之後的事情很簡單了,天下士族聯合起來,一起攻打董卓,不僅如此,就是朝廷上,司徒王允也在下美人計連環計的套路他,最後把他搞死。



這事換了曹操,馬上就不一樣了。曹操和董卓一樣,挾天子。但是沒有遭到全天下聯合的圍攻,也沒遭到朝廷內部的玩命排擠暗害,那些地方上的諸侯最多也就罵一句曹操名為漢相,實則漢賊這樣的話罷了。為什麼?曹操算是士族,能夠立的住,當時的社會就興這個,信服這個。



那麼再來說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真正的功用。這個令到底是令些什麼事。有很多人認為曹操挾天子後也沒法命令地方割據勢力歸附,不是還靠打嗎?沒錯,軍事割據就得用軍事鬥爭來完成,但誰有皇帝在,誰就是正朔!誰就是正統,誰就有資格來發令!我沒有辦法命令地方諸侯,但我可以對天下下命令!我要討伐誰,我出個令,這個令就是皇帝的令,就是正統的令,天下人就會有歸屬感,即便割據一方的諸侯,也得畏懼三分,因為在政治上來說,割據勢力以前也都是漢臣。誰不聽,誰反對,誰就成了亂臣賊子,軍事鬥爭中必然處於下風。可以說,這個令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能說他完全命令不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的意義很大,看歷史, 我們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和現實,就清晰多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先說結論,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沒有能夠號令諸侯,曹操同樣也沒有能夠號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是《後漢書.袁紹傳》裡頭沮授對曹操的評價。沮授作為袁紹的謀士,這樣說的目的,是出於將公理和道義攬在袁紹這一邊,至於是否屬實,那另當別論。

以上為東漢末年各個勢力割據的形勢圖。如果認為曹操“令”得了諸侯,那麼,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孫權等人,何須他親自出兵討伐?所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天子在當時,只是象徵性的國家最高元首,曹操將天子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為自己帶來的是政治上的一些加分,以及為他招攬了一批心存漢室的人才。至於諸侯,將曹操的舉動視為“挾天子”,那麼諸侯自然不會聽他的命令,反而會以此為由討伐他。劉備稱曹操“名託漢相,實為漢賊”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至於曹操本人,將他的舉動稱為“奉天子以令不臣”,即奉天子的指令,來管理,討伐分裂國家的不臣軍閥。這種說法比較靠譜。據呂思勉先生考證,曹操大權獨攬,並不是完全為了自己的私利,更多的是為了平定天下,幫助漢室穩定江山,這些在呂先生的《三國史話》一書中都有詳盡的論證。


庭州行者


因為所謂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根本就是假的。從來就沒有人能夠奉天子令過諸侯,比如曹操,他有令過諸侯嗎?有諸侯因為他手上有獻帝而臣服嘛?沒有的,一個也沒有,袁紹劉備孫權等人,該打還是打,因為人家心裡門清。比如魯肅就告訴孫權,你想聽命令是不行的,因為漢室已在賊子手裡,哥哥還是趁早自己打算稱王稱帝吧。

外面的諸侯不但不臣服,還趁機說曹操脅持皇帝。

所以,當年袁紹的謀士建議袁紹把漢獻帝搞到手裡的時候,袁紹根本不聽,他是知道,把皇帝抓在手裡,根本令不了諸侯,

那既然令不了諸侯,曹操為什麼還要沒事找事,給漢獻帝包吃包住包妹子呢?因為令不動諸侯,但可以令文人。

文官,你可以令的,你可以用皇帝的名義闢一些人到這裡來當官,或者還可以闢一些尚未向某勢力表忠心,屬於遊離系統的武將。

那這些東西,其實董卓也達到了啊,他亂京的時候,就令過很多人,比如王允,本來就是一個不大的官,他給提拔了極高的地位,還有蔡邕,董卓讓他來上班,蔡邕還不想來,結果董卓說,我可以滅你全族,蔡邕只好來了。

這說明,就是令文人,功效也不是特別大,還需要武力幫忙。

最後我們講一下,奉天子以令諸侯,現在一般認為是曹操得天下的重要一策,其實不是的。這個東西對曹操來說,是個雙刃劍,初期有利,但越到後面負效果越大。而且曹操後面長住鄴城,基本也不跟漢獻帝搞到一起了。

這個計策是毛玠提供給曹操的,他提供這個方案,還真不是全替曹操著想,還是想著漢獻帝,是為了讓漢獻帝有一個安穩的落腳點。

真正成就曹操霸業的也不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因為沒有諸侯被他令到,而這個政策吸引到的人才,也不全是曹操的心腹,很多是衝著漢獻帝去的。

真正成就曹操的是毛玠後面兩句話,他的話是這樣的: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織,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業。

是休耕織,蓄軍資,打仗靠的是糧食,曹操後面百戰百勝,不是因為他手裡有漢獻帝,而是他的軍隊有糧吃,別人都是餓著肚子打架,就他的軍隊吃得飽飽的。


腦洞歷史觀


董卓等人當時挾天子和曹操挾天子差不多,誰也令不動諸侯。但是董卓挾天子致使天下諸侯聯合討伐,而曹操挾天子雖然有人反對曹操但是沒有這麼大亂。



董卓挾天子後,首先行廢立之事,先是廢了漢少帝劉辨,另立漢獻帝劉協,臣子廢立君主這種事情的發生會對皇帝的權威大打折扣。再之後弒殺劉辨和何太后,身為人臣行廢立之事,弒殺帝王。盤踞地方的諸侯對朝廷的政令很多都會置之不理。各地諸侯忠心之人必然憤憤不平,有野心的不忠之人必然會乘機起事。



再之後董卓自立相國,本來諸侯就對董卓心懷不滿,諸侯有實力的根本沒有得到利益。反而各個看到了董卓加官進爵,此時袁紹振臂一呼,十八路諸侯紛紛起兵共同討伐董卓。



個人認為董卓挾天子的時機遠比曹操要好。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董卓不善於挑起諸侯內部分裂,只知自己貪圖享受,目光短淺。如果連橫各路諸侯,一定可以令的動一部分諸侯。


我是越關


都一樣的。各地諸侯都是面子上尊敬天子,不敢公開對抗。實際上都不聽天子的話。一切都要靠實力說話。

曹操其實也調動不了諸侯。像張繡、呂布、袁術、袁紹、馬超、張魯、劉表等人,都是曹操靠武力滅掉的。袁術還公開稱帝了。袁紹還公然帶兵攻打曹操。官渡之戰如果曹操輸了,他就得完蛋。

曹操雖控制有天子,但劉備、孫權也不聽他的。劉備給漢獻帝上了一封奏疏,就自立為王了,完全不管皇帝同意還是不同意。

不過有了天子。還是給曹操帶來了很好好處。首先就是他可以以皇帝的名義幹很多事,打仗時佔據政治道義優勢,拉攏人才也名正言順。像很多忠於漢朝的大臣,都得在曹操手下做事。各地諸侯為了獲得法定身份,也要給曹操好處。


國史拾遺


我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重點在“挾天子”,至於能否“令諸侯”則在次要。有了天子在手,諸侯從則無事,不從則出師有名。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畢竟諸侯直接還是要考實力說話。

要說董卓西涼軍的實力很強悍,卻為何與曹操的結局會如此不同。下面以我的理解簡單的說一說。

公元189年,董卓帶兵進京,挾持了少帝,開始了把持朝政。但是董卓做的第一件大錯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雖然此舉讓自己進一步權勢滔天,同時也把自己推向天下諸侯的對立面。

董卓仗著軍權威勢,放縱士兵在城內劫掠富戶,搜刮民財,姦淫婦女。董卓本該爭取的百姓也被自己推向對立。

董卓自拜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自此在朝廷權勢如日中天。



但是董卓權勢通天之後,只想著如何搜刮財產,剷除異己,如何的獲得更大的權力,心中絲毫沒有天下,沒有百姓。這是他與曹操最大不同的地方,曹操有遠大的抱負與理想,曹操想統一天下,還天下太平。至於李、郭之輩就是一個兵匪比董卓還不如。


倔強的小蟲


老實說,就三國這段歷史環境來看,東漢末年黃巾之後,群雄已經各領一方,中央的政權已經被架空(這個劉備同學已經分析過了,不再贅述),所以諸侯各自為政,這個令不令關鍵看挾天子的是誰,因為皇帝已經成了傀儡。

所以問題就到了挾天子的人,董卓本來身份就不正,聖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而且所行也是不義之舉,屬於妥妥的奸臣,所以本來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18路諸侯討董卓這事就無可爭議,好比18個大漢都集合在一起要揍你了,你還想讓他們停手並聽你指揮?這是不實際的;

就曹操而言,曹操在後來殺荀彧有不軌企圖之前好歹也算為國做事,是個潛在並在不斷迷失自己的漢臣,其所令者也多是劉備、孫堅等漢室忠臣,其他諸侯根本就不理不睬,所以曹操挨個借漢帝名義前往討除“凶逆”了。

另外,曹操手下能臣名將輩出,能管控局面,搞外交有人,不服能打也有人,董卓呢?招了呂布後來還被倒戈,所以從實力集團的能力而言,也是高下立判。

從歷史角度來看,好比就是戰國前後的東周,你看那些戰國的列雄哪個不窺伺他的位置。

所以,從上述這些而言,曹操有能力和辦法去“令”,而董卓,只能說no zuo no die了~

當然,說得也並不是很全面,歡迎交流討論,謝謝~


眾推風雲榜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董卓,李傕等人倒行逆施,他們只知道殺人,卻不知道該殺什麼人!一切都是以個人情緒而定的,而且董卓可是無故廢掉了漢少帝,這就使得其他軍閥根本不可能聽他的號令的!在那些軍閥以及老百姓眼中,董卓就是國賊啊!而李傕是董卓的部下,進京後大肆縱容士兵搶掠,後來又與郭汜不合,一個控制皇帝,一個控制文武百官!你看這個亂局就會明白他們根本就不是這塊料了!但反過來看曹操就知道了,其實他何嘗不明白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做,很多諸侯其實都不會聽的,但是聽的諸侯就要受到曹操的指揮,這樣曹操也就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即使這些人假意來投,那曹操也可以用這道命令讓他們去打那些不聽話的諸侯,這樣不就可以削弱他們的實力了嗎?再說那些不聽話的諸侯,曹操就可以以國家名義去打你,以他的能力,很快這些實力都會被他所吞併,成為他曹操個人的資本!可是董卓,李傕有這智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