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传承历代的“传国玺”是什么?为何东晋的皇帝被戏称为“白板天子”呢?

程老师侃史


传国玺就是传国玉玺,皇帝的大印,版权属于秦始皇。其材质为蓝田玉,印体四寸见方,印文是李斯用鸟篆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寓意皇权天授,印把子上雕有龙虎图案。秦亡时刘邦得到此玺并命名为“汉传国玺”,赋予了它皇位继承合法与正统的象征意义。需要说明的是,皇帝有很多玺印,但只有这一枚叫传国玺。

王莽篡汉时管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玺,王政君一气之下摔坏了一个角,王莽用黄金补好后谓之“金镶玉”——这也成了传国玺的一个防伪标志,因为后来出了不少山寨版。之后传国玺辗转绿林、赤眉到了刘秀手上,东汉末年则辗转孙坚、袁术(一说袁绍)重归汉献帝。接下来曹丕代汉、司马代魏一路传到西晋愍帝司马邺。

匈奴灭西晋时,传国玺被汉赵皇帝刘聪获得,偏安江南的司马睿称帝后无玺传承,被北方人戏称为“白板天子”——其实即便传国玺没被匈奴抢去也轮不到司马睿,因为他是另起炉灶不在传承之列。不过东晋朝也不都是“白板天子”,仅限于前四任: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和司马岳。到第五任皇帝司马聃时传国玺意外南归,终于摆脱了“白板天子”称号。

这期间传国玺在北方几易其手:先是靳准发难夺玺,而后被前赵皇帝刘曜收入囊中,接着后赵灭前赵冉闵灭后赵,传国玺又倒了两次手。关于东晋如何获得,史书记载略有出入:《晋书·慕容儁载记》中说,冉闵败亡后传国玺由手下大将蒋干保管,蒋干“以传国玺送于建邺”;《太平御览》转引《玉玺谱》中说,是安西将军谢尚派督护何融从蒋干那“购赏得之”;《晋书·谢尚传》则说是何融从蒋干那骗来的。

当时蒋干向东晋投降请求支援,谢尚派濮阳太守戴施接应。戴施索要传国玺蒋干不给,何融便过去忽悠,说你先把玺放我这,皇上看到诚意自然会派兵,蒋干这才脱手。何融得玺后即刻派人送给戴施,戴施又送给谢尚,谢尚派振武将军胡彬率领三百骑兵护送回了建康。


路卫兵


有关传国玺的由来和得名,《史记》注文中引卫宏言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正义》引崔浩云:“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由此可知,自秦始皇造玺以来,直至汉魏南北朝,传国玺一直作为历代王朝正统性来源的物化表征,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传国玺的流转,如果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应当是比较清晰的。时人对于传国玺的态度,也几乎一致表现为一种无比地推重,将其作为政权合法性来源的一个重要表征。《汉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此次的转移,也成为了传国玺作为政统转移标志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随着南北方政治、军事竞争的加剧,代表政统之所在的传国玺也出现了一些赝品。然而,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既然正统只有一个,传国玺又是正统的重要表征,则真正的传国玺,亦只有一个。东晋所谓“白板天子”的提法,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据《南齐书》记载:“乘舆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结合其他材料可知,自西晋灭亡之后,传国玺一度流落到了北方胡族政权的统治者(如前秦统治者苻坚)手中。换言之,东晋的皇帝一开始是没有传国玺的。或许是由于时代政治文化氛围的缘故,时人似乎对传国玺的唯一性保持了相当的敬畏。晋家的天子,也不敢如后来的宋朝皇帝那般轻而易举地重造玺印(据传传国玺当时在辽),而是选择了等待(后终于回归晋室)。此间的空白期,晋朝皇帝因为没有传国玺印便成为了北方人嘲讽的对象,称其为“白板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