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是嘲讽还是赞美?为何有人将其作为明朝的象征?

尤凤燕


答案:“天子守国门”是赞美,之所以有人将其作为明朝的象征,是因为明朝从建立到覆灭一直践行着这句话。明朝也被称为最有骨气的王朝。

一:“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出处。

明朝永乐大帝朱棣亲征大漠,扫荡漠北后班师回朝,率领大军凯旋回到北京城时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千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国家现在非常强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我们驾驭周边各藩属国,不用跟汉朝一样搞和亲,也不用跟唐朝一样搞结盟,更不用跟宋朝一样送钱。没有一个国家能与我们国家地位相等,更没有一个国家能成为我们的敌人。

这是天下第一,无人可比,连对手的没有,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事实情况也是如此,明朝比起元朝来说,其实版图更大。中央政权直辖的地区叫做省,封藩管辖的地区叫做国。藩国不是现在意义的主权国家,而是一个行政区,相当于自治区或者俄罗斯联邦境内的那些共和国。

明朝强盛之时,北亚、中亚、东欧、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非洲东部各国都是明朝的藩属。元朝时期的西部汗国已经承认了明朝的宗主权,并且履行了朝贡的义务,所以明朝没有西征攻打他们。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各国都承认了明朝的宗主权,包括整个印度地区、阿拉伯诸国。所以说,从中华文明的势力范围来讲,明朝的版图要比元朝更大。

当然,明朝由于内部两大文明中心的牵制,只能做到完善中华文明朝贡体系。废藩置省,设州府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干过,比如灭掉了元朝都打不下来的安南王国。只是灭掉以后,要统治起来非常麻烦,于是就放弃设州府,仍然采取封藩立国的管辖方式。

明成祖永乐大帝的话成为了明朝的祖训,所以明朝直到覆灭也没有违背过这句话,实际上也不能违背。结合永乐大帝的话以及明朝的实践,现代人总结出了这句话: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在《二十五史》以及《明朝那些事儿》中都做了郑重的解释,高度赞扬了明朝的风骨。

这种高度的赞扬,是因为清朝在近代做出了很多让人不齿的事情,所以后人更加怀念和推崇明朝。近代清朝基本上是:和万年亲、赔万亿款、割万里地、屠万亿民,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

清朝在蒙古、西域地区废藩置省,纳入中央政权直接管辖,其方法就是和亲。康熙和葛尔丹之间就是舅舅和妹夫之间的战争。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朝赔款多少,估计是数不清了。被沙俄割占的土地也数不清、道不明。清朝建国初期和末期镇压太平天国,不知道屠杀了多少民众。外国人一打到北京,皇帝立马跑路。

相比明朝,清朝时期,中华文明的藩属国基本上是没有多少了,连朝鲜都丢了,自己直辖的土地都割掉了。当真是寒了国人的心。清朝崩溃后,竟然还跑到东北搞了个伪满洲国,公然分裂国家,更是令人不齿。不仅汉族人看不起,连满族人都看不起。

因为看不惯清朝,所以对明朝的风骨更加推崇。

二:明朝历代皇帝之所以不能违背祖训,是因为一旦违背祖训,明朝就会崩溃。

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统御各个地区的力量所在,是汇聚各个地区力量中心。而首都更是中心的中心,是各个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中国从元朝开始,就存在两个文明中心,燕蓟地区和江南地区,在清朝时期,这两个地区叫做北直隶和南直隶,意思就是皇帝直接管辖的地区。

燕蓟地区和江南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所构成的中央大平原的南北两端。燕蓟地区是东北、草原、中原的咽喉所在。统一的王朝凭借中原的力量统御草原和东北,再将这三个地区的力量汇聚到北京,进而统御全国。而江南地区只能汇聚中原和南方的力量,且中原和东北、草原在地形上一马平川,力量更容易汇聚。而南方则是水网密布,经济虽然更发达,但是不容易汇聚到南京,不容易形成力量。

明朝后来迁都北京,正是北京比南京更强。永乐大帝之后,草原的蒙古叛乱了,到了明朝后期,东北的女真人叛乱了。明朝不得不和他们死磕,因为一旦失去内蒙和东北,这两个地区的力量无法汇集到北京,那么明朝就无法统御全国,明朝就会崩溃。

汉唐宋三朝则不然,其统御天下的文明中心还是传统的文明中心关中地区或者河南地区。这两个地区是毗邻的,是两个相互支援的文明中心,而且所处地理位置是中原的心脏。所以,即便对外妥协,也不会影响王朝统御天下的根基,不会使得王朝因为失去统御全国的能力而崩溃。

三:明清两朝,加上民国,直到现在,中国都在守国门。

燕蓟地区是草原、东北、中原、渤海的咽喉,也是中国的咽喉。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清朝,都是把军舰开到渤海,直接攻打北京城。所以,北京城有了国门的称呼。这个称呼是中国百年屈辱的近代史没有强大的海军导致的。

明朝时期是没有天子守国门这个说法的,这是现代人在民族主义的思潮下认为东北和草原不是汉族人生活的区域,所以认为明朝没有把这两个地区当作明朝的地盘。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仅仅是汉族代表不了中国。

很多人认为“天子守国门”是对明朝的嘲笑,那是因为没有把东北、草原的满族人、蒙古族人当中国人看,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况且明朝也不是亡于少数民族起义,而是亡于农民起义,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的。明朝之所以崩溃,是因为在丢掉了草原、丢掉了东北后,中原也被李自成给占了,北京文明中心再也无力统御全国了。

四:拿后世受到的屈辱去嘲讽明朝,这是十分可笑的。

沦为天子守国门的是清朝,因为清朝没有强大的海军,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西方列强一打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可是清朝的皇帝逃跑了。天子守国门是对明朝的赞扬,相对的,清朝的天子逃跑,丢弃国门,这才是讽刺。

明朝的形象是国人不满清朝在近代的表现而树立起来的,高度赞扬了明朝的风骨。其根本目的是要唤醒近代麻木的中国人,唤醒中国人站出来,不要怕,不要跑,要自立自强,要抵御外辱,要守卫国土,要爱我中华!

所以,任何认为“天子守国门”是嘲讽的人,都是在嘲笑自己麻木不仁,是在嘲笑自己没有爱国心。现在的中国需要“天子守国门”的精神!需要勇敢站起来,敢于面对一切敌人的志气!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勇于担起爱我中华,卫我国门的责任时,中国的海军才能强大起来,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打造蓝水海军,卫我国门!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青青说文明史,专注解说地理环境对文明兴衰进程的影响。


青青说文明史


本人将“天子守国门”视为对明朝的一种赞美,也视为明朝的象征,这也是明朝的可爱之处,其实,将“天子守国门”视为明朝的象征并不全面,因为“天子守国门”还有下一句,下一句是“君王死社稷”,这两句话合起来,可以看成是明朝的象征以及对明朝的赞美。

我们知道,从朱元璋统一明朝开始到明朝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明朝一直受到蒙古的骚扰。在公元1381年的时候,明朝开始修建山海关,近三十年后,明朝又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虽然当时明朝对东北已经开始管理了,但是在明朝看来,东北还是没有开化的地方,所以,当时的山海关就成为中原与东北的一个重要关隘。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北方始终受到瓦剌和鞑靼的威胁,而且北元的势力也一直威胁着明朝。对朱棣而言,北京对他是有着特殊感情的,所以朱棣开始迁都北京,让北京成为大明的都城,这也就是天子守国门的来历。

面对外敌的入侵,帝王主动承担抵抗重任,这一点确实是让人赞美的。到了明朝末期的时候,大明帝国农民起义纷起,此时影响最大的一股农民起义军就是李自成的部队,在公元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将北京攻克。

此时崇祯皇帝是什么表现呢?他面对敌人的进攻,又是不誓死不退,最后就是上吊自杀,也不离开北京,这也就是所谓的“君王死社稷”。从两位帝王的魄力来看,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在紧要关头,他们彰显了英雄气概。

所以,本人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朝的赞美,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明朝,也可以说是明朝的象征。回顾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这个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自始至终都没有妥协屈服。

用史书中的记载来描述是这样的:“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无论它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它从来没有卑躬屈膝,从来没有割地赔款,这样一个王朝,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王朝呢?


朗照千江月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和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尽两件事,这是后人对明朝的一种赞誉,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唯一值得商榷的就是这事被抬得太高,以至于逐渐的“神话”,从人性品格上无限拔高了明朝皇帝,反而使得“天子守国门”这话可能出现了其他的意味和解读,过犹不及吧。

从这幅明朝的地图可以清晰的看出,朱棣当时迁都北京,虽然主要原因是因为南京毕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都城,而北京则是朱棣的潜邸所在之地。但朱棣为防止蒙古寇边的原因也是真实的。朱棣也是说到做到了,他一生五征蒙古,不关打的咋样吧,也是为了解决这一宿敌。

至于说把“天子守国门”作为明朝的象征,这个就属于前面说到的“无限提高”了,不说别的,北京在当时也不是“国门”啊,当然了打到最后到了崇祯手里的时候,还真的差点就快成国门了,地盘都丢光了。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所以也千万不要把这话当成什么明朝的象征了,历史必须要辩证的来看,不要一味的吹捧或者一味的贬低,天子守国门,朱棣确实做了很多,但其后的明代皇帝跟这话真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老李滔滔不绝


第一,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跟袁世凯当民国总统不去南京是一个道理,北京老家是帝业兴起之地,无安全之忧,而且北方住习惯了,南方气候不习惯。此外也不排除明成祖有项羽的小心思“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迁都北京没有荣归故里的气氛。

第二,天子守国门,说明边境线已经被推到了北京,标志着北方一带为游牧民族控制,国土固守着传统汉地,开疆扩土能力不足。明朝没有灭亡元朝,只是驱逐了元朝,让元朝由中原正统变成了北元,后来北元内部分裂成了瓦剌、鞑靼,即使是分裂也一直是明朝的心头大患。著名的大太监带着明英宗朱祁镇四处遛弯,结果皇帝被俘。瓦剌衰弱,鞑靼又强盛,总之蒙古草原一直没有被明朝征服,所以国都在此,天子自然得守国门,不然躲在其他地方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崇祯皇帝的上吊自杀为“天子守国门”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崇祯守成的皇帝,非暴君、昏君,偏偏摊上大厦将倾的危局,能力不足,格局不够,手段简单单一,加上猜忌、急功近利,让明末的诸多名臣良将因一时的挫折就被贬或杀,施政朝令夕改,心无定数,就跟一个没有能力的领导偏偏啥都喜欢管,结果下属累的半死还遭埋怨,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之前我回答崇祯相似的题目,崇祯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有骨气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是不合格的。所以当一个皇帝再也找不到优点的时候,只能将唯一或者说的过去的赞词“天子守国门”盖在崇祯的棺材上。

或许有人是很不服气的,我对崇祯最大的怨念是没有对身后事交代清楚就轻率的上吊自杀,一个敢死不敢生的人,轻易的将保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传承汉家衣冢的机会浪费掉,看看南明小朝廷的内讧纷争,轻易的被满清各个击破,这是对祖业的不负责任,对汉族文化传承的不负责任!


月亮之上有爱


为什么太祖和成祖时期就不用守国门,为什么后面的皇帝就需要守国门,因为太祖和成祖时期是明朝的军事扩张时期,北击蒙元,五征大漠,谁还敢来国门?

当时有哪个知识分子会说,天子守国门,一定会被骂成是疯子,小小蛮族也能抵挡住王师一击吗?

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是打出来的!汉唐时期为什么匹夫都有大志向,为什么知识分子的风气都是激扬向上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典故事迹。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蒙古对我国发动侵略,我们会担心国门守不住吗?我们心中最想说的一句话,这蒙古脑子瓦特了,怕不是屎都要被打出来!

后面皇帝属于守成之君,实际领土范围不断萎缩,后期只有400多万平方公里。明英宗时期,被蒙古人打到京城,崇祯时期被满清劫掠京城腹地,

百姓深受其害,官员当的都有生命危险,这些老鼻子知识分子说,天子守国门,像是称赞,却莫不是对明朝皇帝最大的恶意了,隐藏的意思是你这皇帝当的,已经都被人踢到脸上了!

如果当时人听到你这个问题,心中最想说的就是,xxx,这个象征我不要!




阿驰2585


这当然是一种赞美。

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君王死社稷。整句话是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王朝的铮铮风骨的一种赞赏。众观历史,也只有明朝做到了这一点,比之我大清“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不知道强了多少倍。要知道强如汉唐也干过和亲的事情。所以说这也并非吹嘘,而是真实写照。


明朝在实现全国的统一后,仍然像之前的朝代一样,边患严重。于是修筑了山海关。靖难之役后,鉴于北方蒙元残余势力的威胁,再加上北京时朱棣的龙兴之地,于是朱棣把都城迁到了北京。因为北京离边关太近,又是天子亲自坐镇,所以就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自此之后历代明朝皇帝都坚持了这一国策,即便在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的情况下,也没有屈服。


历史小跟班


我个人认为这既不是嘲讽,也不是赞美。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在定都方面是十分慎重的,尤其是中国人信奉风水学中的龙脉谶讳学说。龙脉谶讳学说是真是假,到现在都没有能让人信服的理由。总是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中国历代皇帝定都总体来说是遵循一个“把自己置于敏感地方,便于处突应急”。这里举几个例子。项羽“关中封王”后认为天下大定,带兵回到彭城,定都彭城,安心地做起了楚霸王。以项羽看来,彭城是自己的发迹地,群众基础好,能够睡安稳觉。不成想,各地原来被秦灭了的诸侯都蠢蠢欲动。后来的新贵刘邦更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后的结果都知道。刘邦得了天下后,有三个国都地址可选:彭城、洛阳、长安。彭城首先落选,原因是彭城是刘邦的伤心地,历次与项羽争夺战,都是落荒而逃,十分狼狈。这时又有人认为洛阳是最佳国都地址。刘邦正准备带领着皇家领导班子进军洛阳,这时有一谋士娄敬竭力劝阻说“关中是秦人老家,最不稳定,应该把国都建在关中”。刘邦正犹豫不决,张良到来刘邦询问张良,张良所说与娄敬完全一致。于是刘邦带领皇家班子进军关中。娄敬因建议建都正确而不但封侯,而且还赐姓刘,风光无限。事实证明当时建都长安确实是正确的。

东汉刘秀虽是皇族,可是与皇家血脉太远,已经没有皇家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所以刘秀选择了“贵气”较轻的洛阳。也得以延国祚二百年。

唐朝实行二京制,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而非人和方面的担忧。唐朝长安成为世界大都市,帝都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相关的城市病又超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了分散城市职能而实行二京制。

如果说“天子守国门”,应该首推北宋。北宋的国都汴梁再往北不远就是大辽国。宋朝刚建国时赵匡胤也曾有迁都洛阳的打算,因为汴梁也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完全不具备做首都的条件。可是赵家是通过和平演变夺权。部下在旧朝和新朝都是既得利益者。贪图既得利益而不愿迁都折腾。从客观上把宋朝国都置于危险之地,北宋一百多年虽信誓旦旦地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实在是以攻为守的战略,金人一战而城破国灭,教训实在惨痛。

明朝也实行二京制,明朝的二京制与唐朝的二京制有两点不同:1.明朝天子并没有在北京和南京间做钟摆式迁移。2.明朝的南京也有完整的帝国官僚管理机构。明朝在朱棣时迁都北京也并不是现代“明粉”们所说的那么有骨气。朱棣以燕王身份篡了侄子的位,他在南京肯定统治不下去。还是回到自己的封国牢靠些。当时的北京处于与瓦剌接触的前哨地,定都于此便于皇帝处突与应变。

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一部分真,有一部分假,有一部分无奈还有一部分吹捧成分。如果不冷静地理智分析,势必会有“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的历史盲从者。


沙洲孤鸿24331826


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是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哪怕是崇祯帝,也是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皇帝,奈何大厦将倾,他够努力,却没有那么大的天赋,无法力挽狂澜,最后也是宁死不降,吊死在歪脖树上。

从朱棣从南京搬到北京,就是为了将边防线稳住,事实证明这无疑是成功的,朱棣从小就跟朱元璋打天下,乃骁勇善战之人,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掌握天下大势的朱允文,会被他四叔赶下神台的原因。

朱棣好战,从小在流浪打仗中度过,当上皇帝之后更是御驾亲征多次,因为当时明朝四大冤案,朱元璋杀掉大多数不老实且有能力的人,给朱允文一个温顺的朝廷,只留了几个有能力的人,辅佐朱允文,后来朱允文被推翻,朱棣干脆连最后几人也杀光,无人可用。

也只能自己去镇守边疆,也显现出来明帝国的骨气和风范。


晨晓cc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后来人们对明朝的评价。看似美好,但其实是明朝后面那些君主的无奈。

首都,是一座集政治、文华、经济、军事等围一体的城市。如果没有北边的外患,可以说北京是一座极为理想的首都城市之选。

首先,在城建上经过元朝近百年的建设已是完善;次之,地理位置好,靠着天津临海又有大运河,可以发展出蓬勃的经济;最后,安防上有山海关,大同等巨镇,无需担心藩王地方豪强造反。

但是如果这座城市处在边关上那就得不偿失了。一条大运河或许可以满足一座首都的日常需求但如果再加上近百万的边军日常补给,那就不堪重负了,而且只要被人堵住大运河就有可能完成亡国的危险。再者安防上将变成鸡肋,一旦首都发生危险,南方的勤王军队很难及时增援。

后来事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东北的女真和中原的李自成遥相呼应,而北京夹在中间,时刻受到两方的威胁。最终不堪重负,北京被攻破,朱由检也吊死在煤山。


言午野记


我真的要笑cry了。天子守不守国门,都是皇帝他家和别人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对你来讲,也就是原来的皇帝来统治你,还是新皇帝来统治你,仅此而已。所以说,你们这帮贱民真的是,这都是新中国了,还在为天子手表守不守国门而争吵。要我说,我巴不得谁当皇帝谁全家死绝,这样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