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很多字东倒西歪,如何理解其中的美感?

专业书画定制


您好,我是古风书法。

这就好像是问王羲之书法美,还是宋体美术字美一样。

任何艺术门类其实都是相通的,有矛盾、有冲突,才能彰显艺术的张力。所以书法需要制造矛盾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并且能做到恰到好处,将书法艺术性发挥到最大化。

什么叫做制造矛盾,我们写一幅作品,每一个笔画都写的端端正正,那么这和美术字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把一个竖画写倾斜使它和其他笔画产生矛盾、冲突,这就会打破原有的呆板局面,使其显得活泼灵动。就等于制造了矛盾。

什么叫做处理矛盾,还是上文的例子,这个竖画要倾斜到什么程度,才恰到好处,才不会使其显得突兀,与整体格格不入。这就是功力,这就是才气。

历代书家,又何止王羲之一人,象欧阳询、李邕、苏轼、米芾等等,都是个中好手。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历代书家是怎么制造矛盾和处理矛盾的。

王羲之


集字圣教序例字

王羲之尺牍例字
欧阳询例字1
欧阳询例字2

李邕例字1
李邕例字2

米芾例字1
米芾例字2


古风书法


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对于书法还不是很理解,或者说题主只是一个书法初学者,只能理解和欣赏写的很工整的字体。

实际上真正好的书法,尤其是大师的经典作品,很少有非常工整的,要论工整,现在的打印体必然是第一名了。

当然,王羲之的字也不是东倒西歪,他的每一个字的重心都是平稳的,或者说在整体中是平稳的,这样才能产生气势。

袁昂的《古今书评》里说: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种不端正,主要指的两个方面:

1、奇正

就是指的平中见奇,本来是非常板正的字,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故意做了一些变化,让整个字更加生动。

这就是汉字的艺术化的处理,这种变化的处理,让整个字生机,不再呆板。

比如王羲之《圣教序》里的“盖”,就在空间的处理和笔画的方向上做了很多的改变。

2、书势

平平正正的字是很难产生气势的,书法的气势就在一粗细、大小、长短、正斜的变化。

通过这些变化,打破平衡的章法,从而产生气势。所以,真正好的作品很少是板板正正的,里面充满了各种的变化。

所以,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一些倾斜并不是水平的事,而是作者在具体的书写中形成的自然的摆动。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行书讲究变化,以斜取正,虽然单字会左摇右摆,但是对于整行来说是正的!单字的开合摆动的变化,会使整行的行气更加十足

比如单字,左右结构上开下合,整个字的左右两部分都是歪的,但是最终这个字会很稳的站在那里


比如下图,仰字,下开上合,字也很稳定

这样的字在王铎行书中有很多明显的体现


想这样的字,在圣教序之中有很多例子,这叫单字的以斜取正,这正是变化之美

整行也是如此,如下图所示,仔细看又细微的左摇右摆!但整行仍然很稳定


这样处理的很多,后来的书法家很多都这样做,比如王铎

上图为王多临写的兰亭序,整行摆动非常明显

再如下图




个人愚见,说的不对的还请各位多多包涵,希望能帮到您

我是喜欢书法和吉他的墨宝,谢谢


墨宝


准确的说法帖的名字叫《唐怀仁集王羲之字圣教序》,不是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怀仁集王圣教序》中的一些字不像平常我们常见的书法那样四平八稳,端严方正。说其“东倒西歪”是不正确的。在书法里常用的术语叫“崎侧”或“奇正相生”。


之所以出现这种字的现象,一方面在于集字作者高明的造险能力,一方面来源于王羲之的书法,还有就是由于作品是集字书法作品的缘故。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贯的多是平整工稳,清楚整洁的书法作品。

不过行草书中那种打破绝对的平稳的书法作品占最大数量,只不过造险的幅度不同而已。

《集王圣教序》作品里奇正相生造势的字的确不少,他之所以具有艺术性的元素之一也正在于此。因为《集王圣教序》里部分字的造险和破险技法高超,整个字的重心却是稳正的。险绝稳正这种对立统一技法正是美学元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东倒西歪”是弊病,而“奇正相生”是书法艺术美的一个元素。



这种奇正相生的技法在《圣教序》不但非常巧妙,而且形式多变。



宣的宝盖头偏左,下部偏右。

行字的左右部分上下错落。



阴字的左低右高。坠字的左奇险右端严正等等。


翰墨书道


我认为不破坏美感,是正常现象。形成这样的风格有三个原因:

第一、形成方式上的特殊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圣教序其实是当年唐太宗命令怀仁和尚集字而成的。集字的特点就是截取种种作品中的某一个字,然后将这些字组合起来,成为一篇书法作品。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导致字与字之间气息的不连贯、不通畅的地方。

因为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其气息应该是一致的、连贯的。而每一个书法作品又与其他书法作品的气息、韵脉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气、性情。

从每一个书法作品中抽取一点,然后组合成整体的书法作品,必然又有不通顺、气息不一致的地方。这些不通顺、奇怪的地方,其实就是让人感觉东倒西歪的原因。

假如一幅字,整体上的取势就是歪一点、斜一点的,那么人们反而不会感到这个字是歪的,或者这个字是倾斜的。

所谓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原因。

感觉字体倾斜、东倒西歪,就是因为这个字和其他字取势不一样造成的。因为有变化才会感觉差异。如果都是一致的风格、取势恐怕也不会觉察出来有多少变化吧。

但是,这又是集字所无法避免的。相较于其他集字作品来说,这篇集字圣教序已经算是集字最高水平的代表了。怀仁其人本身的书法水平就很不错,所以在集字的时候,更能体会书写者书写的意图,整体上做到了近似“浑然天成”,实属不易了。

第二、字体和书风特色

集字圣教序所采用的书体是王羲之的行书字体,而行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富有变化。所谓的东倒西歪,其实就是书法上面说的整体取势是倾斜的,追求险绝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所谓写好字就是要一板一眼的书写。很多人在教育小孩子写字的时候也是说要一撇一捺,横平竖直的书写。其实我感觉这样教育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在书法上就有用很大问题。

因为如果真的把字写得过于横平竖直,其实又死板了、僵硬了很多,就谈不上书法的美感、变化了。

而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灵活多变、飘逸潇洒的,因此,其人其书绝不可能四平八稳,这样写既没有趣味,又毫无生机可言。

第三、独特的时代追求

我们都知道,圣教序在本质上来讲,是王羲之书法的再次创作,而且这两次创作(王羲之的书法是第一次创作,怀仁集圣教序是第二次创作)的时期都处于中国历史上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时候。

魏晋时期,各个小国、朝廷纷纷林立,互相之间战争不断,因此很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上面的开放、繁荣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这一期迸发出了生命力,魏晋时期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中国文化的自觉,尤其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就是在这个时期之内发生的。

而盛唐高度统一和繁荣的格局、气魄,让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局面。由此带来文化上的第三次繁荣。

而且,经过这两次淬炼,创作出了这篇行书名作——圣教序,这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也是两种时代精神碰撞的产物,其中的美感自然是体现了魏晋以来魏晋风骨中慷慨激扬的一面,以及盛唐卓越豪迈的气魄。

这两种精神其本质就是创新,不甘于四平八稳,勇于突破和创新。因此,在字体结构上,魏晋时期和唐代的书法较之于其他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和不同。尤其是唐代,出现了工楷,更加讲究创作上的法度严谨,出现了面貌迥然不同的四家楷书以及狂草艺术。

所以,如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圣教序的结构取势力,也就容易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单字的写法,更重要的是看整体。

对于行草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避让等尤其重要,很多时候还要善于制造矛盾,比如上一字左倾,下一字右倾,在摇曳中寻求字组的平稳。

这正如行军,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位士兵的强壮,更要注重士兵之间的配合,让军队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有战斗力。

当然,不可否认,《圣教序》毕竟是集字,不可能每个字都组合得完美,所以我们在临习《圣教序》时,最好同时参考王羲之其他法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王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字体大小、正斜、方扁、宽窄、高矮、错落、疏密、收放……这些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章法上必须具备的基本法则,也是书法节奏感、韵律感所要求必须做到的,用以破除字法平淡无味、姿态呆滞无神,力求通篇字行整体默契一致,浑然天成,气氛活跃,情绪卓然……从而借以抒情达意,使人悦目舒心、深受鼓舞。

△图为本人习作

为什么常有人说,×××楷书作品{尤其是唐楷),写得太死板、太僵硬、不活脱,像没有表情的美术字? 因为,犯了一个大毛病,那就是缺少变化,比如一幅字当中,几乎所有的画,像事先用模具塑造好了似的,而且书写过程好玩儿像拼图游戏似的,一点一画地摆在一起,丝毫没有笔断意连、顾盼呼应、一气呵成的迹象……实质上,这样做法根本不符合艺术原理要求。

也就是说,单个字体写得再好,当把多个字放到一起,组成段落文字的时候,一点律动没有。在书法创作范畴里特别讲求的是,不能直接按帖的字原形不动去布置,需要妥善技术处理,将字形或笔画姿态作相应的变换,尤其是同类画挨着的时候,必须将其中某个画形制予以改变,尽量避免雷同排列,否则,像地面砖似的,过于整齐划一,与电脑印刷体没什么区别,也就失去艺术性了。

△图为本人习作

实际上,书法是手写体艺术字,必须有适度变化,不然只能属于写毛笔字,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毛笔书法,这一点必须清楚。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碑帖,其实,是实用书法字,并不属于“书法作品”,它是特定条件下时代产物一一书法工艺品。我们在临写的时候,要巧把刀法变笔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变通,决不能原字照搬,否则,不算创作。


△图为本人习作

回到正题。那么,怎么理解章法上所说的“东倒西歪?

我打个比方,一堆字排列在一起,好比一个舞蹈队演出实况瞬间定格,每一演员要摆出不同造型与姿态,这时候,主要表现的是整体意境美,在如此特定的情景中,个人的肢体动作语言及其面目表情,肯定不能一个样子,这是为集中表现舞曲主题思想,而精心设计的,此刻,每一个人便是一个个小小艺术元素,所以,这就是舞蹈与广播体操、广场舞的最大区别之处。书法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当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主要看整体效果,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和艺术伦理规范,不能把单个字逐一拿出来品头论足。


△图为本人习作

简单的说,一幅行书或行草作品,每一字都是跳跃的音符,有高低音、强弱声、长短拍。书亦如此,一件作品,字字如乱石铺路,奇形怪状却合理分布,行行曲折弯延,张犹如小溪流水一般,能给人遐想回味。如果能写出醉汉遛街似的趟泥步就对。当然,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加强字外功修炼。

△图为本人习作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怀仁耗时二十五年而成。碑文分为唐太宗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经文要义而作序文。第二部分是太子李冶所写附记。第三部分是股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碑每一个字,均从王羲之遗墨中精挑细选出来。号称天下第一的兰亭序,也仅选入二十多字。平均每年完成百字左右,也就是说要四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字。以四天写一字来说,就算是一个初学者,也能写的像模像样了。而怀仁,可是书法高手,高手又从书圣的字当中,挑选出代表王羲之最美的字,你还怀疑他东倒西歪,不堪入目?就是专门写丑书的几个代表人物,都不敢对圣教序说三道四。而一般人,除了顶礼膜拜,还是顶礼膜拜。




有疑问当然应该问,但应该以求知的方式提问,以我认为某某某某的作品,东倒西歪,毫无美感这样的方式提问,就要分一分对象。



子衿书法


喜欢书法的朋友都知道《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个帖子。但好多书法爱好者可能不明白它到底好在哪里?“度道书法”小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不明白,一开始感觉这些字东倒西歪,乱七八糟的。后来随着逐渐深入的临习,才慢慢体会到了她的美。

今天,“度道书法”小编通过“而,远,使”三个字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她好在哪里?下面三个字是“度道书法”小编用毛笔书写的,左边的字代表了我们一般常见的写法,右边的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而”字,左边这个“而”是大家经常见到的写法,但是王羲之将中间一撇拉长并和横画连写,给人以出其不意,令人冲动的感觉。在我们看来:完了,这一笔写坏了,但王羲之却又巧妙的将第三画变的极短并与横折弯钩又连写,与横撇形成极大的反差,里面两竖相逗,轻松活泼。使此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变化极大。

其次,再来看远字。一般我们写字横画基本写成“左低右高”,但在《圣教序》里面有好多横是左高右低。例如下面的“远,使”的右边第一画都是。“远”字第二横向右上出,与第一横形成了一个“左开右合”的体势,下面的竖画变成一点,撇和点连写成一笔,留出空白与左上互应,形成了一个“左合右开”之势,使此字变得特别耐看,有情趣。与左边的字对比,左边的远就显的非常普通。

最后,“使”字,从结构上看“上开下合”,中间留大片空白。单独看“单人旁”和“吏”字都是斜的,整体来看这个字又是正的。单从右半部分“吏”来看上部“左开右合”,下半部分“左合右开”,达到了“造险化险”游刃有余的地方。这也是书法与写字的区别所在,左边这个字只能算写字,右边的可称为书法了。

这上字只是《圣教序》的冰山一角,像这样的字,在《圣教序》还有好多好多,你会惊讶他是怎么想到的,佩服之余,希望大家在临摹的时候仔细体会,争取早日写出有味道的书法。

以上仅为度道书法君个人理解,说的不对的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度道书法




首先要弄明白,《圣教序》是怎么来的?《圣教序》有两个,一个是褚遂良写的,另一个是王羲之集字,全名叫《怀仁集圣教序》。所以明白了吧,这版《圣教序》是怀仁和尚拿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拼出来的,并不是王羲之亲笔书写的。



那王羲之写过这么多字吗?答案是没有。怀仁在集的时候,有的是拿王羲之的原字,有的则是拿已有的偏旁部首,大的缩小,小的放大,歪的扶正,正的放歪等等。反正就是这么拼的,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所以《圣教序》等于是怀仁根据他对王羲之书法的领悟和发挥,用王羲之的字再创造了一件作品。



怀仁是怎么领悟发挥的?先看这个“而”,第一笔就不是平的,而是向左下甩。



第二笔竖还是往下压,这样下去字肯定是歪的,所以横折就开始往右上走,里边俩竖也是尽量靠右,左边压的越厉害,右边上扬的越厉害,这就是书法中最牛逼的,所谓动感之中取得平衡。




“其”也是,底下的右点整体偏右,但是收笔却是往左,这样就像有一股力量把整个字往左拽,这跟平常的写成“八”字点不一样的。



左右结构的,本来左小右大的处理成左大右小。



应该左大右小的也进行相反处理,放大了右边。这样处理,无形中把字的张力放大了很多。



“仁”字,一般我们写的时候右边两横会写的长一些,因为要把空填满,但是,怀仁却放大了中间的距离,处理成短横,并且横之间还有呼应,把字势做足了。可见,字的气势不在乎笔画的长短。



《圣教序》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处理,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要说,为什么怀仁要这么做?其实目的就是要脱离俗格,达到奇趣的目的。那么,怀仁这么理解对吗?

这个是王羲之《丧乱帖》中的“毒”字,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到,上下两部分根本不在中轴线上,上边左倾,所以下边就调整为向右倾斜,这样的处理,都是为了达到在动感中取得平衡的目的,是不是比平常的写法高级多了?



所以,怀仁的集字,为我们理解王羲之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当然,也正是怀仁太好奇,也有人提出了批评,说怀仁这样处理,失去了王字平淡冲和的味道。所以,我们看待《圣教序》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但不可否认,《圣教序》还是很精彩的,尤其对于学王行书的,是一个很好的入门选择。

由于我们都是看印刷字长大的,学书法又一般从楷书入手,所以一看到这种非常规的写法就难以理解,这其实是我们学书法很大的障碍,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太狭隘。学习书法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随着学习深入,对书法的理解也会深入,并不是歪就是不好,歪中取得平衡,才是书法的精髓。

孙过庭《书谱》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才是学习书法的套路。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临写示范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44, "group_id": 6489087837919511054, "media_id": 1566260417866754, "vname": "21.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