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在你过往看过的书中推荐一本给别人,你会选择哪一本?理由是什么?

O-O你们都是万恶的源泉


我推荐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我认为想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去研究经典著作,而《论语》就是其中一部经典。但是仅是去读经典而不去研究经典,那么也只是读过就忘了,没有实际意义。

南老这部《论语别裁》,首先非常的浅显易懂,可以算是《论语》入门,他强调的,放在当下去读书,也就是从当下古人的视角去理解当下的语言,再从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自己。这点我非常赞同。同时,他提出,所谓做学问,要找源头,比如要研究科学,就要去学习古代天文,要学习天文必是数学,而数学必是易经。找到真正的学习源头,我们才不会盲从,也不会人云亦云,才知道自己的方向!

所以,如果连最基础的经典都没有好好读过,那岂不是浪费了,而《论语别裁》会为你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把小钥匙!


當下一杯茶


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我会推荐一本颠覆我固有认知的一本书,像“砸在头盖骨上的拳头一样砸醒我们”的书。

卡夫卡曾经说过:

"如果一本书不能像砸在我们头盖骨上的拳头一样砸醒我们,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像灾难一样影响我们的书,深深刺痛我们的书,像你爱他比你爱自己还要多的人死去一样的书,像自杀一样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这一直以来都是豆豆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的根据——它必须能让你刷新认知、反思自己、对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埃米尼亚·伊贝拉所著的《能力陷阱》正是这样一本书,她提出了一些反直觉的观点:

  • 不是你的短板限制了你,反而是你擅长的事限制了你。
  • 不要试图用思维方式改变行为,先去行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有时候你不是不擅长,而是比较自恋且懒惰。

不同于我们惯常的想法,认为改变行为的前提是改变思维和认知。

而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由外而内”原则,作者提出,你必须先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你想变成一个自信的人,那就先去研究自信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的能力表现是什么,然后从行动改变,引发思维方式的改变。

慢慢地,你就可以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像一个自信的人一样去思考了。

这个观点实际上和Amy Cunddy提出的“身体语言会影响和改变认知”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外在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号,它比内在的自省、思考来得更加迅速和直接,并且行为有即时的反馈结果,它更容易带给我们深层的改变。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践行的观点,非常适合大家在进入一个瓶颈阶段时,对自己进行一个检视和回顾。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写: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有时候,我们习惯于保持一种固定的状态,但往往这会扼杀多种可能性。

我是@古豆豆,关注我带给你更多好书推荐~


古豆豆


我会推荐《围城》这本书。下面谈谈我选择这一本的理由。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我想,这是《围城》这部小说里最经典的,流传最久的一句话了吧。《围城》小说成书于1946年,钱钟书用两年的时间沉淀出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好的内容可以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于生活,就像钱钟书所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担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书中观点很鲜明,钱老已经告知我们,事实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烘托这样一个主题一样,给人物角色增添几分亮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

婚姻,职业,家庭等等,都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但不同的是,出来的人之前拼命地想进去,进去的人又拼命地想出来,日复一日,重蹈覆辙,一幕幕都在上演,变得是人群,不变的是规律。婚姻,事业,总能说出别人的好,看不到自己的好,我想这也是人之本性,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也可能囿于缺乏感恩之心,抑或者总是想尝试些许的不同,如此一来便很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纵观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一幕幕围城的上演么。婚姻,夫妻生活本身就少了些许恋爱时的激情和心境,过日子不同于谈恋爱,人生也不能永如初见,日子一长,各种矛盾和冲突便接踵而来,令人猝不及防,处理的好,日子照样过下去,处理的不好,便开始各种嫌弃和各种向往,早已忘记当初的牵手和誓言。总总觉得他好或她好,时常又伴着无限的后悔,殊不知在后悔之前又都羡慕已经成家的人。结婚的羡慕没结婚的自由,没结婚的羡慕结婚的家庭圆满,人总是在各种矛盾和对比中寻求着平衡,这种平衡更多是心里上的平衡。再比如职业,公务员觉得医生不错,医生觉得教师不错,教师反过来羡慕公务员不错,如此尔尔,不胜枚举,我们在总结别人的时候总能列出许多个优点,我们在总结自己的时候总能列出许多个缺点,似乎当初不应该是这样。若真的如我们所愿,单了身,换了工作,可能又会回到当初的心情,羡慕结婚的,羡慕其他职业的,循环往复,许多人也就在这循环往复中度过此生,却从未发现自身以及身边的美好。

人都有虚荣心或者自尊心,就像谈恋爱的小青年,永远都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工作也是这样,无论自己过得多么苦逼,永远要把光鲜的一面展现给身边人,时间一长,便暴露各种问题,便不是靠各种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美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理崩溃无法承受之时也就是放弃之时。其实世上哪有什么完美的婚姻和一劳永逸的职业,真正让许多人羡慕的婚姻或职业又有多少,又有多少能成为钱钟书和杨绛一样的婚姻,这样的婚姻多半存在于神话之中,神话不是现实,无法照印彼此。每个婚姻,每个家庭,每份职业都有光鲜的一面,也都有苦累繁重的一面。明星看似风光,实则无自己的隐私,处处接受曝光,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被放大到大问题,一不留神还会遗臭万年;教师看似寒暑假时间充裕,殊不知平日里受过多少气,费过多少口舌;医生职业神圣,但也时常承担各种压力;私人老板财大气粗,实则在外打拼受累,各种应酬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我们有自己的光鲜,当然有自己的苦累,不用去过多的羡慕他人,更不能用他人的光鲜去对比自己的苦累。我们只要守住身边的一个个小美好,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明白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实际可能远不如表面来的光鲜亮丽,你会发现,围城有时候也能突破过去。

所以,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特别推荐大家看看。对生活很有指导意义。你觉得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姚老师谈教育


对于要推荐的书籍,我推荐的是曾国藩书籍,这部书很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读,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收获。其中曾国藩的《挺经》是其中一部,很值得读几遍。

序言

一代天骄,曾国藩也。晚晴十大名臣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儒学人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典范。在风雨飘摇的清朝中,曾国藩用一己之力,用他的智慧,学识,为清政府续命几十年,可谓功勋卓著。

曾国藩出生于小地主之家,家庭不算富裕。其从小好学,14岁能读四书五经,可谓天资聪慧。在清王朝的内忧外患中,他一无家学,二无门阀的根基,却仅仅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勤奋刻苦,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官居一品。

为什么曾国藩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需要我们从他晚年人生的点点滴滴中分析。曾国藩的晚年,虽然退隐返乡,但是其笔耕不止,写出了许多巨作。特别是他的《家书》,对世人影响深远。在曾国藩众多作品中,唯独其作品的三要素,是蕴含着无数成功的思想、方法,对在外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来说,是无价的宝库
第一部分为《霸志》。

何为霸志,其实为霸王之志。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用曹操的话来说“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在有限的岁月中,无人不想生前建功立业,死后流芳百世。要成就一番霸业,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曾国藩,号涤生,取自“涤其旧染之污,励志以用世”的含义。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志向高远。


第二部分为《挺经》。

这是曾国藩生前最后一作,李鸿章称其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法宝。这章主要是讲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原则和方式。“外挺内坚、才华不显”是本章的精华。对自身的发展,要毫不余力的压榨潜力,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一个劲的勤奋苦学。对外要谦虚谨慎,一步一步的发展,不与人争利,徐徐图之。

第三部分为《忠信》。

人无信,不以立。曾国藩一生为国,殚精竭虑,可谓忠。戎马一生,讲仁守义,可谓信。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会遇到无数迷人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曾国藩用一生守住了忠信,即使在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依然保持谦逊,对国家依旧忠心耿耿,对亲友依旧言传身教。

结语

以上三章是曾国藩一生发展的缩影,从立志、成长、守信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拥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才能实现伟大抱负。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渴望,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是每一个在外拼搏人的信念。但是,要想成功,我们必须要向长者学,向前辈看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深入学习曾国藩成功的三要素,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曾国藩的经验对后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好多阅读之心得都在@妙笔写春秋,欢迎大家关注@妙笔写春秋,里面都是慢慢的干货,看一点,受益十分。


妙笔写春秋


那就推荐全国排名第一名的书,遥远的救世主!理由如下:

第一、本人看了几万本书,这几万本里面它排第一名。

第二:这本书能教你发财,也能告诉你贫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同时还能告诉你穷人遇到机会为什么不能把握住!

第三:这本书讲事物的本质,将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讲财富的规律,商业的逻辑,权力的本质。人类最重点的领域都涉及到了,包括生与死的问题!

第四:这本书还有影视作品,拍摄出来的电视剧叫《天道》,值得用心去看!

第五:这本书看一遍看不懂,要看很多遍才能慢慢理解一些东西,需要非常多的思考!

第六:这本书的作者很神秘



需要静心学习


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本书的话,我强烈推荐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

这一本看似杂乱无章的所谓碎笔,却把作者对生命的无常、对人性的拷问、对过往的追思、对爱的表述、对宗教信仰的参悟等通通一网打尽。用他的生花妙笔、用诙谐幽默且优美准确的语言、用充满哲思的论述,把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呈现。对读者的心灵是一次高贵的洗礼。

毫无疑问,每一个有幸读到此书的人,莫不为先生虽悲苦却不失乐观的心态深深折服。至少我是如此。无论你是狂傲不羁,还是悲观厌世,或是焦虑迷茫,抑或澄明通透。都该停下向死奔袭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与先生来一次隔空对话,他会让你真正懂得人之为人的意义之所在,你将在巨大无声的空寂中听出回答。

先生的大半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个中悲苦岂是常人所能体会?世界上身体残疾者比比皆是,但是有几人能够做到像先生这样的成就和悟性?好吧,如果你要用“上帝为他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来牵强附会,我也认了。但是请去看一看如下这些(原书中摘抄)惊心动魄的描述。

1.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2.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加一个”更”字。

3.灵魂不死,是一个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的猜想。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先生甚至把自己的病体形象的比喻成一架摇摇欲坠的飞机。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有时我甚至变态的认为,自己这一生中没有经历过在轮椅上的体验是否是一种遗憾和残缺?

朋友们,如果你能读到这条回答,谢谢你能够看完它。如果你能够读到史铁生先生的书也请你读完它。那时你会感谢自己在人生的一段时光中与先生有一段隔空的心灵邂逅。这该是一件多么三生有幸的事情!



人生若只如想象


阿斋写的《圈里圈套》

该书写的是一个销售的故事,里面有许多观点现象不太入主流,但是对于初出社会的年轻人,大学生却非常的实用而且道理逻辑简单易懂。我们大部分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学校家庭几乎很少教我们一些社会生存知识。当今社会尔虞我诈只要涉及到钱与利益事情就没有简单的,所以刚步入社会的我们就有点像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连什么时候卧倒都不知道……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部队服役,部队相对来说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复杂退伍后就没那种感觉了,就想起该书里面的情节及一些观点,看过几遍之后里面有一些观点让年轻的傻白甜很受用:假设对方是个骗子先想想你 有什么值得他惦记。

充足的人脉是解决问题的基本保障

遇到突如其来的好先想想对方的动机是什么尤其是女孩子

这本书绝对不同于网络广为流传罗织经,厚黑学,毒鸡汤。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希望广大的迷茫青少年心态开阔越走越远!



Dota2米拉娜


第一本推荐的话,就是红楼梦了。这个里面的故事大家都是家喻户晓的了。看看还是有好处的。(建议看带有脂砚斋评语的,基本上后后续的故事发展,大概从评语里面能窥见一二。)

第二本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过我还没看完,开头确实很好。)

故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贡多百余年的历史。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康多(Macondo)的荣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

以奇诡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以及遗忘和孤独的主题。

故事讲述一个光怪陆离的布恩迪亚家族在一百年间,六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兴衰起落,第一代的老布恩迪亚在晚年被绑在树上过日子,欧苏拉是布恩迪亚家的女主人,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家人,但她又充满正义感,她的孙子阿加底奥在马康多以暴力统治人民时,挺身而出为人民打抱不平。最后一个子孙——倭良诺的儿子在刚出生时被蚂蚁吃掉,倭良诺在看完遗稿后,随着马康多一起消失了。




何紫霄


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中国书法史》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诗经》《唐诗三百首》







三休堂李彦敏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好书有很多,如果我推荐的话,里面肯定会有一本《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的苦难。

徐富贵的上半生是地主家的少爷,鲜衣怒马,年少轻狂,然而最终终于赌光了家业,穷困之中福贵为母亲求医,没想到在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下半生的凄苦经历才刚刚开始,妻子患病而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女婿因做苦工也意外而死,外孙苦随福贵回到乡下,由于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却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然而我觉得作者写了这么多苦难出来,并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苦难。作者想表达的更多的是面对生命面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绝望,也能在世界的某处找到一丝的希望。

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尾段福贵买老牛的情节,那头老牛也许就是他的化身,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着同样凄惨的晚年,在这头老牛的身上仿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生,福贵最终买下了它。因为就像村里人所说的:他们两个很像!既然不能被世界温柔以待,那就待“自己”温柔些吧。

书不长,细细品读的话一天两天就可以看完,过程中伴随着五味杂陈,压抑、无奈,绝望中又透漏着一丝欣慰。

生命是平等的,生活却不是。

人生应分为两种境界:生活和生存。福贵的一家就是在生命的每一天用生活的心态去生存,苦在身体,甜在心田!

珍惜得来不易的生活,珍惜身边人。毕竟我们现在都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