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9學科,27醫護,456小時,同濟醫院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生

9學科,27醫護,456小時,同濟醫院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9個學科、10名醫生、17名護士

456個小時與死神的生死搏鬥

“關口前移,多學科合作”

▼ ▼ ▼ ▼ ▼ ▼ ▼ ▼

2月28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監護病房(ICU)內,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王琦成功脫離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恢復自主呼吸。記者從院方獲悉,這是同濟醫院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獲新生。

2月9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接到上級命令,開始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同濟醫院與17支援鄂醫療隊一起創立多專科臨床支持救治危重症患者模式,在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同濟醫院護心隊、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介紹,2月27日上午9時30分,同濟醫院和另一醫療團隊醫生開始為病患王琦實施有創呼吸機試脫機,王琦的各項生命體徵十分平穩。兩小多時後,醫生們將ECMO管道撤除出了王琦的血管,他也成功脫離了ECMO支持。不久,王琦就可以從ICU轉到普通病房。

新型冠狀病毒致病的機理學界目前尚不清楚,但病情進展快,重症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救治難度大。實施氣管插管進行有創呼吸支持治療可以搶回更多的生命。王琦入院後病情急轉直下,也很快進行了氣管插管,維持住了氧飽和。

與此同時,包括王琦在內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合併有心腦血管、內分泌等方面的基礎性疾病,所以在救治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戰時醫務處處長祝偉介紹,每天下午3:00,光谷院區定時進行疑難病例討論例會,針對各支援鄂醫療隊在診療過程中普遍遇到的臨床問題,多學科合作,組建了多支專科臨床支持小分隊,即“同濟特戰尖刀連”,包括護心隊、保腎隊、護肝隊、護腦隊、氣管插管隊和中藥特殊治療隊等。

與其他病患不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多系統器官功能的支持、重症感染的控制、營養的支持、呼吸循環及其腎臟功能的支持等。因此,呼吸科、重症醫學科、心內科、腎內科等多學科專家總結前期治療經驗,對患者特別是危重症患者病情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預判並提前干預,各小分隊相互補位,及時調整診療策略,提出更優的治療方案,提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綜合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

王琦病情好轉,猶如一支強心劑給醫護人員帶來了信心。“都說給重症患者上呼吸機難、撤呼吸機難,其實最難的是這一過程中的守護。”華山醫院專家李聖青感嘆,“這個守,功勞最大的就是我們的護士。”

9學科,27醫護,456小時,同濟醫院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生

ECMO是一種醫療急救技術設備,在平日的醫療中並不是常規治療手段。ECMO從置管到拔管9天時間專班守護,同濟醫院的護心護理團隊一共7人,4小時輪班守一個ECMO病人,每小時測定凝血時間、機器流量和轉數觀察,注意氧氣瓶以及臥床病人的下肢康復鍛鍊,工作量非常大。特別是像王琦這樣的危重症患者,其病情一絲一毫的進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護士們一分一秒守出來的——需要兩名護士輪班一直守在旁邊,觀察患者的各項指標,每小時需要檢測的數據達數十種之多。

在這裡我們就是一支混編的隊伍,大家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所有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搶救任務。”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院長劉繼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