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自成坐擁50多萬軍隊,為何讓滿清打得兵敗如山倒?

謎教主


明朝末年,由於各種天災人禍,弄的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力圖推翻腐朽的大明王朝,而在起義的後期,就屬李自成的勢力最有威望,最得民心了。他曾經縱橫中國北方,還曾經逼死崇禎,佔領北京城。眼看就要登基為帝了,可最後卻在山海關以失敗收尾。那麼這是實力如此強大的李自成為什麼會落敗的如此奇怪呢?



實際軍隊人數不足,兵員過於誇張。

古代行軍打仗不僅喜歡謊報人數來提示士氣與震懾敵人,那些家屬,運夫也被算進了軍隊行伍,這使得軍隊水分極大。而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更是如此,他打仗喜歡席捲流民,看似人多,其實中堅力量並不多,一遇到真正能打仗的軍隊就會一觸即潰。而李自成在山海關的慘敗更是應證明了這個道理。

不清楚敵人情況,貿然出兵。

孫子兵法裡面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古人誠不我欺啊!李自成在佔領北京後沒有了解清楚吳三桂和關外後金勢力的情況下貿然出兵,結果不言而喻。山海關大敗後,李自成根本無法有效組織起分散在北方各省的軍事力量,以及李自成與當時任然掌握著國家命脈的地主階級的矛盾下。最後,李自成被同時貧農階級的老農用鋤頭砸死,不得不說一個巨大的諷刺。


戰鬥力不同,裝備差別巨大

農民軍出身的李自成部隊主要夠成自然也是農民,當時的農大部分吃不飽,穿不暖。再加上缺乏訓練,更是顯得戰鬥力低下,而且農民軍裝備又差,很多人還是拿著鋤頭上陣的,連一身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更別說鎧甲了,而反觀吳三桂邊則是衣甲鮮明,轉備精良,武器也大多數是精鐵打造,軍隊成分更是以長年行軍打仗的職業軍人為主,而且大多數士兵還是騎兵,你說李自成怎麼能不敗呢?

清軍的突然加入。

山海關一開始只是吳三桂關寧鐵騎和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的一場較量,誰知道在中途快要勝利之時清軍卻突然橫插一教,使得戰場形勢發生聚變,在關寧鐵騎和八旗的聯合下,李自成被打的潰不成軍,把北京城供手相讓,清軍的加入也是一個不確定因素,但就是因為這個因素使得李自成大敗而歸,潰不成軍。


無根樹花正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關於李自成的失敗問題,靜夜史想起了沈騰在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中的經典臺詞:“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無鞋”。

而打敗李自成的不是清軍,是自己!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百萬大軍攻陷北京,明朝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轟然倒塌,李自成成了中原的主人。

但是,從李自成進入北京的那一刻開始,大順似乎就開始不順,比如流傳甚廣有待考證的李自成兩次射箭明志都意外脫靶(射西長安門和承天門都不中),在那個封建迷信如此盛行的古代,這似乎就預示著李自成得不了天下。

而李自成似乎也註定沒這個命,因為進了北京之後,李自成的團隊迅速衰敗,終於在1644年4月18日的一片石大戰中,數十萬大軍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擊敗。

一片石大戰是李自成團隊崩潰的導火索,隨即李自成匆匆退出北京。被追擊了一年後,在湖北九宮山被當地地主擊殺。

那麼,既然一片石大戰只是導火索,那麼問題一定出在一片石大戰前,靜夜史認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李自成沒有好團隊

古往今來,首先揭竿而起的農民團隊,往往都是炮灰的角色,原因無他,槍打出頭鳥。

而李自成雖然不是打響武裝反抗明朝反動統治第一槍的人,但也不可避免地淪為為人作嫁的角色。這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參謀都不行。

李自成不行很好理解,畢竟如果李自成能夠找到其他謀生手段,他也不會選擇鋌而走險。因為李自成沒有辦法謀生,所以也決定了李自成沒有辦法治國。

我們說顏值不夠,才華來湊。李自成沒有能力,團隊如果給力,雖然比較危險(越俎代庖),但也是可以成就一番大業的。

不過很可惜,李自成的團隊很好地印證了“領導就是比下屬強”的鐵律。

在先前文章中,靜夜史就已經分析過:因為朱元璋完善八股制度,使得所有知識分子都被吸納到這個龐大的體系中。這使得知識分子再也沒有機會像元朝末年的劉基等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了。

好是好,但朱元璋的釜底抽薪直接把漢家王朝後面的路走絕了,最後不得不依靠外來的清朝完成統一。

毫無疑問,李自成就是朱元璋制度的受害者。李自成團隊中學歷最高的就是牛金星,舉人學歷。

在明朝的科舉體系中,舉人上面有進士,這才是明朝公務員的起步高度。這意味著,牛金星就是一個明朝科舉的失敗者。

然而李自成沒有辦法,只能拿舉人當宰相。就這樣,牛金星成了李自成團隊的中樞。

這樣的水平,跟朱元璋團隊還差10個黃巢。

沒有人才也就提不出更好的戰略,失去民眾支持只是時間問題。

2、李自成得不到地主擁護

很快,李自成就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

在李自成最後一次東山再起時,為了集中更大的力量,李自成喊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天下民眾群起響應。

但是到了北京之後,問題來了,你把民眾的賦稅免了,自己和部隊吃什麼?這時候再覥著臉給老百姓解釋說當時只是一時腦熱,勢必會被民眾搞得當場去世,所以李自成只好把目標指向之前望風投降,夾道歡迎自己的地主階級。

李自成的失敗之門由此開啟。

應該說,李自成的“追餉”運動規模大,範圍廣,成果極其豐碩,但後果也極其嚴重。李自成用竭澤而漁得到的7000萬兩,換來了所有地主階級的敵對。

要知道,這幫地主階級雖然不是好人,沒有節操,但是他們是統治階級必須倚靠的力量,崇禎也是被他們賣了才自殺的。沒有他們,李自成的江山坐不穩。然而,李自成和所有的地主階級成了敵人。

而地主階級的身後,是數量更龐大的底層士紳,沒有他們的支持,李自成江山治理的每一步都是雷池。

追餉行動暴露了李自成團隊鼠目寸光,缺乏長遠眼光的特點,正是因為李自成壓根就沒有過長遠的打算,所以他們很容易觸及到農民起義的天花板,失敗是必然事件。

至於招降吳三桂就更有戲劇性了,可以說李自成和吳三桂的和諧是暫時的,而對立卻是必然的!

3、李自成亡於天災

李自成之所以能夠輕鬆打到北京城下,除了明朝的腐敗導致明軍望風投降,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華北地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鼠疫。

從今天的角度看,這和明朝後期的小冰期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可以說明朝的滅亡實乃天意所為。

就和今天的霧霾影響不分貴賤一樣,鼠疫的肆虐也不分貴賤。在李自成攻城時,北京的衛戍部隊被鼠疫折磨得奄奄一息。而當李自成進入北京後,鼠疫再次將李自成包圍。

為什麼後來的清軍就沒事呢?主要是因為清軍實行的是滿漢分居的政策,人為的隔離避免了疫情的進一步擴大。而李自成軍民一家,士兵住在百姓家,這就導致大順軍不可避免要受到疫情的影響。

雖然李自成進攻北京時人很多,雖然李自成有攻打吳三桂的宏偉目標,但是鼠疫下的軍隊幾乎沒有戰鬥力可言。

於是在一片石大戰中,大順軍一敗塗地,開啟了滅亡的序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李自成已經率領大軍進北京了,眼看江山就唾手可得了。為什麼一下子一蹶不振那臨門一腳必進的球就踢飛了。

這要從兩個內外兩方面分析

內因李自成越來越居功自傲,對謀臣的意見往往聽不進去了。

反而對奸相牛金星言聽計從,而忠臣李巖等越來越不受待見。

而大將劉宗敏已經和李自成分庭抗禮。李自成的命令劉宗敏根本不聽。

陳園園霸佔了,劉宗敏絕對不放手。而當吳三桂反叛時,劉宗敏根本不奉命去平叛,無奈李自成只好親征。

不能御將是李自成的硬傷,就是得了天下。太平天國的洪楊內鬨很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

大順軍進京後過於腐敗,君臣鬥志全無。沉浸在天天過年的氣氛裡。

西北人居多的大順軍只想暴富後,衣錦還鄉。而李自成沒有讓部隊迅速撤離溫柔鄉,把部隊帶到戰場,可一說是一個失策。

外因

沒有處理好進京安撫人心的問題。一位暴政,像清朝進京後就收斂崇禎屍首,安天子禮儀安葬。這情商多高。

吳三桂是此時大順軍和女真爭奪的關鍵棋子。而大順軍先是把吳三桂父親吳襄抓獲,嚴刑拷打,逼其助餉。

而劉宗敏霸佔陳園園,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復判。

一手好棋讓闖王連出


每天來罐正能量


李自成,(1606.6.22....1645.5.17)陝西榆林人,童年給地主放牛,曾經給銀川驛站當過兵 崇禎二年起義 ,闖王高迎翔手下部將,高迎翔死後繼任闖王。

1.無理想大的志向

從李自成的經歷可以看出,李自成從小到後來也沒有大的志向,沒有什麼理想。

2.提出的均田免賦也是個口號

提出了這個口號後,沒有實質的東西,而在他們打破舊的制度後,沒有任何新的措施,所以在陝西、湖北、河南等地打仗,實際上就是獵奪,說穿了和土匪沒有什麼區別,造成老百姓生活更加困難,當地社會的發展停滯。

3.土匪思想

本來已經可以和崇禎皇帝談判達到一定的目的,可是,非要提出崇禎皇帝不能答應的條件。

4.僥倖取得政權,不知道該幹什麼

天時、地利 幾乎所有的好事都讓李自成趕上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該做的都不做,不該做的都做了,他的軍隊會有什麼戰鬥力,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一群亂七八糟的人,遇到滿清的八旗兵,嚇都嚇死了,還打杖?


歷史的循環


說到底,李自成沒有後勤來源,也不拿錢糧出來安置流民,恢復生產收糧收稅,主要靠搶地主和官府,很不穩定,李自成的軍師牛金星建議應該拿出一部分軍糧來安置流民,恢復生產,以後好收糧收稅,為軍隊提供長期可靠穩定的後勤,但李自成和它的多數將領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當下應該把所有錢糧用於擴大戰果,或則有的將領認為這不是當下主要,於是就沒有拿出錢糧來安置大規模的流民恢復生產,也沒有可靠的稅收糧食來源,於是就這樣李自成沒有了可靠的根據地,再一個是李自成軍隊總體戰鬥力底下,之前之所以能佔領大片土地,是因為明軍大規模大面積投降,形成燎原之勢所致,而非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所致,一旦遇見硬茬,原形畢露,後來也證明了這一點,再一個前面提到李自成的軍隊沒有可靠的稅收糧食,沒錢沒糧如何抵擋兵峰正盛的八旗兵?這與南宋抵抗更加強大可怕的蒙古鐵騎和金國150年之久形成鮮明對比,南宋有異常強大的經濟基礎,完全可靠的稅收糧食,李自成卻恰恰相反,李自成的軍隊沒有系統正規,完全軍事化的訓練,嚴格說只能算一支準軍事組織,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李自成山海關一片石戰役失敗後,從北京撤退沒有將明朝神機營倉庫裡的兩千多門火炮帶走,就算帶不走也必須全部銷燬,絕不能落入滿清之手,後來這兩千多門火炮全部落入滿清之手,本來滿清雖然野戰能力強大,但城市攻堅能力並不強,後來滿清用這兩千多門火炮,轟遍了整個南方,每當戰事進入膠著狀態滿清的紅衣大炮總是如期而至,轟開城牆進入城內,破城後屠城大規模大面積大片大片的屠殺,大屠殺,比如江陰全城十多萬百姓抵抗清軍81天,最後清軍的火炮到了用兩百門火炮轟開了江陰城牆,城破後全城被屠,還有揚州,嘉定,廣州,等等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清軍在南方都是用這樣方法屢屢得手屢試不爽,造成無數的地方被屠城,李自成真不該把那兩千多門火炮留給滿清,,再一個是李自成山海關一片石戰役失敗之前他之前,面對的敵人多是步兵為主,山海關一片石戰役失敗後,面對的敵人多以騎兵為主,之前的流穿流寇式的移動作戰戰術不適合與後來的敵人作戰,後來敵人的機動速度是之前的十倍,這也是他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李自成的軍隊是一支靠大勢打順風仗的軍隊,打不了硬仗惡仗險仗,總體軍事素質實在不敢恭維,朱元璋和他則相反,朱元璋不僅拿出軍糧的一半完全恢復流民,恢復生產收糧收稅,有穩定的根據地,朱元璋的軍隊,軍事素質,非常高,經得起任何惡仗硬仗險仗的檢驗,也可以在野戰中和遊牧民族軍隊正面槓,也可以以三萬人據守城池抵擋陳友諒60萬軍隊的輪番攻擊,更可以長途遠征北伐蒙元,還可以深入大漠去和蒙古騎兵硬拼,這些都是李自成軍隊無法做到的,無論將領還是士兵,李自成的軍隊,都無法與朱元璋的軍隊比,朱元璋的對手比李自成的對手更強大更可怕,朱元璋遇見的情況比李自成更糟糕,經常沒有順風仗可打,經常需要打硬仗,但朱元璋還是用16年時間把可怕的對手們依依解決,李自成打了那麼多順風仗,那麼多那麼快集合那麼多農民支持加入,那麼多明軍將領投降,那麼快獲得那麼多領土,多麼順利,上天那麼眷顧他最後李自成都可以失敗玩脫了,真是服了,如果朱元璋有他這麼好的情況,收復地球都不成問題,李自成的腦子和朱元璋不是一個層次的,還有一個戰略問題,明朝已經搖搖欲墜,李自成不清楚真正有實力戰鬥力的對手,李自成全力進攻明朝,明朝滅亡後將獨自面對關外的八旗兵,力量天平再次傾斜,失去政治平衡,李自成不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摘桃子的技巧,最後被滿清摘了桃子,李自成不懂,後勤的重要性,更不懂兵無常勢,勢有俱細的道理,李自成的練兵,備戰,戰術,戰略,遠不如韓信,劉邦,曹操,任何一人的十分之一,李自成的成功是偶然的,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有何可怕


李自成此人終究只是一個草莽,算得上梟雄但是成不了帝王!闖王集團始終是脫離不了草寇性質,沒有審時度勢的大局意識和正確的戰略方向,註定了他們最後的失敗。

連闖王集團內部都不能上下一心,軍事力量上李自成控制不了劉宗敏,劉宗敏甚至不聽李自成的命令,簡直快到了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地步。

首先,他的隊伍雖然多,但是大多數都是流民難民,跟清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雖然人多,但是沒受過軍事訓練,根本打不了硬仗!

當時攻入北京,農民軍那種劣根性就暴露出來,暴發戶心態,一味的搶掠,不知道安撫民心,要知道當時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忠於明朝的。

他的經濟政策也有問題“闖王來了不納糧”,他提出的免稅和均田的確得到了農民階級的支持,但是反過來,沒有賦稅他靠什麼打仗?只能是搶。不能搶農民就只能搶地主。處於流民階段搶劫地主的確可以養戰,但是進入北京掌握政權之後闖賊還是打擊地主,科以重稅乃至三光,這不僅僅是打擊了地主了,還打擊了士大夫階級乃至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階級,身家性命財富權力一樣保不住,因此他們統統拋棄了闖賊的大順政權,吳三桂就是最好的案例。




還有重大的失誤,沒有安撫吳三桂這個重要力量,不僅搶了人家老婆,還殺了他全家,活生生的給逼反了。如果對吳三桂進行收編,清軍可能入不了關。那時還是我們漢家的天下,也比讓滿清統治要好。


農民起義一旦嚐到權利的甜頭,很可能就貪圖安逸,而不是想著治國平天下。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產階層以及貴族起義一旦成功建立的王朝一般都會繁榮,社會底層即便建立了王朝,也多數比較畸形,這是中國文化導致的。


小夥子別放棄啊


李自成的五十萬大順軍(這個數字並不誇張,據說是號稱百萬,五十萬是保守說法)以催朽拉枯之勢殺進革了老朱家的“命”,逼得崇楨皇帝煤山上了吊,但同樣是很短的時間,卻被入關的滿清打得滿地找牙,兵敗如山倒,成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代表。後世很多人都感不到解。夜狼認為,原因不外乎如下:

一、鬥志不一樣,同樣是狼,沒進北京前的大順軍是頭餓狼,進了北京的大順軍是頭撐飽的狼,一群餓狼可以咬死一頭強壯的獅子,而一群撐飽的狼卻幹不過一頭髮騷的野豬,鬥志不一樣,戰鬥力也因此而不同 。

二、有組織無紀律,農民起義軍的通病,雖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有五十萬,但知曉明末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哪裡是什麼軍隊,其實就是五十萬為了填飽肚子要活命的流民,這樣 的流民哪裡有什麼樣的戰鬥力可言。面對強悍的滿清鐵騎,自然是兵敗如山。

三、瘟疫,看官會問,你說大順軍沒戰鬥力,可大明擁有精銳火器的正規軍不照樣敗在他們的手下,這裡便有一個史學界較有爭議的命題,為什麼當時駐守北京的明軍以及隨後佔據北京的大順軍會突然的戰鬥力驟降,據考證是當時北京有一場很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也傳染了部隊的官兵,但這一說法至今得不到相關的證據印證。

四、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大順,吳三桂衝冠一怒讓清兵入關,地利已失,五萬關寧軍+10滿清鐵騎,在這當時幾乎就意味著無敵的代名詞。且李自成進京逼死了崇禎皇帝,除了應對滿清外部的入侵,還有南邊的大明遺臣視他為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搞笑的是清人滅了李自成後,南明還給清人送去了犒勞金,感謝他們為君父報了仇)。

諸多因素,都導致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最終只能成為亂世的擾局者,而不能成為新時代的創造者,從陳勝吳廣到黃巾,再到黃巢李自成。成功者的原因各有不同,失敗者的原因卻大抵類似,歷代中原王朝在內憂外困崩盤後,最終接盤的不是北邊的遊牧民族,更是更有頭腦和遠見的“大地主”階層的傑出代言人,而和最先發難的農民起義軍什麼事。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李自成鼎盛時期號稱百萬之眾,就算有水分,七八十萬還是有的。當然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再多的人也沒什麼用,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打的屁滾尿流也是正常。

李自成起於草莽之中,戰於明末天災之時,借了明軍疲於應付清軍的東風,才可以一路看似驚險實則幸運至極的開啟不死小強狀態攻進北京城逼死崇禎帝成就大業的。

正所謂站在風口豬都可以飛起來,李自成就像那頭豬一般站在風頭,湊對了時機,開創了像其他開國皇帝開國初期那般大成就。但問題在於同樣翱翔於天際,那些開國皇帝是真的大神,可以飛的自由自在,李自成這頭豬飛起來了,卻沒有待下來的實力,最後只能以火箭般的速度掉下去,然後摔死,成全了入關摘桃子的清朝。

為什麼這樣說李自成呢,接下來宋安之來說道說道。

李自成的崛起其實很戲劇性,首先他的兵源是無窮無盡的廣大農民群眾。(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因為明末亂世恰逢小冰河時期,天災延綿不絕,腐朽無能的朝廷賑災無力,崇禎帝下的罪己詔也是無用,導致了北方大地災民無數,易子而食都成為常態,老百姓最基本的飯都吃不飽都活不下去了,走投無路之下造反起義的比比皆是。

而李自成抓住了農民大規模起義的機會,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可謂是恰到好處,就像一群人漫無目的的前行時,有人亮出一盞燈大家蜂擁而來一般,兵源是源源不斷。

兵源有了,那麼崛起的時機呢?


李自成崛起的時機其實更是好到爆,就像當年站在風口的豬一般。李自成的風口就是明朝與後金(清)的戰爭,面對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外有清軍的進攻,明軍是疲於兩線作戰。

像崇禎十一年,面對楊嗣昌的圍剿李自成被打的狼狽的剩下十一騎逃走,末日終於要來臨。結果清軍來犯邊關告急,圍剿的官兵調到前線,李自成也算是逃過一劫。

而李自成就是趁著明軍兩線作戰疲於應付的空子崛起了,最後完成了滅明大計。

但豬終究是豬,不可能永遠站在風口也不可能永遠一直在天空飛著。李自成戲劇性崛起以後,建立的大順政權取代了明朝的位置以後,卻並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比如說關外的清軍,李自成下意識認為明朝跟清軍的恩怨與自己沒關係,因為沒有足夠的重視,只是自信滿滿的招降吳三桂,再象徵性派唐通的八千人馬前去共守山海關,結果招降吳三桂不成,還被吳三桂勾結清軍打了一個伏擊戰。

當然說歸說,李自成的能力還是可以的。招降吳三桂不成以後,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中很有戰鬥力的老營大概六萬人馬前去山海關,其行軍速度也是夠快的。但只能說李自成有將才卻沒有帥才,忽略了關外清軍,結果與吳三桂激戰之時,被多爾袞率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農民起義軍中最具戰鬥力的老營也在此戰中折損了大部分,剩下的農民起義軍成為了真正的烏合之眾。

回到北京以後不久,李自成匆匆稱帝以後,燒了紫禁城,匆匆撤回北京。身為大順皇帝李自成這樣急匆匆的逃跑,後面防守的人自然沒有鬥志,清軍入關以後大順軍隊是不堪一擊一瀉千里,李自成這個不死小強也強不起來了,被打的一蹶不起,最後死於農民之手,也是搞笑至極。

其實李自成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可以打破舊世界,卻無力維持新世界秩序,因此引發更大動亂之人。這種人只適合搞破壞,只適合當個將軍什麼的,真讓他坐上一國之主的位置,達不到那種高度,就是真有一百萬軍隊,也是白搭。


宋安之


歷史書上總說“農民的侷限性”、“階級的侷限性”、“時代的侷限性”、“歷史的侷限性”等等各種侷限性。

今兒,就這個問題,筆者說說讀書的重要性,以抨擊“讀書無用論”!

並把“文盲的侷限性”展示給各位讀者研究。

改一句馬雲的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有機會實現了呢!”

李自成的夢想很偉大,他也曾經有過機會實現其夢想,可惜!因為他不讀書是個大文盲!夢想在最後一刻成了黃粱一夢!

讀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跨越“侷限性”!

你是文科生思維,就要讀讀理科書,以期做到文理貫通無礙,不要做一個之乎者也惹人討厭狗屁不通的書呆子。

  • 此之謂跨越思維的侷限性。

你如果是務農的,就要讀讀工業書,以期做到工農結合無敵,不要做一個只會耕地還自以為自己勤奮的大笨牛。

  • 此之謂跨越生產力的侷限性。

你如果是當兵的,就要讀盡天下書和人,以期做到天文地理人情全通曉,不要做個只會打架不懂戰爭政治的李自成。

李自成需要跨越的是“街頭打架的侷限性”。

在大漢朝有一個叫做韓信的人,對劉邦說過一句話: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有人將兵多多益善,就有人將兵越多越亂唄!

李自成就是一個將兵越多越亂的人。

打仗,人越少越好打,其實戰爭的本質形式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搏鬥!對不對?

比如兩個人之間一對一的打架也算是戰爭,俗稱“單挑”,這時候最是簡單,拼的是膀大腰圓,力大無比,手黑心狠,打人的是你,捱打的也是你,是輸是贏全要靠自己。也不需要曠日持久,一打打上很多天乃至很多年,至多打個十幾二十分鐘,分出輸贏,該幹嘛還去幹嘛!

好了,你在單挑中打贏了“戰爭”,收穫了某些戰利品或者某些“名氣”,總之,靠著你是勝利者的身份,你收了一個小弟,兩個人去尋找“敵人”打仗,無往而不勝。勝利之後,有了戰利品,領著你的小弟去吃吃飯,洗個澡,買盒煙。

這時候你就是大哥,你在“領兵打仗”。

然後,收了第二個手下,再去街上打仗爭奪利益的話,如果對方還是一個人的話,當然要尋找獨自一個的敵人了。這時候,你就可以不用動手了,讓你的兩個手下上,你端一杯茶葉水臨場指揮就好了。

這時候你還是大哥,你不是領兵打仗了,你在“指揮打仗”!

好了,事業越來越大,你如果有了一千個人,一團之長了,手下的名字你也認不全了,敵人也強大了,起碼敵人不會被你一千人嚇跑的強大,這時候,你怎麼打仗?你需要弄出一個管理班子,舉凡這一千個人的吃、喝、拉、撒、睡,你都需要負責,至於怎麼去打仗,雖然也重要,但是,作為一團之長,“指揮打仗”不是你唯一的工作內容了。

這時候,你是指揮官,你是指揮你的管理班子去打仗,你是在“管理打仗”。

步子邁大一點,你現在有了十萬人的軍隊,你是一個統帥了,你是李自成了,你從一個街頭勇士成長成了一個軍事統帥,需要你照顧的事情更多,光你的“管理班子”也有一千個人了。你怎麼辦?

你首先需要學習種地,起碼要尋找會種地的人幫助你,十萬個人吃飯不是小問題,吃大戶倒是簡單,天下能有多少大戶可以被十萬人吃呢!你需要有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種地人來保障十萬人吃飯。

你還需要讀書!以學習歷史地理人文軍事工業等一切人類知識,不識字沒關係,你是十萬人的統帥呀!手中有的是錢和力量,你可以向歷史學家,地理先生,人文行家、軍事人員,工業人才等一切有知識的人直接學習。因為十萬人的打仗就不是打仗了,是戰爭了。

是戰爭,作為統帥第一要做的就是向十萬人以及這十萬人的家屬朋友親戚解釋“為什麼打仗”!這時候,拳頭就不起作用了,因為你要對付的是"自己人"。必須“以理服眾”、“以德表率”,要學講大道理,要學講道德,除了讀書,別無二法!

十萬人都是個體的人,各自有著自己的思維,有的性格開朗,有的陰鬱,有的溫和,有的暴躁,他們語言不同,習慣相異,有的是搞歷史的,有的是種地的,有的是做工的,有的是專業打仗的,他們之間互相有著“思維侷限性”或者“職業侷限性”。

你的命令他們不一定願意聽,即使願意聽,有些人的智商和理解能力,或者因為他們各自的“侷限性”,也不能保證他們聽的懂。

你解釋的“為什麼打仗”的理由如果跨越不了各種“侷限性”,你的十萬人就會心散,心散了的隊伍,沒有人能帶!李自成也帶不了心已經散了的隊伍。

這時候,你,也就是李自成,不是在“管理打仗”,不是在“領兵打仗”,不是在“指揮打仗”。

你,也就是李自成這時候要做的是“帶隊伍”,以維持住隊伍不散,不崩潰!為第一要義。

大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拼的就是誰支持的到最後關頭,一戰一城的失敗都不是事,就看誰敗而不崩潰,誰就是最後勝利者。

而擁有50萬人馬的李自成,一直在“指揮打仗”,騎著大馬跑來跑去“領兵打仗”,既沒有根據地種地,也沒有各行八作的專業人員在他周圍與他一起學習,只有兩個“之乎者也”的臭酸文人捧臭腳。

50萬人馬一直在“吃大戶”,從陝西吃到山西吃到河南河北安徽一直吃到全國最大的大戶——北京城的崇禎皇帝。

然後,再也沒有大戶可吃了,於是50萬人馬崩潰!

反觀滿清呢!人家在關外的根據地是父子幾十年的經營,有土地,有人民,有人才。有體系完備的農奴工農業大生產體系,撐上200年沒有問題。

從上到下,從皇帝到小兵,掀起過多少次的學習運動了,據說,只一個三國演義都要年年學習,長大一批孩子,教會一批孩子。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我們來從兩個方面來看,其一先從李自成的五十萬大軍說起,且不論這個五十萬的數字有多大的水分,就算是實打實的五十萬軍隊,那也看是什麼樣的軍隊,李自成我們都知道是農民起義軍出身,本身軍隊素質質量就不高,武器裝備也是各種各樣,說是軍隊其實大部分都是農民,打打順風戰還行,一旦失敗就整個崩盤,之所以他打敗了明朝,那也是明朝實在腐朽到骨子裡了,而且李自成一個人注重對底層人民,拉攏的也是這些人,而不是貴族地主階層,就註定了得不到這些人的支持,而我們知道那時候其實主導者還就是這些地主貴族官員們。其二當時的清軍那可是身經百戰,所向無敵的存在,如果據城而守的話還有個五五開,可有了吳三桂的獻城投降,清軍就直接長驅直入,論野戰連邊關相對精銳的明軍都打不過清軍,更不用說李自成的農民軍了,這還不是一打就散,加上後方都是投降派,不然李自成也不會打敗明朝,看到李自成失敗,直接就反了他投入清軍的懷抱。所以啊,李自成失敗也是必然的,他的侷限性太大,一沒有明確目標,二沒有拉攏到足夠的支持者,三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失敗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