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自成坐拥50多万军队,为何让满清打得兵败如山倒?

谜教主


明朝末年,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弄的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力图推翻腐朽的大明王朝,而在起义的后期,就属李自成的势力最有威望,最得民心了。他曾经纵横中国北方,还曾经逼死崇祯,占领北京城。眼看就要登基为帝了,可最后却在山海关以失败收尾。那么这是实力如此强大的李自成为什么会落败的如此奇怪呢?



实际军队人数不足,兵员过于夸张。

古代行军打仗不仅喜欢谎报人数来提示士气与震慑敌人,那些家属,运夫也被算进了军队行伍,这使得军队水分极大。而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更是如此,他打仗喜欢席卷流民,看似人多,其实中坚力量并不多,一遇到真正能打仗的军队就会一触即溃。而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惨败更是应证明了这个道理。

不清楚敌人情况,贸然出兵。

孙子兵法里面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人诚不我欺啊!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后没有了解清楚吴三桂和关外后金势力的情况下贸然出兵,结果不言而喻。山海关大败后,李自成根本无法有效组织起分散在北方各省的军事力量,以及李自成与当时任然掌握着国家命脉的地主阶级的矛盾下。最后,李自成被同时贫农阶级的老农用锄头砸死,不得不说一个巨大的讽刺。


战斗力不同,装备差别巨大

农民军出身的李自成部队主要够成自然也是农民,当时的农大部分吃不饱,穿不暖。再加上缺乏训练,更是显得战斗力低下,而且农民军装备又差,很多人还是拿着锄头上阵的,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铠甲了,而反观吴三桂边则是衣甲鲜明,转备精良,武器也大多数是精铁打造,军队成分更是以长年行军打仗的职业军人为主,而且大多数士兵还是骑兵,你说李自成怎么能不败呢?

清军的突然加入。

山海关一开始只是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的一场较量,谁知道在中途快要胜利之时清军却突然横插一教,使得战场形势发生聚变,在关宁铁骑和八旗的联合下,李自成被打的溃不成军,把北京城供手相让,清军的加入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但就是因为这个因素使得李自成大败而归,溃不成军。


无根树花正孤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李自成的失败问题,静夜史想起了沈腾在2013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中的经典台词:“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

而打败李自成的不是清军,是自己!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百万大军攻陷北京,明朝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轰然倒塌,李自成成了中原的主人。

但是,从李自成进入北京的那一刻开始,大顺似乎就开始不顺,比如流传甚广有待考证的李自成两次射箭明志都意外脱靶(射西长安门和承天门都不中),在那个封建迷信如此盛行的古代,这似乎就预示着李自成得不了天下。

而李自成似乎也注定没这个命,因为进了北京之后,李自成的团队迅速衰败,终于在1644年4月18日的一片石大战中,数十万大军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

一片石大战是李自成团队崩溃的导火索,随即李自成匆匆退出北京。被追击了一年后,在湖北九宫山被当地地主击杀。

那么,既然一片石大战只是导火索,那么问题一定出在一片石大战前,静夜史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李自成没有好团队

古往今来,首先揭竿而起的农民团队,往往都是炮灰的角色,原因无他,枪打出头鸟。

而李自成虽然不是打响武装反抗明朝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人,但也不可避免地沦为为人作嫁的角色。这是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参谋都不行。

李自成不行很好理解,毕竟如果李自成能够找到其他谋生手段,他也不会选择铤而走险。因为李自成没有办法谋生,所以也决定了李自成没有办法治国。

我们说颜值不够,才华来凑。李自成没有能力,团队如果给力,虽然比较危险(越俎代庖),但也是可以成就一番大业的。

不过很可惜,李自成的团队很好地印证了“领导就是比下属强”的铁律。

在先前文章中,静夜史就已经分析过:因为朱元璋完善八股制度,使得所有知识分子都被吸纳到这个庞大的体系中。这使得知识分子再也没有机会像元朝末年的刘基等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了。

好是好,但朱元璋的釜底抽薪直接把汉家王朝后面的路走绝了,最后不得不依靠外来的清朝完成统一。

毫无疑问,李自成就是朱元璋制度的受害者。李自成团队中学历最高的就是牛金星,举人学历。

在明朝的科举体系中,举人上面有进士,这才是明朝公务员的起步高度。这意味着,牛金星就是一个明朝科举的失败者。

然而李自成没有办法,只能拿举人当宰相。就这样,牛金星成了李自成团队的中枢。

这样的水平,跟朱元璋团队还差10个黄巢。

没有人才也就提不出更好的战略,失去民众支持只是时间问题。

2、李自成得不到地主拥护

很快,李自成就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在李自成最后一次东山再起时,为了集中更大的力量,李自成喊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天下民众群起响应。

但是到了北京之后,问题来了,你把民众的赋税免了,自己和部队吃什么?这时候再觍着脸给老百姓解释说当时只是一时脑热,势必会被民众搞得当场去世,所以李自成只好把目标指向之前望风投降,夹道欢迎自己的地主阶级。

李自成的失败之门由此开启。

应该说,李自成的“追饷”运动规模大,范围广,成果极其丰硕,但后果也极其严重。李自成用竭泽而渔得到的7000万两,换来了所有地主阶级的敌对。

要知道,这帮地主阶级虽然不是好人,没有节操,但是他们是统治阶级必须倚靠的力量,崇祯也是被他们卖了才自杀的。没有他们,李自成的江山坐不稳。然而,李自成和所有的地主阶级成了敌人。

而地主阶级的身后,是数量更庞大的底层士绅,没有他们的支持,李自成江山治理的每一步都是雷池。

追饷行动暴露了李自成团队鼠目寸光,缺乏长远眼光的特点,正是因为李自成压根就没有过长远的打算,所以他们很容易触及到农民起义的天花板,失败是必然事件。

至于招降吴三桂就更有戏剧性了,可以说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和谐是暂时的,而对立却是必然的!

3、李自成亡于天灾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轻松打到北京城下,除了明朝的腐败导致明军望风投降,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华北地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鼠疫。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和明朝后期的小冰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实乃天意所为。

就和今天的雾霾影响不分贵贱一样,鼠疫的肆虐也不分贵贱。在李自成攻城时,北京的卫戍部队被鼠疫折磨得奄奄一息。而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后,鼠疫再次将李自成包围。

为什么后来的清军就没事呢?主要是因为清军实行的是满汉分居的政策,人为的隔离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扩大。而李自成军民一家,士兵住在百姓家,这就导致大顺军不可避免要受到疫情的影响。

虽然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人很多,虽然李自成有攻打吴三桂的宏伟目标,但是鼠疫下的军队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

于是在一片石大战中,大顺军一败涂地,开启了灭亡的序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李自成已经率领大军进北京了,眼看江山就唾手可得了。为什么一下子一蹶不振那临门一脚必进的球就踢飞了。

这要从两个内外两方面分析

内因李自成越来越居功自傲,对谋臣的意见往往听不进去了。

反而对奸相牛金星言听计从,而忠臣李岩等越来越不受待见。

而大将刘宗敏已经和李自成分庭抗礼。李自成的命令刘宗敏根本不听。

陈园园霸占了,刘宗敏绝对不放手。而当吴三桂反叛时,刘宗敏根本不奉命去平叛,无奈李自成只好亲征。

不能御将是李自成的硬伤,就是得了天下。太平天国的洪杨内哄很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

大顺军进京后过于腐败,君臣斗志全无。沉浸在天天过年的气氛里。

西北人居多的大顺军只想暴富后,衣锦还乡。而李自成没有让部队迅速撤离温柔乡,把部队带到战场,可一说是一个失策。

外因

没有处理好进京安抚人心的问题。一位暴政,像清朝进京后就收敛崇祯尸首,安天子礼仪安葬。这情商多高。

吴三桂是此时大顺军和女真争夺的关键棋子。而大顺军先是把吴三桂父亲吴襄抓获,严刑拷打,逼其助饷。

而刘宗敏霸占陈园园,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复判。

一手好棋让闯王连出


每天来罐正能量


李自成,(1606.6.22....1645.5.17)陕西榆林人,童年给地主放牛,曾经给银川驿站当过兵 崇祯二年起义 ,闯王高迎翔手下部将,高迎翔死后继任闯王。

1.无理想大的志向

从李自成的经历可以看出,李自成从小到后来也没有大的志向,没有什么理想。

2.提出的均田免赋也是个口号

提出了这个口号后,没有实质的东西,而在他们打破旧的制度后,没有任何新的措施,所以在陕西、湖北、河南等地打仗,实际上就是猎夺,说穿了和土匪没有什么区别,造成老百姓生活更加困难,当地社会的发展停滞。

3.土匪思想

本来已经可以和崇祯皇帝谈判达到一定的目的,可是,非要提出崇祯皇帝不能答应的条件。

4.侥幸取得政权,不知道该干什么

天时、地利 几乎所有的好事都让李自成赶上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该做的都不做,不该做的都做了,他的军队会有什么战斗力,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一群乱七八糟的人,遇到满清的八旗兵,吓都吓死了,还打杖?


历史的循环


说到底,李自成没有后勤来源,也不拿钱粮出来安置流民,恢复生产收粮收税,主要靠抢地主和官府,很不稳定,李自成的军师牛金星建议应该拿出一部分军粮来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以后好收粮收税,为军队提供长期可靠稳定的后勤,但李自成和它的多数将领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当下应该把所有钱粮用于扩大战果,或则有的将领认为这不是当下主要,于是就没有拿出钱粮来安置大规模的流民恢复生产,也没有可靠的税收粮食来源,于是就这样李自成没有了可靠的根据地,再一个是李自成军队总体战斗力底下,之前之所以能占领大片土地,是因为明军大规模大面积投降,形成燎原之势所致,而非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所致,一旦遇见硬茬,原形毕露,后来也证明了这一点,再一个前面提到李自成的军队没有可靠的税收粮食,没钱没粮如何抵挡兵峰正盛的八旗兵?这与南宋抵抗更加强大可怕的蒙古铁骑和金国150年之久形成鲜明对比,南宋有异常强大的经济基础,完全可靠的税收粮食,李自成却恰恰相反,李自成的军队没有系统正规,完全军事化的训练,严格说只能算一支准军事组织,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李自成山海关一片石战役失败后,从北京撤退没有将明朝神机营仓库里的两千多门火炮带走,就算带不走也必须全部销毁,绝不能落入满清之手,后来这两千多门火炮全部落入满清之手,本来满清虽然野战能力强大,但城市攻坚能力并不强,后来满清用这两千多门火炮,轰遍了整个南方,每当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满清的红衣大炮总是如期而至,轰开城墙进入城内,破城后屠城大规模大面积大片大片的屠杀,大屠杀,比如江阴全城十多万百姓抵抗清军81天,最后清军的火炮到了用两百门火炮轰开了江阴城墙,城破后全城被屠,还有扬州,嘉定,广州,等等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清军在南方都是用这样方法屡屡得手屡试不爽,造成无数的地方被屠城,李自成真不该把那两千多门火炮留给满清,,再一个是李自成山海关一片石战役失败之前他之前,面对的敌人多是步兵为主,山海关一片石战役失败后,面对的敌人多以骑兵为主,之前的流穿流寇式的移动作战战术不适合与后来的敌人作战,后来敌人的机动速度是之前的十倍,这也是他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李自成的军队是一支靠大势打顺风仗的军队,打不了硬仗恶仗险仗,总体军事素质实在不敢恭维,朱元璋和他则相反,朱元璋不仅拿出军粮的一半完全恢复流民,恢复生产收粮收税,有稳定的根据地,朱元璋的军队,军事素质,非常高,经得起任何恶仗硬仗险仗的检验,也可以在野战中和游牧民族军队正面杠,也可以以三万人据守城池抵挡陈友谅60万军队的轮番攻击,更可以长途远征北伐蒙元,还可以深入大漠去和蒙古骑兵硬拼,这些都是李自成军队无法做到的,无论将领还是士兵,李自成的军队,都无法与朱元璋的军队比,朱元璋的对手比李自成的对手更强大更可怕,朱元璋遇见的情况比李自成更糟糕,经常没有顺风仗可打,经常需要打硬仗,但朱元璋还是用16年时间把可怕的对手们依依解决,李自成打了那么多顺风仗,那么多那么快集合那么多农民支持加入,那么多明军将领投降,那么快获得那么多领土,多么顺利,上天那么眷顾他最后李自成都可以失败玩脱了,真是服了,如果朱元璋有他这么好的情况,收复地球都不成问题,李自成的脑子和朱元璋不是一个层次的,还有一个战略问题,明朝已经摇摇欲坠,李自成不清楚真正有实力战斗力的对手,李自成全力进攻明朝,明朝灭亡后将独自面对关外的八旗兵,力量天平再次倾斜,失去政治平衡,李自成不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摘桃子的技巧,最后被满清摘了桃子,李自成不懂,后勤的重要性,更不懂兵无常势,势有俱细的道理,李自成的练兵,备战,战术,战略,远不如韩信,刘邦,曹操,任何一人的十分之一,李自成的成功是偶然的,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有何可怕


李自成此人终究只是一个草莽,算得上枭雄但是成不了帝王!闯王集团始终是脱离不了草寇性质,没有审时度势的大局意识和正确的战略方向,注定了他们最后的失败。

连闯王集团内部都不能上下一心,军事力量上李自成控制不了刘宗敏,刘宗敏甚至不听李自成的命令,简直快到了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地步。

首先,他的队伍虽然多,但是大多数都是流民难民,跟清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虽然人多,但是没受过军事训练,根本打不了硬仗!

当时攻入北京,农民军那种劣根性就暴露出来,暴发户心态,一味的抢掠,不知道安抚民心,要知道当时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忠于明朝的。

他的经济政策也有问题“闯王来了不纳粮”,他提出的免税和均田的确得到了农民阶级的支持,但是反过来,没有赋税他靠什么打仗?只能是抢。不能抢农民就只能抢地主。处于流民阶段抢劫地主的确可以养战,但是进入北京掌握政权之后闯贼还是打击地主,科以重税乃至三光,这不仅仅是打击了地主了,还打击了士大夫阶级乃至整个大明王朝的统治阶级,身家性命财富权力一样保不住,因此他们统统抛弃了闯贼的大顺政权,吴三桂就是最好的案例。




还有重大的失误,没有安抚吴三桂这个重要力量,不仅抢了人家老婆,还杀了他全家,活生生的给逼反了。如果对吴三桂进行收编,清军可能入不了关。那时还是我们汉家的天下,也比让满清统治要好。


农民起义一旦尝到权利的甜头,很可能就贪图安逸,而不是想着治国平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产阶层以及贵族起义一旦成功建立的王朝一般都会繁荣,社会底层即便建立了王朝,也多数比较畸形,这是中国文化导致的。


小伙子别放弃啊


李自成的五十万大顺军(这个数字并不夸张,据说是号称百万,五十万是保守说法)以催朽拉枯之势杀进革了老朱家的“命”,逼得崇桢皇帝煤山上了吊,但同样是很短的时间,却被入关的满清打得满地找牙,兵败如山倒,成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代表。后世很多人都感不到解。夜狼认为,原因不外乎如下:

一、斗志不一样,同样是狼,没进北京前的大顺军是头饿狼,进了北京的大顺军是头撑饱的狼,一群饿狼可以咬死一头强壮的狮子,而一群撑饱的狼却干不过一头发骚的野猪,斗志不一样,战斗力也因此而不同 。

二、有组织无纪律,农民起义军的通病,虽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五十万,但知晓明末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哪里是什么军队,其实就是五十万为了填饱肚子要活命的流民,这样 的流民哪里有什么样的战斗力可言。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自然是兵败如山。

三、瘟疫,看官会问,你说大顺军没战斗力,可大明拥有精锐火器的正规军不照样败在他们的手下,这里便有一个史学界较有争议的命题,为什么当时驻守北京的明军以及随后占据北京的大顺军会突然的战斗力骤降,据考证是当时北京有一场很严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也传染了部队的官兵,但这一说法至今得不到相关的证据印证。

四、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大顺,吴三桂冲冠一怒让清兵入关,地利已失,五万关宁军+10满清铁骑,在这当时几乎就意味着无敌的代名词。且李自成进京逼死了崇祯皇帝,除了应对满清外部的入侵,还有南边的大明遗臣视他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搞笑的是清人灭了李自成后,南明还给清人送去了犒劳金,感谢他们为君父报了仇)。

诸多因素,都导致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最终只能成为乱世的扰局者,而不能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从陈胜吴广到黄巾,再到黄巢李自成。成功者的原因各有不同,失败者的原因却大抵类似,历代中原王朝在内忧外困崩盘后,最终接盘的不是北边的游牧民族,更是更有头脑和远见的“大地主”阶层的杰出代言人,而和最先发难的农民起义军什么事。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李自成鼎盛时期号称百万之众,就算有水分,七八十万还是有的。当然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再多的人也没什么用,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打的屁滚尿流也是正常。

李自成起于草莽之中,战于明末天灾之时,借了明军疲于应付清军的东风,才可以一路看似惊险实则幸运至极的开启不死小强状态攻进北京城逼死崇祯帝成就大业的。

正所谓站在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李自成就像那头猪一般站在风头,凑对了时机,开创了像其他开国皇帝开国初期那般大成就。但问题在于同样翱翔于天际,那些开国皇帝是真的大神,可以飞的自由自在,李自成这头猪飞起来了,却没有待下来的实力,最后只能以火箭般的速度掉下去,然后摔死,成全了入关摘桃子的清朝。

为什么这样说李自成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道说道。

李自成的崛起其实很戏剧性,首先他的兵源是无穷无尽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因为明末乱世恰逢小冰河时期,天灾延绵不绝,腐朽无能的朝廷赈灾无力,崇祯帝下的罪己诏也是无用,导致了北方大地灾民无数,易子而食都成为常态,老百姓最基本的饭都吃不饱都活不下去了,走投无路之下造反起义的比比皆是。

而李自成抓住了农民大规模起义的机会,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可谓是恰到好处,就像一群人漫无目的的前行时,有人亮出一盏灯大家蜂拥而来一般,兵源是源源不断。

兵源有了,那么崛起的时机呢?


李自成崛起的时机其实更是好到爆,就像当年站在风口的猪一般。李自成的风口就是明朝与后金(清)的战争,面对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外有清军的进攻,明军是疲于两线作战。

像崇祯十一年,面对杨嗣昌的围剿李自成被打的狼狈的剩下十一骑逃走,末日终于要来临。结果清军来犯边关告急,围剿的官兵调到前线,李自成也算是逃过一劫。

而李自成就是趁着明军两线作战疲于应付的空子崛起了,最后完成了灭明大计。

但猪终究是猪,不可能永远站在风口也不可能永远一直在天空飞着。李自成戏剧性崛起以后,建立的大顺政权取代了明朝的位置以后,却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比如说关外的清军,李自成下意识认为明朝跟清军的恩怨与自己没关系,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自信满满的招降吴三桂,再象征性派唐通的八千人马前去共守山海关,结果招降吴三桂不成,还被吴三桂勾结清军打了一个伏击战。

当然说归说,李自成的能力还是可以的。招降吴三桂不成以后,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中很有战斗力的老营大概六万人马前去山海关,其行军速度也是够快的。但只能说李自成有将才却没有帅才,忽略了关外清军,结果与吴三桂激战之时,被多尔衮率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农民起义军中最具战斗力的老营也在此战中折损了大部分,剩下的农民起义军成为了真正的乌合之众。

回到北京以后不久,李自成匆匆称帝以后,烧了紫禁城,匆匆撤回北京。身为大顺皇帝李自成这样急匆匆的逃跑,后面防守的人自然没有斗志,清军入关以后大顺军队是不堪一击一泻千里,李自成这个不死小强也强不起来了,被打的一蹶不起,最后死于农民之手,也是搞笑至极。

其实李自成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可以打破旧世界,却无力维持新世界秩序,因此引发更大动乱之人。这种人只适合搞破坏,只适合当个将军什么的,真让他坐上一国之主的位置,达不到那种高度,就是真有一百万军队,也是白搭。


宋安之


历史书上总说“农民的局限性”、“阶级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等等各种局限性。

今儿,就这个问题,笔者说说读书的重要性,以抨击“读书无用论”!

并把“文盲的局限性”展示给各位读者研究。

改一句马云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有机会实现了呢!”

李自成的梦想很伟大,他也曾经有过机会实现其梦想,可惜!因为他不读书是个大文盲!梦想在最后一刻成了黄粱一梦!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跨越“局限性”!

你是文科生思维,就要读读理科书,以期做到文理贯通无碍,不要做一个之乎者也惹人讨厌狗屁不通的书呆子。

  • 此之谓跨越思维的局限性。

你如果是务农的,就要读读工业书,以期做到工农结合无敌,不要做一个只会耕地还自以为自己勤奋的大笨牛。

  • 此之谓跨越生产力的局限性。

你如果是当兵的,就要读尽天下书和人,以期做到天文地理人情全通晓,不要做个只会打架不懂战争政治的李自成。

李自成需要跨越的是“街头打架的局限性”。

在大汉朝有一个叫做韩信的人,对刘邦说过一句话: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有人将兵多多益善,就有人将兵越多越乱呗!

李自成就是一个将兵越多越乱的人。

打仗,人越少越好打,其实战争的本质形式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斗!对不对?

比如两个人之间一对一的打架也算是战争,俗称“单挑”,这时候最是简单,拼的是膀大腰圆,力大无比,手黑心狠,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自己。也不需要旷日持久,一打打上很多天乃至很多年,至多打个十几二十分钟,分出输赢,该干嘛还去干嘛!

好了,你在单挑中打赢了“战争”,收获了某些战利品或者某些“名气”,总之,靠着你是胜利者的身份,你收了一个小弟,两个人去寻找“敌人”打仗,无往而不胜。胜利之后,有了战利品,领着你的小弟去吃吃饭,洗个澡,买盒烟。

这时候你就是大哥,你在“领兵打仗”。

然后,收了第二个手下,再去街上打仗争夺利益的话,如果对方还是一个人的话,当然要寻找独自一个的敌人了。这时候,你就可以不用动手了,让你的两个手下上,你端一杯茶叶水临场指挥就好了。

这时候你还是大哥,你不是领兵打仗了,你在“指挥打仗”!

好了,事业越来越大,你如果有了一千个人,一团之长了,手下的名字你也认不全了,敌人也强大了,起码敌人不会被你一千人吓跑的强大,这时候,你怎么打仗?你需要弄出一个管理班子,举凡这一千个人的吃、喝、拉、撒、睡,你都需要负责,至于怎么去打仗,虽然也重要,但是,作为一团之长,“指挥打仗”不是你唯一的工作内容了。

这时候,你是指挥官,你是指挥你的管理班子去打仗,你是在“管理打仗”。

步子迈大一点,你现在有了十万人的军队,你是一个统帅了,你是李自成了,你从一个街头勇士成长成了一个军事统帅,需要你照顾的事情更多,光你的“管理班子”也有一千个人了。你怎么办?

你首先需要学习种地,起码要寻找会种地的人帮助你,十万个人吃饭不是小问题,吃大户倒是简单,天下能有多少大户可以被十万人吃呢!你需要有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种地人来保障十万人吃饭。

你还需要读书!以学习历史地理人文军事工业等一切人类知识,不识字没关系,你是十万人的统帅呀!手中有的是钱和力量,你可以向历史学家,地理先生,人文行家、军事人员,工业人才等一切有知识的人直接学习。因为十万人的打仗就不是打仗了,是战争了。

是战争,作为统帅第一要做的就是向十万人以及这十万人的家属朋友亲戚解释“为什么打仗”!这时候,拳头就不起作用了,因为你要对付的是"自己人"。必须“以理服众”、“以德表率”,要学讲大道理,要学讲道德,除了读书,别无二法!

十万人都是个体的人,各自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语言不同,习惯相异,有的是搞历史的,有的是种地的,有的是做工的,有的是专业打仗的,他们之间互相有着“思维局限性”或者“职业局限性”。

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即使愿意听,有些人的智商和理解能力,或者因为他们各自的“局限性”,也不能保证他们听的懂。

你解释的“为什么打仗”的理由如果跨越不了各种“局限性”,你的十万人就会心散,心散了的队伍,没有人能带!李自成也带不了心已经散了的队伍。

这时候,你,也就是李自成,不是在“管理打仗”,不是在“领兵打仗”,不是在“指挥打仗”。

你,也就是李自成这时候要做的是“带队伍”,以维持住队伍不散,不崩溃!为第一要义。

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拼的就是谁支持的到最后关头,一战一城的失败都不是事,就看谁败而不崩溃,谁就是最后胜利者。

而拥有50万人马的李自成,一直在“指挥打仗”,骑着大马跑来跑去“领兵打仗”,既没有根据地种地,也没有各行八作的专业人员在他周围与他一起学习,只有两个“之乎者也”的臭酸文人捧臭脚。

50万人马一直在“吃大户”,从陕西吃到山西吃到河南河北安徽一直吃到全国最大的大户——北京城的崇祯皇帝。

然后,再也没有大户可吃了,于是50万人马崩溃!

反观满清呢!人家在关外的根据地是父子几十年的经营,有土地,有人民,有人才。有体系完备的农奴工农业大生产体系,撑上200年没有问题。

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小兵,掀起过多少次的学习运动了,据说,只一个三国演义都要年年学习,长大一批孩子,教会一批孩子。


葭明通半瓶历史


首先,我们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先从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说起,且不论这个五十万的数字有多大的水分,就算是实打实的五十万军队,那也看是什么样的军队,李自成我们都知道是农民起义军出身,本身军队素质质量就不高,武器装备也是各种各样,说是军队其实大部分都是农民,打打顺风战还行,一旦失败就整个崩盘,之所以他打败了明朝,那也是明朝实在腐朽到骨子里了,而且李自成一个人注重对底层人民,拉拢的也是这些人,而不是贵族地主阶层,就注定了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而我们知道那时候其实主导者还就是这些地主贵族官员们。其二当时的清军那可是身经百战,所向无敌的存在,如果据城而守的话还有个五五开,可有了吴三桂的献城投降,清军就直接长驱直入,论野战连边关相对精锐的明军都打不过清军,更不用说李自成的农民军了,这还不是一打就散,加上后方都是投降派,不然李自成也不会打败明朝,看到李自成失败,直接就反了他投入清军的怀抱。所以啊,李自成失败也是必然的,他的局限性太大,一没有明确目标,二没有拉拢到足够的支持者,三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失败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