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安徽:创新防疫保供 保障居民所需


安徽:创新防疫保供 保障居民所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针对疫情传播特点,适应居民消费方式变化,指导企业以减少接触频次、降低聚集风险、提高配送效率为主要方向,创新推出一系列便民保供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打通末端配送“最后一百米”,提升生鲜配送效率,使人群在空间上分散、在渠道上分流,有效降低了接触和聚集风险,满足了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一、“线上自选+无接触配送”模式。各地电商平台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推出“无接触”“少接触”配送服务,为便利居家购物发挥了积极作用。知名电商企业联合武汉仓储企业,应用自助收银系统,在火神山医院建立“无接触超市”,保障一线医护人员需要。同时还有电商企业推出机器人配送生活物资服务,加速智慧小区建设。一款零售APP推出“社区抗疫提货站”,计划在北京全市开设近1000座。多家外卖平台推广“背对背”取送餐食标准,“无接触配送”订单占总订单数比例超80%。其中一家外卖平台联合中国饭店协会,打造“无接触餐厅”餐饮品牌,顾客扫码点餐,固定区域取餐。江苏、重庆、安徽等地电商、物流企业在社区加快布局智能快件箱,实现“网订柜取、社区直投”。

二、“传统商业+融合创新”模式。各地传统商超、餐饮、加油站等企业加快转型创新升级,打破了线上线下、不同行业的界限,形成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稳就业、稳市场、促消费的多重成效。一是跨界共享员工。人手紧缺的大型商超、物流配送中心与餐饮等服务行业开展人才合作。北京一家知名连锁超市与近百家餐饮企业共享员工超千名。上海、成都等地的生鲜连锁企业为当地餐饮企业待岗员工提供临时岗位。一家电商平台的物流推出“人才共享计划”,提供分拣、包装、配送等岗位,超3000人报名。二是企业积极“触网”。知名连锁超市联合一款零售APP推出包含进口口罩的“肉菜套餐”,兼顾防护用品和生活物资保供。湖北一家经营酒店食材的平台企业,转型开展“蔬菜网上配送”服务。河南、江苏等地组织建立“产销对接群”“直播电商”,销售滞销农产品。重庆向市民发布减少出行倡议书,附上主要商超和电商二维码。三是跨界渠道合作。河南、湖北等地组织生鲜超市、购物商城、农批市场与供销、邮政、报业等系统深度合作,更好保障偏远地区生活物资供应。

四是加油站拓展非油业务。知名石油企业推出“不下车”加油购菜服务,车主在APP下单“蔬菜礼包组合”,网点加油后直送后备箱。

三、“社区团购+集中配送”模式。湖北武汉、黄冈、孝感等地在实施小区封闭管理后,以社区为单位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商超推出的标准化套餐,不断改进采购、供应、配送的方式方法,满足居民“足不出户”生活需要。主要特点:一是套餐供应多样。商超企业根据周边居民消费习惯及共性需求,推出蔬果、肉蛋、粮油、日化等套餐,通过“邻里群”、小程序、电商平台、电子地图等在线发布。二是采购对接集中,社区指定联络员对口各小区,通过“业主群”、电话等方式统计居民需求清单,集中付款团购,及时与商超企业对接配送事宜。三是配送安全有序,商超企业汇总并分发订单信息到对应门店;门店分拣、打包套餐,运送至小区门口集散点;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在集散点协助卸货,通知居民领取或直接送货上门;部分地方政府协调车辆参与配送,解决商超运力不足问题。

四是反馈调整及时,社区汇总居民意见建议,反馈商超企业;后者及时调整套餐方案、配送方式等。目前,武汉部分商超可由代购员持证进店,选购全品类商品,尽可能满足居民个性需求。

四、“安心团餐+定点供应”模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以团体为单位,定点采购餐饮企业提供的外卖盒饭,满足复工复产后本地区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全天用餐需要。主要做法:由本地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有关协会,遴选公布具有一定资质和规模的定点餐饮企业;本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以集体为单位,与定点餐饮企业协商价格和结算方式,统一预订套餐;定点餐饮企业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按照“分餐制”原则加工制作套餐,配送上门。目前,北京确定64家集体用餐配送企业,上海公布161家团餐或外卖供餐企业,苏州首批遴选9家规模以上餐饮企业。

五、“临时网点+定点直供”模式。多地组织社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批市场、种植大户、连锁商超等供应主体结对,在街道、社区、小区等设立临时供应网点,增加生鲜供应渠道。北京334辆“蔬菜直通车”服务460余个社区,每天预留40辆车应急蔬菜缺货;东城、通州等区县协调种植基地的“流动菜车”“临时菜店”进小区。河南、安徽等地组织商贸企业在封闭管控或偏远小区增设供应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