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新大风歌


70年代在百货大楼站柜台就神气的很在工厂当个工人也神气的很在农村人面前骑个自行车戴上手表袖子卷起来好不威风我当时大学毕业工厂当技术人员。那时提倡知识份子要劳动化劳动人民要知识化文革前干部是不发劳保用品的。文革期间开始干部也跟工人一样发劳保用品了。我经常都穿工装。逛街也穿上。到商店买东西营业员看我的穿着非常蔑视我。我说一口襄阳话把我当河南头看。说话挑逗我。当时技术人员相当少工资比同龄人高地位也比那些自以为高贵的掌柜台的车间干活的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我并不把自己当回事。觉得这点本事是党和人民给的。一次跟办室主任一起去给厂里买东西她问这是你厂里新招的河南人?主任说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分来的技术员。她还瞄了几眼。从此以后见到了非常客气。可见当时的站柜台的有多高傲。


qzuser46026806


六七十年代是个特殊的符号,那时姐姐刚刚出生在农村,至今回忆起来,苦涩中带着甜蜜,无奈中也充满了趣味儿!

(一)

小时候在农村常听奶奶讲,村里婆姨们最羡慕杨家一个二奶奶,她是童养媳,十四岁就生了大儿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儿子的妈了!那个时候,农村人谁家儿子多,谁家就牛逼!因为男劳力最牛!工分得的多!

更令人羡慕的还不止这个,二奶奶还担任着另外一个令人羡慕的角色。她是大队食堂做饭的!那个时候村里人们都在大队食堂吃饭 ,其他人都是给啥吃啥,好多人都吃不饱肚子。可是,二奶奶是和面的,每每和面完毕就要回家上厕所,这个档口二奶奶就会把手上面偷偷握着的面洗到自家锅里去。家里孩子们总能开小灶!

(二)

因为父亲当煤矿工人,所以我家在村里边属于经济户。与村里纯农户待遇不同。我们吃的粮有一部分属于议价粮。我们领到的口粮总是小队给别的农户分剩下的。

那时候,看着一个个小队干部好神气。他们决定着全小队人的命运和饭碗子。小队长,小队会计,甚至连给小队大队看门的大爷感觉也很牛逼。更甭说大队的支部书记这些大干部了!

所以要说到六七十年代什么人最令人羡慕?那就应该是与公家沾边的人都很牛逼 令人羡慕。包括吃公家粮的干部,供销社的售货员,还有放电影的等等。因为那个时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是卖方市场!谁手中掌握着公物,谁就令人羡慕!

而今,时代不同了!市场经济时代,顾客才是上帝!卖方市场早已变为了买方市场。社会分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那些服务岗位有的消失,有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什么职业最令人羡慕?那肯定是靠本事吃饭的人!您觉得呢?


村姑说村事


六、七十年代,是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国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由于中国人囗多,底子薄,要改变当时一穷二白的面貌,却实不容易。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过人们艰苦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各村都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统一劳动,按劳分配。这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号召人们仍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六、七十年代乡村最吃香的工作是大队书记、会计,其次是生产队队长和会计。因为那个年代,国家的各项建设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农村以兴修水利为主要建设。人们农忙时节忙种庄稼,农闲时抓紧时间兴修水利,大家都是你追我赶,起早贪黑的干。只有大队书记和会计不要劳动,他们坐在大队办公室计算、滩派当天各生产队要完成的生产任务,有时到工地上指挥群众如何干,书记一声令下,大队所有百姓都必须照办。生产队的队长和会计也不需要做事,他们只是指挥本队群众如何干,从那里干到那里。所有群众都会踏踏实实的从早干到晚。

在那时农村忙修水利的建设年代,有一项手艺也是比较吃香的。如木匠、篾匠、石匠、铁匠、裁缝等,因为他们一天只要上交生产队几毛钱,就可以不参加生产队紧张的兴修水利的劳动,去做他们的手工业。这样即轻松,又吃人家的、拿人家的,自由自在,还可吃香的、喝辣的,每天工资现金到手。虽然当时工资不高,但他们仍是乡村的上等人。

六、七十年代百姓每天都是紧张的劳动,人们都累得腰酸背痛。如果那时能不劳动或轻松劳动,也能收到比大众多的报酬。那么他的职业就是吃香的职业,也是受人们敬佩的职业。


高水才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①粮管所,②供销社,③乡镇医院,④工商税务,⑤乡村干部,⑥民办教师,⑦镇办厂工人。

六一七十年代有工作的人,那什候不错,现在也不错,都有退休工资安度晚年。


永强防水


要说,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单位?现在怎么,,???

在当时乡村就是,。

(一)供销合作社,是全民单位,有商业局颔导。在计划经济时候,凡是农业生产的除粮食之外,农付产品都归供销合作社来收购,包括稻草(军需马草)来完成收购任务。

每年发放布票,棉系票,都是该单位来完成。

日常除大年初一,二。关门打烊外,其余时间都开门营业,供应人们日常生活必须品,都数依计划供应来销售,凭证,凭票购买,,不是开玩笑说句话,就连大便用纸,也要凭证供应。其它我不一,一,例举了,,,

为此想进入这个单位相当之难!

(二)粮油供应站,{粮管所}也是全民单位,有粮食局来领导。主要收购地方的,稻子,麦子,菜籽。同时供应地方居民,米,麵,油,包括老农民的依麦换米供应。,,,

以上两个单位除旺季,职工比较辛苦,其余时候比较轻松,工资收入也隐定。

但是这两个单位在2002年前后都解体了,任您有资产无资产,,,都是依零破产终结,,,至于职工么?什么尚态?(丨)年满30年工岭,或者离退休5年之中的职工,拿生活费240元一月,自谋职业,(2)年满25年以上工岭的职工,拿每月100元,作协保处理。其余职工一次性了断,拿4.至5千元,走人,,,

所谓,"河东三年,河西三年”这些单位就是这个尚态。。。


永德492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我来回答你。六七八十年代,什么工作最吃香?当时第一是供销合作社,当时是供销合作社是集供应,销售,收购于一体。供应盐醋煤油(点灯油)糖布料等,供应化肥农药地膜等,供应车車,自行车等日用品。买一斤红糖生孩子用,要有医院或接生员开证明,∵一大小生产队盖章,才能买到,买一辆自行車,那比登天还难,除非儿子结婚,民政,大小队,公社盖章等手续齐全,也非常难买到一辆,有时手续齐全,也确实无货。

供销社并列草位棉花加工厂也是当时最吃香单位,当时农业单一,只种粮棉油,想进棉粮单位,很难很难。我39岁了才进入棉加厂,原因很简单,国家落实插队知青政策,被分配进棉加厂,当时没有走后门。

好景不长干了四年,进厂工资改革刚完成,每月四十五元,前也工作人员都说我真幸运。好景不长,四年后厂倒闭,全部下岗,总共四年没挣两千元,每人集资2500元。入不负岀,还好我家特困,把欠款要回来了,别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厂长把厂里能卖的,包括地皮也卖光了,别人钱也没要回,厂长岀車祸死了。

我们只能一也挣钱,一边自交全部养老金,艰难养家护口,自己交了15年养老保险,2O06年退休,退休532元,虽不多,但比不交强多了,现在15年連长,己每月领2277元,感谢党的好领导,使自己能度过一个幸福晚年。‘

这就是当时最好的单位工作人员的生活经历和单位的经过。


王明智18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就是粮站工作人员和供销社人员了。我的家就在粮站外面的街上。每年交公粮的季节最是热闹,近的肩挑板车拖,远的拖拉机一趟一趟运,等候验收的稂食排成长龙。粮站工作人员照例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一个个验收。铁钎一扦、谷子嘴巴一咬,或专用工一撮,一句话:不够干,再晒!任你怎么求情就是油盐不进,别人就得乖乖找块空坪重晒。工作人员也下村,那就好比钦差大臣,无限风光。

后来农民也不用交公粮了,粮站也就名存实亡,那里的工作人员下岗的下岗,重新安置的重新安置。我的一个朋友在粮站时经常吹、啦、弹、唱,自从下岗后自己做起加工面条生意,从此再也没有见他有空吹、啦、弹、唱了。


洛山洛水乐李


60~70年代村里屠夫很吃香,天天有肉吃。那时候普通家庭一周能吃一道肉菜,生活水平算高的了。再就是算命先生,当时老百姓大都迷信,孩子满月,盖房,结婚,白喜事都得先找“八字先生”算一卦,有些孩子的名字都是算命的起的。

“赤脚医生”在60~70年代还是很火的,村里人三病两痛都是去村里找“赤脚医生”治,那年头有几人去过县城医院的。治病就得交钱,所以“赤脚医生”当时在村里算有点钱的。

“阉猪佬”当时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养猪想让猪仔长得好,长得快,那就得把猪仔阉掉,所以当时阉猪技术好的,客户还是很多的,收入自然不低。

“捡瓦匠”,当时房子屋顶盖的都是瓦片,时间长了瓦片开裂,下雨天就会漏水。自然“捡瓦匠”就有活干,活还挺多的,吃好还有钱拿,比靠种地生存好多了,闲时也可以种地,两不误。

现在做“屠夫”卖肉生意很差了,镇上有大型超市,里面有猪肉卖,小超市也卖肉和鱼,去超市购物的多了,肉摊生意就差了。“八字先生”也不好混了,大部分改做“媒婆”了,相亲成功结婚了媒婆能赚好几千。“赤脚医生”以走到了末路,随着医疗改革升级,镇上有正规的大型医院了,有病找医生,但很少有人再找“赤脚医生”了。大部分人明白“赤脚医生”不合法。“阉猪佬”就别提了,农村都不让养猪了,这些祖传行业真的失传了。“捡瓦匠”看看农村现在的房子,有几户还有瓦可捡。

时代在进步,注定有些事物将成为永久的回忆。





南山农场主


六:七十年代农村吃香的工作莫过于村医和木工,村医现在还可以,我就是七十年代的木工,哪时的木工在村里是帮忙的,没有工钱,每年都要拿出个多月的时间帮助别人,只挣了个人气,我曾算过一个账,在我干活的二十年里,最少有两年半时间是帮助人的,后来也就两千年以后木工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基本都改行干了其它,到现在基本都过得平平淡淡!


大帅642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平安618,关于“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我来对问题简单回答如下:当时最阳光的社直单位有供销社、食品、粮管所、邮电所等等。在这些单位里上班的员工都是“吃商品粮”的,十分另人向往。

由于当时我的年龄很小,也就是在上小学年龄。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不太好,我跟随父亲在乡镇政府(公社)大院住,和当时的供销社对门。每当我看到他们这些“吃商品粮”的职工上下班时端着碗,拿着饭票去大伙吃饭的时候,心里有好多幻想,如果我长大了也能上班了,向他们这样能无忧无虑的吃上好面馍(洋面卷子)该有多好呀!因为当时的供销社是国营企业,无论卖什么东西,都必须需“票”,如“布票”、“糖票”、“油票”等等。在那个时代,我看天下最辉煌的事业就是在供销社上班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供销社早已经不存在了,而且现在的职工连生活也没有保障了,一直到了退休年龄后才能领上养老保险金。并且原食品站、粮管所、等等,现在也变成一个破旧的荒院了,实在另人碗惜。原来的邮电所也变了网通公司,由很多人向往的好单位,现在也一直被人淡忘。

总之,这些在六、七十年代乡村最另人羡慕的好工作,也都被人们一步步的抛到九霄云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