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旧中国选择了7.92毫米子弹作为制式弹药?

哼哈32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主要是清末尤其是民国将德制步枪定为主要的轻武器。

大家都知道清末著名的老套筒,汉阳造步枪。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款自产的制式先进步枪,1895年那个时代,汉阳造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最顶尖。

汉阳造由于出色的性能,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的50年代,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

而汉阳造就是德国委员会1888步枪,采用毛瑟7.92毫米圆头弹。

根据统计,汉阳造生产总数高达100万支以上,比后来更先进的中正式要多很多。

可以说,从民国开始各派系军阀部队,大多装备汉阳造。

汉阳造也成为中国第一种全国范围装备的制式步枪。

可以说,从我国决定将汉阳造作为主要仿造的步枪后,我国步枪口径就锁定为7.92毫米。

如果说汉阳造是老旧的步枪,但1935年投产的中正式步枪就很先进了。

它源于著名的毛瑟M1924步枪,同毛瑟98k是一母同胞。

中正式是抗战时期,中国的制式步枪,生产总数高达60万支。

诚然,这个数字放在世界上不算多,就中国来说已经惊人了。

当然,中正式也是7.92毫米口径,发射尖头弹。

这两种步枪总产量高达160万到180万,要知道1928年至1949年间,中国各大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不过180万余支。

换句话说,这两种步枪总产量已经占全国步枪的三分之二,那么口径自然也就固定为7.92毫米。

事实证明,中国选择7.92毫米德国步枪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不扯别的犊子,大家想一想,就凭汉阳造能够使用五六十年,到抗战也能和日军三八式步枪不分胜负,就说明这款步枪设计有多么优秀。

至于中正式,就更为出色。它的一母兄弟毛瑟98k,直到今天也被认为是上世纪最出色的单发步枪。

更重要的是,7.92毫米口径弹药的威力很巨大,一旦击中敌人非死即伤,也符合中国士兵训练不足的特点。

训练不足那么命中率一定很低,好不容易击中却打不死,岂不是搞笑吗。


萨沙


本来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定的标准口径是6.8毫米。在考察了7.9毫米和日本人喜欢的6.5毫米口径步枪以后,我国认为6.8毫米子弹最适合中国人。

兼具射击精确性,后坐力小和威力适合的优点。为此专门引进了德国的毛瑟M1904式6.8毫米步枪,准备在全国范围进行仿造,同时称之为元年式步枪。这种步枪重量轻,后座冲量小,精度高,结构合理,动作可靠。

装药量比7.9毫米子弹少了五分之一,后坐力减小的同时,威力却没有多少下降,而且整个步枪有1.245米长,很适合进行白刃战。

但是清朝灭亡以后,我国立刻就进入到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各个地方的军阀开始全力搜刮财富,购买各种外国武器。特别是一战结束以后,我国更加成为了欧美倾销武器的主要市场。

特别是德国,捷克的大批旧步枪被引进我国,这些旧步枪都是7.9毫米口径。为此7.9毫米子弹和步机枪开始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6.8毫米子弹和步枪并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在外国很稀少。

既然有大批量便宜的二手毛瑟步枪,那个军阀还会去自己生产6.8毫米口径步枪?更何况,他们也没有足够强的军工生产能力。

还有当时军阀们生产的子弹性能也不如进口子弹,一旦打进人体,7.92尖弹在前胸开个洞,后背血肉模糊撕开一大片,威力确实更大,对人的心理震撼也更大。当时全国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军阀,还谈什么武器制式化啊!


深度军事


在旧中国的时候选择7.92毫米作为步枪的口径,是因为中国是在汉阳兵工厂仿制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也就是非常有名的汉阳造,它的口径正好是7.92毫米。再加上后来的中正式步枪,口径也是一样的。这两种步枪在当时中国占绝大多数,所以旧中国的步枪主要采用7.92毫米。




说起汉阳造,人们在小说中还有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只不过很多都被为视为是落后的代名词。那主要是在民国的时候那么说,因为汉阳造是在清朝末年,也就是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制造的。在当时,汉阳造步枪确实算得上是世界先进的步枪,仿自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也算得上是世界名枪。



不过后来因为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出现过抵制德国的现象。而且当时经过各方面分析,认为7.92毫米口径过大,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所以晚清和北洋初年曾经议定的统一口径是6.8mm。因为当时认为小口径步枪有很多优点,初速高,弹道平稳,后座力也小。而且子弹轻,利于后勤补给运输。当然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威力小。



但是想法是好的,现买情况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清朝不久就灭亡了,后来军阀混战,不同的军阀进口了多种制式的武器,当时中国被称为万国武器博物馆,这样就导致步枪口径非常混乱。而且汉阳造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自始至终都在中国占据极大的数量。在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又开始仿造7.92毫米的毛瑟1924式步枪,就是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枪。





当时,7.92毫米的步枪占全国步枪总量的85%,可谓是占了统治地位。所以,最后国民政府为了统一口径,便于管理,所以以7.92毫米子弹作为制式弹药。


天龙论史


从19世纪末洋务运动开始,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始终都是7.92毫米口径的德式步枪。对于旧中国的士兵而言,虽然其威力相对较大,但其后坐力也很大。特别是旧中国的军人普遍营养不良,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后坐力,对战斗中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反观日本方面,其就根据东方人的身体特征设计了6.5毫米口径的武器,虽然停止作用较差,但后坐力小,精度高,实战中的使用效果并不差。那么,为什么中国军队没有使用类似的口径呢?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清政府就曾向欧洲订购过一批新式步枪。当时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已经暴露出了后坐力较大的问题,因此清军希望能装备一种后坐力较小的新型步枪,而这批步枪采用就是中国设计的6.8x57毫米口径。这些步枪的原型为毛瑟G98长步枪,结构也基本一致,只是更改了口径,以便发射这种新型步枪弹。除了毛瑟厂,斯太尔-曼利夏公司也设计了同一口径的步枪。但由于满清政府内外交困,几乎拿不出钱付货款,最终只有极少数样枪被运往中国。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也无力对武器进行换代,只能维持原有的7.92毫米枪弹和步枪生产线。除中央政府外,地方军阀也会自主生产其他口径步枪,如阎锡山所控制的兵工厂便始终生产仿制的日本三八式步枪以及配套的6.5毫米步枪弹。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才摆脱了这种现象。


军情导航


步枪的口径之争在晚晴就开始一直到1932年国府召开制式兵器会议才尘埃落定。

晚清和北洋初年议定的统一口径是国产的6.8mm而非德式的7.92mm。

当时以张之洞为首的练兵处对大小个口径步枪进行考察,

结果:

小口径步枪“7mm以下,日本的6.5mm为代表”的优点是初速高,弹道平稳,后座力小, 也就是说打得准 打的远,而且因为子弹轻 利于补给运输。缺点是威力小 尤其是日俄战争的经验 高大的俄军士兵被日军6.5弹击中往往不会致死,伤口容易愈合。

大口径步枪“7mm以上毛瑟7.92mm为代表的”简单点就是威力大但精度相较小口径差。


讨论国产子弹口径正值德国强占胶州湾,为避免出现资敌7.92mm弹药被淘汰。

最终清军决定使用全新的6.8mm弹药(介于6.5和7.92之间)。原则上其他口径的弹药和步枪不再生产,当然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清军的装备仍然非常的混乱 各种口径的国产进口步枪混杂,想要短时间统一是不容易的,就这个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清廷退位了。

接下来执政的北洋政府决定继续推行6.8mm口径的国产之路,当然和清朝一样困难。

从表中可以看出6.8弹虽然被定为制式口径,但并没有完全取代其他诸如7.92 和6.5的弹药。

接下来就是军阀混战了,每个司令一把号 各吹各的号,统一口径更是成为泡影。


到1930年张学良改旗易帜,效忠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理论上重归统一,这时候统一装备和步枪口径再度被提上议程,当时经过数十年的动乱和分裂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军械博览馆。

当时国内拥有7-8种各国口径的步枪,其中甚至还有马蒂尼这种古董。数十年的军阀混战期间各地军阀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兵工厂就算有厂能也未必足够,主要还是要通过进口武器来满足需要,首当其冲当然便是各色毛瑟步枪,尤其是一战后德国沦为战败国大量剩余物资涌入中国 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7.9口径的毛瑟步枪,其次就是和中国隔海的邻居日本的6.5口径步枪。

国府统计当时7.9步枪占85% 6.5步枪占11%,而晚晴和北洋定为国产统一口径的6.8步枪已经成为杂式步枪。

会议最终决定的步枪就7.9mm的毛瑟1924式步枪。

当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7.9步枪数量最多,如果要换口径那就是把这些步枪全部扔了,换谁都不会做这样的决定。

结论:7.9成为旧中国的制式口径的原因其实就是容易买到,越攒越多,性能又还过得去,自然就一直用下去了。


附1932年国府制式兵器会议规定的制式兵器一览表

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步枪是德式装备以外,并无其他德国装备,反倒是法制装备最多,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 旧中国并没有所谓的德国执念和崇德思想,只不过是特点时局下的选择而已。



伦敦上空的喷火


近代,中国就是以引进德国造的步兵枪械为主,大清洋务派对德国的军火情有独钟,李鸿章访问德国受到的可是元首般的待遇,令中堂大人非常满意,于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简称Gew 88,就成了中国的汉阳造步枪,并命名为88式步枪,因是汉阳兵工厂生产,军队包括民间称其为汉阳造。

造步枪,枪枪长不超过1米,枪重含弹仓子弹尚不足4公斤,采用7.92毫米口径,5发弹仓供弹,手动拉栓式单发步枪,虽然存在装弹退单困难,以及可靠性不佳等问题,但相对于先前只能发射一发子弹的步枪,已经是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其无烟发射药步枪弹要远比黑火药步枪弹先进许多。

汉阳造步枪,成了清军以及此后中国军阀的制式步枪,在中国服役了许多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3式骑步枪装备解放军,才正式将汉阳造步枪从军队中除役,此枪除了存在故障率较高的缺点外,汉阳造式步枪的另一个问题是这种最初源自法国的曼利夏式弹仓不太好用,必须用弹夹装填,且弹夹必须留在弹仓内,在打光弹仓前不能再继续装填。

此外,抗战前夕,中国又引进了捷克ZB-26轻机枪,这种采用20发弹匣供弹的轻机枪,有效射程高达1000米,采用7.92毫米口径毛瑟步枪弹,中国引进包括国内各地兵工厂的仿制,由此产量不低于10万挺,成了抗战时期缺少重机枪火力掩护的中国军队最有力的步兵支援火力,此枪子弹与中国军队7.62毫米的步枪子弹通用。

在抗战前,中国开始生产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基础的24年式步枪,使用7.92x57mm毛瑟尖弹,作为国民政府军的制式步枪,用以取代老旧的汉阳造步枪,但由于24年式步枪(此后更名为中正式步枪)产量不高,至抗战结束也仅装备了70万支,相对于几百万国军,中正式步枪装备量依然非常有限。

综上,自大清洋务派引进德国Gew 88步枪作为大清军队的制式步枪开始,7.92号毫米步枪弹,先是圆头弹,此后发展成尖弹,就一直成了中国军队制式装备和口径,在中国使用了数十年,随着捷克ZB-26轻机枪成了中国军队最主要的轻机枪,由此中国军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7.92毫米子弹,作为汉阳造、中正式和捷克ZB-26轻机枪的配套弹药。


国平军史


这个是先有枪,后有弹的问题,什么样口径的枪就有什么样的子弹!

子弹口径的大小关系到枪械的威力以及杀伤力,正常来说,子弹越细,打出去越稳定,精准度越高,距离越远,但是缺点是杀伤力小,以日本三八大盖6.5毫米口径的步枪来说,经常是打穿人的身体,如果不是要害部位,可能产生不了致命伤;子弹越粗对枪械的性能要求越高,杀伤力也就越强,一个子弹出去,往往打的是血肉模糊,非死即重伤。

旧中国应该指民国,民国时期中国武器是典型的万国造,各种口径,各种规格的子弹数不胜数,从来就没有过制式枪和制式子弹,相对来说,7.92毫米口径的枪械最多,使用的子弹也最多。

我国从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大量从西方引进火枪以及仿制,当时中国从德国采购装备最多,包括中国独具特色的抬枪就是仿造毛瑟步枪,变成了毛瑟步枪PLUS版。正是因为清朝从德国采购大量装备,李鸿章访德的时候,德国秉承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李鸿章受到了德国最高规格的接待。

随着清朝军工的进步,到1899年已经可以生产制造德国产的1888式步枪,也就是我们中国的汉阳造,该枪在当时的清末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据说辛亥革命打响的第一枪就是汉阳造打出的,从辛亥革命一直到解放战争,汉阳造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可以说,汉阳造是清末民初最主流的武器之一,而汉阳造的口径就是7.92毫米子弹。

国民政府时期老蒋当时兴致勃勃要师德,打造60个德械师抵抗日本的侵略,因此也购买了大量的德国枪械。除此之外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步枪,中正式步枪一样延续了毛瑟家族血统采用7.92毫米口径的子弹。

在老蒋外购的大量装备中就包括大量的机枪,机枪是武器中最省子弹的枪,在机枪方面中国曾经仿造和购买总数超过10万挺7.92毫米口径的捷克式轻机枪,在重机枪方面金陵兵工厂以马克沁重机枪为蓝本仿造的7.92毫米口径的二四式重机枪。

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比较得意德国造,因此7.92毫米口径子弹逐渐成为主流。


史论纵横


近代中国的武器装备大多购买自外国,因此造成枪炮的口径不统一,这就给后勤保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清末编练新军时,练兵处奏定的陆军枪械的口径为“快枪,枪支口径拟用六密里八,枪筒长一百十五倍口径。子弹初出枪口速率须六百五十密达以上,用无烟药,其烧化之速,以子弹将出枪口药始化尽为度”。这里所说的六密里八就是6.8毫米口径,但是这种口径的步枪在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生产。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后来更名为汉阳兵工厂)引进了德国所谓的“毛瑟步枪”的全部生产线,实际上引进的根本不是毛瑟步枪,而是德国步枪委员会的M1888式步枪,该枪使用的是7.92毫米口径的无烟火药弹药,德国军火公司欺骗清政府购买了这种步枪。中国购买了这种步枪的全部生产线之后,并加以了一些改进,就是在中国使用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汉阳造”步枪。正是由于“汉阳造”作为中国批量生产的步枪,它使用的7.92口径的弹药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且“汉阳造”步枪的子弹口径和德国的毛瑟系列步枪、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的口径是一样的,这样就能够减少后勤的压力。


历史军魂


这个主要是历史的继承,清朝末期已经引进了7.92毫米枪械和弹药,并投入仿制生产,而到了民国时期也是如此,于是导致7.92毫米枪弹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些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朝末期一直想提升军备实力,而在步枪方面最终被德国的1888式步枪忽悠了。这款步枪使用7.92毫米弹,但是实际表现不好容易炸膛,被德国商人宣传成了新式毛瑟步枪,于是清朝政府便引进了过来,由于汉阳兵工厂产量巨大,因此被称为汉阳造。该枪可以说是清军的主力步枪,也造就了7.92毫米弹的地位。

而到了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虽然有引进其他国家的步枪的做法,但是依然有大量军阀的部队使用汉阳造步枪。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所以使用的主要是苏式莫辛纳甘步枪,而其对手北洋军阀则是汉阳造步枪。

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中国后,国民党为了提升军事力量,选择了和德国的军事合作,引进了一批德式武器,而且仿制生产了中正式步枪、民二四式机枪,引进了ZB26、MG30等一系列同样采用7.92毫米弹的武器。作为国民党嫡系的中央军主要是用的就是汉阳造中正式等这些武器。

即使到了解放战争,采用7.92毫米弹的武器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最终新中国建立,开始采用苏械作为制式装备,7.92毫米弹才开始逐步退出使用。


战壕


在中国民国的时候,选中了7.92毫米子弹作为中国制式弹药。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这种口径的步枪在中国占了很大一部分,再加上新引进的步枪也是打算用这种口径的,所以最后中国的制式弹药就变成了7.92毫米。

尤其中国人造武器就不得不提清朝末年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是当时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他和汉阳铁厂一起可谓是中国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企业之一。而汉阳兵工厂当时仿造的主要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口径正好是7.92毫米。这款步枪在汉阳兵工厂开始是从1895年开始制造,到清朝末年产量非常的巨大,占据当时中国制式步枪的80%以上。

后来中国人经过研究发现,7.92毫米口径的步枪并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7.92毫米的子弹重量比较大,会给后勤造成一定的负担。加上后来德国又强租胶州湾,导致中国跟德国的关系变得差起来。所以在清朝末年当时,经过一番研究,准备把6.8毫米的子弹作为中国制式弹药。不过由于汉阳造的数量的巨大,短期内想用6.8毫米的子弹全部替代,是不大现实的,这需要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

不久,武昌起义之后满清王朝很快就灭亡了,所以统一口径这种事情自然变得遥遥无期了。而且当时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众多的军阀,每个军阀都各自通过不同的渠道引入了不少的武器,这使得中国步枪口径更加混乱。那段时间中国有来自于各国的武器,因此中国被称为万国武器博览馆。

直到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之后,这才把统一步枪口径提上日程。当时经过几十年的生产,汉阳造步枪的数量在中国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再加上国民政府新的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这个步枪仿制德国的毛瑟1924步枪,口径正好也是7.92毫米。这两种步枪的数量在当时中国武器中占据了90%左右,所以最后7.92毫米口径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制式弹药。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