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諸葛亮的才能和商鞅相比如何?


諸葛亮和商鞅是不同時期的兩個傑出歷史人物,二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條件不同,為後世創出了各自的精彩,以此來討論二人才能熟高熟低,是很沒有可比性的。

不同的歷史形勢,能創造出不同傑出的歷史人物。商鞅處在東周末年的戰國初期,諸葛亮處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為了應時應勢應志,二人都抓住機遇,狠狠努力了一把。首先二人創業的起點不同。商鞅變法,起點是在建立很久的秦國基礎上進行的。從周平王東遷開始,秦國建立,到秦孝公時期,秦國立國已有幾百年,老秦人人心穩固,國家認可度高,凝聚力強,但阻礙變法的頑固勢力也強。商鞅變法最終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衝破重重阻力,得到全面推行。諸葛亮創蜀漢卻是從無到有,正是在諸葛亮的運籌下,讓本無立椎之地的劉備,借荊州,取益州,奪漢中,建立了蜀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雄主。其次二人創業的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在各國紛紛變法革新的大形勢下,為秦國的富強而實行的革新。秦孝公以前,秦國雖稱霸西戎,卻始終被山東諸國小看,尤其東邊魏國經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強盛的魏國又奪去了秦國唯一能與山東諸國爭鋒的跳板西河之地,就更是侷蹙難伸了。正是經過商鞅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變法,才讓秦國富強起來,重新奪取了西河之地,為秦國稱霸諸侯,進而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諸葛亮輔助劉備建蜀漢,是為了恢復漢室,一統天下。在劉備走投無路,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諸葛亮幫助劉備開創了蜀漢,並在蜀漢建立的基礎上,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蜀漢進行了整治,扶危固基,穩定發展了蜀漢,讓蜀漢才有了征伐抗衡魏吳的資本。再次二人面對的強敵不同。商鞅變法的秦國,面對的是山東諸侯國,其中勢力最強大的有六國。這些國家各自為政,為各自利益,互相攻伐,並不團結,而且都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受外敵顛覆威脅性較小,商鞅變法,富強革新,也就相對容易開展實行。而諸葛亮所在的蜀漢,都是在漢末分出的割據政權,三國都想吞併對方,一統天下,尤其是曹魏和蜀漢。當時天下十三州,曹魏佔其九,孫吳佔其三,蜀漢僅佔其一,曹魏佔絕對優勢,時刻想吞併二國,一統天下。蜀漢國小人少,要想穩國復漢,只能依地勢以攻為守,聯吳不斷攻伐騷擾強魏,這也許是當時蜀漢最好的生存發展之道吧。其四二人對國家的忠愛度不同。商鞅本是衛人,原要效命魏國,只因魏人不容,才投靠秦國。在他心裡愛國這個概念模糊,他只為了能以自己的學術,改變社會成功,讓自己立不世之名。因此商鞅到秦國,只能算是個打工的,為秦孝公聘用為總經理,施政發策,但沒有一點政治根基,因此秦孝公一死,商鞅也就為秦人所不容,他逃到封地叛亂,為秦人捉住,被施以車裂之刑。蜀漢是諸葛亮輔佐劉備一手開創建立的,諸葛亮自然對蜀漢充滿了感情,他公忠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朝廷上下也贏得了普遍的尊重和敬仰。他的忠貞為國,讓蜀漢人民銘心刻骨。

由於二人所處時代不同,在各自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創出了各自不同的精彩,才流芳千古,享名後世。商鞅以移風易俗、富強秦國稱盛,諸葛亮以忠賢為國、足智多謀稱盛。也許有人會覺得商鞅更了不起,因為商鞅讓弱秦富強,終一統六國,統一天下,而諸葛亮雖創蜀漢,南征北戰,卻最終沒恢復漢室,一統天下。其實商鞅變法以後,後繼秦人能很好把握,不斷富強發展國家,也是很關鍵和重要的。倘若魏國能在李悝變法後,不斷自強,生生不息,最終統一六國,也許李悝變法的名頭在歷史上也就壓過了商鞅變法。成王敗寇,在後世人心裡根深蒂固。因此我們不能總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能以功業未竟而享名後世,自然有其高過成敗論在裡頭的。商鞅和諸葛亮的人生都是成功的人生,不負歷史給他們的機遇,各自創立了各自的功業,而諸葛亮尤以忠賢信義聞名,豈不更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