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圖源:網絡圖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評述】攘,偷的意思。隱,隱瞞的意思。直,指的事是非分明,有什麼說什麼,缺少和方面的禮。


人性是善的,人性是惡的。人性善惡的討論,是時下哲學兩個重要話題。說善的人,是從惻隱之心說;說惡的,是從人性自私上說。兩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不過,站在孔子和王陽明的角度,這二者都是對的。說真的,會落入善惡不明的爭論當中,是沒有搞清楚什麼善?什麼是惡?就如孝,孝是善,眾所周知。但大家不妨想想,只孝順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一種自私。所以以自私判斷善惡,是不對的。因為自私,也不見得是惡,也不見得不善。

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圖源:今日頭條素材庫


那如何判斷善惡?

用良知。用王陽明的話,準確的說:無惡即是善。什麼是惡?

惡是害己,是害人,或者害其他的(環境、生態、衛生……)。換一句說就是:只要不存在害己、害人、害其他,就是善。從這種惡的角度再來看“自私就是惡”,自私就不見得會害己,會害人,或者害其他。所以,以自私判斷善惡絕對是不科學的。更何況,人的自私,也不見得真正自私,很多時候人的自私,還不是為了家人、朋友、社會……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再回到葉公與孔子的對話。葉公說:他的鄉民,會舉報偷東西的父親。孔子說:我的鄉民不僅不會舉報父親,還會隱藏。乍一看,孔子的鄉民,不道德。但靜下來想想,孔子說的只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人不要叫人做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事(無惡即是善)。

正如文中的例子,兒子舉報父親,對於兒子,對於自己家人來說,絕對有三害:一害自己家;二害自己的父親;三害自己的家人。這種有害的事情誰會去做?

傳習錄學堂:對話——孔子、王陽明

圖源:今日頭條素材庫


這種舉報父親,這是與人的良知(孝悌)是相悖的。違背自己良心的事,人基本上上是不可能做的。這就是人的自私,但也是為了家人好。所為,如果想查清事情的真相,是不能幻想著“兒子來舉報父親”。因為,違反人性。現代法律,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制定了很多親人要回避的法律,或者親人作證,無需負責的法律。

不過,話說回來,管理人員,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想讓人配合做一件事情,真的必須按良知做事,按不傷害人的最低標準做事(害己、害人、害其他的事情)。如果不能清楚的做到這一點,那最終是難以把事情做好的。這就好比文中的例子,如果把查清案件,寄希望於兒子的舉報,那基本上查不清楚。

最後,用王陽明的一句話總結——無惡即是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