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王陽明:修行之道,首在誠意

《大學》有言: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學》中的誠意和現在我們通俗說的誠意是有區別的。

我們今天說‘我是帶著誠意來的’,這個‘誠意’體現了友好、尊重和促進的願望,通常來說表達的是我們都有‘好處’的意思。

而在古代典籍中我們該怎麼理解誠意呢?千古一聖王陽明為什麼說他一生以誠意立身呢?誠意究竟有何種神秘力量?

王陽明:修行之道,首在誠意

一、誠意,即良知

《大學》裡的誠意究竟是指什麼?和我們今天的誠意有何種區別?不妨先來看一下王陽明和他的弟子薛侃的對話,我們摘取一部分。

侃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

先生曰:“此正是一循於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

侃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

先生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知此,即知‘未發之中’。”

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緣何又是軀殼起念?”

先生曰:“此須汝心自體當。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薛侃問王陽明:像喜歡美色,厭惡惡臭,則如何?

薛侃這麼問是因為古人早有言在先,什麼是誠意呢?

好好色、惡惡臭就是誠意。薛侃想要刁難一下老師。

筆者猜想,他心裡活動應該是這樣的,老師您教導我們要克私慾,要致良知,那麼好好色這個該怎麼理解呢?難道好好色不是私慾嗎?如果您說是,那麼是不是應該克除?這樣就違背了古聖賢的立言的宗旨,如果您說不是,好好色是正當的那麼是不是說人們就可以‘好好色’了呢?

其實關於‘好好色’的討論延續了幾千年,好好色是人慾還是天理?可以說它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也可以說它是人慾之首、惡的開端。

王陽明:修行之道,首在誠意

暫且不討論其善惡,我們看王陽明是怎麼解釋它是誠意的。

王陽明說,‘好好色’這就是一循於理,是誠意不是私意。

下一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誠意這個詞: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可以說是點睛的地方,不著一絲意,這個意應該指的是私意,反過去說,就是好好色、惡惡臭沒有著一絲私意。

這在《傳習錄》其他地方也有體現,好好色、惡惡臭是誠其意,沒有別立個心去好好色、惡惡臭。這裡我們應該就能明白了,沒有別立個心即誠意,那麼誠意從何處來,直接從心之本體上來,即在‘無我’的時候出現的,沒有加入‘我’這個元素,形象點講是電光火石的,是一瞬間的,是一種根本來不及加入我之意念就形成的意念。筆者發現誠意即良知。

其實討論誠意沒有人有興趣,我們只是關心誠意能耐有多大、能對我有什麼提升,如果脫離現實談誠意,不光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哪怕是王陽明的弟子也聽不進去。那麼誠意有何好處呢?我們先庸俗地稱之為好處吧。

王陽明:修行之道,首在誠意

二、有誠才有智慧,無誠只是小聰明

至誠如神,可以先知。

《傳習錄》上,有人給王陽明來信說:人情詭詐百出,如果用誠意對待它,往往被它欺騙。而您教導我們不要揣度,揣度就落入不信了,也不要懷疑別人欺詐,不然就成了欺詐。可是這樣又被人欺騙謀害,是不覺悟。該怎麼辦才好?

這是多數修身者的疑惑。對呀,現在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認識,好人不得好報。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正是這種觀點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做好人了,聖學好像出現了bug,其實不然,那些所謂的好人、善人可能從某一個角度是好的,可是未必站在天理的角度。

看王陽明怎麼解釋的。首先他肯定了不逆、不臆,這樣不失為善。但卻不知致良知之功。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樣的人是‘背覺合詐’者,什麼意思呢?背離知覺就形同合夥欺詐,雖不失善卻不能無自欺,也不是自信的表現。而欲提前一步知道是否人欺詐自己,這個立心就落入了逆詐之道,背離了良知。

陽明先生指出瞭解決辦法:致良知、誠其意。這也是上文中筆者覺得誠意就是良知的根源。誠則明也,意誠了就不會僅侷限在自私的狹隘之地,也不會摻入自己的情緒影響正確的判斷,那麼事物的本質就會顯現出來,就能更明白。

而明白了事物的本質,再來一波神操作就能扭轉乾坤成事,就會發現誠意的妙處,也更能信服誠意。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至誠如神則可以先知。筆者總結為三個字,即誠、幾、神也;誠則能發現事物的微小處,進而可見微知著,以至於對事物的判斷操作能出神入化,如有神助般。

王陽明:修行之道,首在誠意

其實筆者不想從功利的角度解釋誠意或者致良知,只是這樣做人們會更能接受或者感興趣一些,這樣能把聖賢的學問鋪開,能惠及更多的人,這是我願意看到的。

而致良知,誠其意這種古代哲學術語其實也可以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深入淺出才是做學問的根本,如果只是拿一些高深的哲學術語把玩,或者滿足自己的表現欲,彰顯自己多高大上,見識高人一等,就完全背離了古人留下這寶藏的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