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不逃避的人生才有意義

王陽明有一個觀點:認為佛家講究不著相,實際上已經著相了。

有人問他何出此言。王陽明答到:因為佛家在人生的很多問題上過於介意,不敢面對,所以才會有出離心,所謂“離相”本身就是著相的表現,既然諸相非相,那麼又何須離?既然無需離,為什麼不直接面對?

先生嘗言:“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請問。先生曰:“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了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傳習錄·黃直錄》

王陽明認為:佛家看似超脫,其實一直在逃避現實,為了逃避父子、君臣、夫婦的責任,所以到寺院裡面躲清靜,這就是著相的表現,而儒家看似執著,實際上敢於直麵人生,不迴避,不退縮,是真正的勇者。

說實在的,對王陽明的這個觀點,很多人,尤其是學佛信佛的朋友會激烈反對。其實沒必要,如果人家說的哪怕只有一成道理,就值得去認真反思、反省。

其實王陽明抨擊的並不是佛家思想,而是那些以佛家思想來逃避現實的人

王陽明:不逃避的人生才有意義

現實生活中,因為不敢面對,所以很多人一直在逃避,躲在舒適區。

他們處於這樣的生活狀態——把自己隔離在舒適區,只做喜歡做的事,只見自己喜歡的人,喜歡安逸,清靜,一旦風吹草動,就心慌意亂,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這樣的人最容易被突如其來的打擊挫敗,從此一蹶不振。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因為偶然的機緣接觸了佛學,從此一門深入,每天用大量的時間坐禪、唸經。

但是一段時間過去了,這位年輕媽媽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喜歡週末,因為孩子每週一到週五都在幼兒園,家裡很清靜,沒有打擾,坐禪唸經很快就進入狀態,怡然自得。

但是,週末就不一樣了,孩子回到家,動不動就哭鬧,這讓她很心煩。終於有一次,動手打了孩子,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聲讓她不能清靜,不能清靜就沒辦法學佛。

為了清淨心,反而心裡不得清淨,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為離相而著相。

王陽明:不逃避的人生才有意義

其實學佛,無非是為了開啟智慧,到達彼岸。所謂:煩惱即菩提,面對煩惱,接受,然後超越,而不應該排斥和對抗

要知道,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一定存在,令自己不愉快的事物一定存在,聰明的人會面對接受,愚痴的人逃避牴觸。

我在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學佛的兩個人因為觀點上的分歧,引經據典激烈的爭辯,但是誰也不能說服誰,各執一詞,各取一端,越吵越激烈,最後惱羞成怒,就互相詛咒(忍不住想笑)。本來是學佛的,不知不覺著了相,著了魔。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不同的觀點之間,無非角度和出發點不同而已,求同存異即可,何必非要把對方幹倒?

王陽明:不逃避的人生才有意義

坦然面對不逃避,人生才有意義。事兒上磨鍊才能不斷成長,戰勝困難才能變得強大。

現在有一些“法師”喜歡講經佈道,法佈施固然是好事,但是,有沒有實際意義呢?

你聽他們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的時候,覺得頭頭是道,好像自己瞬間就得道開悟了一樣,但是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一遇到事兒,馬上打回原形,方寸大亂,原來什麼狀態還是什麼狀態,沒有絲毫改觀,因為什麼?——你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那些個法師根本沒有經歷過——生存壓力,職場競爭,人心叵測,他們通通不需要面對,他們生活在舒適區和隔離區,沒有任何生活壓力,衣食無憂,香火供奉,所以他們的開示對紅塵深處的你我毫無意義!

沒有實踐基礎的理論就是空中樓閣,樣子好看而已,住上去會摔得很慘。

王陽明:不逃避的人生才有意義

出世修心,入世為人,身在紅塵,無可迴避

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漸入虛寂去了。與世間若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佛家思想雖可以養心,但是人生是實實在在的過程,心可以虛寂,身無可迴避,人生遭遇的大多數實際問題,佛家思想都無法解決。一味迴避,只會加重煩惱,唯有直面痛苦,選擇堅強,如同行走於暗夜,雖然前途莫辨,但是一路走下去,終可看見曙光

王陽明的心學,真正意義是什麼?——就是讓你致良知,找回迷失的自己。

然後,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王陽明:不逃避的人生才有意義

自己面對,自己超越,自己解決問題,無需求神拜佛,自己度自己!自己本有,何須外求!不求神,不求佛,只求自己!自己努力,面對一切,事兒磨礪,才有意義

魯迅先生說的好——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不逃避,不放棄,愛我所愛,盡我所能,只要一息尚存,自當拼盡全力;不糾纏,不強求,任何結果,照單全收,如果不能得到,乾脆徹底忘記!

一句話,看淡得失,但不會放棄努力,這才是該有的人生態度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這裡是悅讀國學,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