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劇探析

《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遙1982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發表後,就引起了轟動,接著被拍成了電影。小說以農村青年高加林這一人物為主角,展現了他在當時社會轉型時期的奮鬥與迷茫。作為一個有文化的農村青年,高加林不甘重複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渴望跳出農門,進城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後來,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最終他還是被迫回到農村,在事業的幾番浮沉中,他的愛情生活也如一團打了死結的麻繩,剪不斷理還亂,讓人唏噓不已。

路遙《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劇探析

一、高加林事業悲劇的原因

先來看高加林的事業線。高中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可是後來被大隊書記的兒子給頂替了,只好回家種地。但是,當上了局長的叔父,利用關係讓他成為了縣裡的一名記者。本以為人生理想如願以償,可是好景不長,他的叔父被人告發,高加林也被免去了工作,不得不又回到家裡當農民。這樣,高加林轉了一圈,懷著理想從農村出來,最後又被迫回到農村,結局有幾分戲劇性。

在分析高加林事業悲劇的原因時,不能不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路遙《人生》中的故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陝北農村。在當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市場經濟還處於萌芽階段,而中國的戶籍又被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一僵化的身份制度和尚未建立的經濟制度,使得當時年輕一代農民雖然嚮往城市體面高福利的工作,跳出“農門”、吃“公家飯”,卻因為政策因素被牢牢限制在農村土地上。二元對立的城鄉差異造成的壁壘,使得拉關係走後門之風在當時十分盛行。路遙正是通過營造這樣的社會背景,展現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市和農村在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

高加林出生在地地道道的傳統農民家庭,對於古老守舊的鄉村習俗,他自小就耳濡目染。然而他又接受了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的薰陶,突飛猛進的現代化,也強烈地衝擊著他生活的高家村。他渴望改變命運,走出農村成就一番事業。這也是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普遍嚮往,他們嚮往改革之風盛行的大城市,嚮往文明、浪漫 、繁華的生活,摒棄農村的頑固、愚昧、落後。

高加林是有進取心、不怕吃苦的新一代青年代表。比如在在一次抗洪搶險報道中,他頂風冒雨,表現出來為事業奮不顧身的精神,顯示出了勇於擔責的英雄氣概。他以為這次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實現自己的理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張克男母親因為嫉恨高加林搶走自己兒子的女朋友,向紀委告發他走後門進城一事,於是,高加林被遣返回家。

那個年代,社會給人的選擇餘地很少,除了上大學,沒有跳出農門的可能。因此拉關係走後門,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這方面對高加林也無可譴責。為了實現自己進城工作的理想,高加林與現實進行了艱難的抗爭,然而最後以失敗告終。導致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應該就是當時落後的社會體制。以現在的眼光回過頭來審視,高加林的理想雖然符合歷史發展方向,但是,在當時現實條件下,是不可能順利實現的。

路遙《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劇探析

二、高加林愛情悲劇的原因

接著來看高加林的愛情線。高加林有兩段糾葛的愛情經歷。他在被書記兒子頂替後,得到了農村姑娘劉巧珍的愛慕,收穫了人生的第一段愛情。在他去城裡工作後,又遇到了以前的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的追求下,他又選擇了黃亞萍,但是,當他回到農村後,這段愛情也就不得不終止。而此時,劉巧珍又已嫁為人婦。高加林的愛情也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談到高加林愛情經歷時,牽涉到黃亞萍和劉巧珍兩個女主角。先看黃亞萍。在高加林上高中時期,黃亞萍、張克南是他的同班同學,但他們的價值觀卻大相徑庭。黃亞萍在城市長大,家庭條件較好,而張克南為人老實本分,但缺少了城市女孩要的那種浪漫情調。黃亞萍雖不十分喜歡他,但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她也別無選擇。黃亞萍更喜歡高加林的開朗的性格、淵博的學識、聰慧的頭腦,但是無奈高加林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經濟條件不能滿足她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她喜歡安逸,厭惡辛勞,不願意為了自己的意願作出犧牲。因此,當得知高加林要被打回農村時,本來還處在熱戀時期的她,只能含淚放棄高加林。

再來說劉巧珍。劉巧珍文化程度低,但是性格善良、勤勞樸實、恬淡隱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她又不甘落後,非常向往現代城市的文明和新生事物,所以想找一個有文化同時又有豐富的內涵的男人做自己的愛人。恰巧高加林不僅有文化而且一表人才,所以她把滿腔的愛情傾注在高加林身上。雖然後來高加林拒絕了她,她不得已嫁給了馬栓,但在她內心深處一直深愛著高加林。當高加林失魂落魄地回到鄉村,她姐姐準備嘲弄高加林一番時,她流著眼淚對她姐姐說:“請你不要這樣對待加林,不管他變成什麼模樣,我都會心疼他的,你這樣嘲諷他,如同拿著一把刀子捅我的心。”這字字話語,都流露出了她對高加林的真摯的愛。她和高加林註定是有緣無分。

對高加林來說,他對劉巧珍的愛,雖說也是真誠的,但缺乏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種初戀的衝動。對高加林而言,劉巧珍遠不及黃亞萍那樣的現代女性具有魅力,在追求現代文明的高加林心目中,他更喜歡時尚氣息的黃亞萍,他和黃亞萍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情趣。正如作品所寫的:他們可以在一 起高談闊論,爭論世界能源危機和政壇軼事;他們一起漫步落葉繽紛的林間小路,觸景生情,吟詠白居易的詩句;甚至還可以給高加林寫《贈加林》式的情詩。而這一切,對於不識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來說,卻是不可能辦到的。所以在和黃亞萍這場情敵鬥爭中,巧珍失敗了。這一戀愛悲劇引起了千萬讀者的無限同情,也為小說抹上了一筆悲劇色彩。劉巧珍愛高加林儘管非常真誠和執著,但並不真正地瞭解他。她只能給高加林唱一些好聽但卻不中用的陝北信天游,說些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

另外,高家林在愛情上的困難抉擇,不僅僅在於劉巧珍、黃亞萍本身,還有其自身的原因。對高家林而言,拋棄劉巧珍不僅意味著情感的背叛,還要接受鄉村道德的譴責,這是高加林所不願看到的結果;而接受黃亞萍不僅會使他產生負罪感,而且還將傷及老同學張克南,這也是高加林難以接受的。而巧珍、克南面對困境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大度和善良,更使他無地自容。面對諸多矛盾和艱難的抉擇,高加林曾一度猶豫、徘徊過,也掙扎、痛苦過。但為了自己的事業和理想,高加林最終還是放棄了劉巧珍而選擇了黃亞萍。

結語

總之,高加林的事業悲劇更多的是當時的社會因素,是由當時不健全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不開放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而高加林的愛情悲劇的原因,則是由於當事人各方的認知、理想、性格、價值觀等綜合因素交織,造成的戲劇化的衝突導致的。《人生》中的高加林一直遊走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性格與環境的衝突,造成了人物的悲劇,以及小說戲劇化的結局,使得這部小說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