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拿生命來寫作的作家——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宗教般的意志!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陝西清澗人。中國當代作家。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1986年後,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1992年積勞成疾,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不久因肝病英年早逝,年僅42歲。該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路遙:拿生命來寫作的作家——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宗教般的意志!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路遙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省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被過繼給延川縣大伯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做過一年農村小學的教師。1973年入延安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先後在《陝西文藝》和《延河》編輯部工作。1970年代中期以後,發表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作品有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1980年,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等,以及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遙文集》五卷。

【作品思想】

在作者筆下,生存環境的悲苦不僅僅是生計問題,更有發展空間的種種限制。實際上,路遙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堅毅品格更是在不斷追求發展的奮鬥過程中日臻完美的。寫苦難是為了寫苦難中的人。苦難越深重,戰勝苦難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孫家兄弟倆齊頭並進又相互映襯,其兄孫少安13歲就輟學回家務農,後辦磚廠起家致富;其弟孫少平求學、教書,後出外打工、挖煤。通過他們兩條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生存際遇,其重點又是突出孫少平外出謀生的艱難。

路遙:拿生命來寫作的作家——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宗教般的意志!

路遙通過進城故事寄託了對城鄉關係的思考。許多研究者都指出,路遙的小說是一個二元對立的文學世界,其中,城市與鄉村的對立是核心的,在這一基礎的核心對立之下,衍生了諸多二元對立的因子,文明——愚昧、先進——落後、浪漫——淳樸、複雜——純潔、高貴——卑微、自信——自卑等等。這些因子被作者有意識地排列起來,並通過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事件清晰地並置在一起,‘構成了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兩極。這顯然是一種被作家精心結構的序列;前者是都市的象徵,後者是鄉村的隱喻。現實主義作家路遙以客觀的筆觸去書寫鄉村、描寫都市,在路遙筆下,城市與鄉村城市與鄉村的對立,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對立,而且是文化空間的對立,城市是在與鄉村的對比中存在的,而鄉村也在城市的陰影中展開。實際上,路遙進城故事書寫是早期鄉土文學的審鄉情結的再現;以城裡人的眼光,圍觀鄉村的“惡”,以此來反思和反省鄉村。城市是進城鄉下人的慾望對象,毫無疑問的是,鄉村空間指向的是歷史和記憶,城市空間肯定指向的是未來。

【人物和時代變遷】

路遙在其進城故事中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真實記錄了改革初期農村青年的人生奮鬥歷程。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口號以來,中國社會自此步入了激烈的社會變革時期。在這個歷史轉換的關鍵時期裡,隨著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的歷史轉換,各種陳舊的思想觀念都面臨著強烈的衝擊,傳統的心理結構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動。作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農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這種變動和衝擊的力量,他們開始對自己生活的鄉村世界產生不滿與懷疑,而對具有現代文明誘惑的都市產生強烈的嚮往。一貫秉承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作家路遙用文字真實地記錄了八十年代的農村青年的進城歷程和人生奮鬥足跡,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不憚於違背傳統道德倫理而力爭到大城市發展自己的前途,《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在從攬工漢到煤礦工人的身份流動中彰顯了實現進城理想的種種努力與嘗試。無論是高加林還是孫少平,他們無不是八十年代個人奮鬥者的典型人物。因此,可以說路遙在其進城故事中通過高加林、孫少平等進城鄉下人形象的塑造,較早地傳達出社會變遷的時代信息,使得當時的讀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甚至使得今天的讀者產生了心靈上的契合。

路遙創作在思想方面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深刻的哲理性。哲理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不是外加的,相反已經和作品對生活本質的揭示融合一起,成為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必然結果。特別是路遙中篇的結構,也可以稱之為哲理性結構。生活在這些中篇裡成為一個相對的封閉體系,生活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個人生的大輪迴。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哲學思考,就從這大輪迴中衍化出來。高加林懷著一顆勃勃雄心,進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臺上,威武雄壯地表演了一番,最後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願呆的農村。但是這種輪迴並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經過了生活的歷練與艱辛之後的一種重新出發。

【藝術風格】

路遙不是一個四平八穩、刻意苦吟的詩人,他在秉承傳統現實主義注重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同樣重視作家的主體作用,他認為作家作品中觀照的現實必然有作家的主體判斷,融入了作家的個人情感。路遙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積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傾注,將現實主義的直麵人生和浪漫主義的奔放熱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讀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或緩或急的激情湧動。在路遙為我們建構的小說世界中,你能體會到和路遙一樣熾烈、溫情、友好、質樸的濃烈的激情,你會隨著路遙的筆感受一次次心靈的震顫和悸動,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怨,讓你體會到和作家一樣的柔情似水,一樣的血氣方剛。

儘管與民間文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路遙畢竟接受了現代文明的薰陶,其創作又顯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徵,典型表現就是通過敘述視角的變化使故事不斷向前推進。民間文學講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敘述受到影響,路遙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須要突破這種單線連續發展的敘述模式,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交化全景式地再現生活,特別是當故事呈複線發展的時候,對民間說書藝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來追求時間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為明顯,典型例證就是多線結構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將雙水村與縣城兩個平行發展的故事通過孫少平、田潤葉等在城鄉之間的位置變換有機結合為一個完整故事。

路遙作品中所創造人物的理想追求、人生價值、道德價值等一系列觀念太過完美、太過理想化,太過單一,路遙常常在作品中為刻意追求這種唯美而放棄對現實的批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路遙作品成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真正意義的經典。比如,孫少平與田曉霞最初萌發愛情就是因為他們對讀書和思考的共同愛好,這就奠定了志同道合的愛情基調。曉霞愛少平的是他的頑強意志和奮鬥精神,少平愛曉霞的是她的博學善恩和勤奮敬業,這基本上是一種理想的選擇,而且他們的愛情本身也基本上是由互勉和思念構成的精神戀愛。其實,愛情是有多重風景的。志同道合是一種美,兩情相悅是一種美,溫柔思念是一種美,靈肉結合是一種美。而《平凡的世界》只為我們展示了志同道合這一重美景,崇高固然崇高,但卻失之於單一,沒有展示出“平凡的世界”裡平凡的人們的平凡愛情中多個側面、多個層次、多種形態的豐富多姿的美。

而對於配角,路遙所塑造的形象也是有特色的。例如,“文革”是一個特殊的動亂歲月,又是一個考驗人性品格的大舞臺,作者以此為背景,塑造出兩類不同的人物形象,一是憂國憂民、大公無私的忠誠幹部,一是趨炎附勢、惟利是圖的跳樑小醜。

在《驚心動魄的一幕》裡,展現了1967年造反武鬥的歷史畫面。就在廣大人民群眾被少數別有用心的造反派頭頭們挑動起來,即將進行一場嚴重武鬥的危急時刻,縣委書記馬延維置個人安危生死於不顧,正義凜然地跋涉到劍拔弩張的造反大廳,挺立於正要“捉拿”他的造反派面前。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幕裡,作者刻畫了縣委書記馬延維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而寧死不屈的高大形象,鞭撻瞭如縣委副書記李維光見風使舵、毫無黨性人民性的敗類以及如金國龍等一群自私自利、心懷叵測的投機野蠻之徒的無恥嘴臉。

在路遙小說中的進城故事中,故事主角一般設置為農村青年,其中有男青年也有女青年。女青年有《黃葉在秋風中飄落》的劉麗英,《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紅梅、孫蘭香、金秀等,這些鄉村女青年擁有進城的天然資本,那就是她們的長相優勢,通過相貌換取進城資格,她們可以通過婚嫁進城。然而,路遙小說中的進城故事最關注的其實是男青年進城,尤其關注這些男青年身份的設置。與這些具有相貌優勢的女青年相比,男青年通常具有知識優勢,這些男青年擁有進城的精神資本卻沒有進城的物質條件。

其次,路遙在其進城故事的講述中塑造了新人特質的農民形象。在路遙的小說中,從高加林到孫少平,組成了一個進城鄉下人的人物序列,他們身上所特有的混合型的精神特質使得他們成為魯迅筆下和柳青筆下的農民形象之後呈現多重組合性格的農民形象。這類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中國農民形象的內涵得以豐富和深刻,是路遙對中國農民形象畫的重要貢獻。

路遙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家鄉的黃土地。他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說:“是的,我剛跨過40歲,從人生的歷程來看,生命還可以說處於‘正午’時光,完全應該重新喚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這莊嚴的勞動之中”。42歲正是一個作家燦爛輝煌的年齡,如果路遙還活著,以他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和苦苦的思索,以他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他的筆力,他肯定還會為這不平凡的世界寫下新的鉅著。但是,路遙卻過早的去世去了。路遙的早逝,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個不是誰人能輕易填補的空缺。

路遙:拿生命來寫作的作家——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宗教般的意志!

著名作家、陝師大副教授朱鴻表示,路遙的精神遺產至少有以下四點:第一,他對文學事業的那種神聖感,以整個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學;第二,他對普通人命運深刻、持久地關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孫少平等人物形象,給了社會底層特別是正處於奮鬥中的青年,以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第四,他儘可能地挖掘、表現了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這四點足以使一位作家永遠不朽。“路遙是我尊敬的朋友和師長”,著名作家、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群如此說道。一個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們還在熱烈地懷念他,還在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獎勵。路遙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運,已遠遠超越了文學的範疇,他給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

《早晨從中午開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一篇路遙去世前躺在醫院病床上寫的《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50個小節5萬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後的心血。

路遙:拿生命來寫作的作家——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宗教般的意志!

路遙在文中記錄了他寫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從萌發寫《平凡的世界》的念頭到1988年5月25日寫完,十年磨一劍,路遙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換來《平凡的世界》的美麗綻放,用他十年的苦難(精神和身體備受折磨)雕琢了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路遙拿《早晨從中午開始》來祭奠那十年的苦難歲月。

讀的過程中方知曉: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寫作過程中,路遙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他每天晚上2、3點鐘睡覺,有時天亮了才睡。

對他而言,這似乎也是一個象徵。當生命進入正午的時候,工作卻要求他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滿青春的朝氣投身於其間。

在《人生》獲得巨大成功後,沒有在榮耀面前沾沾自喜,而是自勉自勵,相信自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相信《人生》不是自己難以逾越的橫杆,繼而萌生了創作鴻篇巨著的偉大設想,那就是後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

對於作家來說,讀書如同蠶吃桑葉,是一種自身的需要。

蠶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絲線織出繭來;作家也要活到老學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將吃下的桑葉變成繭。

在《平凡的世界》進入具體的準備工作後,首先是一個大量讀書過程。有些書是重讀,有些書是新讀。有的細讀,有的粗讀。大部分是長篇小說,尤其是儘量閱讀、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長卷作品。其間我曾列了一個近百部的長篇小說閱讀計劃,後來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時也讀其它雜書,理論、政治、哲學、經濟、歷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還找一些專門著作,農業、商業、工業、科技以及大量蒐羅許多知識性小冊子,諸如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曆法、造林、土壤改造、風俗、民俗、UFO(不明飛行物)等等。那時間,房子裡到處都擱著書和資料,桌上,床頭、茶几、窗臺,甚至廁所,以便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隨手都可以拿到讀物。

讀書如果不是一種消遣,那是相當熬人的,就像長時間不間斷地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種隨時溺沒的感覺。

這段描述和我曾經想象的路遙截然不同,我當初以為,路遙就是一個天才,《平凡的世界》是在他不費吹灰之力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卻不知有如此辛苦般的創作過程。

所以,我深刻理解了路遙那句話: 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讀完此書,我們能夠明白路遙為什麼能夠即《人生》之後,取得更大的成功。

他說:只要沒有倒下,就該繼續出發。

在別人搶著表演的場所,我寧願做一個沉默的觀眾。

最渺小的作家常關注著成績和榮耀,最偉大的作家常沉浸於創造和勞動。

歸根結底,作家不能深刻理解生活,就不可能深刻地表現生活。

真正有創新的東西是沒有榜樣的。

寫作整個地進入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但是,沒有比這一切更美好的了。

走向毛烏素大沙漠:無邊的蒼茫,無邊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個星球。在這個孤寂而無聲的世界裡,你期望生活的場景會無比開闊。你體會生命的意義也更會深刻。你感到人是這樣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議的巨大。你可能在這裡迷路,但你也會廓清許多人生的迷津。對於過去曾給過我們強烈而美好印象的一切,只有惋惜的告別,而不會無情的斬斷。 一個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歷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極為可悲的。

我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但是,真誠地說,我絕不可能在這種過分戲劇化的生活中長期滿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種沉重。 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

這就是生活。你既然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就得捨棄人世間的許多美好。

人,不僅要戰勝失敗,而且還要超越勝利。 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於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待。勞動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標。

最偉大的作家常沉浸於創造和勞動。勞動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標。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路遙:拿生命來寫作的作家——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宗教般的意志!

【人物語錄】

1、“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是默默無聞的,喧譁不止的永遠是自視清高的一群 。”

2、“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3、“一個經歷了愛情創傷的青年,如果沒有因這創傷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堅強地在生活中站起來。”

4、“其實,幸福和物質生活沒有必然聯繫。幸福是一種純精神的東西。十九世紀文學中寫了那麼多上層社會的明爭暗鬥、愛情糾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問題出在精神萎縮上。”

5、“如果可以把愛情概括為一首詩,一開始它應該是抒情的,人在這個階段可以神魂顛倒,無所謂天地。可是,沒有多久,它就會進入敘事,會被物質力量所幹擾,詩意就會越來越少,它終將死於那種精神萎縮上。所有人愛情不是死於形式,不是死於物質力量的不可避免的滲入,而是死於內容,死於精神的萎縮。精神的東西只能被精神的東西所摧毀,貧窮什麼的摧毀不了真正的愛情。 ”

6、“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人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7、“浪漫主義主宰生活中的一切——對一個女人來說,這也許是一種危險的素質。活躍的分子天性就是不穩定的。人需要火,但火往往能把人燙傷,甚至化為灰燼。”

8、“命運總是不如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難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並不都是歡樂。”

9、“有時候當我在都市喧鬧的大街上走過時,我常常會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腳步,我的思緒回到了遙遠的陝北,我看見荒山禿嶺之間,光著脊樑的父輩們在揮著钁頭開墾土地,我雖然沒有繼承父輩的職業,但我永生崇敬他們偉大的勞動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不會有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藝術創作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勞動精神。我們應該具備普通勞動人民的品質,永遠也不喪失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感覺。像牛一樣的勞動,像土地一樣貢獻。”

10、只有一個人對世界瞭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那麼,他才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好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和的對待歡樂和幸福。

11.路遙: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