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1992年11月17日,以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而享譽文壇的作家路遙被病魔奪去了生命,這位在文學界留有200多萬字作品的偉大作家,將自己的人生永遠地定格在了42歲。

路遙的作品曾激勵無數青年自強不息、奮發前進的風格為主,字裡行間都透著“勵志”的意味。而路遙本人在與病魔做鬥爭期間,也是如此長期堅持寫作的路遙遭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為了寫好作品,路遙常常去最艱苦的地方體驗生活,他堅信只有在最艱苦的地方才能創作出最好的作品。在寫書的三年時間裡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外地,有時候是偏遠的煤礦,有時候是住在縣城的土窯洞裡,在炎熱的三伏天裡都需要生火爐烤火,冬天是如何嚴寒可想而知。長期艱苦的寫作生活讓四十歲的他兩鬢白髮、滿面皺紋。即使已經身患重病,路遙卻依舊沒有停止寫作,最終被趁虛而入的病魔奪取了年輕的生命。

不服輸的精神始終貫徹著路遙的一生,正如《人生》中農村少年高加林,年少有為的高加林懷著一腔熱血,渴望通過自己的才華得到重用,然而卻一次又一次的遭遇現實的打擊,最終只能重回家鄉。

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高加林最終也沒能離開農村,而他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卻永遠的照亮了他。

路遙將人們對理想的追求融入到農村青年高加林的身上,儘管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無法逾越,但任何小人物都值得擁有夢想。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01高加林與劉巧珍:兩種精神世界的相遇,註定是一場悲劇

這場青澀朦朧,不計回報的愛,源於農村姑娘劉巧珍對知識分子的崇拜。巧珍是當地有錢人家劉立本的二女兒,從小不愁吃穿的她,卻從未得到精神世界的富養。

高加林的家庭和劉巧珍截然不同,他是農民的孩子,家裡窮的叮噹響,可父母親卻把教育看的格外重要,他們用從牙縫裡擠出來的錢,送加林去上學,給了孩子精神上的富裕。他是父母的驕傲,是品學兼優的知識分子,儘管高中畢業後,高加林沒有考上大學,卻憑藉著高中文憑成了縣城學校的一名教師。

巧珍和加林本是兩個毫無關聯的人,卻又相互吸引在一起了。沒有背景的高加林被人取代了縣城教師的工作,無奈的回到農村,在他傷心難過時,巧珍用毫無保留的溫暖和愛,感動了加林。巧珍對加林的愛,源自他對知識分子的崇拜,她欣賞高加林的才能,喜歡他自信的人格 ,他是她心中最理想的愛人。而加林對巧珍的愛,則來自男性世界裡的要強,他渴望得到巧珍的讚美和崇拜,也喜歡巧珍的美麗和溫柔。

但這場愛情從一開始就是比匹配的,他們的愛從巧珍的告白開始,也從巧珍的理解結束。他們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在加林第二次獲得縣城中體面工作後。當巧珍從農村來看望加林,毫無遮掩的和加林說著農村人雞毛蒜皮的小事時,加林卻叫她不要再說了。

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加林,骨子裡流露著知識分子的驕傲,他渴望未來的妻子可以和自己談論高雅的文學,而不是隻會說著農村人的家常。然而一個字也不認識的劉巧珍,又怎麼會理解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加林,兩個精神世界不匹配的人,又怎會擁有靈魂上的契合。

加林和巧珍的愛情不經讓人反思,愛情中精神世界的一致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好的愛情不是物質上的門當戶對,而是精神上的勢均力敵。精神上的契合、靈魂的契合、價值觀的契合才是愛情中至關重要的門當戶對。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02高加林與黃亞萍:兩種物質世界的相遇,註定是一場遺憾

莎士比亞所說,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的眼中有它淨化了的火星;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它又是最智慧的瘋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

可見愛情本身就是一件讓人難受和流淚的過程,然而正是因為有了愛的存在,人們才可以忍受愛情中的困難和痛苦。真正美好的愛情,離不開男女雙方的共同努力。

《人生》中高加林與黃亞萍的愛情便是驗證了愛情需要兩人付出共同的努力,高加林與黃亞萍是高中時期的同學,學生時代的加林和亞萍都是班級裡的佼佼者,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會在課間談論深奧的文學,有著精神世界的完美契合。在那個還不懂愛的年紀裡,他們對彼此早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兩人家庭條件的差異終究將他們分開了,高中畢業後加林做了一名縣城的老師,亞萍則做了當地廣播站的廣播員,他們之間自高中畢業後便失去了聯繫。

亞萍和加林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從小富裕的亞萍很早就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必定是和物質建立在一起的,

即使他喜歡加林的帥氣、智慧、勇敢,可她終究不會為了愛,而和加林過農村的生活。只是當亞萍看見加林重新來到城市,併成為一名體面的記者時,亞萍才開始想要和加林在一起,追求自己夢想中的愛情。然而當加林被人舉報走後門當上幹事,後不得不返回農村時,亞萍再一次離開了加林。

亞萍和加林的愛情從最初就是一種錯誤的,他們愛情的悲劇不同於巧珍與加林的愛情是由於精神世界的不匹配,加林與亞萍的愛情更多的是由於物質世界與原生家庭,加林貧苦的出生,造就了他敏感而又要強的性格,在愛情中更希望得到愛人的尊重和理解,亞萍從小在富裕法家庭中長大,同時又是家中中的獨生女,性格上不免有些自私和任性,這樣的差距讓加林和亞萍在愛情中所關注的焦點完全不同,亞萍渴望得到精神世界上的滿足,同時又想要物質上的滿足,然而世間十全十美的事情終究是少數。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03淺談高加林人生愛情悲劇的原因

(一)來自社會環境對青年的制約

路遙在《人生》中已指出:當時國家在農村未招工也未招幹,正是在這種大背景、大環境下造成了高加林實現人生突破的侷限。高考失利使他人生命運發生轉折,回到農村學校當個民辦老師已是很好的出路,但不久又被高家村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下,被迫返回農村(失業)。他心不甘用負氣地瘋狂勞動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後來通過走後門進入縣政府下屬的宣傳通訊部門工作。通過非正常途徑獲得工作,表面風光背後隱藏著隨時丟掉工作的隱憂,只不過當時他被風光的表象所迷惑,給他的失敗及悲劇性埋下伏筆。

經歷文革十年浩劫後國家於1976年初步恢復高考制度,給天下學生又開闢了一條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但是個人想考上又談何容易,正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仔細讀取作者原文,路遏先生竟然說班上一個學生也沒考上,何等殘酷!若高加林考上了大學,個人命運必然隨之變化,他的人生理想也能夠實現,可見高考對於普通學生影響至關重要,也反映出作者對高考失利者的同情與關懷。在那個年代若一旦高考成功,對個人意味著巨大的成功:國家幹部身份、工作指標、穩定的收入及經濟來源等眾多處;若失敗了問題就來了,要靠個人奮鬥,靠家庭背景、考關係門路等尋求出路。有些問題不是僅僅依靠個人力量能夠解決的。

可以說高加林的悲劇不是個人單方面的悲劇,而是社會、環境、體制的悲劇。個人高考的失利,不一定是學習不好,當個人高考失利後,社會部門應該給他們提供幫助和引導。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二)個人人生經驗的缺乏,內在心智的不理性

高加林忘記了養他的土地和做人的本份。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果斷地拒絕了劉巧珍,落下負心者的口實。當他父親和高德漢勸他與劉巧珍和好時,他居然還陣陣有詞,

“我可不想像你們樣當一輩子農民",反映出他性格張揚、倔強、不聽勸告的一面。當農民很丟人一樣,內心對農民有歧視色彩;不能珍惜他和巧珍之間的情感,沒有悔改最終失去了劉巧珍。他民辦教的崗位被別人頂下後,表現的較為衝動,“和姓高的拼了"反映他激動與暴躁,可以看出剛二十歲出頭的他缺乏人生經驗,做不夠穩重。

經馬佔勝等人的暗箱後門運作,他當上了縣政府通訊員,入體制內工作成為國家幹部。但他沒有謹慎行事低調做人,一為了做“人上人”而強出頭,沒有學會人生的隱忍,導致工作丟理想破滅。他到縣城賣蒸饃時已經知道張克南與黃亞萍正在談論嫁,當他成為通訊員以後與黃亞萍開始密切交往,按常理他第三者插足之嫌,後來也未能及時安撫張克南及其家人,導致克南母親公報私仇寫檢舉信告發他,直接導致人才兩空陷入被之中。對於與黃亞萍熱戀的結果和影響缺乏判斷,感情用事缺]理性的規劃與分析,直接導致他丟掉寶貴的工作被迫返回農村。

從路遙的《人生》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三)理想的追求高於愛情

高中畢業生在當時也較為稀缺,這導致他持才傲物,鋒芒!露,過分自尊、自信並因此產生傲氣,腳跟都未站穩卻想飛翔,最終必然會失敗。倘若他明白腳踏實際,一步步穩妥地邁向成熟與成功,並以守住作為第一要務。書是要讀書,但必須與社會這所大學相結合,準把握國家及時代的脈搏並學以致用。他與黃亞萍的戀愛強調浪的感覺,愛上對方的才情、優越的條件及美貌,不切實際的追求神戀愛,談天說地論人生大而無用。對黃亞萍會隨時離開沒有得到清醒的認識。他與黃亞萍有一些感情基礎,但那隻過是朦朧學生時代的彼此好感,他們性格差異很大;黃亞萍具典型的高幹子弟公主習氣,他們相同的只是對文學的喜好。一是幹部千金,一位是農民兒子,若不是同學,這輩子都不會認識。

這大概就是《人生》吧,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愛情、婚姻、夢想、財富,都是決定著人生成敗的必要因素,過去的社會給了人生太多的限制,門當戶對的思想拆散了許多戀人。走後門,靠關係這樣的腐敗風氣,也讓不少農村子弟無路可走。

過去的時代,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人生的道路就已經被安排好了,你很難跨過階級的鴻溝。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新時代,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也在逐漸減少,努力的人從不會輕易被埋沒。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追求自己渴望的人生,像書中的高加林一樣,既是最終一無所有,至少曾經為夢想,為青春瘋狂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